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月江村夜

(2013-01-18 06:54:44) 下一個

今天和老爸一起整理他的詩稿,看到這首詩,很喜歡前一部分,對後一部分則有異議。貼出來跟同學們討論一下:

四月江村夜

四月江村夜,陌上人如織。
相逢知是誰,幸是鄉音熟。
“阿姊何所之?”“饑蠶葉未足。”
“阿妹胡不歸?”“麥老秧期促。”
犁者叱聲高,汗水參差滴。
擔者肩相摩,來去流星急。
信是天將雨,雲際星己沒。
為兒送雨衣,老母扶病出。
新婦心如焚,江畔杵聲促。
歸來未停步,送夫蓑與笠。
挽袖下田來,分秧亦簌簌。
"汝何不速歸?""與君同出入。"
"大雨將如何?""與君同一浴。"
沉沉百戶村,萬籟無聲息。
唯聞驚鼠兒,時作扶床哭。
高樓誰家子,浪蕩相偎逐。
從不事農商,又不勤工讀。
禍國斂財多,欺民各有術。
夜夜霓虹廳,舞罷羅衫濕。
田間廳內汗,同是人身出。
或化人膏脂,或蝕人肌骨。
勞者為誰勞?逸者何由逸?
 彷徨複長嘯,衝冠怒發直。

——我很喜歡前一部分,描寫春日農忙時,田間村頭一派繁忙(以及戶裏靜悄悄隻剩幼兒在家)的景象。很樸實、生動、詼諧。但是後麵加上了憂國憂民式的比照聯想,我覺得有點牽強,把蓬勃、歡喜的情緒一下子拉入悲憤、暗淡的心境。似乎加強了所謂的“思想性”,卻在我眼裏減弱了詩的藝術性。當然可能是我太膚淺。老爺子寫這詩的時候60歲,除了“六四”,“新中國”的所有運動都經曆了,憂國憂民一點是很可以理解的。

不知大俠們是否有同感?

附:朗宇迷虹大俠應桂魚兄之邀,寫了一篇專論,使我受益匪淺。特錄如下。

 

《四月江村夜》此詩有樂府詩風,大讚! 談談體會,交流一下感想而已

 

 

來源: []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75次
本貼內容已被 [朗宇迷虹] 在 2013-01-17 18:39:1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此詩有樂府詩風,大讚! 尤其前一部分,真情質樸,,文筆也好

四月江村夜,陌上人如織。
相逢知是誰,幸是鄉音熟。
“阿姊何所之?”“饑蠶葉未足。”
“阿妹胡不歸?”“麥老秧期促。”
犁者叱聲高,汗水參差滴。
擔者肩相摩,來去流星急。

....讀來會感受到勞作的辛苦和質樸民風

信是天將雨,雲際星己沒。為兒送雨衣,老母扶病出。新婦心如焚,江畔杵聲促。...已經感到了一種生活的艱辛。所以"沉沉百戶村,萬籟無聲息。"為轉不算特別突兀。當然此處再多些鋪陳更好

而且“高樓誰家子,浪蕩相偎逐。。。”前也最好有些鋪陳

而後用了對照手法, 如同高適《燕歌行》“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最後全詩又歸結為"勞者為誰勞? 逸者何由逸?"的感慨, 一統全篇。

 

另外,林卡有前後對照心境反差太大的疑問。我卻不覺得。主要是讀者和作者經曆不同吧。而且不同讀者經曆也不同。其實前一部分樸實、生動、詼諧中更有些滄桑感。

 

當然對於詩歌得真實意境很難評價。隻有作者自知。如李商隱的詩文曆代解讀不一。就“轉折或有突兀感”而言給我印象較深的,比如以下兩篇

1。以沉鬱穩健著稱的杜甫也有一篇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 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 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 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 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複終, 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繭荒山轉愁疾。

此詩開頭華麗奔放(我覺得好像有點像李白寫的:))
自“先帝侍女八千人”後,筆勢直轉,寫到五十年來,感慨今昔變化之大。此種轉折雖有突兀感,但也成就了一種思潮起伏之美。也更凸顯了後麵幾句杜詩“沉鬱頓挫”的一貫形象。

2。說到轉折,更有甚者,近乎“飄逸不羈”的作品, 比如蘇軾的《百步洪》

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險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誇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裏,豈信荊棘埋銅駝。
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餘何。
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嗬。

詩的前九句寫行舟洪中的驚險之景,後半暢談佛道人生,以求超脫的哲理。

險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誇秋河” 總結形容水勢的前文,承轉下文開始暢談人生哲理,是承上啟下之筆。

但許多人認為此轉太急,有牽強之感。不過我覺得,這正是蘇軾獨步群雄性格的真實寫照(東坡先生的孤傲總見於其行文章法,當然也正是其特點和魅力,見電視劇《蘇東坡》),和杜甫的頓挫不同,更顯跳躍不羈。

詩詞最能體現作者心境和性情,和詩人的個人經曆和閱曆有關。格式不一, 所以才能搖曳多姿。其實對於寫詩填詞,格律不難掌握。關鍵是“意境”和“煉字”, 特別是境界。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都是深得人生大境界者。為詩詞者要具美雅之心, 深修性情,才不舍本而逐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林卡 回複 悄悄話 今天繼續整理老爺子的詩,再看這首詩,卻不覺得有何突兀了。當日是我自己膚淺。

這首詩作於1988年,其時通貨膨脹劇烈、物價飛漲,民眾對官員及其子女的投機倒把行為深惡痛絕,“反官倒”、“反腐敗”之聲日益高漲,並成為89民運的口號。老爺子在後麵一首詩的注解拿來注解這首詩也是不錯的:“毛澤東死後,中國經濟改革開始。在“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的口號下,太子黨們(高幹子弟及其親屬)紛紛出動,利用權勢大搞投機買賣,侵吞國家資產。中國開始形成以太子黨為主體的官僚資產階級。廣大農民和失業工人,則掙紮在饑寒交迫之中。”
林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華山97的評論:

謝華山兄置評。這裏有一段當時跟苗盼盼討論的話,正好給我的疑問作注解:

“這一向隻愛看風花雪月,不想看沉重黑暗,膚淺得很。所以看到老爺子那麽多憂國憂民的詩,再看這首詩前半部分那麽樸實生動蓬勃(我覺得也有勞動人民有動可勞、在勞動中的歡喜),就特別想讓它純粹一點,更有詩經的民風韻味一點。

你對“藝術性”的分析我全同意。不過我的意思,不是說加了黑暗沉重的現實主義就減弱了藝術性。我是覺得不要專門為了加強“思想性”而去加上那些黑暗沉重。有很多作者、詩人,在創作時心裏有對“思想性”的自我要求,或者說使命感,就容易牽強附會,因為“思想性”而破壞作品整體的流暢或者風格,造成“藝術性”的減弱。我們小時候做作文,最後總被要求要加上一段為建設四化而努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類的假大空,也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老爺子在做詩的時候,以他那樣的經曆、思想,很可能確實自然而然聯想到後半部分。真實、自然就好。同學們都覺得不突兀、很自然,那太好了。”
華山97 回複 悄悄話 年輕人可能更注重詞句工整,華麗,老爹更注重內心感受,那種正式的感覺和反射。不能比,沒有經曆的寫不出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