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生要留幾多遺憾?

(2016-08-22 12:37:23) 下一個

   以前我聽過一個很有趣的測試題:當你老的不能動了,或者躺在病床上等死的時候,你最渴望什麽?很多人回答:渴望親人在身邊陪伴。不要說是等死的恐懼,就連平時生個病,有親人在身邊陪伴,也會是一種莫大的、不可替代的安慰,是一種由衷的幸福感。今天打開網站,看到宋丹丹在臨終的母親身邊,和母親手牽著手的畫麵,令人動容。我希望每個人在不能動,或者將要謝世離開的時候,都能得到這種安慰,都能享有這種幸福感。

   我知道有一個曾經的名人,因為找了小三,拋棄了他的家庭,跟家人也基本上斷絕了關係。他的小三不允許他也家人來往,所以盡管他與一個孫子近在咫尺,哪怕是在街上偶遇,或者在教堂不期而遇,他也假裝跟自己的孫子不認識。有時他們在香港的朋友來探訪,迫不得已和大家吃個飯,他也是找一個安靜的餐廳,坐在一個很隱蔽的角落,感覺像做賊似的,不敢見人。

   後來他老了,不能動了,被小三被送進老人院。有一位朋友去看他,問他,你想不想見你的孫女?你想讓你的孫女來看你嗎?他連連點頭稱是:“我想。我好想”。朋友回來告訴他的孫子:“老家人的眼神好可憐哦,你就去看看他吧!”且不說他的冷漠對孫子造成的傷害,孫子心裏是否願意去看他;事實上孫子不能夠去看他。因為他的小三是他的法律監護人,小三夫人給老人院的社工下了命令:不允許他的家人來見他。結果,他不僅見不到與他同住一城的孫子,他的一群子孫專程從中國來,在當地守候多日,臨走也沒有機會見到老人家,也沒有聽到親生子女的聲音。最後,他就這樣一個人,孤零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如果這個人是因為小三的原因,迫不得已拒絕自己的子女,最後落得個孤家寡人的結局;那麽,還有更悲催的,就是因為自己給予子女和家人的傷害太多、太久,與子女形同路人,同樣孤零零地帶著遺憾離開人世。我記得有一位華盛頓大學的女教授,她在兩個孩子剛要進入青春期的時候,與丈夫離了婚。因為她覺得丈夫平庸沒有大出息。孩子都跟了先生。她憑借聰明和機遇,後來事業有成,在西雅圖的富人區擁有兩棟豪宅,據說家裏擺設也十分地考究和華麗。

   後來,她得了癌症。曆經化療放療,她虛弱到站不起來,請了保姆照顧她的日常生活。她的保姆們因為感覺與她相處不愉快,先後換過好幾個了。這對於一個年老體弱的病人來說,相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的一個醫生朋友每次去看望她的時候,她都拉著醫生的手,流著淚,希望醫生想辦法,讓她的兩個已經成年的孩子回來看看她。她跟醫生說,她原本有多次機會可以跟子女和好,可是她放棄了!她說她這一生最失敗、最後悔的事情,就是一個人承受病痛的折磨,承受孤獨的時日。快要死了,孩子也沒有問候她一句。她說如果時光倒轉,她一定會好好愛她的孩子。

   再後來,她死了,她的孩子沒有來參加教會為她舉辦的葬禮。我的醫生朋友在葬禮上,跟大家分享了她最後的話:“我不甘心啊!到死沒有能夠見到我的孩子,我閉不上眼啊!”我不知道這位教授媽媽最後的時光,是怎樣熬過去的。想必那種感覺比她的癌症還痛。我不知道那會是一種怎樣的絕望。

   我相信每個人在老邁生病不能動的時候,都希望得到親人的照顧與安慰,都希望擁有親密的愛的關係,都享受擁有親情的幸福。這是人的天性與本能,人怎麽試圖否認、壓抑和泯滅,都難以做到,這種天性與本能,仍然會以各種方式表達出來。宋丹丹的母親在臨終前是幸福的、安詳的。如果沒有享受過這種福氣,那是遺憾;如果因為驕傲自大,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愛的關係,享受獲得幸福的機會,那是更大的遺憾。臨死了想明白了,但是卻得不到了,算不算最大的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yukimama 回複 悄悄話 愛隨時都可以。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學會付出愛,就可以很幸福了。
十全老人 回複 悄悄話 很多女教授自我膨脹得厲害...所以很難幸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