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養生堂

柳江華:執照針灸師(中藥學學士、醫學碩士、天然藥物學博士。德國洪堡基金學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原遼寧中醫學院和南加州醫藥大學教授),英文專著《傳統草藥的研究方法 》主編。接受遠程診療。
正文

經絡的現代解釋

(2025-09-12 12:41:47) 下一個

在一些中醫微信群裏,“經絡的現代解釋”是傳統中醫師(隻強調傳統,認為中醫師不需要現代醫學知識,反對中醫藥的現代研究)和現代中醫師(不僅學習過傳統中醫藥,還接受過現代醫藥學研究訓練, 跟進現代解剖,生理,病理和藥理等知識)不斷爭辯討論的話題。筆者之前介紹過針灸與經絡,現在再展開介紹一下經絡的現代解釋。

經絡是中醫現代化研究中最引人入勝又充滿挑戰的領域。

目前,科學界尚未找到一個與古典經絡描述完全一致的獨立解剖結構。因此,“經絡的現代解釋”更像是一個多維度的科學假說集合,從不同角度試圖闡釋經絡的實質和其背後的科學原理。

以下是幾種主流的現代科學解釋和研究方向:

1.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學說(最主流的解釋)

這是目前被最廣泛接受的解釋。該學說認為,經絡的功能與人體已知的神經調節、內分泌調節和免疫調節網絡的功能高度重疊。

  • 與神經係統的關係:

許多經絡的循行路線與周圍神經的分布非常相似(如手厥陰心包經與正中神經)。

穴位往往是神經末梢、神經束或神經分支匯集的地方。

針刺的“得氣”感(酸、麻、脹、重)主要是通過刺激深層感受器和神經纖維實現的。

經絡的傳導效應可以用神經反射來解釋(如體表-內髒反射,刺激體表穴位通過神經係統影響內髒功能)。

  • 與內分泌和免疫係統的關係:

針刺信號通過神經係統傳到中樞(大腦和脊髓),可以調節下丘腦-垂體軸,釋放多種激素(如內啡肽,一種天然的鎮痛物質),從而實現對全身的調節。

研究證實,針刺可以調節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這解釋了針灸如何起到抗炎、增強免疫的作用。

此學說認為,經絡並不是一個未知的獨特解剖結構,而是古人對人體整體調控係統的直觀、整體性的描述。這個調控係統的現代醫學名詞就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

文獻參考:Liang J,. Study on the Central Neural Pathways Connecting the Brain and Peripheral Acupoints Using Neural Tracers (利用神經示蹤劑研究連接大腦和周圍穴位的中樞神經通路). CNS Neurosci Ther. 2025 Aug;31(8):e70554. doi: 10.1111/cns.70554. PMID: 40762123. 

摘要:近年神經解剖學與功能神經影像學的進展,為外周感覺結構與中樞神經網絡之間錯綜複雜的連接提供了實證支持。研究表明,刺激特定穴位可激活傳入神經通路,進而調控丘腦、體感皮質、邊緣係統及腦幹自主中樞等腦區的活動。例如,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發現,針刺足三裏與合穀穴可激活下丘腦與伏隔核,同時抑製喙前扣帶皮質、杏仁核及海馬複合體的活動。

2. 結締組織筋膜學說

近年來,這個理論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研究發現,大量的穴位和經絡循行路線位於筋膜組織,尤其是疏鬆結締組織富集的層麵。筋膜是一個遍布全身的連續性網絡,為“經絡是通道”提供了結構基礎。

筋膜富含神經、血管、淋巴管和多種感受器。針刺筋膜可以產生強烈的生物力學信號和電信號,並通過這個網絡進行傳導,影響遠端的生理功能。

證據:解剖學家發現,80%的穴位與筋膜中的“結締組織聚集點”重合。

結論:此學說認為,筋膜網絡可能是經絡的生物學結構基礎之一,是信號傳導的“物質通道”,而神經血管等則是在這個通道中運行的“功能組件”。

3. 低流阻通道與間質液傳輸學說

一些研究通過物理方法發現,在經絡的循行線上,組織間的流阻(液體流動的阻力)較低,可能有利於間質液(細胞之間的液體)的流動和一些化學物質的傳輸。

證據:科學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發現注入穴位的示蹤劑會沿著經絡的路線擴散,而不是向四周均勻擴散。

這些低流阻通道可能成為運輸生物活性物質(如激素、細胞因子)的“高速公路”。

結論:這為“運行氣血”提供了一個現代生物物理學的視角,即“氣”可能部分包含了在低流阻通道中傳輸的信息和物質。

 

4. 生物電磁場與能量信息學說

該假說認為,經絡是人體內生物電和電磁場的優勢傳導通路。

證據:經絡和穴位的皮膚電阻特性與周圍組織不同(穴位往往是低電阻點)。

人體本身會產生生物電磁場,而經絡的走向與電磁場的分布有一定相關性。

針刺可以改變局部和整體的電磁場分布,從而影響細胞功能。

結論:此學說將“氣”部分理解為生物能量(電、磁、光)的流動,而經絡則是引導和匯聚這些能量的“電路”。

總結

古典中醫概念 - 可能的現代醫學對應與解釋

經絡 - 一個功能性的調控係統,其解剖基礎可能涉及神經網絡、筋膜結締組織、低流阻通道等多重結構,而非單一實體管道。

氣血 - 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包括神經信號、激素、免疫因子、間質液、生物電等。

穴位 - 功能的敏感點或放大器。是神經末梢、血管、淋巴管、筋膜感受器富集的特殊部位,刺激此處能高效地調控係統功能。

針灸作用 - 通過物理刺激(針刺)激活了體內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引發了一係列自我調節和修複反應(如鎮痛、抗炎、調節功能紊亂)。

目前的科學共識

經絡的實質很可能是一個以已知解剖結構(神經、筋膜、血管等)為基礎,以未知方式組合和聯動形成的複雜功能調控係統。古人通過長期的實踐觀察,總結出了這個係統的運行規律(即經絡理論),而現代科學則正在用自身的語言和方法,逐步驗證和詮釋其科學性。

這並非否定經絡的存在,而是為其找到了更堅實的現代生物學基礎,證明了中醫理論的超前智慧。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