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舉國哀悼之際向被困武漢的每一個人鞠躬,致敬!

(2020-04-03 18:46:32) 下一個

寫在全國哀悼日,除了哀悼還有什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是全國哀悼日,庚子年的清明節將成為曆史上最哀傷的日子之一。

自武漢封城,不知道流了多少淚,發了多少朋友圈,當醫護人員逆行時;當沒有防護服的警察冒險日夜值班時;當居民克服對病毒的恐懼,組織起來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時;當外地民工主動去武漢支援基建時;當快遞小哥為生活不方便者送飯送藥時;當已經不營業的餐館為醫護人員提供免費餐飲時;當誌願者為醫護人員送飯送菜時;當有心人捐口罩捐防護服給急需的醫護人員時......

然而,每一次感動,我都感覺到心裏有另外一種情緒在湧動,仿佛情緒跑題了,跑到了讓我感動的人或事以外。這是因為,每當這時,我總會想到被困在武漢的每一個人——那些幾乎被遺忘的普通人。

這些人不是英雄,離“崇高”也很遠,即便他們對抗疫有“貢獻”,也是因為沒有選擇。但是,他們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故事,甚至是刻骨銘心、生離死別的故事。下麵隻是他們中極少數的一些寫照。

幾乎可以確定是得了新冠肺炎,卻得不到測試的機會。是每天一家家醫院去找床位,還是在家裏硬扛?如何考慮傳染給家人這個問題?每一個選擇都是萬般的煎熬。

平時靠保姆和兒女照顧的老母親,保姆回鄉過節了,同居一城的兒女卻因為封城無法再來探望照顧了。很久沒有自己照顧自己了,簡單地下一碗麵都可能是一場馬拉鬆,老人不得不勉為其難。

癌症病人,剛做完手術不久,還在恢複期,還需要常規用藥,忽然間,醫院不再接受這樣的病人了。斷藥了,是徒勞地到處去求醫,還是等在家裏聽天由命?當生命之火眼看就要熄滅時,知道有現成的藥、現成的治療手段可以挽救生命,能夠忍心放棄嗎?

他們不是武漢人,隻是因為種種原因臨時來了武漢,甚至隻是偶然路過,偏巧就被封在了城裏,一星期、兩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始終無法回家。哪怕有條件承受旅館費用的也不似城裏有個家的武漢人,一切停擺時,他們什麽都不方便,連吃喝都有困難。當然,更不要說沒有錢住旅館流浪街頭的人了。他們一天天地熬,從寒冬熬到春暖花開。

他們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家之主,平時他們唯一操心的就是全家人的吃喝。從來不奢望山珍海味,也不追求小資情調,隻要家人吃飽吃舒服就滿足了。但是,封城的日子裏,有時候吃飽吃舒服也是奢望。有的地方還發生物價飆升,對經常捉襟見肘的人家,這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事情。

他們本來就是在底層掙紮的,封城後更是失去了一切,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看不見希望的日子,不知道該怎麽繼續走......

更不要提家破人亡的悲慘,家屬們現在剛剛拿到骨灰。據說,還有不少骨灰盒已經沒有親人可以來認領了......

逆行來的醫護人員讓武漢幾近窒息的生命線又煥發了生機,他們所給予的不是語言能夠表達的。但是,在此之前,武漢醫護人員麵對的是更嚴峻的挑戰,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維持著那條生命線,維持著武漢人的最後一絲希望。他們做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當我們把所有的溢美之詞送給逆行者時,請不要忘記了武漢的醫生。

很多去武漢援助的人員說:“武漢人太不容易了”,“武漢人太難了”。他們往往是流著淚說的,他們都是見證人。

我始終忘不了的一幅畫麵是,一位醫生在運送一位老年病人的路上,停下來讓病人欣賞剛好發生在那時的日落。

還有,那些兩三歲、五六歲、七八歲的孩子們!他們被迫不能出門。在我的概念裏——相信也是每一個孩子的概念裏——隻要是好天氣,就是應該出去玩出去野的。告訴他們必須在家隔離,他們懂嗎?他們能夠忍受嗎?然而,無論他們能否忍受,他們沒有選擇地承受了。

這次抗疫,很多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比如援鄂的醫護人員。他們被稱為“英雄”。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願意被這樣稱呼,但不難理解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希望發生需要他們做“英雄”的事情。

在獎勵“英雄”的時候,希望我們不要忘了每一個被困在武漢的普通人。對他們來說,這兩個月,是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日子,是在黑暗中行走的日子。對不少人,是生活在恐懼中的日子,他們經曆了一次生死煉獄。他們都夠得上英雄的稱號,但我無法這樣稱呼他們,因為這不是他們的選擇。

他們每個人都對抗疫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同時也是巨大的貢獻。沒有他們的犧牲或貢獻,就沒有今天抗疫的成果。但我無法對他們說感謝,因為這不是他們的選擇。

無論多難,他們每一個人都默默地扛了下來。我敬他們,但我無法讚他們,因為這不是他們的選擇。

讓我們鞠個躬吧,向每一個人被困在武漢的人!向每一個抗疫的參與者!這是我認為唯一合適的表達。

也許,我們應該建個紀念公園,對這驚心動魄,甚至是靈魂洗禮的兩個多月有一個交代。公園裏可以有碑,有館,但不要“英雄”碑,“英雄”館,也不要搞成“英雄”公園,就是一個大家可以隨便駐足的場所,一個可以平息情緒安慰心靈的所在。

希望武漢人,或者說所有人,不再需要做“英雄”,我們也不再需要“英雄的城市”。

但我們需要講故事,就講你我他的故事,講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故事。哪怕這故事刻骨銘心,也拒絕把錐心的痛演變成心靈雞湯,拒絕講成“英雄”的故事,因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不得不做“英雄”一點也不好玩。

不是隻有生離死別才算得上故事的。小寶寶生病發燒了,特殊時期不敢去醫院,媽媽用冷毛巾給寶寶降溫就是很特殊的經曆,就是值得講的故事。平時家裏每日每人一個蘋果,封城期間,經常是全家人一天分一個蘋果吃,也是特殊的經曆,也是很好的故事。

就像那個醫生陪老伯看日落的畫麵,我們的故事裏麵也必然有愛,有美,有情,有義,有久困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去後的歡笑。

關鍵是,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後代也應該知道,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特殊經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故事合起來,就是武漢這兩個多月的真實寫照。

天災難免,人禍才是最讓人難以釋懷的。這次疫情是人禍嗎?允許問責應該是第一步吧,看問下來結果如何。目前看來,問責這件事很難,短時間內不會有指望。那麽,就讓我們從講故事開始吧。

我一位來自武漢的朋友說,他直接、間接認識的人中就有好幾個死亡的。這兩個月中他日日夜夜在為武漢的親人擔憂、操心,心靈經曆了難以言說的痛和煎熬。他說,因為痛,因為心緒不定,沒辦法寫任何東西。我希望他平靜之後能夠寫下來,希望有如此經曆的人都用文字記錄下這段曆史。

我們這個民族有太多的故事沒有傳下來,這一次讓我們拒絕故事失傳,要一代一代地講下去。

 

本文由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於《美國華人》公眾號,此處略有改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