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總結了最近二三十年間,在神經科學、分子學、基因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的進步,對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上的重大發現,在兒童成長與發展的理念和實踐上提出一係列新的見解。本篇介紹患有憂鬱症的母親,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傷害。哈佛大學的這份報告,給我們提供了對母親患憂鬱症更加清晰的了解,以及在治療和預防方麵采取的措施和啟發。
(四)項目評估研究告訴我們什麽?
美國基於對憂鬱症本身的認識,尤其是認識到母親因為罹患憂鬱症,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後果,創辦了一些幹預、預防和治療項目,以減少對兒童成長不利的影響。經過對這些項目的評估發現,越是早些幹預,越能幫助憂鬱症母親生養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有能力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對於產後憂鬱症的幹預項目研究比較多,包括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以及心理治療。但是考慮到藥物對胎兒的影響,美國使用心理治療的比較多。
- 增加對母子互動的幹預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一個項目是每周一次給予幼兒與憂鬱症母親的心理治療,持續一年。這種方法可提高孩子的認知發展。另外一個成功的項目針對貧窮的有嬰兒的年輕母親,給她們每天提供幫助,包括提供教育機會、母與子的按摩治療、母與子的互動教導。同時,對於家庭和年齡較大一些的孩子,也采用同樣的幹預手段。這些精心設計的項目,都顯示出提高了母親的養育行為,在孩子長得發展上得到較好的結果。不過這些項目的費用很好,對於普及這種幹預項目會是一個挑戰。
- 研究顯示,對成人的心理治療與教育性治療的混合項目,很有成效地降低母親的憂鬱症狀,但對小孩子的發展有限。雖然這些混合性的項目有助於母親減少憂鬱症狀,但從長期的觀察看,沒有對孩子的發展起到作用,包括孩子的認識功能與行為。這些發現使得一些美國的治療師認為,治療的重點是母子關係。
3.
預防比治療的效果更好。有一些對產後憂鬱症的教育、心理幹預項目已經顯出果效。這些項目包括什麽時候開始幹預、幹預誰、怎樣幹預,以及哪一類人需要進行幹預。大多數幹預項目是短期的,是有一個或者一組人,給患有憂鬱症的媽媽們提供心理治療、包括助產士提供的照顧,或者家庭探訪。有一個孕婦參加了四個心理治療,並獲得戰勝憂鬱症成功的經驗。這個例子說明預防產後憂鬱症是可能的。然而,小規模的、缺少對孩子發展的衡量,表明在預防和治療母親憂鬱症方麵,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有些生理性研究的預防措施是服用藥物,但不太被孕婦接受,因為她們擔心藥物會對胎兒發育有影響。有憂鬱症的孕婦,如果伴有焦慮症或者吸毒酗酒等精神問題,會對這些預防項目形成更大的挑戰。
(五)大眾常見的誤區在哪裏?
- 與大眾認為的相反,患有憂鬱症的母親需要專業治療才能戰勝憂鬱症。雖然大多數母親生產後經曆情感適應和情感反複,但是這個症狀跟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是嚴重的、時間很長的醫療狀況,影響大腦的功能,限製人每天的活動能力。新生兒的母親比起其他婦女,更容易經曆憂鬱症。尤其是當育兒的事情很多,又很少得到專業幫助的時候。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因為專業治療可以減少母親的憂鬱症狀。
- 一般人不了解,很小的孩子會被母親的憂鬱症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是長久的。第一,這個影響從孕期就開始了。因為母親這段時間憂鬱,會改變胎兒的壓力反應係統與免疫係統。在麵對一個容易發怒、愛控製、或者不太搭理孩子的母親照顧時,這些嬰兒比正常的嬰兒,顯得更加無助。第二,生產之後持續的憂鬱,會造成母親育兒的模式,破壞母子之間“發球與接球”的互動,進而損害孩子大腦的建築結構發育,以及這個階段開始發展的其他技能。第三,有敵意的、對孩子關愛不夠的育兒,會引起孩子大腦的焦慮活動。
- 與大眾認識的相反,僅僅減少母親的憂鬱症狀,不一定會提高母親的育兒之道和孩子的發育。科學家在治療項目已經獲取的成功上,揭示這種認識的錯誤。因為它沒有衡量母親的育兒技能、和孩子的發展。所以治療一定要是雙向的,除了緩解母親的憂鬱症狀,重在改善母親的育兒行為,以及母子間的互動。
(六)科學發現與現實的距離有多大?
- 美國對產後憂鬱症的病理、特征有廣泛的宣傳,也有很多不錯的預防目標。但是在美國,還沒有決定哪些幹預措施有效。這些特征包括發病時間(生產)、發病階段(產後六個月)、發病人群(孕婦)。而且美國在這方麵的研究多在國外進行的,其服務設施並不符合美國國內的情形,導致美國有效的幹預措施十分有限,失掉了提高兒童發展的機會。
- 加強治療父母的精神健康項目,需要強調對母親患憂鬱症影響孩子發育的結果,並且強調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現在已經知道的,是母親的憂鬱症影響到母親的育兒能力,也影響到母親接受各種服務。但是目前還沒有項目,可以衡量母子互動、以及孩子的健康狀況。科學家提議采取預防、篩問、治療結合起來;家庭醫生、家訪、幼兒園和教育機構結合起來,一同發展最合適的預防和治療母親憂鬱症的項目。這在美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中國顯然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七)為什麽要研究預防和治療母親憂鬱症?
- 母親患憂鬱症對孩子、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問題。母親患憂鬱症影響很多的家庭,對育兒以及兒童的發育有著深遠的、極其負麵的影響。對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來說也有意義,因為受到負麵影響長大的孩子,以後也會成為父母和工作人員。第二,沒有得到治療的憂鬱症,可能會導致母親形成更加懷有敵意的、對孩子不夠關愛的育兒之道;反過來,對孩子正在發育的大腦十分有害,使得孩子日後在認知、和社會情感問題上,都存在風險。第三,憂鬱症的母親跟孩子的互動刺激較少,減弱了孩子大腦中主管學習和記憶的線路發育。所以,為了全社會的健康,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
- 數據顯示,以母親和小孩子為中心的治療,可以提高孩子的發展。科學家倡議,政策製定者和治療師應該攜手,讓憂鬱症的母親得到治療服務,並且建立一個支援照顧的模式,兼顧輔導母親的照顧者角色、以及孩子的健康發展。因為健康的大腦建築,是依靠與照顧者長期有回應的照顧;對憂鬱症短期的治療,隻能緩解母親的憂鬱症狀,但不會給孩子的發展提供機會。
- 對孩子和母親有雙向幫助的項目,需要得到革新、評估、和不斷地提高。這些項目表明,治療母親的憂鬱症不僅僅是增加費用。科學家倡導,政策製定者應當考慮以下兩項投資:第一項,著重推廣和擴大經過了評估,顯出成效的項目。第二,提供幫助給在神經科學和發展研究的前提下,以母子的需要為內容,並能夠承諾可以評估的革新項目。
- 預防母親憂鬱症的有效模式,尤其是對重度憂鬱症的母親的治療模式,應得到政策製定者的重視。科學家們認為,目前美國對母親憂鬱症的預防與評估項目,並不讓人樂觀,尚需要學習更多。憂鬱症困擾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低收入、受教育水平低的群體。這種情況需要政策製定者、神經科學家、醫生、項目發展者等一同努力,研究和開發新的、有效的預防策略。
中國可以借鑒什麽?
美國預防和治療母親憂鬱症的項目,比較教條和僵硬,顯得很機誡化,而不是人性化。完全依賴醫療手段,沒有建立病人自身的支援係統,往往使得許多治療措施僅僅停留在維持階段,其實是浪費了資源。
中國的政策製定者、醫療、教育等專業人士,可以參考和借鑒美國對母親憂鬱症病理方麵的研究成果,以及治療和預防項目的創建途徑,和部分項目的模式,建立中國式預防和治療措施。中國人在自身的支援係統方麵,比起美國有著較大的優勢。加上建立專業的資源,隻要開始實施行動,完全可以建立起比美國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