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這種母愛是真的殘忍

(2014-09-19 09:56:48) 下一個
 
            2009年1月,中國的《知音》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殘忍的母愛”和生的使命:小小女孩撐大傘”。這篇文章寫的是一位母親,為了讓腦癱兒子老有所依,不惜冒著高齡孕育的危險,早產生下女兒,並成功地使得女兒從小小年齡,就開始學會在生活上照顧哥哥,用自己的才藝給哥哥看病。一星期前,我在《知音》網上再次看到這篇文章。我希望讀者們能夠看到,這篇文章中所讚揚的母愛,不必為殘忍加引號,因為這種母愛真的殘忍。

      如果母愛不去考量、滿足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的情感和心理需要,這種母愛就不再是愛,而是虐待。這位文中的母親,生下女兒不是出於要愛這個孩子,而是為了讓女兒照顧生病的哥哥。這個孩子來到人間的使命是承擔父母應當承擔的責任。而孩子自己卻沒有選擇。她的生活如同她的出生沒有選擇。
 
瑞士醫生和心理學家保羅屯納(Paul Tounier)這樣描述孩子的成長過程:隻有春天長成的樹葉,秋天才會落下來。意思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顧,和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完成童年而進入成年。在這篇文章裏,小夢怡從兩歲起,就學習為哥哥喂飯、按摩、倒便盆、甚至掙錢給哥哥治病等,還要認同母親對哥哥的偏心。無疑,在她本該做孩子的年紀,卻早早地為家庭
“撐起大傘”。她像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的正常的生活願望,卻被剝奪了。她的情感上的願望也被忽視了。她學會了犧牲自己,來換取母親的認同。心理學的研究早已顯示,像小夢怡這樣犧牲了童年的孩子,長大以後在工作上、家庭裏,會繼續強迫自己扮演“照顧者”的角色;會時刻刻提別人著想,分不清自己的責任與別人的責任。這樣的人很容易罹患難以治愈的慢性病,或者在戀愛、婚姻等其他關係上成為受害人。這樣的孩子,被迫用他們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來換取對父母的孝順,滿足父母的願望,追求父母的認同,渴望得到父母的愛。
      在心理學的概念中,這種因為父母的能力不足,被迫承擔家庭責任的狀況,叫做“角色反轉”。在美國或者西方國家的法律中,屬於對兒童的情感或者心理虐待,心理學家稱這是對孩子靈魂的謀殺。假如這篇報告出在西方社會,恐怕小夢怡的母親會馬上失去對女兒的監護權。但是在中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理念仍然是讓父母驕傲的美德,是百姓讚賞的榜樣。中國常見不少媒體正麵報道“四歲孩子學會照顧生病父親”、“九歲孩子撐起家庭重擔”等等,甚至給這些被迫成為“小大人”的孩子封一個諸如“感動中國”、“十大孝子”之類的光榮稱號。“美德”的稱號掩蓋了“虐待”的行為。
 
      這種殘酷的母愛作為正麵的母愛典範宣傳,也是一種殘酷。假如一個孩子不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地成長,這個孩子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幫助。把迫使孩子承擔大人角色的母親,當做教養孩子的典範宣傳,誤導大眾以愛為名,對孩子進行情感和心理虐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何米婭 回複 悄悄話 這樣的母親是一位不合格的母親,這位母親的做法對小女孩是一種不公平的態度不負責任的態度,母親的形象在她那裏被扭曲了
shandongning 回複 悄悄話
陽光照耀 回複 悄悄話 讚同,這是一個自私的母親,不懂愛的母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