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台灣像8、90年代的大陸?同濟校友沈康當選美國院士

(2025-04-28 20:22:27) 下一個

同濟英倫醫生校友讀我博文後的留言:“台北市容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髒亂,很像大陸8、90年代。隻是在自由廣場、故宮博物院、圓山飯店、和一些超大商場等處好一些。不排除,但廈門的【外】觀遠超台北的。感覺空氣質量,台北的則偏好些。還有個感覺,也不一定對。就是一路主動跟你攀談的出租司機,屬於藍營的背景的;而除了上下車,一路一言不發的,則不知何營(綠營?)。你不覺得(當街的)市容很淩亂嗎。再就是呼嘯而過的油摩托,也是一景,聽起來挺嚇人。不過騎手多遵守交通規則,不像武漢安靜的電摩托可以在任何順道、逆道、車道、人行道上正行逆行,感覺更容易非常引發交通事故。日月潭的風景遠不及大陸的風光豔麗,但沒有內地人山人海的遊客,給你難得的靜怡”

 

這家夥跟大陸走得近,返校時經常是同濟校領導的餐桌客人,他可能是被茅台灌糊塗了。我問過他是否存在利益衝突,他向我解釋過,隻有相信他了。

 

我的有些引伸的回複:

 

髒是我說的房子發黴造成的,應該怪台北的小雨,留言校友在倫敦做音樂,他恐怕忘了哪位台灣歌星原唱的《小雨中的回憶》。我完全沒有覺得台北亂,反而覺得台灣人的管理水準一流。

 

朋友問:“台灣這麽破舊,老百姓日子有何感受?”,我回答到:“台灣人的日子應該過得很好,社會保障係統完善。雖然與歐美相比工資偏低,但是除了房租與歐美持平外,交通或餐飲等其他費用恐怕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

 

從台北到高雄,我都不知道台灣人是如何將街道管理得這麽一塵不染的。有天清晨才為我解惑,因為自己看見打掃衛生的大爺,另一天還見用鑷子撿煙頭的年輕人,這讓我明白了些。

 

在美國聖路易斯的Central West End, 越是職位高的人,像華大係主任們,他們越闖紅燈。似乎交通規則浪費了他們的寶貴時間,領域裏的諾貝爾獎得主在英國被車撞後喪生。台灣人則不同,他們嚴格等到每個綠燈亮後才過馬路,也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麽高尚,而是一旦被發現違規就罰款300新台幣。

我可以通過照片展示台灣的街道多麽幹淨,從台北拍到高雄都是如此,台灣民眾說起大陸旅客的隨手塗鴨都憋嘴。鑒定台灣像大陸的8、90年代是baseless, 而且帶有深深的偏見,這家夥應該是回武漢協和醫院被招待得太好了。

 

我經曆過中國的8、90年代,那時國內的城市才剛剛複興,髒亂差遍布武漢。現在的經濟學家認為,老毛去世的1976年,中國的經濟麵臨崩潰的邊緣,貓兒現在執意抗美也十分危險。武大的高伐林當年領導全國辦的所謂《這一代》雜誌隻能出半期就被停刊,他在美國的女兒高歌從耶魯畢業。當時中國的政治是嚴控的,現在貓兒掌控高科技後,全民都被他禁錮,中國基本上沒有什麽社會科學的探討。

摩托車是台灣的特色,恰恰相反這正說明台灣人多麽守秩序。我常常感慨,這些萬箭齊發般的摩托車洪流,居然很少事故,這素質了得。

 

我與台灣的計程車司機聊過摩托車問題,還是最開始的時候,因為這是我們在發達國家中很少見到的。他說摩托車是他們台灣的特色,每輛70,000-100,000新台幣($2,187-3,125), 居民買得起。

我說摩托車貢獻了太多的躁音,他說有些司機是耍酷,故意踩油門。我如果是台灣決策人,首先是像其他發達國家那樣不發展摩托車。完全禁似乎不可能,美國高速也有極其危險的摩托車隊,但是別人不是上下班或購物等通勤工具。歐美國家通常把摩托車作為娛樂型交通工具,而非通勤必需品。

 

台灣這種在大道上擁有摩托車道是不對的,這是鼓勵摩托車的使用。它們的速度普遍比汽車快,換道起來既頻繁又快,這是顯爾易見的安全隱患。

我甚至看見他們將隻有1-2歲的幼兒放前麵懷中,這也太危險了,但是他們似乎很少出車禍。僅從環境保護考量,台灣街頭的煩躁氛圍很大部分來自摩托車,它們的躁音量可能是汽車的數倍多。

 

限製或廢除摩托車在台灣有過討論,但是政客都因為選民反對而無法實施。摩托車是發展中國家留下的問題,越南也是很多摩托,台灣人民拒絕改變,台灣比越南富有的多。

 

祝賀同濟醫學院校友和斯坦福講座教授沈康當選AAAS院士,這樣同濟一個單一的醫學院擁有三位美國國家級榮譽學院的院士,橫向比較恐怕隻有上醫在同濟之前。

沈康是同濟海外校友中最具創造性的人才之一,對神經科學特別是發育學貢獻巨大,他的CNS論文之多似漢正街籮框裏的物品。他是同濟七年製醫本科,沒有讀完就去杜克拿博士,在UCSF做完博士後在斯坦福當教授至今。

 

他不太參糊校友活動,他在近20年前(2008)當選HHMI研究員時就令同濟校友們興奮。還有密西根大學的鄒偉平,他們都應該是最具聲望的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院士。

 

沈康現在是斯坦福大學的熱門神經科學教授,也在斯坦福挑大樑,擔任吳蔡神經科學研究所(Wu Tsai Neurosciences Institute)的所長。該研究所是耶魯本科和法學院校友Joe Tsai(蔡崇信)和他的太太 Clara Wu(吳家瑄)共同創辦。蔡崇信在台灣長大,家中幾代人是耶魯校友,他本來是美國律師但是抓住機會去中國大陸幫助馬雲創立阿裏巴巴致富。吳家瑄是美國的華裔第二代,她是斯坦福本科畢業生。他們也在耶魯創辦了專注神經科學的Wu Tsai Institute。

 

可見我在十幾年前的文章:“同濟醫學院畢業生在美國的科學研究領域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幾年前,一個興奮的消息在校友中傳遞。曾是同濟醫學院七年製的學生,1994年畢業於同濟的沈康同學,成功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院。采用將其研究員分布於美國一流醫學研究中心的體製,美國休斯醫學研究院匯集了眾多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代表的優秀科學家從事生物醫學的前沿研究。當選休斯研究員之難,可以借用李白的"蜀道之難"的說法,因為休斯對其研究員的資助力度為普通NIH RO1資助的數倍。

 

校友們驚喜的是,不僅中國科大和清華,同濟也有能力產生科學的新星。作為杜克大學的博士和舊金山加大的博士後,沈康在斯坦福大學做教授並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已近十年。在博士和博士後期間,他就以第一作者分別在"科學"和"細胞"雜誌上發表原始論文。他在斯坦福的實驗室,更是不負休斯基金會的厚望,短短幾年就十分多產地在"細胞","自然"和"科學"雜誌及其子刋上發表了超過二十篇的論文。沈康已被眾多著名雜誌邀請寫評述,在一流的學府作報告,曾在沈康實驗室受訓的一位博士後已經在耶魯大學成功應聘助理教授的職位。

 

我們或許不涉及神經科學領域,但從這些客觀指標顯示,沈康教授的學術成就已經得到他的國際同行們的充分肯定。活躍於神經科學前沿的沈康教授必將鼓舞母校那些有誌於科學研究的同學們。海外校友會的廖端平教授正為母校收錄校友的專家庫,數位優秀校友已經在哈佛,密西根大學和舊金山加州大學等美國醫學研究的重鎮,做到正教授的職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