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
2020 (38)
前文鏈接:我在離諾獎得主最近的地方踩點
沿著一條從曆史鋪就到今日的青石板路,我來到了斯德哥爾摩市的老城區Gamla Stan。這座散發著濃鬱中世紀風的古城,恰如其分地融合著現代文化的元素。今天,我的心願就是到坐落於老城心髒的諾貝爾獎博物館裏,看看他,看看他們。
在紀念諾貝爾獎設立100周年的2001年,諾貝爾獎博物館開館了,該館的前身是斯德哥爾摩市前證券交易所大樓。據說,因展品的擴增和人流的踴躍,新的諾貝爾中心將於2027年施工,2031年啟動。將諾貝爾文化進行到底,是斯德哥爾摩市拓展自身魅力的雄心和契機。
博物館內人眾,看著並非都是nerdy的書蟲們。一位老師正聲色並茂地給一群小學生們講解,清一色的亞洲麵孔,一張嘴,中文!她指著頭頂上正在徐徐旋轉的卡片說道,“我們從這裏看到的每一張卡片上,都介紹了一位得獎者的成就。自1901年來,已有1000來個個人和組織榜上提名。誰能告訴我,拿下諾獎者中最年輕的是哪位?”天花板下的卡片列隊接受著參觀者的注目禮,仿佛是洗衣房裏高掛的襯衣。如此介紹各位諾獎得主的生辰八字倒也蠻新穎的。
博物館入口處的一組題為“諾貝爾創作2023”時裝展格外引人注意。諾獎旨在表彰那些改變世界的先鋒們,他們在科學上的創新發明、在文學上的獨特視角,在經濟學的真知灼見,以及為和平和人權的努力,都給人類帶來了福祉。但這些和時裝有何相幹?原來,自2011年始,貝克曼斯設計學院(Beckmans College of Design)就和博物館展開聯袂合作,時尚專業的學生們以其藝術作品解讀年度各項諾獎,這倒是一項有意義的社會實踐。
下左:和平獎(反對伊朗女性壓迫的鬥爭)
下右:化學獎(發現合成量子點)
下中:文學獎。挪威作家Jon Fosse 因以創新的戲劇與散文讓無法言說之事物發聲,榮登2023年文學獎寶座。他的7部小說係列《Septology》一氣嗬成,沒有句號,直至讀者念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們創意滿滿地設計了一款由纏繞身體的繩子固定在一起的無縫長裙。
下左網圖:物理獎得主之一Ferenc Krausz與詮釋其發明“阿秒光脈衝”的禮服在一起。
下右網圖: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Katalin Karikó與詮釋其成果“mRNA疫苗”的禮服在一起。
諾貝爾獎博物館裏一定會有一個聚焦諾貝爾本尊生平的展室,這一點也不奇怪。諾貝爾(1833-1896)有很多耳熟能詳的頭銜-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實業家、軍火製造商、黃色炸藥的發明者、諾貝爾獎金的創立人,但他不為人知的一麵更耐人尋味。《文學城》博主“春後雨前SE”的兩篇博文,是我讀到的有關諾貝爾傳奇人生和諾貝爾獎鮮為人知故事的最精彩版本。比如,諾貝爾爺爺的爺爺就是一枚俊傑,這聰慧的基因是杠杠的。文中史實與文采兼具,讓我頓有“相見恨晚”之感。附上鏈接,分享給更多讀者。
諾貝爾一生中,搬東又搬西,搬來又搬去。
下左:諾貝爾旅行途中閱讀的書籍
下中:諾貝爾身後的臉模和遺囑雕刻
下右:諾貝爾用的實驗器材和筆記
博物館中秀的一份證書引起了我的注意。頒獎儀式上,諾獎得主從國王手中接過三樣東西—獎章、獎金和證書。這證書頗有講究,因為它根本就是因人而異的一份精美藝術品。哪位獲獎者會粗心地拉下這珍貴的禮物呢?我把證書上的文字敲入穀歌,AI同學給我一份完美答案:1973 年,黎德壽與基辛格因在越南談判停火的工作共獲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第一位獲該獎殊榮的亞洲人。然而,因對手違反了停火協議,黎德壽拒絕領獎,牛!
觀滴水可知滄海。館內展出的大量獲獎者的個人小物件兒十分引人入勝,讓我們能夠遠隔時空,依稀見到大咖們的生活百態和立體人生。
下左:屠呦呦簽名的《青蒿抗瘧研究》雜誌,很舊了,還有褶子。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對抗瘧疾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下右:木匣子裏的莫言小說。2012年,莫言“以魔幻現實主義融合民間故事、曆史與當代社會”,成為繼流亡作家高行健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過去20年中,變革性的免疫抑製劑抗癌療法,為治癌提供了放療和化療外的新的希望和替代方案。那麽,至少在過去10年中,這方麵的研發也是我每日上班的動力。這些劃時代的改變源於一代代科學家前赴後繼的努力,其中兩位佼佼者當之無愧地榮獲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左下: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為CTLA-4抗體問世做出貢獻。在博文《和一位“微胖界”達人的偶遇》裏,我記錄了他的貢獻及他對我,對所有的“我們”的影響。
右下: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本庶佑)親書“有誌竟成”。他寫道,“工作中,當我迎戰困難,麵對難題時,我會時時記起中國東漢光武帝的這句格言。”
看到我們州大畢業生的私人藏品了。Edward Lewis在果蠅進化的研究成果讓他摘下了199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桂冠,而他太太畫的果蠅、蝴蝶、棋子…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幻神妙的世界。他太太不僅會畫畫,還追隨著老公對動物研究的興趣,到斯坦福大學拿了學位,並在遺傳學上有突破性斬獲。兩口子全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Key Key Key!
下左:都說揭開宇宙奧秘需要一把“鑰匙”,看來Didier Queloz是得到了!老板Michel Mayor有一個長途旅行,就把天文台的鑰匙交給了學生。學生顯然沒有趁機躺平,他接過鑰匙後,就鑽進了天文台。接著,太陽係外行星被他首次發現,師生共獲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老師太合算了吧)
諾獎得主捐獻的每一樣私人物品,都藏著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折射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博物館內的Bistro Nobel餐廳裏,有一款2001年諾獎頒獎典禮上的甜點。即便不是諾獎得主,我們仍然可以體驗諾貝爾晚宴上的美食。歐耶!
用餐畢,我把椅子翻過來,看看座位下麵有哪位獲獎者的簽名。瞧,我找到了這兩個名字-
探索世界的人們
探索世界的AI機器人
“諾貝爾創作2023”時裝展別出心裁,很有意思。
諾獎得主捐獻的每一樣私人物品也很有個性,多謝介紹!
QQ馬不停蹄,大作連連!
“諾貝爾創作2023”時裝展別開生麵,很有趣!
XQQ的帖子精美,翔實,長見識,再次點讚!
朋友的父親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他自己得了普裏茲獎。
這甜品太高大上了!:)
我家所在的小區有一棵蘋果樹,據說和牛頓有些淵源,被叫做牛頓蘋果。每年蘋果成熟的時候,都有很多人去那裏摘蘋果,我也有幸摘了一個。意義很重大,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