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
前兩天有人提出一個關於是否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糾結在於,當自己或者家人有了心理障礙,影響到工作或者生活,家庭醫生會建議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若是不去看呢,擔心症狀加重;若是因為學校要求家長帶孩子看心理科,也怕不去難以向學校交差。若是去的話,又擔心看了之後會留下記錄,將來恐怕會對自己或者孩子不利。看與不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糾結,實際上還是因為價值觀不清楚:即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不想去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糾結之一,是擔心看來之後,會留下醫療記錄。這種擔心無不道理。盡管醫療行業一再申明有保密行規,但事實上有兩個方麵包不了密:第一,保險公司可以隨時核查治療記錄,因為人家是付錢一方;第二,病人的資料會被保險公司賣給一個叫做 National Data 的公司,而他們又是各大公司個人信息的來源。前幾年就有專門的機構預測,將來公司招人、定薪水的時候,會依據員工的“健康信用”,就像我們買房子貸款,人家先要核查我們的信用一樣。這種情況以後會不會真的發生,現在誰也說不準。
不想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糾結之二,是錢的問題。華人喜歡捂進自己的口袋,平時都一分一毫地省著,去和心理治療師談談話就花掉這麽多錢,多讓人心痛!所以我們會找理由說服自己:我們沒有這個觀念,缺乏對心理疾患的認識,華人的心理承受力強等等。華人對心理疾患的認識的確不足,這是事實;其實最怕的還是花錢。有一個華人精神科的醫生辭了職照顧家庭,結果每天來找她做免費心理治療的華人絡繹不絕。即便是對開業的治療師,華人也喜歡轉彎抹角拉上關係,甚至會要求治療師設法把個人當付的掛號費省去。
這兩種糾結都有道理,不過關鍵還是要明白: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麽。
“價值觀”就是你認為最重要、又會去做的事情。比如我相信喝酒對身體不好,所以我不喝酒。我認為運動對身體有好處,我就很注意運動。比如說有些人喜歡看球賽,每年要買聯賽票,他們願意花這個錢;有些人認為省吃儉用,多買個房子,將來生活更有保障。這就是價值觀在起作用。就看心理科來說,美國人對生命的理解跟我們華人不大一樣,他們更注重生活的質量。什麽意思?就是說,他們更趨向於活得開心、幸福。所以他們覺得,我花錢清掃心理垃圾值得!如果兩口子有矛盾,他們絕不會遷就,因為這樣會影響到兩個人每天的生活質量。
對生活的心理承受力大在緊急情況下很有幫助;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讓我們停留在生存的水平:生活對於我們是忍受,不是享受。所以我們可以一輩子和配偶湊合著過日子,還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甚至還覺得這種忍受是一種美德(心理學家稱為“自戀”)。這種觀念來自儒家文化,限製了我們的視野。
因此,怕不怕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留下記錄,還是心疼花錢,要看我們想要什麽:如果你認為生活的質量高於一切,那你怕會留下什麽記錄?你會有勇氣麵對問題、麵對壓力、麵對生活的挑戰;你不會把你的安全感建立在對明天的害怕和恐懼上麵。你會明白,誰也不可能安排好自己的明天,因為明天不在你手裏。實際上看心理科的美國人中,不少人是成功人士,他們是找一個生活上的“軍師”,幫助他們打理不是自己專業的事情。就像一位商人說的:“這就是我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