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侯雲德和家人。
同濟校友侯雲德教授榮獲中國今年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500萬人民幣,全國僅兩位獲得者,這是繼普外醫生吳孟超之後的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同濟校友。當年我們在國內時,侯雲德以研究幹擾素著名,當然幾類幹擾素都不是他發現的,還有現在對病毒感染十分重要的幹擾素受體,但是他很早就掌握基因工程技術,並且在“1982年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人α1b型幹擾素基因”。出國後,我得知侯雲德僅是工程院而不是科學院的院士,這點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與他從事的應用領域有關吧,今年另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也是工程院院士。
八十年代,侯雲德是中國科學界的知名人物,他長期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中國863高科技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他是同濟最優秀的校友之一。我曾經去北京侯雲德的研究所做過2-3周的實驗,當時我們在武漢連使用同位素的條件都欠缺,隻有去北京用美國空運的試劑做分子雜交實驗。從照片看那北京研究所的條件也是有限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它作為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所卻位於北京迎新街的一片居民區裏,周圍的人有意見是可以理解的,現在早就搬家了。
我至今還記得,當年在同濟讀書時見到明星般的侯雲德的情景,他回母校做學術報道並且與學生座談。侯雲德還是病毒學報的主編,也寫過病毒學專著,他為小個子,說話特別小心。同濟另一位傑出校友為1980年就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吳旻,也就是說在宋平倡導的兩院院士製度實施前,他就是院士了,為北京中國醫科院腫瘤所的研究室主任。吳旻則是深刻而聰明,癌基因熱門的年代,他也回同濟做過報告,據說他是留蘇的唯一正博士,但是這幾天的報道也說候雲德是從留蘇的副博士轉為正博士的。第三位同濟在北京的優秀校友是陸道培,中國實施首例骨髓移植的醫生,北京人民醫院血液科的。現在辦了以血液病為主體的私立陸道培醫院,前些年陸道培與他的弟子鬧得不可開交。這就是同濟培養的在北京醫學界具備領袖風采的三位院士:侯雲德、吳旻和陸道培。他們全是江浙上海人,當年合校後來自武漢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是屬於相對受氣的。在改革開放後,同濟人在北京又形成了包括院士在內的不止三位傑出校友,那是以後談論的話題。
照片和文字經同濟老師允許轉發:“中南同濟醫學院醫療係第二屆寒假畢業生紀念(一九五五年三月),侯雲德院士與同學們和師長們的畢業照。”。吳旻比他們更早,50年就畢業了,與候雲德同屆的同濟同學包括:“王迪潯、葉維新、馮宗忱、李之望、李鳴真、吳在德、張應天、陸道培、金之欣、胡佑華、顧美皎、黃選兆、黃彬鑒、章詠裳、舒滬英、潘恪如、戴閨柱”。這裏不少是在我們這些學生心中如雷貫耳的尊敬的老師,他們是醫學院經過上海同濟醫學院和武大醫學院合並後的首屆畢業生,我們的醫學知識就是他們啟蒙的。
同樣根據這位同濟老師的識別:“我認不出侯老。我隻認識坐前排的:前排左起:林竟成、陳任、楊述祖、唐哲、張澤生、李賦京、梁之彥”。照片裏的病理教授楊述祖好有精神,梁之彥是在耶魯做過研究的德國博士,他的派頭表現在那個翹起的二郎腿上。從這張曆史照片我們可以看出,當年對資深教授是相當尊重的,因為裏麵除了校行政領導外,超過一半的是同濟一級教授。
讀關於病毒學家侯雲德的新聞,使我想到武漢大學的高尚蔭教授。他是位牛氣衝天,但是似乎屬於沒人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麽的人。那麽多醫學病毒不去做,偏去做什麽昆蟲病毒,還在武漢大學分出個完全沒有必要的病毒係。
上麵的侯雲德照片來自中國病毒學論壇公眾號。
吳旻。
陸道培
高尚蔭先生的三兄妹,我肯定沒有弄錯。需要問一下老武漢人,都記得的。他們家還有一個高伐林是第二代或者孫輩,我忘了。當年寫詩弄文不錯,早年來美國,仍然舞文弄墨…。
應運而生了許多為醫生教授們提供“做”文章的生物公司。我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看到Twitter 群中,有人重提一年前有一篇文章,認為中國臨床試驗data 大多數不可靠,並且分析原因…。
在上文裏我是這樣說的:
“第一。同濟應該重視醫生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的培養。在美國的醫學學術界,醫生科學家是指一批學臨床出身的醫生最終走向了以探索生物醫學的未知為主體的科學研究的職業生涯。這裏並不一定強求醫生科學家從事與疾病相關的研究,但是他們即使做純粹基礎研究的領域都帶著不同的視野。美國的經驗證明,醫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臨床診療水準的提高和對醫療產業的推動。舉個著名的例子,醫生科學家研究脂蛋白運輸的分子機製最終直接造福於包括糖尿病的各類代謝性疾病。而小的例子,大家知道高濃度的單克隆抗體可以存在於雜交瘤刺激產生的腹水中,而腹水產生的病理機製恐怕隻有學醫的人最明白。學醫出身的醫生們習慣於起早貪黑的臨床訓練,他們更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自己選定的並且熱愛的基礎科學領域裏耕耘,這些特質對他們的成功幫助巨大。
雖然美國的醫生科學家也因與臨床同行賺錢的巨大差值而麵臨壓力,但是美國仍然是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佳國家,早期美國的很多諾貝爾獎的原創性工作是由純粹的MD背景的科學家完成的,包括DNA聚合酶、限製性內切酶、癌基因、LDL受體和朊病毒的發現。在美國頂尖的醫學院裏,你可以欣賞到一些科研做到蛋白質結構域的精細程度而臨床上又是美國最佳醫生的醫生科學家。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細胞調亡係列蛋白,免疫分子(CD46、CD47和CD2AP)和淋巴細胞的陽性和陰性選擇原理這些涉及基本生命規律的重大發現都是在醫生科學家的實驗室完成的。美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oe Goldstein總結了NIH在1964-1972的八年間產生的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經曆,9位裏麵的7位僅有MD學位,另外兩位擁有MD和PhD雙博士學位,他們這些傑出醫生科學家的代表幾乎都是在NIH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實驗科學家的,從拿試管和加樣器開始的。當然深層的原因是NIH在越戰期間能夠招到最為聰明的醫學畢業生,因為進去了就屬於已經在為美國政府服務,而不必擔心被招募入伍去越南打仗。
美國現在的醫生科學家的絕大部分來源於MSTP培養計劃,也就是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或醫學科學家培訓計劃,為美國NIH資助的學費全免的人才計劃。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MSTP為全美人數之最,原因是它早在NIH資助之前就有,NIH資助實施後,華大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資助額度,再加上NIH的,所以華大可以擁有其他名牌醫學院一倍的雙博士人數。該計劃的程序是本科畢業生進入醫學院後,先讀1.5年左右的醫學基礎課程,然後進入實驗室花費4-6年完成哲學博士研究,再回到醫學院用1.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臨床課程的學習和見習,所以總共需要7-9年才能完成MD和PhD的雙博士學位。中國的優勢是高中就進醫學院讀相當於MD的醫學本科,隻要讀博士就是相當於美國的MD和PhD,所以僅從程序上能夠使大量的值得培養的人才走上醫生科學家的職業道路,關健是需要營造從事原創性科研的環境以及對醫生科學家的政策性支持。
同濟應該規定所有臨床科室的主任必須擁有運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對內、外、婦、兒這些大係裏的亞專科的主任們也應該有同樣的要求。每個係和專科都應該具有一定數量的主要從事科學研究並且擁有獨立實驗室的醫生科學家。臨床科係的醫生科學家的薪金應該至少達到全職同級臨床教授的總收入的80%,並且在時間上應該保證醫生科學家有80%左右的時間從事與經營實驗室有關的科學研究,各係和專科的學術結構以醫生科學家為主體。全職臨床醫生教授的評價指標,應該以臨床療效而不是以所謂的SCI論文為標準,而醫生科學家則應該相當看重原始科研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吸引到的研究經費。醫生科學家的追求最終必將推動醫學的發展,開創了現代免疫治療的美國科學家Steven Rosenberg是位外科醫生,工作於美國NIH的臨床中心。他在幾十年前首先嚐試將病人的淋巴細胞在體外誘導成殺傷細胞,然後輸入病人用於抗腫瘤治療。大家知道美國的外科醫生的薪酬在醫生行業裏都是高的,Rosenberg的工作單位如果不給他在薪金和時間上的外科醫生級別的保護,他肯定不會做出這個造福全人類的進展。無獨有偶,應用抗血管生成成功阻斷癌轉移途經而開創癌症治療新領域的哈佛教授Judah Folkman,也是一位外科醫生。
同濟是中國相當級別的醫學院,應該有宏大的誌向和廣闊的視野,我們暫切不談世界水準,但是同濟應該有高遠的追求。我們走在麻省總醫院的科室,你會知道人類首例乙醚麻醉就發生在那裏;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放射係存放了人類第一台應用到臨床的PET造影議;在瑞典Lund大學則有一個扁牌提醒人們:那裏的包括華裔在內的科學家第一次確定了人類的染色體為46條。我們同濟真正追求的應該是這些改變世界醫學進步的發現,而不是國內崇拜的一位學語言學的美國費城人弄出的SCI指數,那是個很有偏見的洋玩意。同濟以往編醫學院教科書的成就非凡,我們在校時全國的內、外、婦、兒科這四大專科的教科書的一半出自同濟教授之手,當年中國的醫學生靠讀這些書獲得醫學知識,我們也因此而自豪。但是編寫教科書不是科學的原創,真正的知識來源於實驗室,以編書論學術成就的政策不值得鼓勵。”
我們知道,醫學臨床訓練、生物學研究是有交叉存在,但是從理論到實際操作技能,完全是兩個專業。
我想聆聽雅美先生和您們同行的看法。先謝了。我個人認為這關係著中國的國計民生。
我是指的20年前的情況。我記得當年老先生們並不滿意,總是記得郭沫若當中科院院院長時,兼職國家職務最高。後來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們,再也沒郭老那麽高的行政職務。
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在奧運會附近的新修的幾個研究所大樓氣勢恢弘。
"讀關於病毒學家侯雲德的新聞,使我想到武漢大學的高尚蔭教授。他是位牛氣衝天,但是似乎屬於沒人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麽的人。那麽多醫學病毒不去做,偏去做什麽昆蟲病毒,還在武漢大學分出個完全沒有必要的病毒係。"
想談談自己的看法:醫科院病毒所的候雲德,朱既明,洪濤等都是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僅僅是病毒學研究的一個方麵,著重於應用.你提到的武漢大學高尚蔭教授是中國病毒學研究的權威.硏究的是病毒學的理論.你說不知道他是"似乎沒人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麽的人",是否有些孤陋寡聞.中國科學院病毒研究所就在武漢.高先生是武漢大學付校長兼該所所長."那麽多醫學病毒不去做,偏去做什麽昆蟲病毒...."不知道你什麽意思?難道研究病毒一定要做醫學病毒?是的,高先生很多研究用的是昆蟲病毒,是用它來作為材料研究結構和功能的關係,難道不能"做"嗎?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重組DNA中不少載體都來自昆蟲病毒.另外不知道你為什麽說武漢大學成立病毒係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是否有些武斷?
附帶說一句我就是你認為沒有必要的病毒係來的.
難道不是嗎?
至於道培醫院,故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