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檏歸真

在自家的庭院裏,讀書,聽樂,看雲,觀樹,發呆。然後就有了這裏的文字。
正文

退休,投資理財和其他(三十二)

(2025-11-06 09:40:21) 下一個

第十三篇 為何會出現紙麵富裕、現金流貧乏的困境

以下是幾個可能的根源和機製(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

  1. 房地產作為最常見的財富累積載體
    • 在許多發達經濟體,土地與住宅長期具有保值與增值屬性,家庭往往以購房為主要積累方式。
    • 房地產雖名義價值高,但變現成本高(交易成本、稅費、時間、貸款限製、市場流動性)且難以按月“出流”產生現金流。
  2. 製度性賬戶 / 退休儲蓄賬戶鎖定
    • 如加拿大的 RRSP / RRIF / 養老金賬戶,退休金CPP,台灣的保險 / 養老金準備金、新加坡的 CPF,這類賬戶在設計上既要兼顧退休保障,又有一定提款/取回限製。
    • 雖然這些賬戶在統計上算作資產,但並不總是隨時可用於日常消費或緊急支出。
  3. 資產價格上漲(房價 / 股市 /證券)拉高名義淨資產
    • COVID 以來全球流動性泛濫、利率下降及資產泡沫推動房價、股市快速上漲,很多家庭的資產賬麵價值迅速膨脹。
    • 但這些上漲未必伴隨著主營收入增長或流動現金增加。在資產價格下跌階段,風險甚至可能凸現。
  4. 債務與杠杆效應
    • 為買房或投資房產,很多家庭背負較高的房貸。當利率上升、償貸壓力加大時,可用現金流被擠壓。
    • 即便資產價值高,如果負債比重高,淨可動用資產其實不高。
  5. 消費/生活成本壓力提高
    • 物價、醫療、教育、養老服務等成本上漲,家庭日常支出上升,對現金流要求更高。
    • 在退休後,日常生活開支依賴現金流,而非資產變現(尤其房地產不便頻繁變現)。
  6. 財富集中與富者越富效應
    • 由於資源與機會往往偏向高淨資產群體,這些人更能通過投資獲得資本收益,從而其資產中金融資產、可動用資產比重可能更高。
    • 中間或較低資產層級家庭則更依賴房地產作為主要財富形式,流動性層麵被壓縮。
  7. 監管 / 稅製 /政策設計
    • 某些國家/地區稅製或政策可能對房地產、長期投資給予優惠(如房貸利息、資本利得減免、房屋優惠稅率等),從而誘導家庭更多持有非流動資產。加拿大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自住房的任何收益都不做為投資收益,也不需要繳納一分錢的稅。而新加坡基本上對自住房的收益也不課稅,但台灣會根據房屋性質課不同等級的稅。
    • 相對地,對短期現金或交易型資產(如股票流動交易)可能存在稅務或交易成本壁壘。
  8. 不動產投資的門檻相對較低
    • 房地產投資從技術上麵來看,門檻要比金融投資低並且還可以利用銀行的杠杆來放大利潤的回報,這也是為何對於一般民眾,尤其是世界各地的華人尤其有吸引力。再講,華人有“有地有財”一說。不動產就變得更有吸引力。

綜合來看,這是一種“資產攀升、流動性失衡”的集體現象。它並非偶然,而是製度設計、市場環境與大眾行為心理長期交織的結果。

過去三十年來,“房地產神話”深深植入了全球華人社會的集體記憶。從香港、新加坡,台灣 到溫哥華、多倫多,再到上海,“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幾乎成為一種跨地域的文化共識。房產被視為財富安全與社會地位的象征,更被認為是對抗通貨膨脹、養老保障,傳承家業的最穩妥方式。

在這種文化心理驅動下,個人與家庭的資產配置出現了顯著傾斜:房產價值不斷攀升,但可支配現金與流動資產的比例卻持續下降。結果是——賬麵財富看似增長,實際生活彈性卻越來越低。這種“紙上富足、現金貧窮”的結構性矛盾,也成為當代中產階層普遍麵臨的困境。(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