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
2020 (38)
前文鏈接:【瑞典萬花筒】廣東人蔡阿福之火爆瑞典行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懷著這種理念,我踏上了北美大陸,那是1990年春。“言必稱希臘”、文藝複興潮、地理大發現、啟蒙運動論…近代西方的文明進程和隨之形成的社會模式仿佛是那輪滿月,皎潔明亮,清輝遍地。至於我從小就被熏陶過的那些傳統思潮和紅色語境,總讓我聯想起沉溺於洋洋得意之中的孔乙己的句子,“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
在海外的博物館,我們常會見到來自故國的各朝古董,還有大量清代外銷瓷,西方人對咱中國瓷那是真愛。北歐之行,每每見到這些“白色黃金”,我總會走到它們跟前,和它們溫柔地對視,親密地呢喃,仿佛在和久未謀麵的老友重逢。我感覺自己被瞬間拉回到了二、三百年前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中,一個在歐洲人心目中“中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年代。追隨17-18世紀歐洲人的目光,仰望一下又大又亮堂的東方明月,令我震撼的是,當年的“中國熱” 的輻射度和炙熱感,遠非隻是人們喜好精美的東亞工藝品而已。
的確,在社會生活層麵,“啟蒙運動中的崇華情節” (the Sinophilia of the Enlightenment)表現在人們對東方之“物”的狂熱。在瑞典東印度公司的132次商船航行中,大約從中國進口了5000萬件瓷器。如今的瑞典人口也才1000萬,那豈不是每人5件瓷器了嗎?這是什麽概念,太抓馬了。當年的瑞典商人真像是過鬼節的孩童,扛著枕頭套兒,在舊時廣州十三洋行四處討糖,然後欣喜若狂地滿載而歸。
拜倒在大中華石榴裙下的更有啟蒙運動中大名鼎鼎的先哲們,他們把《五經》、《四書》、《論語》念得很熟,在他們的腦海中,和樂美好、理想文明的中國是歐洲改革的範本。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說:“世界的曆史始於中國”,當中華文明已然昌盛、發達之時,歐洲人“還隻是一群在阿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呢。”
在文化傳統方麵,喝中國紅茶、秀中華畫風、建中式庭院…已然是一種風尚,應運而生的還有一個時髦詞“Chinoiserin”。在瑞典的王後島宮遊覽時,我對這個新詞的含義是徹底地整明白了。
王後島宮(又稱卓寧霍姆宮,Drottningholm Palace)素有“瑞典凡爾賽”美譽,至今仍是瑞典王室的私人宅邸。整座遊憩行宮交織著巴洛克風格的富麗和洛可可裝飾的嫵媚,但在雕梁畫棟下,珠圍翠繞間,中式瓷器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在陳列他們老祖宗音容笑貌的綠色廂房The Green Cabinet,條案上擺的是咱們老祖宗燒製的精美瓷具。
在金碧輝煌的皇家畫廊The Ehrenstrahl Drawing Room,雍容富貴的中國瓷是不容小覷的一道風景。
即便是在皇太後Hedvig Eleonora的寢宮State Bedchamber,一對高雅清新的青花瓷默默地佇立在奢華的睡榻旁。
所有這些,在歐洲皇室圈裏其實都是尋常的套路。在那個年代,上流社會是不能沒有像樣的東方元素的。王後島宮與眾不同之處更在於下麵這個浪漫橋段:
18世紀,時任國王Adolf Frederick一直盤算著送給妻子一份奇幻的生日大禮。
1753年夏,在王後Lovisa Ulrika的慶生之夜,國王把她帶到了後花園的一角。在這裏,王後驚喜萬分地發現自己突然成為童話的一部分,在她麵前佇立著一座散發著東方風情的中國宮(Chinese Pavilion)。這時,身穿漢服的小王儲古斯塔夫走上前,遞給了媽咪宮門的金鑰匙…
穿過王後島宮後麵的巴洛克園林和英式園林,此刻的我,正凝望著超級中國粉的國王贈與王後的厚禮-中國宮。老實說,盡管有紅牆綠頂和中式雕刻,這山寨版的中國宮殿,長得不太中國哈。雖說13世紀後,歐洲商人和傳教士紛紛踏足中國,但藝術家們恐怕還是無緣實地采風。所謂的中國宮殿,主體上還是散發著俏麗的法式洛可可情調,隻不過融入了東方建築的典雅氣質。如今的王後島宮能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得益於兩棟特殊建築-眼前的仿中國式建築群和附近的卓寧霍姆宮劇院。
邁入中國宮,映入眼簾的是來自遙遠而神秘國度的各式藝術品-陶瓷、屏風、漆器、宮燈、家具、畫軸…它們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宮殿陳列的清朝人偶則相當詭異,別說小孩看了會做惡夢,大人都覺得後脊梁冷颼颼的。
兩扇彩門又繼續把我們通過弧形兩翼,引入到裝飾華美的內殿。
在桃色彩門內,我們如同帶上了新娘的紅蓋頭,目之所及,盡是彩雲繚繞。
在翠色彩門內,我們又仿佛攜手女眷,在岸柳成行的湖畔,拾翠踏青。
沉浸式地體驗中國宮的內景,是一份愉悅而獨特的享受。身為東方過客,我一邊追尋著我的祖先遺留下的痕跡,一邊品味著當年西方人普遍存在的東亞情節。我歪著頭,皺著眉,托著腮,定著神,凝視著四壁繪畫,慢慢地,一團疑雲從心底升起。這畫風有些看不懂哦, 畫中人的氣質有些東方人的味道,畫麵布局也有絲中國畫的意境,但是…我詢問館裏工作的小姐姐,“這是東方畫匠受命後創作的西洋畫?還是西方畫匠想象中描繪的東洋畫?”
“Chinoiserie。”小姐姐解釋道。Chinoiserie是藝術史上的專有名詞。當時的歐洲人以中華文化為靈感,並添加想像,創作出很多這類中西合璧的藝術品。 望著牆上那些中西文化混搭或雜交後的畫作,我想起自己香煎三文魚時會用上橄欖油和蠔油,涼拌黃瓜時也會灑上意大利香醋和芝麻油。
在瑞典國立博物館,陳列了不少Chinoiserie風格的器皿。
荷蘭Delft的仿青花陶器
德國Meissen瓷器在一心一意地臨摹著中日文化符號
從模仿到創新,歐洲陶瓷自己的品牌漸露崢嶸。
講述聖經故事的布拉格陶瓷(1648)
王後島宮內的皇家瓷器收藏廳(1897)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後來呢?後來的東方皎月漸漸地黯淡下去…
============================
跟著巧巧優雅的文字,細膩的描述,精美的照片,不但雲遊了王後島宮,還學習了歐洲的近代史。巧巧的文章總是那麽耐讀,信息豐富,文筆精致。
============哈哈哈,文化可以有衝突,但飲食從來都是和諧的。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旅行是一種學習方式。
“這是東方畫匠受命後創作的西洋畫?還是西方畫匠想象中描繪的東洋畫?” 好問題!看來是西方畫家做出自己想象的東方模樣。給QQ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