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與世無爭的加拿大人

(2014-08-01 15:08:05) 下一個
與世無爭的加拿大人
——從門羅獲獎說起
 
 
 
 
 
前艾麗絲·門羅讓女兒代領諾獎,這裏頭雖有身體欠佳的一麵,但很難說跟加拿大人與世無爭的性格無關。
 
作為首位獲獎的加拿大本土作家,門羅的榮譽來之不易。令人好奇的是,門羅獲獎跟莫言獲獎時的情形截然不同。門羅獲獎消息傳出,加拿大沒有舉國上下大肆慶祝宣傳。從國家電視台到各大報及電台迄今為止都沒有什麽深度報道,也沒有組織專訪,頭麵人物隻有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加拿大總督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講話,加拿大總理隻是用推特(相當於微信)恭賀門羅獲獎,門羅的母校也隻是給校友發了個電郵,告知校友獲獎,連她的故鄉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也沒有大張旗鼓張燈結彩舉行慶祝活動(隻是在路邊豎了一個小牌祝賀門羅獲獎),整個社會除書店和出版社忙了一陣,動靜不大,沒有人借機開研討會,建紀念館,發旅遊財爭名奪利。拿我們學校來說,不是我提醒,校圖書館還不會借機把門羅的著作擺出來宣傳。
 
究其原因,一是門羅本人低調謙虛,不喜出頭露麵。獲獎後門羅一直不接電話,媒體采訪找不到她,隻好采訪她前夫,隻好采訪比她更具國際聲譽的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請她談好友門羅。阿特伍德也沒辦法,隻好在推特上疾呼:“門羅!從後院工具房出來,接受采訪!”。加拿大廣播公司(相當於央視)麵子夠大了吧,門羅也隻是吝嗇的接受了幾分鍾電話采訪。
 
原因之二則是加拿大人與世無爭的民族性使然。加拿大和美國同文同種,又毗鄰而居(有些邊境地段無人看守,過境隻需用電話亭的電話通知對方一聲即可),但群體性格卻同中有異。
 
加拿大人的祖先來北美是為了開疆拓土當農夫。而美國人的祖先則是反抗英國國教自立門戶。美國人先是開發西部與印第安人鬥,接著是南北內戰,再跟英國人鬥贏得獨立;獨立後美國的保皇派無法立足,遂到加拿大與其他早期移民一起繼續效忠英王,和平立國,他們既無反心,也無思爭鬥。
 
後來,美國早早成為了世界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加拿大卻仍是個以農林牧漁為主的國家,直到靠“二戰”發財完成工業化。種族衝突、貧富差距、安全問題在美國更突出,而加拿大更象“和諧社會”,整體氛圍平和一些。加拿大人少地大物博,區區3千多萬人口擁有世界第2大的國土,自然資源豐富,生存壓力小,加拿大人平和謙恭,不躁不急,從沒想到也沒必要跟誰競爭,不像美國人那麽咄咄逼人,更不像中國人那樣隻爭朝夕,崇尚競爭奮鬥。相比美國,加拿大倒有點像社會主義。美國是一個講究速度和效率的社會,而加拿大則是一個節奏緩慢、祥和的社會。可以說溫和是加拿大人的國民特點,謙讓、合作,注重接納、忍讓和尊重是加拿大的傳統,維和概念與綠色和平組織均源於加拿大不是沒有原因的。在美國人眼裏,加拿大人是傻乎乎的莊稼漢(但美國人出國常冒充加拿大人以策安全),在加拿大人眼中,美國人全是驕傲自大的主兒。有一個笑話,說在十字路口就可以分辨出誰是加拿大人誰是美國人:看見黃燈踩刹車的準是加拿大人,猛踩油門衝過去的則肯定是美國人;遇到糾紛,美國人靠的是槍,加拿大人則去叫警察;如果塞車了,美國人急得大叫,加拿大人則衝到路中央維持秩序。
 
門羅獲獎數日後,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恰巧該組織就有一位加拿大人,他帶領小組成員在敘利亞調查化武使用情況,立下汗馬之功。也因與世無爭的國民性使然,加拿大在宣布和平獎出爐時,隻是提了提那位加拿大人而已,然後就沒下文了。加拿大人如此溫良恭儉讓,恐怕國人要見仁見智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