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夏子
快過年了,這些天忙著張羅一些平常不做的吃食,準備讓一家老小雖在異鄉,也能借著團聚和食物一解鄉愁。
這裡要介紹的是一種家鄉點心——福州的太平燕。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或燕丸,是一種餛飩在福州的變革。餛飩在中國是極爲普遍的點心,據説從漢朝時候就已有之,隻是在各地流傳日久便有了不同的名稱,在閩南和台灣稱它為扁食,廣東人和香港人叫雲吞,四川人稱抄手,而扁食二字的福州方言則叫做“扁肉”。
但是福州的扁肉不論在做法和吃法上都有別於一般的餛飩。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一位告老還鄉的禦史大夫,回到位於閩地山區的家,每日吃遍山珍野味,日久生膩,就吩咐家廚弄點新鮮的食物換換口味。家廚苦思良久,想出一個吃肉的新花樣----以肉包肉。
他先用木槌將豬腿部的瘦肉打成泥狀,摻和適量番薯粉,擀成紙片般的薄片兒,切成雲吞皮般大小,包裹肉餡兒做成扁食,蒸煮後加入高湯。他將調製成的一碗改良式的雲吞湯端給主人。主人一嚐,覺得這新鮮物吃來皮脆肉滑,口感甚佳,乃連聲讚歎:大妙,大妙,遂問其名。家廚還沒想到為這自創的吃食命名,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問提醒,見碗中雲吞形如飛燕,乃急中生智,信口名曰:扁肉燕。
主人認為“燕”字的含義非常美,這種候鳥每年南飛時若在你家的梁上築巢,是一種家業興旺的象徵,而牠北歸時又總是帶領著羽毛漸豐的兒女同返,這又是闔家平安的意思。扁肉燕因而得名。
這道菜當然也有很多種吃法,如果當作一道點心,通常要在肉燕湯裏加入一個個煮熟剝殼的鴨蛋。“鴨蛋”二字用福州話説叫做“壓浪”。福建靠海,有不少人長年在海上討生活,也有很多人漂泊海外,對這些出外人,親友們為他們祈福時,多祝禱海上風平浪靜,或在異地生活平靜無波,就算生活裏有各種風浪,都可以被壓製或克服,最終能夠享有太平。福州諺語說“吃蛋講太平”,鴨蛋即是太平或平安的象徵。所以扁肉燕加上鴨蛋,就稱作“太平燕”。而“燕”與“宴”諧音,“太平燕”就是“太平宴”。
“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太平燕,就成了福州人逢年過節、親友聚別、婚喪喜慶的宴席上都少不了的一道招牌菜。
小時候在台中過年,我記得母親都是到成功路和繼光街一帶一家老福州舖子買乾燕皮,回家自己剁餡兒,自己包。後來我到台北,除非工作繁忙或懶得自己動手時,會到東門或南門市場買現成的燕丸,回家下火鍋,但大多時候還是隨時在冰箱裏準備上斤把的乾燕皮,宴客的時候,自己動手包。如今漂泊海外,從福州來的親友偶爾會冒著風險送來闖關成功的燕皮,對我們而言,這真是傳遞吉祥和鄉情的最佳饋贈。
過去母親每年都堅持傳統,使用鴨蛋來煮太平燕,但我想,如果沒有鴨蛋,就以雞蛋取而代之也未嚐不可,我和母親說,就算是風浪,也是吉浪,再説雞蛋的諧音就是吉旦,不也是好日子嗎?母親聼了便微笑起來。
當然,所有的地方飲食都是經過長久飲食習慣和文化變遷而來,我們代代相傳的也就是一種可以凝聚、綿延家族傳統或鄉土人情的飲食文化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