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家複興的方向:或為荀子之儒

(2014-05-26 15:20:27) 下一個
信源:落基山人博客

筆者一直認為,孔子是大宗師,不算儒家。後來的所謂儒家,都是戰國之儒家,或漢代之儒家,或宋代之儒家,或明清之儒家,他們不過是借著孔子的名頭罷了。

孔子是大宗師,因為孔子繼承的是春秋以前中國的文化遺產,因此,不能以儒家局限孔子。從孔子的思想裏麵,也可以輕易找到後來所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名家思想,墨家思想,甚至兵家思想。如此之孔子,如何可以單以一個儒家而局限呢?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儒家思想,其實僅僅是宋代以來的儒家思想,不是漢代儒家,更不是先秦儒家,當然也不是孔子思想本身。當然,也不能說完全不是,隻可以說,現在所說的儒家,是繼承和發揚了孔子思想的一個方麵而已。

簡單而言,現在的所謂儒家,其實僅僅是思孟學派以及在宋代和明清的發揚,是發揚了孔子諸多思想中,仁學的方麵的東西。而孔子的思想,明顯是仁學與禮學並重的,這在《論語》裏麵表現的特別充分。後代所謂孔子思想就是仁學思想,或以仁學統攝禮學,都是非常偏頗的。

孔孟並稱,其實已經是偏頗了,因為孟子所發揚的,僅僅是孔子的仁學方麵,再加上義,所謂仁義而已。而孔子禮學方麵的內容,基本被拋棄了。這就是宋儒的方向,也是明清之儒家的方向,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儒家,如四書,如三字經,不過都是其偏頗的簡單化教材而已。

就性善性惡而言,孔子是沒有性善論或性惡論的。到了戰國時代,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而荀子提出了性惡論,按說,性善和性惡是如此的不同,差異極大,但是宣傳這兩種思想的人,恰恰都是儒家,也就是孟子之儒家與荀子之儒家。性善論講求仁義,性惡論講求禮法,而仁與禮,恰是孔子思想的兩個方麵。而禮教之極端,就是法,法家不過是孔子思想的一個極端而已。可以說,性善性惡,都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仁義禮法,也都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孟子和荀子,不過是沿著孔子思想的兩個方麵或兩個極端前行而已,各自發揚了孔子思想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他們都還是所謂的戰國的儒家。

因為人性本善,所以隻需要發揚仁學就可以了,良善或良心就可以了,或單單發揮良知就可以內聖外王了,這是宋儒的方向,也是明清儒家的方向。而因為人性本惡,所以就要用禮法加以製約製衡,這是荀子的方向, 也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等法家的方向。

就戰國的曆史與現實而論,孟子不被重視是必然的,荀子比孟子的際遇要好很多,尤其是荀子還有兩個大大有名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法家人物卻是儒家荀子的學生,這本身就很有意思。荀子本人也曾經三次作為齊國最高學術圈子的稷下學派的祭酒,後來荀子到楚國任蘭陵令。孟子在戰國時代不甚出名,後來就靠講學。在宋代以前,孟子一直默默無聞。

那麽漢代呢?很難說,漢儒到底是什麽儒家,當然不是宋儒。筆者認為,漢儒還是非常大氣和綜合性的,包容性的,不似宋儒那樣的偏頗。也就是,漢儒的思想裏麵,包括董仲舒的思想,都非常的複雜的,可以包容很多東西,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的思想都有,這有點孔子的氣魄,當然,他們還是遵從孔子的基本思想的,比較平衡。

宋儒的偏頗是有原因的,就是宋儒要對付漢代以後傳來的佛教思想,他們力圖將佛家思想包容進去,結果就僅僅發揚了孔子思想的一部分,沿著孟子的方向,並用佛家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改造了儒家。看來,想包容,自己反而也被包容,嗬嗬。

荀子的儒家,在漢代以後,有些衰微,尤其是在遭受宋儒的攻擊以後。因為在宋儒的眼中,秦帝國就是靠法家,靠霸道取勝的,是不足取的。秦帝國15年覆滅,就是最好的明證。荀子本人似乎也因被韓非子李斯這些學生的拖累,而在儒家一係中,有些抬不起頭來了。這好像有些道理,所謂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可是,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因為孟子一係的人,或宋儒取得話語權以後,宋,加上明清的衰落,就是必然,而且直接造成了中國文化的衰落和中國在近代被西方列強的欺辱。

西方思想的核心,就是性惡論,認為人在亞當以後,就墮落了,因此,按奧古斯丁的觀點,就是有所謂的原罪。而人性是惡的時候,如何對這惡的人性加以防範和製約,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了,那就是靠法。這樣是思路,似乎就是荀子之儒家的思想路徑。

如此,在西方文化非常興盛的當代,中國的新儒家要想重新振作,發揮儒家思想的優勢地位,那唯一的辦法,就是複興荀子的思想,也就是複興荀子之儒家。而最終,荀子之儒家,能否如孟子之儒家在宋代和明清,包容佛家思想一樣,其能否最後包容西方文化,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似乎是一條路徑,當然也是另外一條偏頗的路徑。

在筆者眼中,仁義禮法,都不可或缺,在才是對孔子思想的最全麵的繼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