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信用破產, 東方明月
24年的1989年,家住湖北丹江口市區的盛忠奎與妻子陳永梅省吃儉用有一筆小小的積蓄。這年9月的一天,陳永梅路過某國有銀行丹江口市支行迎賓路分理處時,得知有一份定期保值儲蓄業務,24年後可獲得一筆巨額本息。那個年代,在當地買一個商鋪也隻要2000元,盛忠奎本來傾向於用積蓄買商鋪,經陳永梅勸說後同意辦保值儲蓄。很快,陳永梅帶著2000元積蓄來到銀行,分別以自己和兒子的名義辦理了兩張該行整存整取儲蓄存單。按照存單上明文規定,此存款24年到期本息22萬元,且存款利率、保值貼補率無論怎麽調整,到期銀行憑此據定額支付。
今年9月21日,是兩張存單到期結算本息的日子。第二天,盛忠奎帶著存單去銀行兌現,不想當年的迎賓路分理處已查無此處。隨後,盛忠奎拿著存單找到該行丹江口市支行,一位接待的魏姓負責人卻告訴他,這兩張存單早已經不起效了。盛忠奎聽後十分震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魏姓負責人提供一份1989年9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湖北省分行“對保值儲蓄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的傳真電報及人行丹江口市支行同年10月7日轉發的通知。按照通知規定,盛忠奎的存款本息隻能兌現8400元,不是22萬元。當年的丹江口市可以買到一個門麵的錢,在經曆了24年的存儲之後,連半平米的門麵都買不到,這樣的事實,幽默得讓人想流眼淚。
無獨有偶,當天前往該行丹江口市支行結算本息的還有該市供銷社退休幹部王新民爹爹。1989年9月20日,王新民同樣辦理了一張100元整存整取儲蓄存單,按規定二十四年到期可兌現本息1.1萬元。讓兩位老人想不通的是,即便政策有變,24年來銀行為什麽不告知儲戶。目前,他們正考慮通過司法程序討一個說法。據了解,在該市辦理了類似業務的儲戶有70多名。
古今中外,除了天朝,這種案例隻有一個結果----銀行關門。要是在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這家銀行會被告上法院而被罰得傾家蕩產。但天朝不會,因為銀行和法院是一個老板的。要是在萬惡的舊社會,這家銀行會在擠兌下破產。但天朝不會,因為所以銀行都是一個老板的,都是一個德性,老百姓沒有選擇。
在其他地方是關乎生死存亡的信用破產,在天朝已經習以為常,這就是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