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傳來同濟著名外科教授夏穗生仙逝的消息,享年95歲, 願夏穗生教授安息。這消息也溝起很多同濟人的回憶,我導師曾經協助夏教授將抗人T細胞單抗首次應用到臨床以抵抗移植的免疫排斥反應,據說現在仍然是中國的首個抗體藥。夏教授生於浙江餘姚,但是在武漢的同濟揚名整個中國。他是我們在校時同濟最多產和著名的教授之一,也是當年考研究生的大熱門,當時他領導的器官移植研究所累創中國第一。
很多人為夏教授沒有成為院士可惜,我寫上麵開篇的這個總評論時,根本沒有想到院士這個議題。那是因為與夏教授的傑出貢獻相比,院士是可有可無的。中國院士是個什麽榮譽呢?雖然中國院士有些像施一公這樣的世界一流學者,但是我以前說過很多中國院士的水準趕不上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優秀的Assistant Professor, 以及這些學校的助理教授:Harvard, Yale, Princeton, Stanford, MIT, Columbia, Penn, Duke或U Chicago。這個名單還會很長,因為美國實在是太厲害了。天朝多少人是靠錢和關係買的院士,特別是工程院士,不當也罷。中國應該對院士製度做出重大改革,首先應該廢除院士的特權,你的優秀程度永遠以你近幾年的文章決定。有的院士明擺著十幾篇論文涉嫌造假,學校不以為恥反而保他,就是因為巨大的利益在裏麵。
夏穗生沒有成為院士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同濟的裘法祖教授,中國人留校後一輩子呆在一個地方不走,院校近親繁殖十分嚴重。優秀如夏穗生這般的人物,幾十年每天抬頭還見到自己的導師裘教授,這很不正常,他們的恩怨隻有他們自己知道,我們不便評說或猜測。美國會盡量避免這種近親繁殖,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Feynman在MIT本科畢業後,仍然執意留在母校的“世界最好的物理係”,但是他的麻省教授建議Feynman去普林斯頓讀博士。華大醫學院在正式任命本校博後助理教授職位時,必須要你提供Penn, Duke或UCSF等相近水準學校的offers。夏穗生如果是在門戶之見不深的國家,他當年去中山、華西或上醫,情況就會好很多。美國弟子在這種情況就會離開自己的導師去外麵創天下,以後大家永遠是朋友。
鑒於這種情況,我早在2013年的文章裏就向同濟提議過:“第三,同濟應廣納外校人材,並鼓勵自己的學生向外發展以避免近親繁殖。由於國內以往的體製,我們通常看見醫學本科生考本校的研究生,而優秀的研究生又熱衷於留在自己的科室工作。這樣逐漸形成了,學生與導師和導師的老師同處一科室的情形。五十多歲已有建樹的教授在課題選擇上,還得征求二十多歲時的導師的意見,這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學科的發展。如果沒有出國留學,這種情況在同濟會更為嚴重。我們都明白,請進來的同時鼓勵學生走出去,這樣有利於不同思想的碰撞。”。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3535.html
同濟德語班同學轉發的夏穗生教授追悼會的照片,同學們這樣留言:“老師們都走了[Sob][Sob] 想想當年他給我們上課,實習查房時的風度!看他開膽囊時的手勢,一切就像昨日”; 我說你“學到夏教授手術台上的真傳囉”,這位手術科教授稱:“學不到[Grimace] 他開刀的手勢很美???????? 微翹蘭花指”, 這“微翹蘭花指”不成了唱京劇的梅蘭芳了?另外同學這樣說:“我在美國做了不少器官移植的研究,所認識的從事器官移植的高手無不都是從同濟器官移植進修出來的。”
現轉發華西醫院退休教授何生的悼念文字
“八聲甘州·悼夏穗生教授
晴天霹靂萬裏卷潮來,魂悸淚血飛。問醫海浪尖,移植風口,幾度斜暉?縱觀劍壇今古,俯仰孰能非!誰似穗生老, 敢登峻極?
猶記黃鶴樓畔,落木蕭疏,空翠煙霏。曆艱難困厄,總風雲會際。奮有年,終創偉績。感蒼天,壯誌不相違。篳縷路,何堪回首,為君太息。
何生2019·4·16初稿4·18修定“
“何生教授補充說:
夏穗生老師是我崇拜的偶像:大師中的大師、不是院士的院士。夏老與我私交甚篤,既有師生之情,又有詩友之誼,他的去世我很悲痛????”
華西醫院前肝髒外科主任李波教授這樣評價夏教授:“夏老成就、成名於肝移植。有中國肝移植之父的美稱。華西這麽多非同專業教授知曉並盛讚夏教授!願夏老之靈有感知。夏老不朽!永遠的懷念!???? 李波”
作為學者最在意的就是同行的評價,這些外校同行的評語應該令夏教授相當欣慰。這裏多處提到夏穗生教授不是院士,這個情節看來在同行的心目中非常地強烈。聖地亞哥Salk研究所創始人和真正做成應用型小兒麻痹疫苗的Jonas Salk, 他去逝後的新聞也報道他不是美國院士,應該與他娶了畢加索的第N位妻子和在索克研究所旁開裸體畫廓無關。諾貝爾獎也與Salk無緣,授予了找到培養病毒方法的哈佛教授,而美國全麵應用根除小兒麻痹的疫苗正是Salk疫苗。
將夏穗生教授稱為中國器官移植的創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在肝移植方麵的傑出貢獻,還有就是他在推動器官移植在中國的發展方麵的貢獻。當年中華器官移植雜誌和器官移植研究所都由他經營,在器官移植術式、數量、器官保護液和抗免疫排斥等諸多方麵,同濟在當年都是中國領先的。夏教授當時就知道移植的瓶頸是免疫排斥,在改革開放招首屆研究生就以“器官移植與免疫“為題,甚為前瞻。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慎用中國器官移植之父這樣過譽的稱呼,因為北京協和吳階平在1960年就完成了中國首例腎移植,上海陳中偉的斷肢再植更是文革中的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