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解放網] 境外熱錢規模超過國家外匯儲備
(2008-06-25 05:03:30)
下一個
來源:解放網-每日經濟新聞 時間:2008-6-25 16:33:14
采用新估值模型的社科院專家報告指出,流入我國的熱錢已賺了5000多億美元
伴隨著熱錢的不斷湧入,“熱錢”這一概念變得炙手可熱,對入華熱錢的估值數字也是一個高過一個——最新出爐的數字,高達1.75萬億美元,幾可與我國目前的外儲存量等量齊觀。
昨日,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專家張明在社科院網站上發表報告指出,在一定的經濟學模型假設下,中國資本市場上的熱錢數額驚人,已高達1.7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大約相當於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104%。
雖然專家們普遍表示,目前對於熱錢的所有研究均為理論估值,但是,我國資本市場存在大量熱錢並已形成對我國金融安全的隱患。
那麽,如此巨額的熱錢是如何進入我國的,它們正流向哪裏,我國又該如何應對這場博弈難題?值得深思!
估算:采用新模型
張明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強調,其此番研究結論之所以會與其他機構的數據出現差異,主要是模型假定有所不同。一是豐富了對熱錢內涵的定義,將熱錢在中國的盈利,也就是高達5000多億美元的數額,也算入熱錢本身的範疇;二是對熱錢的估算時間,一般是從2005年計起,此次研究則將起始時間前移至了2003年;三是在推算過程中采取了高估原則;四是在對外匯儲備增加額進行調整時,還綜合考慮了匯率變動、儲備投資收益、央行對中投公司的轉賬等一係列因素。
來路:易借道外貿
饒是如此,超出全球外儲量最大國外儲總額4%的熱錢規模,無法不令人感到震撼。上述報告詳細討論了通過外貿及FDI(國外直接投資)進入我國的熱錢數目:2007年通過外貿途徑進入我國的熱錢有1835億美元,而FDI未匯出利潤及折舊(可視為熱錢的長期投機性資金)則高達706億美元。
日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海洋向本報記者表示,熱錢通過外貿進入我國是比較容易操作的,例如,可以通過虛假貿易、不合理報價的手段來向外匯管理局申請較高的核銷數額,從而將多餘的部分轉投資本市場。
而在FDI中,熱錢混雜著對機器設備、技術評估、商標產權等方麵的投資,其進入資本市場的情況更為多見。“這些在各國的資本市場都會發生,而且熱錢的操作簡單,國家的監管卻非常困難,想要完全杜絕,幾乎是不可能的。”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則對記者表示,通過這些領域進入的熱錢,在宏觀經濟穩定的情況下,會在我國長期投資,並顯現不出熱錢本身的特質,但當經濟基本麵出現波動時,它們就會成為“驚弓之鳥”,快速撤退。
去向:或流入民企
“如果真的存在這麽多熱錢,並突然從我國資本市場比如樓市、股市中撤出,將會對經濟造成巨創。”徐海洋指出,“日本當年就是因為熱錢快速、大規模撤出,引發了20多年的衰退,在此之前的發展成果隨著外資撤出都流到了國外,其國民反而沒有真正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果實。”他認為,雖然這種情況在我國發生的可能性較小,但也必須防範。
張明表示,自從去年我國房地產市場、股市開始走低後,從理論上講,熱錢作為套利性資產,是一定會從這些領域撤出的。但奇怪的是,從我國目前的國際收支數據來看,外資仍然是呈現流入態勢。這不得不引人猜想,這些熱錢,究竟去了哪裏?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超過G7總和
截至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餘永定對環球網記者說,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簡稱G7)的總和。
法新社文章說,已經是世界上最大外匯儲備國的中國,其外匯儲備在4月又增加了745億美元,相當於每小時增加約1億美元。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比日本、韓國、台灣和香港的總和還多。
報道稱,外匯儲備的增長也伴隨著中國對新一輪熱錢流入的擔憂,這使得分析家認為,有多達500億美元的資金以熱錢的形式進入中國。
該報道援引美國研究機構Stone & McCarthy Research Associate’s駐中國分析師Logan Wright的話說:“這一數字似乎預示著熱錢的流入正在加速。”
排行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百萬美元) 數據截至日期
1 -----中國大陸 --------1,756,600 -----------2008年4月
2 -----日本 -------------1,003,836 -----------2008年4月
3 -----俄羅斯 ------------548,100 -----------2008年5月
4 -----印度 ---------------316,200 -----------2008年5月
5 -----台灣 ---------------286,860 -----------2008年3月
6 -----韓國 ---------------260,500 -----------2008年4月
7 -----巴西 ---------------197,209 -----------2008年5月
8 -----新加坡 ------------177,629 -----------2008年3月
9 -----香港 ---------------160,700 -----------2008年3月
10 ----德國 ---------------143,942 -----------2008年4月
12 ----法國 ---------------125,311 -----------2008年2月
15 ---意大利 -------------106,843 -----------2008年2月
16 ----英國 ----------------99,956 -----------2008年3月
23 ----美國 ----------------75,850 -----------2008年3月
28 ---加拿大 --------------43,057 ------------2008年3月
境外熱錢將導致A股樓市人民幣或齊暴跌
次貸危機引發的連環衝擊波正在向世界襲來,幾乎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幸免。
由於次貸危機影響,僅中國投資公司投資黑石的30億美元,至上周末,因黑石股價下跌及匯率因素,已經損失了15.48億美元。但這一海外投資的損失,也許隻是次貸危機損害中國利益的一小角。
次貸危機先是一場美國房地產信貸災難。在“9•11”事件和美國納斯達克科技股泡沫破滅後,美聯儲將基準利率緊急降低到1%,借貸買房幾乎不支付利息,很多金融機構極力遊說本不具備借貸買房資質的美國人購買房地產,並給前5年極低的固定借款利率,5年後再按市場利率重估。然而,隨著歐元咄咄逼人,動搖美元的國際交易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元不得不加息直到5.25%。而2007年以後,這些次級房貸的利率陸續按市場利率重估,而大多數借貸者償還不起這麽高的利息,隻能賣房或違約破產,反過來造成房價進一步下跌,進入惡性循環。
麻煩的是,金融機構將這些風險較大的次級抵押債務進行證券化,做成資產包,以高於正常房貸資產包的利率,售予那些漠視風險的投資者;而這些投資者買了次級債後,又將其與其他資產打包在一起,形成更進一步的衍生品……在這個樓上加樓的遊戲中,購買者常使用高倍的杠杆拆借資金。因此,當底層的次貸危機爆發,其危害是連環放大擴散的。
現在,很多人仍在爭論次貸危機的損失到底有多大——4000億、6000億、8000億美元?然而,這種評估方法不僅滯後,而且局部。
筆者一直認為,次貸危機的本質是美元債務危機。因而,今天測算其損失,不能僅計算次貸或者是信用卡損失——它們因牽涉到千家萬戶而難以掩蓋。
從美元債務危機的全局來評估,最簡單的方法是,計算次貸危機以來,以歐元、日元、人民幣或黃金對美元的升值幅度來大致測算美元區的流動性收縮率,用這個收縮率再乘以美國金融衍生品的總量,即可以得出美元流動性的緊縮總規模。從2007年8月中旬次貸危機爆發到上周末,歐元、日元、人民幣和黃金分別比美元升值了約15%、20%、7%和42%。此前美國金融衍生品總額達到518萬億美元,如果取以上四者算術平均值21%,則美元總量收縮約108萬億美元;若以美元指數下跌11%為參照,則其收縮約為57萬億美元,即其殺傷力百倍於次貸損失本身,況且美元繼續貶值預期仍很強。
正因如此,美聯儲“出人意料”地兩個月內三次緊急降息共2%,財政注資減稅,盡量注入流動性,以避免美元區更多的金融機構像貝爾斯登那樣崩盤。但這是一把雙刃劍,美元大幅降息,在美元已成負利率貨幣、美國通貨膨脹上行的趨勢下,更多資金會追捧大宗商品和高息貨幣。
很明顯,次貸危機是一場美國的危機,是美國人生病。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場危機也在中國造成了影響。
其一,在某些人士反複強調“股指期貨”和“港股直通車”不會影響A股,A股大跌“主要受次貸危機影響”下,自2007年8月中旬至上周收盤,上證指數下跌約20%,怪誕的是,同期道瓊斯指數僅下跌了2%。特別是在10月中旬以來,A股連續下跌42.8%,市值蒸發了約9.3萬億元人民幣。
其二,自去年8月中旬次貸危機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約7%,若以中國外匯儲備中持有美元資產1萬億美元計,即中國外匯儲備損失約700億美元。
其三,自次貸危機爆發到上周收盤,黃金對美元升值42%,美聯儲中的8000多噸黃金升值約770億美元,IMF的3000多噸黃金升值了近300億美元,歐洲的黃金升值了超過1000億美元,而中國央行的600噸黃金儲備僅升值了約55億美元。它與外匯儲備的比率遠遠落後於歐美的平均水平。
其四,過去7個月,中國居民存款平均負利率約為3%,以40萬億元人民幣儲蓄餘額計算,則中國人民幣存款儲蓄約損失了7000億元人民幣。
直接或間接,部分或全部,以上的巨大代價均為美元債務危機埋單!某種勢力逼迫和誘導人民幣加速大幅升值,一方麵直接轉嫁削減所欠中國的債務,另一方麵,大量熱錢投機中國,造成中國流動性泛濫,通貨膨脹加劇,導致居民存款負利率,並操縱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造成國內投資者,尤其是散戶的重大損失。
現在追悔已經莫及,但亡羊可以補牢。筆者最為擔憂的是,目前熱錢大規模集中撤退的通道已基本打通,倘若熱錢打壓中國A股以逼迫管理層出台重大救市政策,如推股指期貨、“港股直通車”開通等目的得逞,人民幣進一步加速升值,它們不排除在未來3~4個月間在A股和房地產市場製造一場火山爆發式增長,並在其掩護下,熱錢將在次貸重估高峰(今年6~8月)後集中撤離,倘若大約7000億美元的熱錢集中離場(若估算國內資金追隨海外避難,可能要超過萬億美元),將造成國內流動性收縮26.2萬億~37.5萬億人民幣(7000~10000×匯率7.5×貨幣乘數5)。即使屆時我們將存款準備金率由15.5%下調到8%,約可以放出流動性2.7萬億元;所有的央票餘額3.9萬億元放出,能增加19.5萬億元的流動性,但兩者仍有差額約4萬億~15.4萬億,A股、房地產價格、人民幣匯率很可能將暴跌。
此時此刻,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真正具有巨大破壞力的熱錢危機“心腹大患”!加強資本項目管製,尤其是有效遏製熱錢集中大規模撤退是當務之急。
世界衰退 中國比印度更痛苦
亞洲銀行首席經濟家分析,中國2008年依賴國內需求GDP增長還將極大提高。
據俄《消息報》報道,該專家說受中國緊縮財政政策影響和嚴控借貸條件,亞洲銀行預測中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將達10%(2007年是11.4%)。
俄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亞洲銀行專家分析中國較之於印度更加容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對於世界經濟衰退,中國將比印度更易受到傷害。該專家還說,靠中國國內需求的經濟增長是中國經濟健康的一個標誌。
亞行分析中國2008年通貨膨脹率為5.5%,出口增長率將降低到19%較之於去年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