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影裏一歸舟

行而知天下,攝而錄我知,文而記我得,閱書閱人,皆為快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緣結善、菩提有道

(2016-12-24 22:23:53) 下一個

最近給朋友做了一個佛學基礎知識講座,不妨做成帖子分享。以下是大綱:

  1. 1. 佛教概述
    • 佛和佛教
    • 大乘和小乘
    • 佛教傳入中國
    • 八大宗派
    • 主要佛經
  2. 2. 佛法的基本教義
    • 輪回說
    • 六個法則
    • 色法
    • 世界觀
    • 宗教觀
    • 信仰觀
    • 因果觀
    • 道德觀
    • 人生觀
  3. 3. 修行和日常生活
    • 五戒是哪五戒?
    • 八戒是啥?
    • 出家人要持多少戒?
    • 出家人為什麽不能吃肉?
    • 不吃肉就是吃素嗎?
    • 吃齋和吃素一樣嗎?
    • 參訪寺院要注意什麽?
    • 木魚和佛珠
  4. 4. 漢語中的佛教詞匯和原來含義
  5. 5.參考網站
  6. 6.北美佛教道場

 

先講一個故事: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神通廣大的黑齒梵誌,可以上天入地,預知未來。他算出自己隻有幾天壽命,很是苦惱,因為神通也不能幫他解決生死問題。在他痛苦彷徨之際,另一位天人讓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著兩朵花前去見佛,請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訴他: 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 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 我已沒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 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對生死的執著。

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後來常常被用來勸導罪惡之徒停止罪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裏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謂的屠刀,並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這一切,並不是我們說放就能放下的。當我們苦惱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讓我們苦惱不堪的事嗎?

因此,在佛教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特指罪惡之人,但凡是生活中能夠讓人產生煩惱和業障的東西,都是那把屠刀,而你若能放下屠刀,自然就能立地成佛。

  1. 1.佛教概述
  • 佛和佛教

佛”字是“佛陀”的簡稱,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佛教就是釋迦摩尼佛的言教,淵源於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

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釋迦族淨飯王的兒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涅槃於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是佛教信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者”。幼年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29歲時有感於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又對當時婆羅門教不滿,遂舍棄王族生活,為尋求解脫人世各種痛苦的途徑,出家修行。開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來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到菩提伽耶的畢波羅樹下靜觀冥思後“悟道成佛”。

  • 大乘和小乘

佛陀在世時,僧伽有嚴密的組織和戒律,僧眾遇有疑問或者發生爭論,都可以請示佛陀,所以當時的教團是統一而和諧的。

可是在佛入滅後約一百一十年,僧伽因為對於戒律產生不同的見解,分裂成兩派,保守的稱為「上座部」,進步的稱為「大眾部」。後來一部份的大眾部發展為大乘,他們把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其他派別通稱為小乘。

依照龍樹菩薩所作的「大智度論」所說﹕「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俱為自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由此可見小乘隻是著重自己的解脫,大乘則著重利益一切眾生;而唯有大乘才能解決一切眾生的苦惱。

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世界各地,大乘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小乘佛教主要流傳到亞洲的其他國家,如斯裏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國。

  • 佛教傳入中國

大約在公元元年前後的一段時間,佛教開始從印度經西域傳入漢地。初期主要是翻譯佛經。隨著佛教在漢地的不斷傳播和發展,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數量也空前增長,隋唐時期形成漢傳佛教的鼎盛時期,各大宗派均已成立,發展頗具規模。但是由於三武一宗滅佛造成的四次法難,大量佛經典籍被毀,諸多宗派被嚴重削弱,無法重現昔日輝煌,隻有禪宗和淨土宗因為不立文字,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在法難後更加繁榮。清朝的時候佛教略有複興。

  • 八大宗派

中國佛教又稱漢傳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別為唯識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

  •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漢地的傳承。玄奘從印度回國後,翻譯了瑜伽學係的《瑜伽師地論》、《百法明門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分別瑜伽論》等各論,以及《成唯識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此宗。主要理論包括:“三性說”(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五重觀法,因明學說。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
  • 三論宗,隋代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該宗是印度中觀派在漢地的傳承,主要理論是緣起性空,即認為世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這叫緣起,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
  •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也稱法華宗。該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提出的理論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該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理論體係完備,對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9世紀初,此宗傳到日本,13世紀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蓮宗。
  • 華嚴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該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
  • 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又稱佛心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該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經典包括《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並先後傳入朝鮮和日本。比如“靈隱禪寺”就是習禪宗。
  • 淨土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該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主要經典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稱三經一論。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於漢地,漢傳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淨土法門。要是看到寺院外牆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習淨土宗,或者兼修。
  • 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也稱四分律宗、南山律宗。律宗主要理論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近代弘一大師大倡律宗。
  • 密宗與其他宗派(顯宗)不同,密宗僅限於具有一定資質的學僧修習,由師徒密傳,故稱密宗。

其中又天台宗、禪宗、淨土宗、和密宗最為流行。

  • 主要佛經

佛經是指三藏中之經藏。三藏即經(有關教義的著作)、律(有關戒律的著作)、論(解釋教義的著作)。也可以泛指三藏的全部典籍,古代稱之為《大藏經》或者《大正藏》。《大藏經》有漢文大藏經、藏文大藏經和巴利語大藏經。漢文大藏經有不同的版本,《中華大藏經》收經論達4200餘種,23000餘卷;《大正藏》共3493部,13520卷。

佛經浩如煙海,我們揀擇一些長期被人們作為讀誦的經典,如《心經》《阿彌陀經》《普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地藏經》《藥師經》《金剛經》《無量壽經》《法華經》《維摩經》等,選其中一部作為日常修習功課即可。

  1. 2.佛法的基本教義
  • 輪回說

佛教認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業力牽引至六道中接受下一世的界報,如此輾轉受報,輪回不停。

六道是指世間一切有情眾生可分為六大種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

  1. 1.地獄道∶即地獄受苦之處。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眾生若造上品十惡及五逆罪,則墮地獄。
  2. 2.餓鬼道∶即孤貧潦倒受苦之鬼。經常處於饑餓中,到處遊行,求食不得。相傳有曆千百年不聞漿水食物之聲音,而常受餓渴痛苦者,故名餓鬼。眾生若造中品十惡業,則墮餓鬼道。
  3. 3.畜生道∶即牛、羊、豬、馬及一切蟲、魚、禽、獸等動物。眾生若造下品十惡業則墮畜生道。
  4. 4.阿修羅∶屬於非天道的一種大力鬼神,男醜女端,具有神通和威力而無德,性多嗔恚,統率夜叉、羅刹等,以阿修羅為首,故稱阿修羅道。眾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羅道。
  5. 5.人道∶即人類。因人道苦樂參半,善於分辨事物的前因後果,易於知苦斷集,明理去惑,轉凡成聖,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眾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於人道。
  6.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沒有男女情欲,唯色相莊嚴,故名色界。無色界,無有形相,唯精神心識存在,故稱無色界。眾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禪定、四空定,即可生於天界。天道亦非究竟永生之處。

        成佛以後,會脫離六道輪回。

  • 六個法則

(1)因緣法則:

佛教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皆遵循因緣法則而生滅。什麽是因,即事物的內部原因,什麽是緣,即事物的外部條件。佛陀認為,內因和外緣的和合,便產生了萬事萬物,如氫氣與氧氣在某一條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而內因和外緣,一旦離散,萬事萬物便消滅,如水在某種條件下一分離便又成了氫和氧。

(2)無常法則:

這世界,既然因緣而成,佛陀又推理出無常法則,即世間事物無法恒常。自然界的滄海桑田,人類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異滅中。看似不動,實際上,時刻在腐朽之中。地球,億萬年後,也有毀滅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時候,也將不複存在。名利、地位、金錢,何不如此。因此,存在是暫時的現象,變化和運動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質。

(3)空的法則:

從無常原則,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則,萬物無常,不能久遠,終歸滅亡,因此是空的。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不能把空,理解為空空如也的空,什麽也沒有的空。有人以為,四大皆空,是指財、色、名、利空,這是誤解,實際是指地、水、火、風空。佛家的空,實際上是一種妙有,說空,又有形式的存在,這形式,這現象,可以被我們利用,佛家用詞是:以假修真。

(4)無我法則:

從空的法則,佛陀又推理出無我原則。這世間的萬事萬物,變化無常,沒有我的存在。如果有我,就可以自我主宰,我要怎樣就怎樣,我要不病、不死,要入地、飛天,我要一口喝幹大海,但我們做不到,我們無法把握自己。我們隻是某種意識和元素的因緣合成,因緣一散,我們就不存在了,我們所講的我,是假我,隻是假名,稱呼而已。由此可知,諸法無我。無我,也就無主宰,這世間沒有主宰者。

(5)聯係法則:

從因緣的法則,佛陀又推出聯係的法則,認為這世界,是相互因緣、相互因果、相互聯係的,就如一張互動的網,牽起一角,就動了全部。佛陀說,不能隻看見樹木,而沒有看見森林。

(6)命自我立法則:

從因緣的法則,我們還可以看到命自我立法則,即自己命運自己把握。既然事物由因緣合和產生,那麽,改變因緣,結果也就會相應改變。出家人的修行,就是為了改變因緣。創造好因,創造好緣,就會改造因緣,改造命運。佛陀反對算命,因為,因緣是隨時可以改變的,那麽,何來固定結果的命運可言。

  • 色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這八個字出自《心經》。但是佛教所說“色”與“空”究竟是什麽意思?佛經所說之“色”與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異同?其實,佛教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色”,一般指物體的顏色,後引申為“女色”,相關詞匯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沒有這層意思,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質叫色。佛教認為,人心之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這個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覺到,這就被稱為“色”。前麵我們說過空的意思,佛家的空,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物質是變化著的,是不能永恒的。

色法在佛學裏,又可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這裏就不多說了。

  • 世界觀

佛教認為,宇宙從時間上看,無始無終;從空間上看,無邊無際。這無邊無際的含義包括:大到無邊無際,小到無邊無際。再小的東西還可以分析下去,此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注:“如來”和“佛”一個意思,可換用),坐微塵裏轉大法輪、芥子可納須彌山是也。佛教認為,地球隻是宇宙中的一個點而已,定義宇宙為三千大千世界。認為宇宙空間本來就如此存在。雖然,佛陀對宇宙進行了分析,但是,他反對人們把過多的時間投入這方麵的討論之中。佛陀認為:了解這些問題,不是當務之急,作為修行者,當務之急,是修行是解脫。

  • 宗教觀

據佛教,佛陀不是主宰者,不是萬能者,也不是救世主,他無法直接給人降福,也無法直接給人懲罰。如果燒香純粹就是為了求佛保佑他升官發財,或什麽的,那無法實現。燒香、獻花,隻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佛陀的敬意以及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

  • 信仰觀

禪宗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陀要求他的弟子,要去疑問佛陀,檢驗佛陀。佛陀臨終教誨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說佛教反對盲目崇拜,強調正信、理信、智信。不反對起疑、存疑。

  • 因果觀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強調因果說,認為事事物物中,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時間上,遍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在空間上,作用於整個宇宙。佛、菩薩,也受因果律的支配。佛教認為,人的行為,不管好壞,都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力量,佛教稱之為“業力”。這業,就是一種內因。這個世間是複雜的,各種形式的外緣不時存在,一旦某種與潛意識中的內因業力相應的外緣出現,那麽,其結果便會顯現出來,就如電視,你的頻道剛好調到某種相應的頻率,那麽圖像就顯現了。佛教認為,業力,除非形成某種果報,否則,是不會消失的。就像物理學中,木材雖然燒成灰,但其能量的多少,沒有改變,隻是換一種形式存在,人所造的善惡業力也是如此。有造因,必會結果,隻是時間問題、地點問題,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如果因與緣合和得快,那麽,報應就及時。有時候,有某種因存在,但外緣還一時遇不到,雖有電,但沒有電燈,那麽,果報一時就出現不了,燈不會亮。但世間是因緣合成的,互相聯係的,複雜的,不可能永遠遇不上相應的外緣,今生不遇,那麽,來生,乃至生生世世,總要遭遇。因此,對因果報應,誰也無法逃脫。

  • 道德觀

佛教認為,從效果上看,人們起心動念,說話做事能引起好的結果就是善,反之是惡。據佛教,區分善惡的界限大致分四種:對自己對他人皆有利,是大善;對己不利,但對他人有利是善;對自己對他人皆不利是大惡;對己有利對他人不利是惡。在這道德的實踐上最基本的內容是五戒。下麵我們會講到五戒,這裏按下不提。

  • 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認為:①人人有佛性,無有差別,人人可以成佛。曾經,禪宗六祖慧能,去見五祖弘忍大師,大師問他幹什麽,他回答說,要作佛,大師反問他:你這南蠻子還能成佛,慧能說:人有南北,難道佛性也有南北嗎?②人的本性是善,隻是後天的汙染才導致變壞,這與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同。③人是由地、水、火、風、空、意識等構成,一旦這些元素散離,人體便不存在,但人的業力長存,這業力會影響你來生的品質。④佛教認為,人的生死,隻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場小戲曲,佛教叫作分段生死,不是人一死,就一切結束了。

佛陀以為,人有佛性,但是,現在人的佛性被無知的心態蒙蔽了,就像明鏡蒙上灰塵,發不出光。修行,就是為了掃除這明鏡上的灰塵。神秀說: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修行可以讓鏡中重放光明,讓大海的波濤平息下來,使佛性顯現,解脫煩惱。

  1. 3.修行和日常生活
  • 五戒是哪五戒?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

(1)不殺戒:不故意殺害有生命的眾生,如人、動物、小昆蟲及為人墮胎。

(2)不偷盜戒:對於一切財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而取,或是不論用任何手段,如騙取、強奪、霸占等,皆算是偷盜。

(3)不邪淫戒:不犯他人妻妾,或妻妾沒有不貞。

(4)不妄語戒:不說謊、搬弄是非、惡口罵人,危害到他人。

(5)不飲酒戒:不喝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

在家居士可以根據個人功力或者發願,持一個戒到五個戒。

  • 八戒是啥?

佛教裏沒有八戒,隻有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所製定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種出世解脫的善根。八關齋戒是在家人可以受持的最嚴格的戒律,最長也可以終生持守,也可以隻受一天。往往短期受八關齋戒的人,是離開家庭的,到僧團去居住,學習出家人的生活。

除了前頭的五戒,修正第三條,再加上三條:

(3)受八關齋戒時,要禁止正淫,也就是正當的夫妻性生活也不可以。

(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及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廣泛來說,凡脂粉、香水、香膏、口紅、耳環,包含一切飾品、色彩鮮豔的衣服,及跳舞、賭博等,皆不可以。

(7)不坐臥高廣大床:舒適柔軟的高廣臥床,會讓人心生淫念,所以不適合坐臥。

(8)不非時食:即過了日中之後,除了喝水,不再吃任何食物。

八戒中,前七條為“戒”,後一條過午不食為“齋”,合稱為八關齋戒。《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三厭是:雁、狗、烏龜),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和八關齋戒沒有關係。

  • 出家人要持多少戒?

出家人最開始受沙彌戒,一共十條。受了沙彌戒的叫沙彌或沙彌尼。具足戒是出家人在符合條件之後可以受持的戒律,比丘250戒,比丘尼的有348戒,非常嚴格。

  • 出家人為什麽不能吃肉?

漢傳佛教出家僧人的戒律中有一條是不得吃肉,其實最初的規定是僧人不得吃蔥、薑、蒜一類,氣味辛竄。而在國外的日、韓、東南亞等地,都沒有要求一定要吃素,他們主張可以吃三淨肉。

三淨肉是指三種肉

(1)第一不自殺:不是自己親自動手所殺,若殺所得之肉不可食。

(2)第二不教他殺: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親自殺,而教別人殺來給我吃。

(3)第三不聞殺:沒有自己親自殺,也沒有教他人殺來給我吃,但聽到隔壁有殺雞,雞叫之聲,此肉亦不得食。

直到今天,信奉小乘佛教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斯裏蘭卡、緬甸和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僧團仍然托缽應供,不忌葷腥,可以接受“三淨肉”。而信奉藏傳佛教的我國西藏、內蒙古等地的佛教僧團,雖不托缽應供,但因處於牧區,自然條件惡劣,也不忌葷腥;唯有我國漢傳佛教寺院,沒有實行托缽乞食製度,又信奉大乘,強調慈心不殺,加上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允許,從公元511年,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蕭衍頒布《斷酒肉文》後,便開始嚴格實行素食。

  • 不吃肉就是吃素嗎?

在佛教的觀念裏麵,吃素跟不吃肉的概念也不一樣:吃素指連斷葷斷腥。腥是海鮮水產肉食蛋卵等,佛家五葷為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不吃肉隻是說不肉食,跟不吃葷不一樣。不食肉是因為慈悲心,不忍傷害眾生以充己口腹;不食蔥蒜等是因為葷菜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食用後口氣惡臭,會助長淫欲,會影響他人。

如果大家覺得麻煩難以記住,可以參考一個口訣:蔥韭芥蒜煙酒肉蛋。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盡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

  • 吃齋和吃素一樣嗎?

何謂吃齋呢?吃齋是指過午不食。

佛教把一天的時間分成六個部分。白天三時,黑天三時的所謂六時。也就是白天的旦時、午時和暮時,黑天的前夜、中夜和後夜。過午時,對於現代的時間來說差不多應該是下午兩點鍾了,也有的人認為中午的時間應該為十二點整,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吃齋就是在過了午時之後,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天亮之前不吃東西。天亮的定義是以不用照明的前提下,能看見掌紋為準。這期間可以喝水等流體(漿水)。我們現在的出家人往往做不到,就有開遮——允許吃藥,所以寺院的晚飯叫藥石,意思是以吃藥來治療饑餓這個病瘡。

  • 參訪寺院要注意什麽?

佛教寺院是清淨的聖地,所以,非佛教徒進入寺廟一定要注意以下九個問題:

  • 衣服要整潔,不能隻穿背心、短褲、打赤膊、穿拖鞋。
  • 進寺院要從左向右繞,不可從右向左繞。不要站在門檻上。
  • 當寺內舉行宗教儀式時,不能高聲喧嘩幹擾。
  • 未經寺內執事人員允許,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
  • 為了保持佛地清淨,嚴禁將一切葷腥及其食物製品帶入寺院。
  • 對僧尼稱呼,可稱“師父”,如需書寫,一定不能寫成“師傅”。
  • 不能問僧尼的尊姓大名。因僧尼出家後一律姓釋,出家入道後,由師父賜予法名。受戒時,由授戒師賜予戒名。因此,問僧尼名字時,可問:“法師(師父)德號上下?”
  • 寺院的鍾、鼓等法器,是做法事或者集眾專用的,是喚醒蒙昧眾生的神聖法器,絕不可私自隨意敲擊。
  • 如果要在寺院齋堂用齋,要聽從過齋義工或者寺院師父的安排,整齊有序,不可出聲。齋前隨眾念誦,不會念可以雙手合十聆聽,飯菜吃多少加多少,不可浪費。用齋完畢,亦應隨眾念誦,不會念可以雙手合十,佛教吃飯的禮儀是出於尊重勞動、愛惜糧食,可以增長我們感恩他人、明了付出的意義。
  • 非佛教徒也不要主動與僧尼握手。因這不符合佛教的禮節,僧尼往往以“合十”為禮。
  • 木魚和佛珠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動中,木魚是最常用的法器之一。它是一種木製品,剖木為魚形,中鑿空洞,敲之發出聲音。不管是誦經禮懺,還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魚。

寺院裏麵念經為何總要用木魚呢?因為即使在晚上,魚在水裏也不會閉眼睡覺。為了勤修道業,用木魚來警策大眾要抓緊時間來用功辦道。另外,寺院早晚上殿,木魚用來引導僧眾把握誦經時的輕重快慢,讓大家凝心一處,不起雜念。

佛珠,從字麵上看,是佛教用品中的珠子。具體地說是佛教徒在念佛時為了專心一念,而拔動計數的工具。撥一圈珠子,算念了100次佛號。其餘8次忽略不計,因為可能不專心。

佛珠名字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弗誅,就是不要誅殺生命的意思。不論在家出家,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殺戒。

每串佛珠由一個主珠、若幹其他的珠子和穿繩三部分組成。主珠代表著佛,穿繩代表著法,若幹其他的珠子代表著僧。佛、法、僧三寶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

佛珠中,較常見的是18粒,加上主珠是19粒,可以戴手腕上。108粒(加上主珠是109粒)可以戴脖子上。18代表著十八不共法,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是其他聖賢所不具備,所以說是不共的;18也代表著十八界, 108代表著人的一百零八種煩惱。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麽意思?

讀音:nā mó a mí tuó fó

由於在漢傳佛教界(尤其是漢傳密宗持咒)強調師承,所以在念佛發音的問題上,很多人都會強調以師承的“祖師”發音為準。「nā mó」是漢唐時候的古音。

「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阿彌陀”是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翻作「量」,「陀」翻作「壽」,「佛」翻作「覺」,就是無量壽覺的意思。無量壽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持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漢傳佛教淨土宗的一個修行方法,以通過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來達到轉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

  • 什麽是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麽要去?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

這個問題一言兩語不能通解,參考陳義孝居士的解答: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0.htm

  1. 4.漢語中的常見佛教詞匯和原來含義

·  刹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刹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大約是0.013秒。“刹那無常”、“刹那生滅”、“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刹那”、“刹那間”等詞。

· 現身說法: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曆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曆。

· 抖擻:很難想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 心無掛礙: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 群魔亂舞:據說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入定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陀不為所動並降服眾魔,魔王隻好率領群魔退去。與魔王的鬥爭,事實上就是與“自我”、與“心”的鬥爭。戰勝自我,這是全世界最難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 煩惱:指能擾亂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癡三毒。

· 差別、平等: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 家賊難防: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為“苦口婆心”。

· 解脫:佛教指脫離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無礙。

· 一塵不染: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為它們能夠染汙人的情識,故稱六塵。不被六塵之中的任何一種所染汙,就是一塵不染。

· 晨鍾暮鼓:為舉行法事時集眾而用的法器。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鍾鼓樓用以懸掛鍾鼓。因而晨昏撞鍾擊鼓已成為中國佛寺的象征。

· 萬劫不複:在佛教術語裏,“劫”是指跨度極大的時間單位。那麽“劫”究竟有多長時間呢?佛陀舉了兩個譬喻:

其一:有一座長、高、寬分別是一由旬的大鐵城(一由旬約合30華裏),在城池裏堆滿芥子。倘若有人每一百年從城中取一粒芥子,當這些芥子全部被取盡之時,差不多就是一劫的時間。

其二,有一座雄偉的大石山,其石堅硬無比,這座山的縱、廣、高分別為一由旬。假使有人手執極薄的蟬衣,每一百年去拂拭一次。當這座大石山被拂為平地之時,便是一劫的時間跨度。

佛陀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倘一失人身,便是萬劫不複。麵對遙無邊際的輪回洪流,我們還是早期出離,方為正途。

· 智慧: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1. 5.參考網站:

6. 北美佛教道場:

  • DRBA道場: http://www.drbachinese.org/
  • 遍照寺(密西根) http://www.abtemple.org/

 

 

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今留 回複 悄悄話 很好,很詳細。讚一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