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父母如此辛苦為哪般?

(2012-10-04 08:59:53) 下一個

許多移民,特別是亞裔人,拚命使孩子在校成績卓越。孩子們掌握了有效的學習習慣,為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同時,父母和孩子也都為此付出了代價。本文討論這一做法對父母,孩子和社會正反兩方麵的影響。

亞裔族群對教育的曆史見解

大部分亞裔文化的奠基石來自與公元六世紀的儒家哲學。儒家教導人們學問高低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也反映了尊重師生間的道德義務。

許多中國人相信他們的孩子應該追求盡可能多的教育,取得在所學專業最高的學位。這是以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價值為基層的。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隻有獲得最高的學位,才能得到足夠的尊貴,尊敬,進入主流社會。因此,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能力,精力,誌向,誌願,強迫孩子努力學習。

亞裔族群教育孩子的途徑及其影響

除了完成學校的正常功課外,父母還為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校外功課和活動,包括漢語,數學,繪畫,舞蹈,體操等等。孩子的學習似在添鴨子,強行灌食長胖,以便可以上市。當然,加強課外學習確有益處,可是孩子們需要有沒有壓力的時候。他們需要輕鬆,玩耍,自我思考,自我組合,自我恢複。否則,他們就象用光了的電池。

大多數亞裔子女所受教育的方法是強調戒律。孩子們學習做什麽事都要先得到批準,否則不能做。父母相信如果子女聽話,即教育成功。這種方法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核實對於不對,而非自己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們就象是關在籠子裏的小禽,待到放他到外麵去,他決不會鳴,也不會跳 ( 魯迅 ) 。亞洲文化往往灌輸孩子唯有努力才能成功。不成功就說明努力不夠。在校拿不到“ A ”就被認為不是“真正的亞洲人”。這種態度對天分不夠的學生是一種傷害;對社會增加一個積極的成員到有好處。弄不好的話,學生會因為自信不足而導致精神問題,嚴重的會出現自殺。有些亞裔教育方法以單純記憶為基礎,這個係統對大多數學生實行高水準教育標準化有效,但不利於鼓勵創造性和個性發展。

對父母的影響

許多亞裔父母相信,不管自己如何辛苦,也要為孩子做出犧牲。他們認為作為父母,不論怎樣艱難,為了孩子,值得。他們稱之為“天職”。他們相信這樣做是在表達對孩子的愛。但是父母也有時會因“為兒女當牛做馬”存有不滿的情緒。

中國唐朝 (618 - 907 AD) 詩人羅隱,寫了一首詩。叫“蜂”。其中有這樣一句: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中國人常常形容一個人“長在蜜罐裏”,意思是父母應該為孩子越俎代庖。但是嬌養和溺愛限製孩子的獨立性發展,把孩子嗬護在自己的翅膀底下,不能幫助孩子學習預備對付生活中的壓力。孩子們也無法發展他們要作為成人應有的精神力量。中國學生也許在學業上成績卓越,但是他們很難象美國人自己一個人或和一兩個同伴滿世界旅遊。

中國父母辛辛苦苦工作,為了孩子的成功犧牲自己,但他們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們也許為孩子買昂貴的衣服或其他東西,卻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父母花費心血為孩子“釀蜜”,從不享受自己的生活。在他們埋頭“釀蜜”的時候,他們真的得到甜蜜的生活了嗎?

對社會影響的一個例子

在一九八十年代期間,日本的製造業大有領先世界的勢頭。日本的數據質量管理使他們生產出優質產品。市麵上也出現一些關於日本成功企業的書籍。甚至美國公司也派高級主管去日本學習怎樣提高生產過程的技術。實際上,日本人大部分的質量控製方法是從一個叫 W. Edwards Deming 的美國人那裏學來的。此人的思想在美國得不到賞識,他就轉向幫助日本工業巨子。 Deming 博士一直活躍在工業界,直到一九九三年以享年九十三歲的高齡去世。或許是他令人尊敬的年齡讓日本人接受他的教導並以此取得極大的成功。

一九八九年,日本股票市場大跌;從此日本經濟一厥不振,好多年才回升。雖然日本人成功地製造出又便宜質量又好的產品,他們的工業因為嚴格機誡的控製管理和雇員解乏創造力而受到阻礙。日本沒有美國的大型企業多。現在,日本工業使用的技術試圖有突破的都不太有效,因為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都已經掌握了這些技術。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早年的歐洲移民也為了孩子的教育犧牲自己。但這種犧牲與亞裔父母的犧牲精神完全不同。

今天,對歐裔移民後代或在美國生長的人來說,好成績和學業成就固然重要,有些人也象亞裔移民那樣拚命向上,然而,動力卻像亞裔人強烈。美國人一般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自由追求他們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會強行讓孩子接受父母為他們設計好的學習項目。這樣做也有其危險性。因為有些孩子的確需要更多的引導。一般來說,美國人願意注重孩子接受多層次教育,即要孩子能夠適應任何環境。

許多美國父母羨慕亞裔孩子在追求教育方麵展現出的獻身精神。因為亞裔孩子的童年大都花在教育上。到了讀大學的時候,因著他們已經養的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獲益多多。許多美國人是到了大學才知道如何學習,並且努力追趕。

分數和學術成就固然重要,也不見得是商界,藝術界或其他領域必不可少的成功基礎。比爾蓋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大學都沒畢業。他決定及時尋找機會成為軟件工業的領導者比完成大學學位更為重要。他的擇決是正確的。

另一方麵,有些美國人相信他們的責任就是把孩子撫養到十八歲。之後就可以把孩子送進社會。很少十八歲的人能夠擔當這個責任。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預備自己成為一個有創建性的成年人進入世界。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還需在孩子十八歲以後支持他們,至少到這個孩子完成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

結論

許多移民給孩子徐徐注入了令人羨慕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習慣。然而,孩子們會因無法滿足強加給他們的學習要求和達到預期的目標而痛苦不堪。父母也會因給予孩子太多而疲憊。作父母的應該考慮是否逼得孩子太厲害,同時放棄太多自己的需要。此外,父母或許該確定他們是不是生活在孩子的成就當中,自私地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以孩子的成就當作自己榮耀和炫耀的本錢。最後提醒家長,受過教育,心理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成就最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