調侃思維差異
(2008-07-14 00:30:28)
下一個
調侃思維差異
於 05-08-26 20:07:11
好大的膽子,也敢涉足文化差異。以前有個大哲學家,希特勒的謀士之一,戈培爾教授說過:“如果有人敢和我談文化比較,我立即槍斃他先,然後我再自殺。”可見危險非同小可,更何況還調侃。“調侃”實屬無奈之舉,或許稱作無賴之舉,對於這個如果嚴肅起來可以寫成一部大英百科全書之規模的命題,為了不使自己一頭霧水,更為安全考慮,調侃是最合適和明智的了。
東方和西方有著迥異的思維係列,身為中國人,生長在中國文化的大環境裏,每個個體應該首先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與繼承人。祖先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在我們身上不會沒有痕跡,這種基因聯係無法抗拒。把旗袍脫下換上比基尼有五分鍾大概足夠了,然而在文化領域裏,五千年或許充其量也就把比基尼套在了旗袍外麵。思維上的差異必然導致行為上的差異,因而衝突由然而生。這種由思維差異而導致的行為衝突無法從哲學角度去解釋。哲學本身是玄學,它還不象宗教,宗教也是玄學;但宗教本身是一種有序的玄學,哲學是無序的。
走點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其本身就和薩特的存在主義、尼采的虛無主義、叔本華的死本能等等一樣,是源於西方的一種哲學流派。但為何馬克思主義如此粗暴而深遠地影響了人類現代史,更讓東方在極端的無序中變得不論不類。西方人總是在他們極端的文化思想指導下強行兜售他們的無序。
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則不是閉關自守,就是全盤西化,為什麽?
言歸正傳,無論如何先哲們的教導也回避不得。斯賓諾莎說:一切規定都是否定。孔子說:無可無不可。先哲之言,恰好道出了東西文化的根本區別。西方思維在規定的同時導致了否定,因而永無止息地追求著無限;東方思維以不規定來達到不否定,從而總是怡然自足地靜觀著無限。前者指向對立變動,長於思辯分析,但易走極端;後者指向和諧穩定,長於直覺感悟,但長取中和。如果要給各自文化設計徽章的話,西方的十字架和東方的太極圖正好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太極圖有中心二(陰、陽);曲而圓、連續、循環、內聚、主客同構;向心、吸引、互補、大一統;平衡、和諧、圓滿。
十字架一個中心(人或神);直而方、獨立、發散、排斥、主客分明;離心、進攻、否定、擴張;進化、超越、極端。
太極圖呈收斂式,暗示著和諧、均衡、穩定;
十字架呈發散式,寓意著實用、無序、變化。
如果用動物圖騰來比喻,可以說東方的思維模式象牛蹄牛步:牛為偶蹄,東方思維的均衡與圓滿,常常似是而非。牛邁步時三腿著地,一腿離地,穩健有餘而迅捷不足,難免“老牛破車”之虞。而西方的思維模式象馬蹄馬步:馬為奇蹄,西方思維的明了與確定,常常不是而非。馬飛奔時一腿著地,三腿離地,迅疾有餘而穩健不足,難免“馬失前蹄”之災。
由此看來,小平同誌真是高瞻遠矚,很早就依據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創造性地結合了十字架的一個中心和太極圖的兩個基本點,而產生了又快又穩的比基尼特色。
東方思維是美學的而不是科學的;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是內聚的而不是開放的;是感覺的而不是思辯的。一切區別都由此派生。
思維方式的這些區別幾乎滲透所有領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日常生活方方麵麵.有例為證:
宗教:東方宗教以佛教為代表,佛教以神多著稱。眾多的老神們相互製約,相互排斥,形成了一張縱橫交錯的大網;眾多的權威,各行其事;互不服氣,互不包容,內鬥從天上一直到人間。西方宗教以基督教為代表,作為中心的上帝聽著所有無惡不作的人類的懺悔.想來是帶著那份失望,無助和那份恐懼在容忍人類的邪惡。東方神的權力是分散的,人的權力是集中的;而西方神的權力是集中的,人的權力是分散的。可見,作為權力來說總得有一定的集中。
醫療:中醫定性;西醫定量。中醫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髒腑和經絡相互聯係的有機整體重視人體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關性所謂整體觀念,其一人體是有機整體;其二人與自然界是相應的.由於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部份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因此一但發生病變,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全身病變也可以反映於某一局部.外病可以傳內,內病也可以反映於體表。所以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辯證施治.方法為"調",這"調"可不是調侃的"調".西醫則是目無全人,頭痛醫頭,腳疼治腳。哪兒痛都給你Panadol。
進餐:中餐為合食製,一雙筷子綜合了各種功能.隻見筷子在菜盤裏翻挑戳夾,據說口水中含有二十多種助消化的酶,不妨從菜盆裏開始.西餐為分食製,刀叉勺格司其值,滿桌的刀叉劍戟顯示出對各種食物機理的透徹分析。
烹調:烹調是一種藝術.相對於西方的烹調東方的烹調又是極藝術的.西人做菜量筒燒杯天平必不可少。做中餐的感覺極重要,薑少許,糖適量,油半碗,醬一勺,蔥略微,鹽隨意,燒至差不多, 裝盤, 稀裏糊塗得就那麽好吃。
藝術:傳統東方藝術重傳神,提倡似與不似之間;潑墨山水,大片空白,似雲似霧.唐宋元明清,變化的隻是"形"而從來不是"神".西方經典藝術重模仿,強調酷似或不似。論雕塑沒人能超過米開朗基羅,羅丹,於是乎他們的後代就越來越走投無路.曾經在紐約一個畫廊的前衛藝術展上,一位大師的雕塑作品隻有一個基座,取名"牛吃草"。觀者一頭霧水, 狂問:"牛呢?"作者答曰:"吃飽了,走了.""那麽草呢?""被牛吃完了!" 當西方藝術對模仿無法超越的時候,東方藝術由於它博大的內涵, 早在幾千年前就顯示出前衛的精神。
政治: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一部"三國演義"包含了所有的政治.政治講究的是三角關係。物理上三個支撐點可以穩定全體,政治上的三角關係則帶來無窮無盡地變化和快樂?政治也許是東西方文化中區別最小的領域.錢鍾書老先生在“圍城"中寫到:"一切會議對於提案的讚成和反對極少是就事論事的.有人反對這提議是跟提議的人鬧意見。有人讚成這提議是和反對這提議的人過不去。有人因為反對或讚成的人和自己有交情,所以隨聲附和.” 聽說, 搞政治的西方人最具有東方性。 罷了,不談政治,謝謝。
東方思維是美學的,是感性的,它強調對有機整體及複雜關係的感覺把握和對事物內涵的心靈頓悟;它往往隻重視"意會"的感覺規律而忽視"言傳"的理性規律,使思維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神秘性。中庸,中和的思維方式, 強調格守中道,無過,無不及,因兒產生了一係列的"而不"原則: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怨而不怒, 和而不同, 柔而不靡,引而不發,堅而不強,肥而不膩,挺而不舉等等.它不規定也不否定, 似進若退, 似是而非, 似此若彼. 它的不確定性使思維帶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圓滑性.東方思維從美學角度講魅力是誘人的,它對騷動不安的西方思維的美學來說, 有著未來學的意義。
但東方思維的缺陷在於, 它的美學不是實用主義的美學。 東方思維中正確的廢話太多, 雖然挑不出半點毛病, 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沒毛病本身, 因為它毫無新意.前麵提及的那一套套含蓄蘊籍,不走極端的"而不"原則, 折中,恭允,平正之狀可掬, 唯獨缺乏開拓的力度和競爭的強度。
東方重整體綜合輕片麵分析的思維習慣不利於對事物進行定量定性的研究。一味憑感覺在模糊中捕捉,很難用理性的力量駕馭並推動事物的發展。沒有細致的分析就難以有高度的綜合。沒有必要的片麵和極端也就沒有高層次的全麵和完整。恩格思說:"片麵性是曆史發展的必要形式".東方的中庸之道固然可以避免把個人導向謬誤,但同時也阻滯了把群體導向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