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一流的內科住院醫生培養項目。
在美國讀醫學院,做住院醫生和最後行醫都比很多其他的職業辛苦。記得朋友的孩子上個月剛從醫學院畢業,這周 (6月中旬)我們這裏的住院醫培訓就開始了,也就是說他們醫學院畢業後,隻有大約一個月的暑假休整就必須投入日晝不分的住院醫生訓練。我們談及美國不同大 學住院醫生的訓練項目,斯坦福地處加州灣區應該很暇意,但是考慮到住院醫可以勞累到尾巴都累掉的程度,他們根本沒時間和興趣在乎周圍的美景。耶魯那些學文史哲的畢業生當然是自己興趣的使然,也不應該羨慕未來做皮膚科醫生的高中同學每年掙三十萬美元。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內科住院醫生的培訓項目長期位居美國的前列,全美內科住院醫生幾乎人手一冊的《華盛頓臨床診療手冊》(《The Washington Manual》) 就是這裏的內科係主編的, 重版了超過三十次。華大內科住院醫的培訓主管前幾天向係裏的部分人員發郵件,公布了今年的新科住院醫生的名單和照片,這使我們有機會來分析各位優秀住院醫 生的情況,尤其是華裔在裏麵的代表性。在直接做內科的47位住院醫中,華裔有4位男生和4位女生共8位(17%);但是內科也承擔其他專業的住院醫生的前期培訓,如果包括全科醫生,過渡期培訓和神經內科的住院醫共有67人,華裔占12位(17.9%),其中男性4人,女性8人。造成華裔女生更多的原因可能 有兩種,一個是華大醫學院華裔女生的比例偏高而華大的醫學生喜歡留下來做住院醫;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女生喜歡選擇內科等非手術科室。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經 列出華大醫學院的22位華裔學生中,女生占了16位(73%);有位網友讀了我的博文後去數了家裏的斯坦福醫學院的花名冊:21個非印度裔的亞裔中,13 個女生,8位男生,當然該網友也說明了,他是僅憑相貌的估計,不是很準確。似乎我們可以說美國名牌醫學院亞裔女生明顯多於男生。
非洲裔所占華大內科住院醫的比例為14.8%,已經超過了他們在美國總人口中的比例 (12.3%),這個內科住院醫的百分比與他們在哈佛耶魯的本科生的比例相似,平權措施的執行在這些大學裏都非常明顯。這裏需要提醒那些政客們:你們應該 停止使用URM稱呼非洲裔在名牌大學的比例。URM為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的簡稱,說明少數族裔學生在學校的比例不能代表他們在美國人口中的比例。
這裏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首先是華裔幾乎占了東亞裔的全部。除了個別越南裔外,我幾乎找不到韓裔或日裔的姓氏,當然韓裔的姓氏可能與華裔混淆;另一個意外是,在華大這樣的美國一流內科住院醫培養項目 裏印度裔不多,我們知道很多印度人直接通過美國醫生執照考試來美國做住院醫生,我們這裏也見到專科醫生訓練項目裏有一些印度裔醫生。我們可以做出兩點推測,一個是從印度本土進軍美國住院醫培訓的印度裔醫生多是去的社區醫院,然後才有可能進入美國大學的高級醫院進行專科的培訓;再者就是印度裔在美國的後代並不是一些人想象得那麽傑出,他們是以逼孩子讀醫學院著稱的族裔,當然這個樣本數有限。從華大內科住院醫的組成證明了我們在美國高中看到的一個普遍現象: 那就是印度裔的美國第二代比華裔第二代的優秀程度相差幾個級別。印度裔在美國的成功更多地集中在計算機軟件等領域,他們職業選擇的目的性和實用性非常明確,他們與西方漫長的接觸史也使他們在美國職場擁有優勢。
華大內科還以培養美國未來的醫學研究的領袖級人物著稱,這個傳統在前輩內科主任Carl Moore期間得到加強,從此項目近些年畢業的優秀學者包括斯坦福大學諾貝爾獎得主Brian Kobilka和基因技術公司(Genentech) 統籌R&D的資深副總裁Andy Chan。在美國我們經常談“醫師科學家”的概念,就是讓學過醫的專業人才同時擁有科學家那樣提出問題和應用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前沒有 MD/PhD(又稱MSTP, 醫學科學家培養計劃)雙博士項目的時候,美國醫生在做完住院醫而開始做專科時才會進實驗室接受正規的科學訓練。美國擁有讓醫生從事基礎研究的肥沃土壤,以 華大內科這一臨床科係為例,很多改變世界醫學的根本性的發現都是通過這裏的醫生出身的科學家完成的,包括蛋白質糖基化,淋巴細胞的陽性和陰性選擇,控製細胞凋亡的係列分子的發現以及低劑量阿斯匹林預防血栓的形成等等。
華大內科係今年的新科住院醫生。
已經出版了34版的《華盛頓臨床診療手冊》。
華大內科住院醫項目培養出的傑出人才:諾貝爾獎得主Brian Kobilka(左)和Genentech的資深副總裁Andrew Chan(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