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
第一次上 Tille 博士的心理輔導課,我就被吸引住了。他的音樂家嗓門一抖,遠遠站在課堂外麵的人都能清清楚楚地聽到。那些枯燥深奧的理論,在這位擁有多個頭銜的臨床心理學家和教授風趣、幽默的演示中,變得生動、逼真。
課餘,我問 Tille 博士為什麽探索父母的性格特點、與孩子的關係,弄清我們身上有哪些父母的“影子”等。 Tille 博士對我的問題並沒有覺得奇怪。
“你是想要替你的讀者了解,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甚麽影響,對吧?”他笑著問我。
我點點頭。 Tille 博士接著說:“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久遠的,因為孩子複製父母的行為。想想我們的婚姻手冊從哪裏來?那是你從小耳虛目染你父母的婚姻生活模式。他們怎樣做夫妻,也影響你如何與配偶相處。打個比方,一個男人的父親是一個被動型的人,而他的母親是一個控製型的人,你想他在自己的婚姻中會是一個敢說敢做的一家之主嗎?恐怕他會暗中較勁,試圖控製他的妻子。女性也是一樣,如果有一個神經質的母親,就不要奇怪為什麽她自己會喜怒無常。”
“這就是我們性格上的烙印,對嗎?”我問道。
“是的。心理學稱為人格障礙。就是小時候的家教影響著人長大後對所處環境的情感反應。比如,成癮就有代代相傳的基因。還有精神方麵的問題,現代醫學發現,精神分裂症跟家庭的結構有著不可分割的因素。假如父母對孩子說,孩子啊,你是我的心肝寶貝。 可當孩子去擁抱父母的時候,父母又對他說,去去去,別來煩我。這就給孩子一個雙層信息,對孩子心理有很大影響。”
我突然覺得心頭一陣發緊,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傳遞“雙層信息”的父母還少嗎?
停頓之後,我提出另外一個問題:“可是,我們東方人為什麽不願意承認過去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負麵因素?就是說,我們習慣否認父母的養育和家庭的環境給我們性格缺陷帶來的影響。”
“你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深諳東方文化的 Tille 博士娓娓道來:
“首先,那可以說是儒家的文化遺產,一代傳一代。儒家的精神就是要以集體為主,要顧全大局。個人利益是小事,集體利益是大事。這跟西方的個人主義正好相反。西方人往往以個人的自私來維持家庭的運作;東方人以家庭和諧為榮,不管家裏發生什麽事情,也絕對嚴守秘密。東方人有一種說法;家醜不可外揚。你看東方人移民到美國,有了難處,悶聲不響地忍著;有了心理疾病,或者婚姻出了問題,也不去尋求幫助。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不惜犧牲一切代價。東方的和諧文化掩蓋了許多的家庭問題。”
Tille 博士叫我站起來,用一隻腿蹦著走路。結果我還沒蹦兩下,就差點歪倒。他拉住我的手臂,兩人都用一隻腿蹦著走,不自然不和諧,但誰也沒倒下。
“看見了吧?從小學得就是這樣,不正常的也以為是正常的了。”
我啞然無語,思緒萬千。我們引以為豪的祖先文化和父老鄉親,給我們身上打下的烙印,何止是美麗?還有那一碰就痛的傷痕,伴隨著我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