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小強這從早到晚地聽郭德剛,他的那些段子,我都快能背上了。這郭胖子恢複了原來的民間藝術形式,在茶館裏,大禮堂裏現場說相聲。老百姓們電視看膩了,很享受郭胖子的這種複古形式。毫不誇張地說,郭胖子成為當前中國相聲的代名詞了。聽著郭胖子大汗淋漓地講的濟公傳,我兒時的聽說書的幾個場景,就象放電影一樣,一片一片得在我眼前閃過。
當時來我們村來說書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瞎子;一種是非瞎子。我這裏說瞎子,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那個時候,鄉親們也都是這麽叫他們的。說書的瞎子,當時都是湊成一幫,一幫多的時候,有十多人。他們組織性很強,有幫頭,有後勤,有骨幹,有領頭。他們拿著棍子,踢踢踏踏,你拖我牽,前呼後擁地走在大道上,架勢頗為壯觀。據說,走在最前麵的那個,一般不是全瞎,他眼睛能看到一些東西,由他領頭,不至於把大家帶溝裏去。他們唯一謀生的方式是挨村地給老百姓們說書,村大隊得給安排飯食,他們離開的時候,給點盤纏,就可以打發了。他們在鄰村說書的時候,下一個村就已經開始安排迎接他們的到來了。當時村子比較窮,保安基本靠狗,開會基本靠吼,娛樂嘛,主要是聽聽廣播,看看電影。這種現場直播的評書,是肯定非常受歡迎。
來我們村說書的瞎子,飯食都是安排在我住的學校。爸爸都是讓媽媽給他們做點好的,說他們怪可憐的,也沒有個固定的地方,就這樣四處漂泊的。既然漂到我們這裏,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招待人家。我記得有一次,食堂裏沒有白麵了,媽媽想包包子給他們吃,用的是地瓜麵。我吃了一個,甜甜的,好吃極了。他們一窩蜂地吃著媽媽給他們端上的飯菜,也不忘說一些奉承的話:幸好得好,這校長兩口子心眼就是好,你看人家老來老去地還得了一雙兒女,老天爺有眼...不要忘了人家是說書的,死人都能讓他們給說活了。他們還會拿出他們收到的書信,找個老師給他們念念。估計也都是家裏人寫來噓寒問暖的。有一次,一個瞎子還拿出盲文來,一邊用手摸著,一邊讀著,老師就聽著寫出來。那盲文就是在一紙板上用針戳出的窟窿,摸上去,能感覺到凹凸不平。不同的排列代表不同的字。我感覺特別新鮮,原來啞巴有啞語,盲人有盲文。大千世界,五彩繽紛。
最精彩的那當然是觀賞他們的表演。時間一般也是安排在晚上,點上汽燈。我搬個小馬紮,早早地坐到最前麵。瞎子們一字排開,有拿快板的,有拿大鼓的,還有拿二胡的。他們說唱的,我是似懂非懂,我特別關注的是他們臉上的表情,更好奇的是在琢磨他們的深陷的眼窩裏到底有沒有眼珠子?他們到底是為什麽變成那個樣子的?他們有沒有孩子,有沒有老婆?他們的世界有沒有顏色?他們腦子裏的世界是什麽樣子?反正我閉上眼睛,看到的隻是黑暗,隻是寂寞,隻是淒涼。這種感覺,大了後聽了“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似乎明白了。
現在的世界發達了,人人有電視,家家有網絡,我們看到的藝術,基本上都是PS過了的。“瞎子說書”這種藝術形式早就絕種了。當時,雖然說他們那樣走街穿戶地四處賣藝不容易,但是畢竟他們有份自己的職業,活地有奔頭。我禁不住得想問,當今的社會裏,這一失去光明的群體在哪裏,在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