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

若水上仁堪養性 敏思椽筆自陶情
個人資料
若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場在味蕾和時光裏綻放的烹飪課

(2025-07-15 04:06:16) 下一個

《一場在味蕾和時光裏綻放的烹飪課》

—— 一凡的 Nancy 意大利烹飪課

若敏

七月的陽光斜斜灑進一凡小屋的落地窗,十四雙期待的手戴上圍裙。麵粉簌簌落下如初雪,這場以“意大利”為名的味覺修行,從指尖與麵團的第一次觸碰開始,緩緩展開。

【 和麵——一切從麵團開始】

對意大利人來說,麵粉和雞蛋幾乎是寫在基因裏的味道密碼。

這一天,我們 14 個人學做了三色麵團:綠色用芝麻菜調色,紅色用甜菜根調色,淡黃色用雙黃蛋調色。天然、健康,看著就讓人食欲大開,也悄悄找回了與食物對話的樂趣。

平時我們習慣用小美機和麵,Nancy 也貼心地講解了沒有機器時的做法:蔬菜先煮熟打泥,再和麵粉、雞蛋一起揉,手感慢一些,卻別有一份安心的踏實感。

Nancy 幾年前琢磨出一個小竅門:Turbo 按幾秒,這個菜和麵粉就奇妙的全部變成了粉,然後再加雞蛋揉兩分鍾,醒麵半小時,彩色麵團轉眼就能成型。

Nancy 的手指在金黃麵團裏翻飛,芝麻菜泥暈開翡冷翠的綠,甜菜根染成托斯卡納落日般的紅,色彩在廚房裏靜靜盛放。

【 烤蔬菜——味蕾裏的原野 】

Nancy 還教了幾種烤蔬菜的做法:茄子、彩椒、西紅柿,南瓜、胡蘿卜,甚至洋蔥,都能用同樣的方法。

切成喜歡的形狀,撒點鹽,輕輕抓一抓,再拌進橄欖油。樸素的調味,卻最能烘托出食材本真的味道。烤箱裏半小時,廚房裏彌漫的香氣已經讓人垂涎欲滴。

【 烤餅——一張快捷的薄餅 Pizza 】

如果說烤蔬菜是對時間的溫柔告白,烤餅就是忙碌人群的貼心之選。

用中東的超薄餅代替傳統 Pizza 麵團,鋪上香、辣、甜,紅、黃、綠、白,奶酪和肉腸帶來蛋白,蔬菜添上維生素。

十五分鍾後,就是一頓熱氣騰騰的慰藉。

原本這道菜並不在計劃內,Nancy 看見今天有幾位年輕媽媽,便臨時決定把這份多年積累的快手食譜也分享出來——簡單、快捷,卻不失美味。

【 茄子沙拉——真味就是最好的調味 】

烤茄子是今天的重點之一。Nancy 家裏提前烤了三個大茄子,課堂上又和大家一起烤了三個,配上小番茄,拌進自家種的新鮮羅勒葉、蒜末、意大利香醋和橄欖油,簡單,卻無比美味。

沒有多餘的配料,真正的靈魂是讓食材自己說話:番茄的微甜中和了茄子的微苦,一點高品質橄欖油和香醋,足夠讓味道升華。

茄子沙拉在瓷盤裏堆疊出勃艮第色調:烤番茄的酸甜、羅勒的清香、蒜末的辛香,在香醋的牽引下,達成完美平衡。

【 意大利南部的風——肉腸、Broccoli Rabe 和Cavatelli 貓耳朵麵 】

在普利亞大區,貓耳朵麵(Cavatelli )是最具代表性的手工麵。Nancy 用意大利肉腸和 Broccoli Rabe,把這份南意的味道帶進了一凡小屋。

意大利肉腸自帶獨特的香料味,與味微苦、容易上癮的芥藍菜(Broccoli Rabe)是絕配。

Nancy 先用橄欖油、蒜、意大利香草和辣椒煸香,再放入肉腸翻炒。焯水後的芥藍切段,加進鍋裏,與肉香相互交融。

貓耳朵麵煮至浮起即可,撈出來拌入鍋中,還要加一兩勺煮麵水一起翻炒,讓麵、肉、菜充分吸收彼此的滋味。

【 奶酪點睛——三種味道的碰撞 】

一份好意麵,離不開好奶酪。

這天桌上有三位奶酪明星:

• Burrata,外層是 Mozzarella,內裏藏著鮮奶油,切開那一刻,柔滑的奶香仿佛小小的火山噴湧;

• Parmigiano,北意的經典,這次選了 12 個月熟成的有機版本,奶香已經恰到好處;

• Pecorino,最常見的意大利硬質奶酪,Nancy 說,和肉醬麵是絕配,吃完了,鹹香依然在口腔裏回味無窮。

12個月熟成的帕馬森在磨屑器下揚起一陣金色“雪霧”。三種奶酪在餐盤裏劃出味覺的經緯線:北意的醇厚、中部的清新、南部的濃烈,正像一場沿著亞平寧半島的味覺旅行。

這時,王凡老師端上了自家釀造的葡萄酒,甘醇清冽,唇齒留香。

Nancy 還提前一天做好了檸檬杏仁蛋糕,因為她說:吃意大利餐,甜點不能缺席。

一個下午,麵粉沾在指縫,橄欖油的香氣裹著爐火的熱度,笑聲、翻滾的麵團、奶酪與香草……

烤箱的餘溫尚在,關於慢食、相聚與食物本真的記憶,已隨橄欖油的香氣,滲入每個人的時光褶皺裏。

Nancy 的這堂意大利課,不隻是味道,更是一份對慢生活的溫柔示範。願我們都能在忙碌的日子裏,為自己留下一頓好飯,留一段看麵團慢慢發酵的安靜時光。

下麵談一下這次活動的主辦方一凡烹調學校。

【一凡烹飪學校 Cooking School】

這是王凡老師在 2015 年創辦一凡烹飪學校時最初的心願:立足華人社區,傳播中華美食文化,同時也讓更多其他族裔的人了解並喜愛中國菜,把美食作為橋梁,把文化分享給更廣闊的世界。

王凡老師曾是亞特蘭大一所中文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二十年中文教育,桃李滿天下。2016 年 5 月 26 日,“一凡小屋”正式開張。我曾寫過一篇《一凡小屋,詩意美食》,介紹過她為何從教育轉向美食——為了熱愛,為了傳承,為了讓更多人因美食而感受到家的味道與愛意。

如今,作為一凡餐飲與文化集團的總裁,王凡老師依然堅守講台,既有親授中餐課程,也邀請 Nancy 等烹飪高手分享意大利等世界美食。她熱心公益,在亞特蘭大慈濟“心素食儀”項目中,義務教學素食烹飪,傳播健康與善意。

從外婆和母親手裏接過這份對美食的熱愛,她一步步紮根落地:從 2015 年僅 1000 尺的烹飪教室,到 2016 年 H-Mart 邊上的溫暖“一凡小屋”,到 2022 年的 5000 尺中央廚房,再到 2023 年底的萬尺餐廳與文化中心。一凡,不隻是味覺的記憶,更是文化的紐帶,是傳承、熱情與堅持的故事。

感謝王凡老師,感謝 Nancy 老師的傾囊相授,感謝雪梅老師的用心協助,感謝文老師的攝影與記錄,感謝十四位學員的認真參與和配合。

願我們都能在這座城市,守住一方爐火與人情。

(感謝Nancy 提供資料和修改指正,選用部分文老師的攝影作品,特別感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若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謝謝沈香,確實學到不少知識!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非常高大上的烹調課,在這樣的氛圍下學做美食也是很享受。若敏文字也寫得好。“ 這堂意大利課,不隻是味道,更是一份對慢生活的溫柔示範。”,謝謝若敏好文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