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

若水上仁堪養性 敏思椽筆自陶情
個人資料
若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追北極熊之旅2:溫尼伯的晨光漫筆

(2025-09-27 06:32:00) 下一個

《追北極熊之旅 2:溫尼伯的晨光漫筆》

若敏

晨光初啟,微曦自天際灑落。Fairmont Winnipeg 酒店二十一層的落地窗外,溫尼伯依舊沉睡在薄霧之中。

遠方的紅河若隱若現,仿佛一縷緞帶,閃爍著銀色的光澤。我佇立於健身房的窗前,凝望晨曦將人權博物館的玻璃幕牆鍍上金色的邊,CBD 的天際線在朦朧中若即若離。

Exchange District 的法式建築正從夢境裏醒來。

九點整,我們循著咖啡的香氣步入 OEB Breakfast Co.。

透過大麵落地窗,陽光傾瀉而下,灑在溫潤的木質餐桌上:

• 我和小潔點的 Class 早餐,溏心蛋的金黃緩緩流淌,與香脆的培根交織成一曲味覺的交響。

• 小敏的 龍蝦卷 上,粉白的龍蝦肉在陽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黑色的魚子醬彰顯著奢華,價格不菲。

• 小寧的 韓式烤牛肉 散發著甜美的焦糖香氣。

一杯杯芒果與草莓沙冰在水珠的映襯下晶瑩欲滴,小潔忍不住又追加了一份。甜蜜的考驗,很不容易對付。

在 OEB,早餐已不再隻是填飽肚腹,而是一場驚喜的儀式。傳統與創意在此交織,讓清晨變得從容而歡愉。

因腳傷未愈,小敏選擇回酒店休息。小潔、小寧與我,則繼續在溫尼伯的街巷間探尋。

【紅河之畔】

我們信步來到 Esplanade Riel 人行橋。鋼索在風中低吟,橋塔高聳,形似揚帆的船隻。

走在橋上,木板傳來輕微的彈性,如同與河流一同呼吸。這座 2003 年建成的橋,以曼尼托巴的奠基者、梅蒂斯人領袖 路易·裏爾 的名字命名,是溫尼伯最具象征性的地標之一。

跨過紅河,對岸便是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St. Boniface Cathedral,始建於 1818 年,由法國傳教士奠基,是西加拿大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如今僅存的石牆與拱門,見證了 1968 年那場大火後的餘燼與重生。

聖博尼法斯大教堂(St. Boniface Cathedral) 在 1968 年 7 月 22 日 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大火。

那場火災幾乎徹底摧毀了當時的教堂建築,隻留下正立麵的巨大石拱門、部分牆體和一些外立麵的砂岩結構。

• 被燒毀的是 1908 年落成的第五座教堂,由建築師 Jean-Omer Marchand 設計,融合了法國羅馬式與文藝複興風格。

• 火災後,原本宏偉的內部空間幾乎全毀,如今人們看到的拱門遺跡,就是那場火災後遺留下來的“露天教堂”部分。

• 1972 年,在遺跡的背後新建了現代風格的教堂,至今仍承擔宗教與社區功能。

今天參觀時,看到的就是:前方是火災幸存下來的曆史遺跡(石牆與拱門),背後是重建的新教堂。

拱門如同一扇“曆史之門”,守望著在其後方新建的現代教堂。兩者並肩而立,仿佛在時間的長河中彼此對話。

當我的指尖輕觸砂岩殘壁,仿佛回溯至兩個世紀前。門框的焦痕尚在,而彩繪玻璃已將晨光譜成新的讚美詩。教堂旁的墓園中,英雄路易·裏爾長眠於草地之下,花朵在微風中搖曳,低聲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堅韌與信仰。

離開時,鍾聲緩緩回蕩。溫尼伯的美,不在浮華,而在古老石牆與現代玻璃的交錯輝映間,在那些與曆史溫柔相擁的瞬間。

【大陸之心】

遠離東西兩岸的喧囂,溫尼伯靜立於加拿大草原的中央,被稱作“大陸之心”。它沒有遼闊海岸的蔚藍,卻有一望無際的原野;沒有摩天大樓的林立,卻因厚重的文化底蘊而被譽為“加拿大的文化搖籃”。

這座城市的名字源自克裏語,意為“渾水”,正因其地處紅河與阿西尼博因河的交匯處,地形如一把天然的“叉子”,因此又得名“叉子城”。小寧打趣稱Manitoba為“賣你拖把”,一路引來我們的笑聲。

沿著紅河,我們走到溫尼伯最著名的公共空間 The Forks。這裏既是河流交匯之地,也是曆史與現代交織的舞台。河的對麵,就是大教堂。

耳畔似乎響起熟悉的旋律——《紅河穀》。這首歌誕生於紅河流域,伴隨 1869–1870 年的“紅河叛亂”,滿載離愁與堅守,後來隨拓荒者傳遍北美草原。此刻,站在河畔輕聲哼唱,仿佛與百年前的歌聲遙相呼應。

【The Forks 市集的活力】

The Forks 不隻是曆史記憶的載體,更是現代生活的舞台。石板廣場上,陽光溫柔,孩子們在噴泉旁嬉戲,遊客們三三兩兩閑步。

草地上,紅河邊,加拿大鵝自由地漫步和覓食。

由自行車鋼圈組合成的現代藝術。

走進市場大廳,乘電梯登上六樓,可以俯瞰紅河兩岸。

市集內琳琅滿目:本地風味小吃、意大利麵包房、日式便當、中式佳肴……咖啡香氣、手工藝品的精致、街頭藝人的旋律,共同織就了一幅多元又溫暖的畫麵。

當然少不了中餐,英國的Fish‘n Chips 店鋪前,也有不少人排隊。

畫廊裏,有北極熊,也有各種手工藝品。

二樓則以曼省的特產為主,各種羊毛製品琳琅滿目,隻是亞特蘭大實在是用不上,看看這些商品,也是心生歡喜。

The Forks 的河濱步道同樣令人難忘。這裏既能遠眺城市天際線,又能感受河水的律動。

倉庫和碼頭訴說著百年商貿往事,而現代橋梁、雕塑和公共藝術,則讓這片區域充滿活力與創意。

我們還意外地看到了牛郎與織女的畫像,好親切。

【Fort Garry Hotel:百年經典的優雅】

離開 The Forks,我們走進 Fort Garry Hotel(加裏堡酒店)。這座建於 1913 年的老酒店,是溫尼伯鐵路樞紐時代的見證。我們差一點就訂了這家酒店,後來因覺得內飾過於厚重、空間略顯局促,才放棄。

• 建築風格:新文藝複興式外觀,立麵雕刻精致,內部裝飾華麗,有木質雕花、鑲金細節與水晶吊燈。

• 曆史地位:百餘年來接待過無數名人和政要,是城市社交與慶典的重要場所。

走進大堂,仿佛步入上世紀初的華麗場景。坐在餐廳或酒吧,猶如與時間對飲,感受曆史與現代的交錯。

【老街的低語】

酒店周邊街區滿是百年老建築:磚石牆麵、雕花窗欞、古典門廊,仿佛在低聲訴說城市的故事。

每一棟建築都是一本翻開的曆史書:老銀行大樓的莊重、維多利亞式住宅的精致,複古招牌與鐵藝欄杆散發獨特韻味。

小店、咖啡館與畫廊點綴其間,讓古老與現代在此相得益彰。走在街頭,甚至有種漫步巴黎舊區的錯覺。

【Exchange District:溫尼伯的靈魂街區】

19 世紀 80 年代,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貫通,溫尼伯成為“西部門戶”。到 1911 年,它已是全國第三大城市。繁榮留下了財富與建築,也造就了今天的 Exchange District(交換區)。

這一街區由 150 多座曆史建築組成,被譽為溫尼伯最酷、最具藝術氣息的地段。

古老的倉庫如今變身餐廳、精品店、畫廊,與熙熙攘攘的行人一同營造出獨特的都市氛圍。

【城市的另一麵】

然而,溫尼伯並非隻有光鮮的一麵。幾天的行程中,我們也感受到了它的割裂:

• 中午時分,悶熱潮濕的天氣讓人聯想到武漢的黃梅天。

• Downtown 的高樓大廈林立,轉角卻可能遇見大批無家可歸者,有的酗酒或吸毒,神誌恍惚。

這些現實的畫麵,讓人感受到城市的複雜與真實。每每看到吸毒者渙散的眼神盯著我們,就馬上加快腳步向前。酒店前台善意提醒:天黑後最好不要獨行。白天也盡量走大路。

溫尼伯,是一首多聲部的樂曲:有 The Forks 的文化活力,有 Fort Garry 的古典優雅,有 Exchange District 的藝術靈魂,也有社會現實的低沉音符。

它像一本反複書寫的羊皮卷,每一代人都留下難以抹去的墨跡。

在紅河的流光中,這些印記匯聚,成就了獨屬於溫尼伯的深情與魅力。

(完稿於2025年9月26日,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感謝小寧攝影師拍攝,感謝小敏、小寧提供美食照片,感謝小潔團長的旅程策劃和安排)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