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重返伊甸園---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金鑰匙 (10)

(2012-09-19 09:32:45) 下一個

恩典與律法

        前不久,在美國一個城市的中文報紙上,刊登了“一封給父親的信”。這封信在當地的華人社區內掀起了軒然大波。這封信的作者就是吳錦的兒子。在父親已經快要走完這一生的時刻,抱著善良願望的成年的子女們,仍然被父親身邊那位“小三” 注:指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剝奪了與父親最後相聚的機會。作者在信中表達了他的傷痛、遺憾和絕望。大多數讀者對該信的作者表示同情。但有人批評作者不該發表這封信。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們不是上帝,我們沒有權利論斷父親和他身邊那個女人的生活行為。

        這場討論的焦點無疑讓人們看到另一個宗教:律法的宗教。

        人間另一類宗教,也就是耶穌所講的法利賽人的宗教。那是一個充滿了條條框框律法的宗教,一個灌滿了禁忌和對人論斷的畸形的宗教。一個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宗教。它要人們強行遵守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否則,就會被扣上各樣的帽子,遭受批評和指責;甚至用上帝的懲罰來威脅人。這種律法的宗教是一種奴役人的力量,而不是讓人內心在真理裏麵得自由和解放的力量。可惜,進入這個宗教大門的不乏其人。

        在《聖經》新約裏,希臘文的動詞“論斷”有兩個意思:第一,辨別;第二,譴責。告訴一個人他做錯了事情,是在道德上和法律領悟力上直接了當的行為,不是法律上對他做最後的審判。美國法庭的陪審團被稱為“收集事實最努力的人”。他們的工作是決定一個人是否作了某件事。對犯罪嫌疑人最後的完全判決,取決於代表州政府的法官。在道德的法律範圍內,一個基督徒看到另一個基督徒做錯事情,甚至會向警察局報告。這個人這一生的命運就落在政府的手裏。即便是他還會被許可繼續留在監獄外,他也逃避不了自己行為的結果。

        律法的宗教混淆了論斷和把譴責交到上帝受理這兩個意思。有人說公開這件醜事影響人們對上帝的信心。但這些人無法否認,這封信所陳述的都是事實。耶穌講過,在真理裏麵得自由。真實的東西要絆倒人的話,那隻能說明這個人有問題。也就是說,這個人心中崇拜的不是上帝,而是另外一個人。這其實就是上帝恨惡的拜偶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掩蓋住人的罪,唯有耶穌基督的寶血。摩西公開拒絕過上帝;保羅無情地迫害過教會;先知約拿公然對抗過上帝。他們最後都為上帝獻身。上帝沒有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做的事情太丟人現眼!你們不配被稱為領袖、先知、使徒!你們的靈性哪兒去了?”

        感謝《聖經》為我們記錄了真實的事件。

        律法的宗教,不僅是一個讓人產生防禦意識和負罪感的宗教,也是一個令人反感的宗教;是一個製造犧牲品的宗教。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希.夫洛門(Erich Fromm)說:“很多大宗教的悲劇在於一旦建立了宗教組織和機構,就開始違背自由的基本原則。宗教組織或機構的代表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家庭,家族和國家的地位。他們將人捆綁起來,而不是讓人自由。他們崇拜的不再是上帝,而是自稱奉上帝名的組織或機構。每個宗教都是這樣。創建人帶領人走出沙漠,離開埃及的捆綁,之後又將人們帶到一個叫做應許之地的新的埃及。”

        王太太是教會裏一個熱心的信徒,除了擔任教會某事工的領導外,還要參與大大小小的事工。每天為教會的事務忙碌不停。她對待家人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卻經常買大包小包的食物送給教會的團契活動,或用作探訪會友的禮物。在人們眼中,王太太是個很有靈性的信徒,“愛人如己”的榜樣。對人和藹可親,熱心快腸。大家有事情都愛找她幫忙,而王太太也從不拒絕別人。但在家裏,王太太卻是喝三吆四,隻要一點不如意就大聲訓斥,丈夫和孩子隻好對她俯首帖耳,生怕她發雷霆。直到有一天,王太太終於精神崩潰,手拿利刃威脅家人的生命,被警察送往醫院。醫生診斷她患有憂鬱症。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王太太仍在想著教會的事工不能停止,她還要繼續努力。

        這是一例典型的宗教犧牲品。我們隻要稍稍觀察,就不難發現,這類人為數不少。有一個人的母親因病進了急診室,但她說:“我今晚要帶查經小組,所以,我不能走開。有的人把幼小的孩子鎖在家裏,以便她能夠外出傳福音。有的人不理會自己父母的窘迫生活,卻從牙縫裏擠出錢來供養有經濟來源的老人。有一個人因擔心自己生病不討配偶喜歡,經常用《聖經》教導自己的配偶要怎麽做才是對的,最後還是失去了配偶。有的人整天忙著救別人的靈魂,隻要去他們的家裏看一看,就仿佛到了垃圾場,一片狼藉,甚至廚房裏用過的碗筷堆積成山。敦拿醫生說:“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宗教是鴉片並沒有錯。”

        耶穌的宗教是要我們先得到祂的恩典,才有力量去愛別人;先要經曆上帝的寬恕,才能有力量寬恕別人。這就好比一個連小學數學都不懂的人,如何去學微積分?一個沒有基本電腦知識的人,如何去開發軟件?一個不會遊泳的人,如何去救落水的人?老百姓有句俗話: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我們小時候若沒有被好好地愛過,我們怎麽有能力去愛別人?用敦那醫生的話說:“隻有那些在春天裏長成的樹葉,才能夠在秋天的時候落下來。”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往外地去的時候,亞伯拉罕已經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了。耶穌是叫那個富有的青年人不要做物質的奴隸。先有了,才能給予。耶穌出來傳道前,祂在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環境中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祂沒有在小小的年紀就扛起生活上的重擔,像現在有些孩子那樣:要掙錢養家、要照顧在病中的父母、要阻止父母吵架、要麵對父母離異、要按照別人的要求做事、要不顧自己的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努力做一個“陽光孩子”,來討得父親或母親的愛祂的父母親也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意願加在祂的頭上。相反、祂在年僅十二歲的時候,就參與會堂大人們的討論,自由地表達祂的思想、信念、觀點。律法說,你要完全順服、完全舍己、完全奉獻。耶穌說,上帝是造物主,上帝創造的生命和自然有它們成長和發展的規律。隻有不違背這個發展規律才能不斷成長、成熟。敢於把軟弱表現出來、敢於把叛逆表現出來、敢於讓眼淚流下來、敢於把憤怒吼出來,願意從心裏自由地接受上帝的恩典和上帝神聖的寬恕,體驗上帝恩典的奇妙與醫治。這樣,你才能擁有愛;你才能給予愛;你才能接受愛。這也是心理治療的最終目的:幫助病人重新獲得愛的能力。

        有不少人對宗教反感。因為他們沒有經曆過恩典。對於上述那封信的個案來看,生活在耶穌恩典中的人,就會體諒和理解在一個交通和資訊發達的空間裏,卻被剝奪了與父親連結的權利和機會的孩子們,心靈飽受了怎樣的創傷。看見他們從被痛苦撕裂的粉碎的心中,發出的幽怨與絕望。如果我們有能力和恩賜幫助父親和他飽受痛苦折磨的子女,我們就該像耶穌所講的好撒瑪利亞人,實實在在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因為擔心人們對上帝的信心受到影響而去掩蓋和否認事實。如果我們有先知約拿單的恩賜,我們可以像他諫言大衛王犯奸淫罪一樣進言他父親的過犯;或者我們可以為他們家人禱告,求上帝讓老父親打開心門,敢於麵對現實;讓他的子女們得到心靈上的安慰和醫治。我們不會因為摩西曾是殺人犯,就否認他是以色列人最傑出的領袖;我們也不會因為保羅的雙手曾沾滿基督徒的鮮血而恨惡他、遠離他。我們雖然敬仰這位父親的成就,但我們也不會因此盲目地美化他,或者假裝他是完美。也不會因為他作為父親和丈夫失敗而痛罵他,而是誠實地麵對問題,無條件地把他看作一個人來包容和接納。讓人們看到並經曆一幅真實的生活,才有助於成長、成熟。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極力隱瞞、遮蓋、回避、假裝一切沒有發生,努力表現完美。

        我們因為選擇的錯誤,已經失去了伊甸園。然而,經過失敗,看清了智慧果(分別善惡果)和生命果的人,才更懂得相信和接受上帝為人預備的,一條重返樂園之路的珍貴禮物--耶穌基督。

        從上帝來的是“恩典”,從宗教來的是“律法”。“恩典”讓人做回自己、“恩典”引人通向自由;“恩典”讓人看到希望。宗教律法扼殺個人的特性,強迫人遵守責任和外在的行為,總是糾纏在對與不對、該做與不該做的問題上,以此把人陷於負疚中,導致人產生心理上的災難。生活在“恩典”中的人是有信心的、自由的、有創意的、喜樂的; 是敢於踮著腳尖走在期望邊緣上的。生活在“律法”下的人是拘謹的、緊張的、頑固的、遲鈍的、壓抑的; 是愛批評和教訓別人的。生活在“恩典”中的人得到的是生命;生活在“律法”中的人得到的是捆綁。“律法”讓人指責別人,“恩典”使人自己悔改。

           

        我們把“恩典”與“律法”作一個比較:

                        律法

        外在的

        與行為聯係在一起的

        驕傲的

        恐懼的

        有負罪感的

        有羞恥感的

        充滿了必須應該

        指責的

        批評的

           

            生活上:

        拘謹的

        端正的

        不可改變的

        沒有色彩的

        固執的

 

                        恩典

        內在的

        靈性上的

        無條件的愛

        自由的

        有希望的

        給予的

        接納的

        冒險的

        喜樂的

 

            生活上:

        冒險精神

        充滿驚奇的探險

        痛苦與喜樂

        神秘與遠見

        滿足與沮喪

 

 

有一首無名詩,描寫了讓人自由的恩典:

 

                                                讓它去吧! 

讓它去吧!不是說不再關懷,

而是說我不可能關懷到每一個人。

讓它去吧!不是說把我自己與別人斷絕關係,

而是我不能控製別人。

讓它去吧!不是說不能做到, 

而是允許從自然結果中學習。

讓它去吧!不是承認無能,

而是說結局不在我的手中。

讓它去吧!不是試圖改變或責備別人,

而是我隻能改變我自己。

讓它去吧!不是不喜歡,

而是去關心。

讓它去吧!不是去修理,

   而是去支持。

讓它去吧!不是去論斷,

   而是允許別人做一個人。

讓它去吧!不是在中間安排結果,

   而是允許別人遭遇自己的結果。

讓它去吧!不是做保護神,

   而是允許別人麵對現實。

讓它去吧!不是否認,

   而是接受。

讓它去吧!不是挖苦、諷刺、或爭吵,

   而是找出自己的短處並且糾正。

讓它去吧!不是調整一切來適應我的欲望,

而是過好每一天。

讓它去吧!不是批評別人、糾正別人,

   而是盡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讓它去吧!不是後悔過去,

   而是為將來成長和生活。

讓它去吧!是不再害怕,並且熱愛更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