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西方 “ 孝敬父母”的不同方式

(2012-09-27 10:06:38) 下一個

中文“孝”字由兩個字組成 . " 老 " 和 " 子 " 。“老”在上,“子”在下。它包含著“父與子為一體”。“孝”字含有在行為和思想上順服、順從之意。“孝”即“孝順”。現代漢語詞典對“孝順”的解釋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中國文化孝敬父母的概念就是服從父母,在精神和肉體上順服以獲父母喜悅,讓他們高興。

在這個定義裏,一個是“養”,一個是“從”。

先看這個“養”字。以反哺之心“孝養父母”是應該的,也是 《聖經》 的誡命之一。但是,在很多時候,為了讓父母高興,不顧自己的條件是否許可,還要“養”兄弟姐妹,甚至連七大姑八大姨蓋房子娶媳婦也要出錢。為了圓滿這個“養”的孝心,子女不惜付出婚姻破裂的代價,有人不顧自己長期失業,家庭生活困難的現實,定期給有著足夠退休金的父母寄錢,滿足老人家在街坊鄰裏麵前的榮耀。有的人自己的妻子生孩子無錢請人照顧,卻堅持把工資寄回去,供應兄弟姐妹的家庭開支所需。

再看這個“從”字。不論自己是如何不喜歡、不情願,還要“順從”父母給自己安排的前程;不論自己如何喜歡自己的心上人,隻要父母認為這門親事門不當,戶不對,或者父母覺得不順眼,那就得“順從”父母的意思而與對方斬斷情思。在美國,有些探親的父母對兒子眼睛一瞪,說:“我看不慣你對老婆親熱”,兒子立刻對妻女甩出冷冰冰的麵孔,連一句話都不敢多說。有一位來探親的母親,看不慣兒子媳婦上班前的吻別,以死相逼, 非要兒子用“扇一巴掌” 來解自己心頭的不滿和妒嫉。這“一巴掌”讓母親有了瞬間的滿足,卻結束了兒子的婚姻。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孝道”為重,歌頌“孝道”。“百行孝為先”,為了不被稱為“禽獸不如”,子女們往往選擇用犧牲自己的理想、幸福和自由來換回被稱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孝道”。

“孝”在英文裏麵是個動詞,意為“持高度的尊敬、給予高級對待”,或“表現謙恭的敬意”。它運用廣泛,並“不限於”孝敬父母。 在 《聖經》 裏,上帝給人的十條誡命中的第五條就是“孝敬父母”。這個“孝敬”不是服從和屈服父母無條件的要求,也不是順從父母不健康的思想、行為。“孝敬”保持一定的界限,表現了一個成年人在認知上、情感上、行為上的成熟。

《聖經》 中的“孝敬”,意為“尊重、尊敬、表示感謝”。該字在希伯來文的原文是“非常看重”的意思。“孝敬”父母,就是充分肯定和尊重父母的價值觀。“孝敬”父母不是被迫的、被要求的,也不帶有任何負疚感、責任感。相反,它是子女自由的、自願的,給與父母的禮物。中文 《聖經》 將“ honor ”字翻譯為“孝敬” ( 意為“尊敬” ) 。但是,卻把它當成“孝順”運用 ( 不疑惑地順從、服從 ) 。有些人將傳統的文化觀念帶進基督信仰,並主宰其真正的基督信仰。他們閱讀 《聖經》 的“孝敬”,現實生活中實行傳統中國文化方式的“”孝順”。這是因為中國人對“孝”字非常熟悉,他們的思想很自然地滑向自己的定義。

中國“孝敬父母”的方式

在大多數文化中,父母都會從子女身上看到自己。中國文化尤其如此。它特別意識到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中國文化中,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表現為他們甘願犧牲時間、精力、金錢來撫養子女、教育子女。他們認為父母的愛可以堪稱是“天下第一”。這種自我犧牲令人肅然起敬,同時子女也付出了代價。由此而帶出的內疚感、負罪感、血緣義務、責任,伴隨子女的一生,或至少在他們的父母在世的時候。中國人認為子女在情感上應該依戀父母。有時,這種做法對已婚的子女傷害很大。即便父母不善待子女,他們仍然得到孝敬。不孝敬父母的子女在中國人眼裏是“禽獸不如”。

今天,很多中國老年人心情不快,他們感到成年子女愛下一代孩子超過愛父母親。很多來自華人移民家庭當中,老年人不再是家庭的核心。相反,年幼的孩子倒成了家庭的核心。老年人認為這不符合道德和文明標準。看到子女長大成人象鳥一樣飛走,簡直難以容忍。這與老年人成長的方式和基本信仰背道而馳。可以說,移民家庭的孩子溶入西方社會,這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挑戰。

有些人對遠離父母而來到美國,有種“負罪感”。因此,當父母來美國探親的日子裏,盡可能“滿足和順服”父母的要求。這就影響到與配偶的婚姻關係,特別是婆媳之間的關係。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中國家庭是“父與子”的結構。一個女子嫁給一個男人,她就是嫁給了他的整個家庭,她其實就成了這個家庭的“輔助之人”。

美國人“孝敬父母”的方式

在美國家庭,“孝敬父母”應該更準確地說是“尊敬”父母。多數美國人不會有意識地思索“孝敬父母”的問題。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就“不孝敬”自己的父母。

美國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受到必須對父母盡責的影響。“盲目的盡責”對美國孩子是一個奇怪的概念。在美國正常的家庭中,父母強調良好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的益處。如果父母犧牲一切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責任,是給孩子提供能夠盡早讓他們自立的機會。孩子的回應一般隻限於將來成才。

大多數美國人年少時候的想法是將來成為父母、鼓勵孩子獨立。反叛行為被認為是正常成長行為的一部分。很多家長喜歡看到孩子的開拓。就象他們看到孩子因為自己錯誤的決定而付出代價也不去幹涉。父母知道“失敗”有時是最好的老師。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到了能夠完全自立的時候,父母並不覺得失去了什麽。典型的美國少年或許會認為他們的父母愚笨。等他們到了四十歲以後,不得不麵臨同樣的生活抉擇,他們的這種觀點和少年的反叛行為就會消失無遺。這時,他們的父母就會感覺更加“成功”。

一般來說,精神健康的成年美國人,通常熱愛並尊敬他們年邁的父母親。感謝社會福利係統和其他社會支持。美國子女通常不需要在經濟上奉養父母。但父母常常依賴子女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照顧。

在基督教家庭中,對父母的精神支持來自教會和個人與神的關係;而不是來自子女。孩子可以和父母分享信仰。從 《聖經》 的觀點來看,創世記 2 : 24 說,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合為一體”。很清楚,舊約鼓勵成人子女獨立。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點在於 :

1 . 中國文化的“孝道”是建立在家庭血緣關係之上的“人本主義孝道”,趨於依 賴子女;西方文化的“孝道”是建立在上帝神聖啟示之下的“神本主義孝道”,讚同獨立。

2 . 中國文化的“孝道”下,父母和子女是一個垂直的上下關係,敬重長者;西方文化 的“孝道”中父母和子女是一個平等的關係,不太尊敬長輩。

3 . 中國孩子在年少時,不太可能反叛父母的權力;西方孩子總是反叛。

4 . 中國“孝敬父母”是以責任、義務為基礎;西方文化的孝敬以自由尊敬為基礎。並且,隨著子女長大成熟,被迫要自己拿主意、作決定。

5 . 中國文化強調“父母和兒子的關係”,遠勝過“兒子和妻子的關係”;西方文化強調“夫妻關係第一”。

6 . 中國文化沒有為所有人提供社會福利服務;西方有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

7 .中國文化的“孝道”裏是被迫的、被要求的、負疚的、有責任的;西方文化的“孝道”裏,是自由的、自願的、喜樂的、沒有任何負疚感和責任感。

8 . 中國文化中的“孝道”內涵是“孝順”;西方文化中的“孝道”內涵是“孝 敬”。

結束語

我們有著古老悠久的傳統 “ 孝道文化 ” 。我們在為之引以為豪的同時,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中國人常用“血濃於水” 來比喻親情。當親情遭遇愛情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知所措。但我們看到上帝對人和家庭的神聖啟示。十誡裏麵最大的誡命是:“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耶穌說 : “人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耶穌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在傳統文化和基督信仰中作出一個選擇。耶穌基督的“血”濃於家庭關係的 “ 血 ” 。“遵守”和 “ 實踐 ” 這一神聖的生活律法,才能品嚐到生活的 “ 甜美 ” 與 “ 幸福 ” 。在上帝對家庭生活神聖的啟示麵前,中國傳統的 “ 孝道 ” 觀念和內涵受到挑戰: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神。你沒有辦法永遠是你父母全部的生命,因為你從走向紅地毯的那一刻起,你屬於你的妻子;你沒有責任讓父母永遠感到快樂,因為 “ 快樂 ” 是一種感覺,而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你沒有義務讓父母永遠感到驕傲,因為人們對 “ 幸福 ” 的理解和定義各不相同;你沒有必要怕父母嫌你 “ 不孝順 ” 而活不下去,因為成年人理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你沒有理由總是迎合父母的想法,因為他們想的未必就永遠正確,符合神聖的啟示;你沒有道理害怕“禽獸不如”的傳統觀念,因為你本該活在真理之中,而真理帶給你自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