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校慶之時寫給母校同濟醫學院的建議

(2017-03-04 04:37:33) 下一個

同濟醫學院創辦人德國寶隆醫生後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7年是我們的母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誕生110周年的紀念年,請接受我作為數以千計的海外同濟校友之一的誠摯祝賀!同濟的醫學是所有同濟品牌的祖宗,走在世界任何地方,我們見到同濟人都親切。所以我們可以說今年是全世界所有同濟校友喜慶的日子,包括上海、武漢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天涯同濟人。

外國傳教士和西方各界人士正是通過同濟與北京協和、湘雅和中山這些老牌的醫學院,把現代醫學傳到了中國。同濟在50年代從上海整體搬遷到武漢後,為湖北和中南地區人民的健康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母校兩所附屬的同濟醫院和協和醫院為中南地區首屈一指的診療中心。現在作為一個有自信的國家,我們在昔日熟悉的校園欣慰地看到同濟創辦人德國寶隆醫生的塑像,這表現的是我們對曆史的尊重。可能寶隆醫生都不可想像,他在上海創辦的醫學院的畢業生已經能在美國競爭激烈的環境裏成就學術生涯。海外同濟醫學院校友的傑出代表包括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和哈佛大學的係主任,以及活躍在科學前沿的美國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和斯坦福大學正教授,還有大量任職於世界眾多大學的教授和執業醫生。

我們在同濟完成醫學教育,又長年生活和工作在海外的學術機構,我們自然會將自己在母校的經曆與海外特別是當今領先於世界的美國醫學院的辦學理念相比較。我在祝賀母校校慶的同時,寫下這些建議,目的是為了同濟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一。同濟應該重視醫生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的培養。在美國的醫學學術界,醫生科學家是指一批學臨床出身的醫生最終走向了以探索生物醫學的未知為主體的科學研究的職業生涯。這裏並不一定強求醫生科學家從事與疾病相關的研究,但是他們即使做純粹基礎研究的領域都帶著不同的視野。美國的經驗證明,醫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臨床診療水準的提高和對醫療產業的推動。舉個著名的例子,醫生科學家研究脂蛋白運輸的分子機製最終直接造福於包括糖尿病的各類代謝性疾病。而小的例子,大家知道高濃度的單克隆抗體可以存在於雜交瘤刺激產生的腹水中,而腹水產生的病理機製恐怕隻有學醫的人最明白。學醫出身的醫生們習慣於起早貪黑的臨床訓練,他們更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自己選定的並且熱愛的基礎科學領域裏耕耘,這些特質對他們的成功幫助巨大。

雖然美國的醫生科學家也因與臨床同行賺錢的巨大差值而麵臨壓力,但是美國仍然是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佳國家,早期美國的很多諾貝爾獎的原創性工作是由純粹的MD背景的科學家完成的,包括DNA聚合酶、限製性內切酶、癌基因、LDL受體和朊病毒的發現。在美國頂尖的醫學院裏,你可以欣賞到一些科研做到蛋白質結構域的精細程度而臨床上又是美國最佳醫生的醫生科學家。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細胞調亡係列蛋白,免疫分子(CD46、CD47和CD2AP)和淋巴細胞的陽性和陰性選擇原理這些涉及基本生命規律的重大發現都是在醫生科學家的實驗室完成的。美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oe Goldstein總結了NIH在1964-1972的八年間產生的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經曆,9位裏麵的7位僅有MD學位,另外兩位擁有MD和PhD雙博士學位,他們這些傑出醫生科學家的代表幾乎都是在NIH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實驗科學家的,從拿試管和加樣器開始的。當然深層的原因是NIH在越戰期間能夠招到最為聰明的醫學畢業生,因為進去了就屬於已經在為美國政府服務,而不必擔心被招募入伍去越南打仗。

美國現在的醫生科學家的絕大部分來源於MSTP培養計劃,也就是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或醫學科學家培訓計劃,為美國NIH資助的學費全免的人才計劃。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MSTP為全美人數之最,原因是它早在NIH資助之前就有,NIH資助實施後,華大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資助額度,再加上NIH的,所以華大可以擁有其他名牌醫學院一倍的雙博士人數。該計劃的程序是本科畢業生進入醫學院後,先讀1.5年左右的醫學基礎課程,然後進入實驗室花費4-6年完成哲學博士研究,再回到醫學院用1.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臨床課程的學習和見習,所以總共需要7-9年才能完成MD和PhD的雙博士學位。中國的優勢是高中就進醫學院讀相當於MD的醫學本科,隻要讀博士就是相當於美國的MD和PhD,所以僅從程序上能夠使大量的值得培養的人才走上醫生科學家的職業道路,關健是需要營造從事原創性科研的環境以及對醫生科學家的政策性支持。

同濟應該規定所有臨床科室的主任必須擁有運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對內、外、婦、兒這些大係裏的亞專科的主任們也應該有同樣的要求。每個係和專科都應該具有一定數量的主要從事科學研究並且擁有獨立實驗室的醫生科學家。臨床科係的醫生科學家的薪金應該至少達到全職同級臨床教授的總收入的80%,並且在時間上應該保證醫生科學家有80%左右的時間從事與經營實驗室有關的科學研究,各係和專科的學術結構以醫生科學家為主體。全職臨床醫生教授的評價指標,應該以臨床療效而不是以所謂的SCI論文為標準,而醫生科學家則應該相當看重原始科研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吸引到的研究經費。醫生科學家的追求最終必將推動醫學的發展,開創了現代免疫治療的美國科學家Steven Rosenberg是位外科醫生,工作於美國NIH的臨床中心。他在幾十年前首先嚐試將病人的淋巴細胞在體外誘導成殺傷細胞,然後輸入病人用於抗腫瘤治療。大家知道美國的外科醫生的薪酬在醫生行業裏都是高的,Rosenberg的工作單位如果不給他在薪金和時間上的外科醫生級別的保護,他肯定不會做出這個造福全人類的進展。無獨有偶,應用抗血管生成成功阻斷癌轉移途經而開創癌症治療新領域的哈佛教授Judah Folkman,也是一位外科醫生。

同濟是中國相當級別的醫學院,應該有宏大的誌向和廣闊的視野,我們暫切不談世界水準,但是同濟應該有高遠的追求。我們走在麻省總醫院的科室,你會知道人類首例乙醚麻醉就發生在那裏;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放射係存放了人類第一台應用到臨床的PET造影議;在瑞典Lund大學則有一個扁牌提醒人們:那裏的包括華裔在內的科學家第一次確定了人類的染色體為46條。我們同濟真正追求的應該是這些改變世界醫學進步的發現,而不是國內崇拜的一位學語言學的美國費城人弄出的SCI指數,那是個很有偏見的洋玩意。同濟以往編醫學院教科書的成就非凡,我們在校時全國的內、外、婦、兒科這四大專科的教科書的一半出自同濟教授之手,當年中國的醫學生靠讀這些書獲得醫學知識,我們也因此而自豪。但是編寫教科書不是科學的原創,真正的知識來源於實驗室,以編書論學術成就的政策不值得鼓勵。

第二。同濟應該釆取措施讓教授在學校的決策中擁有發言權。同濟教授在新教授的招聘和晉升,係主任的篩選和學校資源的分配都應通過教授委員會的形式積極參與。同濟應該創造出良好的教授與醫學生直接接觸的機會,這些努力將在教授的晉升評議中得到鼓勵。我們在同濟的感受是,如果不是在同濟做研究生,同濟醫學生除了上大課或實習的機會外,很少有機會與教授直接接觸,雖然同濟教授的授課質量基本上都是中國最好的。

第三。同濟應該盡力避免近親繁殖。同濟應該建立機製鼓勵自己的學生特別是博士生去外校發展。在留校擔任各專業的永久職位之前,同濟背景的學生必須在同檔次的醫學院找到相應職位才能聘用,這應該作為留校的必要條件之一。中國其他名牌醫學院如果也這樣努力,定能打破國內醫學界普遍存在的近親繁殖現象。

第四。作為精減機構的措施之一,同濟應該考慮撤銷現有基礎醫學院的行政框架。基礎醫學院自己不授予醫學本科學位,裏麵各係是醫學生教學的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世界上沒有其他發達國家設有這樣的機構。北醫首先創立基礎醫學院並授予分開的學位,結果造成他們的畢業生連在美國考行醫執照的資格都不行。當時的考慮是希望培養既懂醫又能從事科研的人才,這顯然是中國當時沒有醫生科學家概念的時代局限造成的。大家不用太擔心,這裏隻是建議同濟撤銷基礎醫學院學院的行政建製,各學科仍然會保留。這樣相反會加強基礎醫學院現在各係的功能和它們主任的權力,因為他們直接向醫學院院長匯報。基礎科係可以是非醫學背景的博士們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研究的地方,也應該鼓勵學醫出身的人才就職。國內的清華大學醫學院和天津醫科大學的院長分別為學生物和學農學出身的人士擔任,這在任何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醫學院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我們也可以把這現象解釋為中國高水準的醫生科學家缺乏的表現之一。

美國僅擁有醫學學位的醫生科學家的諾貝爾獎得主。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產生的醫生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5)
評論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回複 'czhz' 的評論 : 醫學院一級教授數量通常比綜合大學多,比如上一醫,上二醫的一級教授數量遠超複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s highly unlikely, particular for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
上海第一醫學院一級教授: 顏福慶 黃家駟 胡懋廉 錢悳 張昌紹 榮獨山 徐豐彥 穀鏡汧 林兆耆 楊國亮 吳紹青 陳翠貞 王淑貞 郭秉寬 沈克非 蘇德隆

上海第二醫學院一級教授:高鏡朗 蘭錫純 鄺安堃 葉衍慶 餘賀 胡文耀 倪葆春 黃銘新 傅培彬

複旦大學一級教授:陳建功 蘇步青 周同慶 郭紹虞 周穀城 盧鶴紱 陳望道(校長)

武漢醫學院一級教授:姚永政 於光元 李賦京 梁之彥 李寶實 金問淇 陶桓樂 楊述祖

武漢大學一級教授:李劍農、 李國平、 高尚蔭 劉永濟 劉賾(博平) 李達(校長)

遊水皖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複旦大學1941年內遷重慶後成為國立大學了。 還有現在的上海財經大學,當時叫國立上海商學院也是國立大學(它同上醫一樣是1932年從中央大學分出來的)
遊水皖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複旦大學1941年內遷重慶後成為國立大學了
CQZ702 回複 悄悄話 這次大規模的院校整合,複旦交大浙大收益亮朵,同濟簡直就是吞在並劣質資產,又一個悶虧。倒希望吃下的土地以後有助力。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What you stated were all aligned with the history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ank you for sharing!
czhz 回複 悄悄話 胡適當年給國民政府建議辦好5所基礎好的國立大學: 北大,清華,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和武漢大學。上海當年一共4所國立大學: 交通,同濟, 上醫,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迫解散,後在廣州複校的暨南大學。複旦隻是一所相對可以的私立大學,但與同濟和交大完全不在一個檔次。49年後,清華遭肢解,燕京被關閉,校園劃歸北大,浙江大學理學院被劃入複旦,損失了蘇步青,談家楨等一大批名家,浙大的醫學和農學院被剝離,留下的理學部分與文學院整體,外加之江大學文理學院合成師範學院,後改名杭州大學。保留的工科部分一度改名浙江工學院,後經學生強烈抗議,改回浙江大學。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浩劫。
czhz 回複 悄悄話 同濟大學醫學院內遷武漢,雖惠及武漢,但確實傷及同濟大學和上海。另一所傷得更慘的是交通大學,主要部分遷往西安,上海隻保留了船泊動力係等,好象還一度改名上海船泊學院。幸免於難的是上醫,當年中央準備將上醫前往重慶,由於上醫的黨委書記(電影“東進序曲”中男主角,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黃秉光的原形)力爭,最後決定由上醫派師資幫助重慶建醫學院,即後來的重慶醫學院。得益最大的是複旦,浙江大學理學院和同濟大學文學院被整體劃入複旦,使原本上海灘上的二流私立大學一躍成為僅次北大的綜合性大學。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我們班四位去了北京協和實習,其實是去那裏讀醫學生的第五年實習,畢業後留下來做住院。結果全跑到美國來,僅一位回去了。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QZ702' 的評論 : 這樣說吧,與美國還是有差別,主要是觀念上,現在正在趕上。硬件國內與美國不少地方與美國相當了。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QZ702' 的評論 : 我不是學醫的。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協和是因為自己的畢業生太少(甚至可以說長年為0也不為過) 。協和醫院又必須補充新醫生,所以一般讓全國各地醫學院推薦3名左右的優秀畢業生到協和醫院實習,且多數會留下做住院醫。
CQZ702 回複 悄悄話 2位搞醫學的,討教一個問題,我碰到一個福建醫學院畢業,後來北協和研究生,然後德州培訓,紐約就業,他很看不起國內的醫學,差距真的這麽大嗎?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北京協和開始隻有北京和上海的生源,後來才放開去別的地方招生,而20-30人規模太小了,所以還把我們同學要去協和醫院完成最後一年實習。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It's highly unlikely, particular for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
it is true.複旦當年連談家楨都沒上一級。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的臨床優於上一醫,這是國內醫學界,至少是上海醫學界的共識或常識,而臨床教授的數量超過基礎教授。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協和招生是20名,不是30,而且僅在少數大城市。武醫是衛生部的部屬院校,但不是重點醫學院,招生時不是第一批錄取的,不硬性要求過重點分數線。醫學院裏,那6所是重點,考生必須過重點分數線。雖然6所裏有些不如武醫,但人家至少招生時級別地位高於武醫。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醫學院一級教授數量通常比綜合大學多,比如上一醫,上二醫的一級教授數量遠超複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s highly unlikely, particular for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除了北京協和,我讀書時同濟可以排第四或五位,
----------------------------------------------------------------------
你不識中文?我說了“6所重點裏,至少2所師資不及武醫”,也就說它能排4-5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just made a statement without attention to argue with you.
czhz 回複 悄悄話 醫學院一級教授數量通常比綜合大學多,比如上一醫,上二醫的一級教授數量遠超複旦。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最好"學校屬於教育部,隻有上醫,北醫,川醫和中山四所,北京協和和二軍大都不在裏麵。下一層是衛生部院校包括武醫(同濟)和湖南醫(湘雅),北京協和也不在裏麵。原因是因為協和很特別,它當時隻招30名學生(上海15名北京15名),前3年在北大,後麵回協和讀5年. 他們的課本都與我們不同,我說它既不屬於教育部院校也不是衛生部院校是這層意思,北京協和當年都沒有參加曾經舉辦過的醫學生畢業統一考試,並且沒讀完大量協和學生出國了。當然衛生部管醫科院。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除了北京協和,我讀書時同濟可以排第四或五位,
----------------------------------------------------------------------
你不識中文?我說了“6所重點裏,至少2所師資不及武醫”,也就說它能排4-5名。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而且也不能說協和屬於醫科院,協和本身就是醫科院。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除了北京協和,我讀書時同濟可以排第四或五位,相當不錯了,最近可能有所滑落。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北京協和在教育部和衛生部之外,它屬於醫科院,
-----------------------------------------------------------------------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醫科院不屬衛生部?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二軍大沒有我們強,當時差不少。
----------------------------------------------------------------
你沒看我寫的“6所重點裏,至少2所師資不及武醫”?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同濟整體搬遷到武漢後,一級教授比武大還多,怎麽才叫強?
----------------------------------------------------------------------------
我沒說不強呀,我說它師資雄厚,但地位不高。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北京協和在教育部和衛生部之外,它屬於醫科院,並且是八年製,與所有醫學院都不同。二軍大沒有我們強,當時差不少。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我入校時隻有北醫,上醫,川醫和中山是全國重點,但是後兩所與武醫相當。
----------------------------------------------------------------------------
你漏了協和(當時叫首都醫科大學)和二軍大。我也說了,武醫的師資強過6所中的2所。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QZ702' 的評論 : 我們同濟是一家人,大量武漢同濟畢業生去現在的上海同濟醫學院任職。同濟在武漢的牌子不會丟的,華中科技大學也是國內相當的大學了。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中南同濟醫學院由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院和漢口協和醫院合並成。我們當年是全國招生的,北京和上海同學都有,當然以湖北為主體。
CQZ702 回複 悄悄話 我們 這麽 定位 同濟 醫學院 的, 她 是 同濟 的 驕傲 和 榮光, 但是 回不來 了. 非常 惋惜. 裘 先生 在 同濟 的 地位 很高 的.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回複 'CQZ702' 的評論 : Both of you are welcome to read my article written a long time ago.

上海同濟 武漢同濟 (2010-09-20 06:20:10)
轉載

標簽: 武漢 同濟 教育

雅美途's Notes: We are surprised to realize that we have already arrived in an age that we are able to tell a decade-old story. In the fall of 1998, we sensed an upcoming transition that our Alma Mater,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may have to face in the era when the new Zhijiang University was emerg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four different schools in Hangzhou. My browse activities led me find a newly developed website of Tongji University America Alumni Association (TJUAA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ir president Jian Wu. He was a computer science major from Shanghai Tongji and had been working as a software engineer in the Bay area of California. My email communication with Jian received an enthusiastic response on my initial proposal of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to merge two Tongjis in the future. After a few round of discussions, we believed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have a combined Tongji website to serve all of the Tongji alumni. I drafted an essay to explain our joined mission and this article was put into the combined Tongji alumni website.

Unlike the strong influential alumni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voice had a limited calling power as this campaign was ultimately unsuccessful and we are now part of HUST since 2000. One positive outcome from this is that I got reconnected with one classmate who was doing the postdoctoral training in Germany, while I was coordinated to collect the communication list of the alumni from Wuhan Tongji. Later on, we all were aware of Chen Ligong's noted article on the opposition of Wuhan Tongji's merge with HUST, and some details in the nearly humiliated negotiation process with Wuhan University. We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e feeling when Qiu Fazhu and Wu Zhongbi were in a position to defend Tongji’s brand in their talks with the arrogant Wuda officials. Reading through these twelve-year old words, the emotion is still there.

Essay written in 1998 for combined Tongji website:

“A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ngji started her prospective journey as a medical school in Shanghai,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German physician Dr. Bolon in 1907. Early Tongji Medical School with its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Germany, while a powerhouse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ad served as a unique academic basis to introduce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to ancient China.

The rich history on med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ongji University for almost a half century. However, the order of separating Tongji's Medical School from its main campus in 1950s had a terrible impact on Tongji University's operation as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although the separated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in Wuhan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finest medical schools in China. Last year, thousands of Tongji alumni around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faculties and students of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Shanghai Tongji) and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in Wuhan (Wuhan Tongji), simultaneously celebrated our Alma Mater's 90 years birthday. Looking back, the two universities of Tongji not only share the respected name but also the tradition of excellence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Looking forward, the two Tongjis have to face the future challenge: recombination of the high education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e merging China's economic power.

The idea of potentially merging Shanghai Tongji and Wuhan Tongji in a near future has received a strong positive response from numerous alumni and friends associated with both universities. It will be an exciting project to pursue in terms of combining two solid schools with a similar history. In a united Tongji University, medical students need spend three to four years of their college life in the main campus of Shanghai Tongji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on basic science and humanity knowledge.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about how nature and society operate and function, the medical students will have more broad views to go back to Wuhan Tongji for finishing their formal medical training. The requirement of completed college education prior to medical school, beginning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roximately one hundred years ago, is a characterized principle of America's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is renowned for its ability of producing not only highly quality clinical practitioners for manage care but also the outstanding physician scientist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If we could establish this system in Tongji successfully, the demands of high quality pre-medical education are also a driving force to enhance Shanghai Tongji's development on basic science and humanity departments, a transition from a technical institute into a re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t is obvious that we need work hard to overcome the geographic barrier between Wuhan and Shanghai, but these concerns can be minimized in the situation when China becomes more advanced in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Ivy League, Cornell University has been successfully operating its medical school in New York City, several hundred miles from its main campus in Ithaca, Upstate New York. We even can view this problem positively, medical students who have a privilege to study in the environment of both Shanghai and Wuhan sub-cultures will enric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in a wonderful young age.

It is also a privilege for an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ev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host a medical school. There are only 128 medical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compared with more than one thous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ound the fifty states. If you consider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CSF) as a medical school of UC, Berkeley, Princeton University may be the only elit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ho does not have a medical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have impressed that the medical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are almost always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university.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very simple, that is because human being cares about themselves, life science has a direct beneficial impact on the mankind.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unification of two universities of Tongji is an exciting project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the project will benefit both universiti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ongji University's position in the map of China's high education. We have agreed to unite our America's Alumni organization of both schools as one of the initial steps. Let's work together to push this project forward and turn our dream into a reality as soon as it can.”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I am very fair to say that: "外國傳教士和西方各界人士正是通過同濟與北京協和、湘雅和中山這些老牌的醫學院,把現代醫學傳到了中國。". 同濟整體搬遷到武漢後,一級教授比武大還多,怎麽才叫強?
CQZ702 回複 悄悄話 我87入同濟的,在上海的本部;估計和博主同齡,czhz不知道同濟以及同濟醫學院的曆史,不過可以看看維基。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中南同濟醫學院在武漢醫學院之前。
----------------------------------------------------------------------
中南同濟醫學院與遷離上海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並成武漢醫學院,但你們提同濟時是refer 它嗎?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我入校時隻有北醫,上醫,川醫和中山是全國重點,但是後兩所與武醫相當。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QZ702' 的評論 : 目前同濟成立了新的醫學部。
---------------------------------------------------------------------
同濟大學87年左右就試辦了醫學係,但那有那麽容易,聽說後來要兼並鐵道醫學院,還不如沒有醫學院。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中南同濟醫學院在武漢醫學院之前。我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QZ702' 的評論 : 考慮到博主的感情,一直不好意思說。同濟大學醫學院離開上海後,就不怎麽同濟了。正如哈佛離開劍橋/波士頓地區就很難哈佛了。事實上也改名為武漢醫學院,84年才變為同濟醫科大學。假如博主是84年前畢業,應該算武漢醫學院畢業生。武漢醫學院師資雄厚,但地位並沒有博主說的那麽高,沒有被列入6所重點醫學院(雖然6所重點裏,至少2所師資不及武醫)。招生也限於那一帶地區,也就那一帶的人認它是同濟,大部分人隻認上海同濟。就事論事,冒犯處請海涵。
CQZ702 回複 悄悄話 複旦都吞不下上醫,保留著醫學部;你們可怎麽就成了一個小弟的醫學院,實在惋惜的是同濟醫學的品牌。
CQZ702 回複 悄悄話 不是和你辯論,同濟醫學部回不去,是所有t
同濟人的切心之痛,況且你們的同濟成分馬上凋零,很可惜。目前同濟成立了新的醫學部。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QZ702' 的評論 : My whole essay is about the Tongji Medical School so the sentence is certainly referring to medical school as well.
CQZ702 回複 悄悄話 "同濟在50年代從上海整體搬遷到武漢後,同濟在50年代從上海整體搬遷到武漢後"
不對,僅僅是醫學部;遺憾的是成了別人家的了。同濟醫學起家,然後發展成綜合院校,50年代的高校整合,醫學部內遷,要是能夠吞並他人,而不是被小弟兼並,豈不是更好。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全職臨床醫生教授的評價指標,應該以臨床療效而不是以所謂的SCI論文為標準”,非常讚同!
文章再多,不會治病也是全然沒用。

臨床和科研是兩條線,應該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Nice to be aware of this piece of knowledge.
czhz 回複 悄悄話 Steven Rosenberg是位外科醫生,工作於美國NIH的臨床中心。他在幾十年前首先嚐試將病人的淋巴細胞在體外誘導成殺傷細胞,然後輸入病人用於抗腫瘤治療。
-----------------------------------------------------------------------------
這哥們的名聲主要還是靠當年給裏根動手術加媒體宣傳得來的吧。
[1]
[2]
[尾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