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明月
供需關係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無論你搞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甚至是搞封建主義,都繞不過供需平衡這個經濟發展的基礎。即使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短缺經濟的古代,當糧食豐收時,仍然會發生糧賤傷農的問題。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今天,供過於求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再提倡高速發展根本就是一種愚不可及的自殺行為。可一些無恥政客們出於爭權奪利的政治需要是會幹這樣的缺德事的,對它們而言:“我死(下台)後,管它洪水滔天。”所以大部分現代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不讓政客控製經濟。
想象一下高速生產出一堆賣不出去的產品的公司老板展示其豐功偉績的模樣,和下屬們歌功頌德的嘴臉,你是否會覺得他很愚蠢?2000年有家美國企業采用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四個星期就生產出了兩年的光纖元件需求量,結果可想而知,它破產了!整個光纖行業都垮了。更愚蠢的是高速發展房地產這類使用周期極長的行業,你十年就把七十年需要的房子都造好了,剩下六十年裏房子又不會壞,這些過剩的產能怎麽辦?剩下六十年大家都沒有飯吃啦!這根本是在坑子孫嘛。
正常情況下全世界消費每年純增長約在1%強(調整通貨膨脹後)。所以當美國GDP增長超過3%後,聯儲局就會考慮是否需要加息以冷卻發展速度。因為去掉2%通貨膨脹後,經濟發展速度有可能超過消費增長。除了某些特殊情況:比如1990年代的高科技革命,使美國GDP增長達5%~6%,還有1980,90年代大部分人民剛開始脫貧的中國,脫貧消費支撐中國GDP高達到兩位數。但這兩種高速度都隻能維持短時間,長期保持這類速度,那來的消費需求?
有人說我們可以出口!利用出口拉動經濟,短時間,小批量沒有問題。假如你出口少,每年增長20%也不會對別國經濟產生什麽影響。但當你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的時候,你出口增長1%都會明顯抑製別國經濟。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別國經濟衰退,最後別國消費者沒錢了,你還能出口給誰?美國政府整天掛在口中的“一個繁榮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是真話,因為中國經濟危機絕對是美國經濟的災難,反之亦然。現代經濟需要花花轎子人抬人,大家富裕了消費大餅才能做大。現在大家競爭的主要是質而不是量,通俗地說是爭奪好吃的大餅。戰爭肯定會把消費大餅打爛,所以現代戰爭不會有經濟上的勝利者。短缺經濟時代的大餅就是實體大餅,搶不到就餓死,是你死我活的競爭,故爾戰亂不斷。
在自由市場中,長時間的貿易順差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你有貿易順差,別人就必須大量購入你的貨幣以完成貿易,你的貨幣需求增加就會升值,最後導致你的出口減少,貿易恢複平衡。而政府幹預貨幣匯率是世貿組織不允許的,所以中國,日本等貿易順差大國就隻能用購買外國國債這種方式來保持本國貨幣的供需平衡。可是你隻出不進,賺得錢幹嘛用?經濟發展的成果都去支援外國人民?很清楚,長期保持貿易順差是一種損人害己的愚蠢經濟行為。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巨額貿易順差是1990年日元被迫升值的根本原因。
沒有需求的經濟發展就是泡沫經濟,政府消費往往是泡沫中最大的。支持經濟發展的政府消費主要有三大部分:軍事,基建,和福利。冷戰時的蘇聯就是靠軍事開支維持世界第二強國的經濟地位,當年納粹德國也是。造了武器不打仗,就會供過於求,所以德國發動了世界大戰,蘇聯武器庫滿了還打不了仗,隻好垮台了事。歐美福利占政府開支50%左右,結果養出不少懶漢。中國基建一日千裏比房地產泡沫還可怕,比如高鐵:不管配套、倉促計劃、一哄而上。結果高鐵本身還沒有效益產能就過剩了,到全世界到處低價兜售。
更嚴重的問題是政府本身不事生產,錢隻能來自債務或超發貨幣,這樣的消費能維持多久?長此以往政府消費必然超過社會承受能力,最後引發的貨幣危機對經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比任何經濟危機都更可怕。蘇聯解體時的貨幣危機就是當時政府消費占GDP70%的後果。
總之,中國需要改變短缺經濟年代的觀念,保持供需平衡的溫和的經濟發展才是國家健康發展的正道。高速發展經濟是一個短缺經濟年代美麗的童話夢想,結果就像大躍進一樣是禍國殃民,禍及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