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今年的11月6日為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早晨起床前,我仍然是免不了翻手機讀 新聞。也順便與打了流感疫苗而身體劇烈反應的老同學聊上幾句,他因為胸痛前不久被救護車直接送到了急診室。我自然是希望他早日有診斷,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沒頭沒尾冒出一句:“今天可能要上化療了”。我當時心是一沉,學過醫的人都知道這“化療”二字的份量。當我被他隨後告知,全美馳名的霍普金斯醫院的醫生教 授懷疑他患了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時,我隻能用震驚二字來形容。當天都是在不舒服中度過的,想到他,也回憶著我們的過去。
現在同濟社區已經為我同寢室的老許同學的困境展開了募捐,我們整個感恩節的長周末都在牽掛著這事。他以前的學生在我們為老許保護隱私期間也找到我,表示希望捐款幫助老許家度過難關,因為“許教授曾經給我們帶過課,少數記憶尤新的生動課堂”。
我今天聊些輕鬆點的故事,那個老許已經授權的,我可以告訴同學們的他如何為小女兒打床架的經曆。
一個普通的日子,老許同樣是毫無預示地放上此照片,然後說:“俺開始做床架啦! Home Depot 采購畢”。我則將信將疑,反正我是從來沒有打傢俱的本事的,還好他承諾將會對我追蹤報道他的進展。
為了證明他確實能行,老許接著陳述,他曾經做過儲物架, 膝過露台,指導鄰居裝過地板,甚至還安裝過防盜門。他真有照片為證,這個玻璃門就是他獨立裝上的。老許開始裝此門時,隔壁的大姐還因她的防盜門被老公裝歪過,她等著看老許的笑話。
這是老許自稱的“小米加步槍”的作坊,他也希望得到一套德國產的工具。
但是老許也有犯錯誤的時候,諸如把支撐木棍裝反,隻好第二天推倒重來,有時幾小時的活兒等於白幹。他也有因為白天工作的繁忙,晚上頭昏腦脹當木匠時,發現木 頭的梁不對稱,誤差達一厘米。遇到此類錯誤時,老許也會調侃幾句,言及在旁邊觀看的小女兒沒有向她媽媽通報,對他很帖心。
老許自稱計劃花二個月的時間完成這床架,結果從他的跟蹤報道看,他從開工到整床完成斷斷續續隻用了23天,他的手確實“既拿得起手術刀, 也拿得動鋸刀”。
那 床架完成後的第四天他就去了急症室,隨後就是白血病診斷的襲擊。父親的床架代表了太多的東西,小女兒無疑會在父親的雙手打造的床上的讀書中長大。她會像我 們的後代一樣,當然不會辜負父母親的期望。談及這曾經是我們班最小的第二代,現在也隻有五歲,老許給我們分享過他穿著手術衣滿臉笑容地抱著剛出生的女兒的照片。應該是想及他的產科醫生背景,有同學曾經留言說:不知道這是老許的女兒,還是他幫助接生的又一位新生兒。
大約11年前,老許經同學介紹到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從事醫學實驗研究。來前已經說好,聖市僅為過渡,數月後會隨實驗室整體搬遷到克利夫蘭。當時老許剛買了一輛老車,駕照也剛拿到不久,他不聽我們的建議或勸阻,一人單獨開舊車在高速上跨數州去俄亥俄。老許喜歡自己署名為Mouse(老鼠的諧音), 但是他是位敢闖的男子漢,更是位非常重感情的人,至今還說在同濟宿舍第一個見得的人就是我。
我們為老許離開聖路易斯開過一個較大的歡送聚會,隻有很少孩子因故沒有到。一個班裏衍生的25位同學和家屬飄洋過海曾經在美國的聖路易斯相遇,現在看來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那個不幸的上午,我是不時看手機裏老許在初步診斷出來時自然流露出的話,現在我讀那些文字仍然為他的孝子和慈父之心感動,他是這樣說的:“想到國內老母不能照顧,這裏女兒幼小, 自己都止不住的掉眼淚了。我倒不怕死,主要是她們無依靠了!”。為了減輕老許的這些擔心,我這樣起草了為老許的募捐,並有幸被校友會主席修改後發出:
“在 這節日臨近的日子裏,我們卻要與大家分享一個不幸的消息。同濟81-2班的校友許建平最近被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他正在霍普金斯醫院配合大夫很頑 強地與癌症抗爭,雖然近期化療反應非常強烈,醫生正在處理他因血小板減少造成的內出血。許建平在同濟醫院婦產科行醫和教學多年,深得病人和學生們喜愛,他 大約於十年前來美國,先扺聖路易斯然後定居首都華盛頓地區。
許建平仍家中經濟支柱,數月後他在華盛頓醫院從事的B超產前診斷工作就會終 止,太太在實驗室工作的收入也不高。他們家擁有倆個女兒,大女兒準備辭掉NIH的工作照顧父親治療,小女兒隻有五歲。這樣的打擊對任何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戰,對許建平家尤其如此,據說化療藥還有可能自己出部分。81-2班的捐款工作已經啟動,同濟海外校友會決定也將募捐工作擴展到全部校友。我們希望廣大同 濟校友能夠在許建平家的困難時期,助他們一把勁去度過難關,謝謝你們!”
還有,家底房產等有多少,需要捐多少,如何終止捐款,必須寫清楚,否則,黑寡婦康媽事件再次重演。。。。不能好心辦了懷事。
就是如何開始和如何收場。
一次渥太華華人捐款事件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