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李立宏《舌尖上的語言魅力》

(2012-11-03 02:08:28) 下一個

8月20日下午1:30,上海電視台。

李立宏他們在演講廳門口聊天。帶我進去的朋友說,這是我的朋友,慕李老師的名專程而來。點頭,微笑,很“慕名”的樣子。其實,我就一興趣廣泛的閑人,來聽聽可能會有趣的講座。

李立宏是配音界的牛人,今年很火的《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他解說的,還有《阿凡達》主角傑克•薩利的配音也是他。今天講座的題目,叫《舌尖上的語言魅力》。

人的聲音,直接說、從麥克風裏送出來和從電視電影上聽來,感覺很不一樣。李有將近五十歲了吧,聲音厚實沙啞。當他正正常常說話時,從麥克風裏聽來,並無多少 特別之處;沒有麥克風的時候,聲音倒更圓潤一些。但是,當他進入角色、用氣用嗓子時,聲音的表現力立刻顯現,非常man,非常有感染力。

他 一定是個很隨和、很低調的人。糾正主持人“教授”的介紹,說他在中國傳媒大學(即原北京廣播學院)隻是講師,是“表演專業的負責人”。他們大概是請他來指導、點評主持人,他一再強調自己是播音專業出身,雖有涉獵,但並不熟悉主持這個專業,不敢妄言指導。他在錄製《舌尖上的中國》時,想變一變風格,但是那些年輕的錄音導演會覺得他弄錯了,請他重錄,他便也不再解釋,重錄了事,如今想來覺得遺憾,以後會更堅持一些。。。。。。他說他這輩子做的最對得起自己、最癡迷的一件事,就是堅持了二十多年專注於配音。他說的,我相信。

他不是一個巧舌如簧的人,語言表達能力算不上特別強,有時不能直切主題,用語也並不豐富,有時會用“嗬嗬”的笑來填充空白。但是,當他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時,他的話語變得非常流利,且感情充沛,自有一股動人的力量,讓全場鴉雀無聲。

他說自己對配音的最大感悟有三點。一,要讓自己相信所讀的文字,跟文字有感情、經曆或思想上的聯結。二,要用心,帶動身體各部分,去讀。三,不要拘泥於所謂的“風格”,要求變。人一旦形成了“風格”,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所 以,在配音界如今普遍隻給解說人一份文字稿、解說人讀完通過電腦回傳的時候,他會堅持盡可能多地去了解有關這些文字的信息,比如作者、畫麵、作品的來龍去 脈,等等等等。讓自己對文字有更深的理解和聯結。在配《阿凡達》時,為怕泄露,片方不給配音演員看片。李堅持要看畫麵,所以最後是在一個辦公室裏,偷偷摸 摸地放給他看,而且隻看有他台詞的部分,其他鏡頭全快進。。。。。。李搖著頭說,就這,譯製片還得了華表獎,搞笑啊(此乃我的翻譯,忘了原話是怎麽說的 了)。

他也說到表演對語言表現力的幫助。後來有人提問,說一般紀錄片導演會要求解說人要“客觀”。那您是怎麽看待“表演”和“客觀”的呢?李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什麽叫“表演”:

說 是表演班新生剛入學,興奮得要命,個個都想當一個偉大的演員、表演完全不同於自己的人物。他們會自己編演一些完全脫離生活的作品,但是老師看都懶得看。過 半月,第一堂表演課,學生們按捺不住地要摩拳擦掌。老師進來,讓一個同學搬把椅子坐到前麵,其餘同學圍坐周邊。雖然不解其意,大家都覺得必有深意,依言坐 好。不料之後,老師再不作聲。五分鍾,十分鍾,十五分鍾。。。。。。同學由嘻嘻哈哈,到莫名其妙,到呆傻僵直。。。。。。這時候,老師突然開口了:“李立 宏,教室裏有一根針,你把它找出來。”針?誰會把針帶教室裏來?肯定是圈套。於是,同學開始表演了,做各種動作說各種話,假裝在找針。圍觀同學看得哈哈大 笑。老師斷喝道:“李立宏,你在幹什麽?!”“我,我找針呢。”“你這是找針麽?告訴你,今天找不到,全班都不下課!”同學心裏開始嘀咕:“難不成是真的 了?”旁邊同學也急了:“快特麽找呀你!”同學認真找起來,很快在椅子底下發現了,高興地拿起來報告:“老師,我找到了!”老師說:“很好。教室裏還有一 根針,你再把它找到,我們就真下課了。”同學這回認認真真地又是彎腰、又是趴地上地找起來。。。。。。當然,沒有針了。這,就是表演。

很好玩吧?所以我詳細地記錄下來。其實我最被感染打動的,是他舉例說明要和文字有聯結以及用身心去朗讀的時候。

他說起朱自清的《背影》,說起他和自己父親的關係,父親去世時的情景。他一邊回憶著,一邊讀起《背影》,情景交融,我都有點分不清他是在朗讀,還是在訴說了。男人滄桑的聲音,平靜克製中帶著感情,象有一種魔力,吸引全場聽眾的心。有個小姑娘後來對我說,她都掉眼淚了。

還有他模仿孫道臨,示範朗誦《琵琶行》的片段。他非常推崇孫道臨的朗誦,把他認為最好的那一版孫記《琵琶行》CD放車裏,一遍又一遍地聽。我本來對古詩詞朗 誦不太感興趣。但是當李立宏用沙啞沉厚的嗓音,突然高昂上去重複那句“座中泣下誰最多?”,然後一字一句地念出“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時候,我的心像是被什 麽撞了一下,很震撼。他又朗誦了一遍,高低起伏、字字句句的停頓、重音、用氣還是一樣的,卻沒有了那種震撼。用心不用心,感染力真的大不相同。

我本來想提問,請他illustrate一下他想如何求變?比如在錄《舌尖上的中國》時,如果完全按他的想法,會是什麽樣的效果?後來一個專業人士提了一個 類似的問題,我就沒有問了。可惜那個問題不夠具體,我也就沒有再聽到他入角色的聲音,很遺憾。他說其實求變不容易。我們看了三段錄像,分別是他解說的《新 絲綢之路》、《公司的力量》和《舌尖上的中國》。中間的一部能聽出較明顯的不同,更跳躍、更有感情。前後兩部錄製時間相隔幾年,風格卻近似,後一部更放鬆 一些。他說《舌尖》的導演要求他要“輕鬆”、“保持好奇心”。其實他真的是一個求變的人,在教學上都是如此。我看網上對他的介紹有:“嗓音渾厚深沉,具有 智者的韻味,其配音的人物與其聲音絲絲入扣,渾然一體,得到業內廣泛好評。他的戲路非常廣泛,配的角色或憨厚或精明,或奸詐或真誠,不拘一格,每一個角色 都被他演繹得入木三分,為原作畫龍點睛。”

這是一個在自己喜歡、擅長的領域,堅持了幾十年、平和低調、認真付出、終有所得的人。我喜歡,我尊敬。

附:李立宏簡介及主要作品:http://baike.baidu.com/view/2370801.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