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以前,先學會怎樣認識它
“掙錢不易,守財更難” 這句話放到今天依然適用。 相比如何掙錢,守住財富並讓其持續增長要困難得多。 尤其是在高通脹、陷阱林立的網絡時代,理財能力比賺錢能力更重要。
如果對金錢缺乏正確認知,即便一時得到它,也很可能很快失去。 財富流入一個沒有足夠金錢認知的人手裏,很快便會從指縫間流走。 “賢德不配位”,在這裏可以說成“認知不配錢”。
隻有不斷學習如何合理配置財富,把金錢投入到能夠持續帶來收益的標的上,才能早日實現財務自由與人生自信。
媒體上我們常常看到有人中了幾百萬的彩票,或是體育、娛樂明星簽下巨額合同,從此過上所謂的「富人生活」:今天豪車,明天名表,極盡虛榮。 幾年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卻揮霍一空,以破產收場。
我們也見過有人突然繼承上千萬遺產,卻未能繼承父母理財和“錢生錢”的智慧。 這樣的人要麽選擇躺平,在前人栽下的樹蔭下虛度一生; 要麽盲目投資,肆意揮霍。 一旦外部經濟環境變化,他們很容易將父母的心血付諸東流,最終應驗「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如果我們對金錢缺乏客觀認知,不了解它的最終目的,就會盲目追逐。 即使一時得到,也會很快失去。 財富如同流水,從指縫間悄然流走。
金錢不會流向最聰明或最渴望的人,而是流向那些真正懂得其規則的人。
所以,不要急於學怎樣掙錢,而要學習怎樣認識錢,用投資理財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財商。 這樣,一旦錢流入你的手裏,你就知道怎樣善待它,讓它在你的手裏不斷地增長,而不是很快的流失。
像窮人一樣存錢,像富人一樣投資
(Save Like a Poor Man, Invest Like a Rich Man)
要想富有,必須先學會像窮人一樣節儉存錢,再像富人一樣果敢投資。
在現代社會,許多人無論收入多少,依然過著“多少進賬,多少支出”的生活(paycheck to paycheck)。 左手進來,右手出去; 到月底依然口袋空空,沒有結餘。 有人每月掙五千,就花掉五千; 薪水一到,先付賬單,再支付日常開銷; 若月底還剩一點,也會用來犒勞自己。 年複一年,他們都過著入不敷出的緊迫日子。
不少中產階級會把 百分之十或多餘的收入存入銀行或政府養老金,認為退休時靠這筆錢就夠了。 也有人盲目聽信親友或顧問,買下自己並不了解的基金,然後就不再過問。
而具備理財頭腦的少數人,則會養成記錄收支、控製開銷、量入為出的習慣。 他們一拿到薪水,首先劃出固定比例用於投資,再安排剩下的支出。 他們盡可能把結餘(可能是 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甚至更多)投入分紅型 ETF(指數基金)、R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房地產、能帶來利潤的生意, 或是學習新技能,以提升未來賺錢能力。
股票能帶來紅利,房地產能產生租金,生意能創造利潤,而投資自己,則能提升未來的收入潛力。 堅持複利和長期投資,財富就會持續增長。
正因為他們對金錢有深刻的認識,那些在普通人眼中是風險的投資,在他們看來反而是機會。 他們會在投資前深入分析成本與回報,研讀財報,關注宏觀經濟,在風險與收益之間找到平衡,然後像富人一樣果敢出手。
普通人依靠時間和體力換取收入,一旦停工就沒有收入; 而富人則通過搭建係統,讓錢自動生錢。 即使他們不工作,財富也能源源不斷地積累。(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