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說工農兵學員的推薦入學

(2016-08-31 14:23:33) 下一個

工農兵學員是中國文革時期的特殊產物,是在大學停止招生數年之後,從工人、農民和軍人中招收適齡“優秀”青年進入大學讀書、深造。要成為工農兵學員,據說必須有所在工作場所、服役部門或插隊的地方的群眾推薦,領導批準才行。當然首先要受名額的限製,而且我的理解,農村的推薦隻限於城市去的知青,原先就是農村戶口的是沒有資格被推薦的。(這個是一點點邏輯也沒有。但中國的政策是不需要考慮道德因素的。中國農民在共產黨統治下所承受的,所失去的,也許是人類曆史上最登峰造極的了。)

招收工農兵學員有沒有達到恢複辦學的目的也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但不是本文要談的。我這裏關注的是,對做夢也想回城的知青來說,推薦上學是不是依舊是可望不可及。

作為最幸運一代(出生於1962-1972)的一員,我自然與這一學員身份徹底無緣,但間接的與工農兵學員的接觸是不少的。然後我發現,工農兵學員中高幹子弟不成比例的占了相當一部分。後來我在工作單位與一位曾經的工農兵成了朋友,知道了她真的是沒有任何門路,完全憑自己苦幹才從農村被推薦上學的。我當時心裏想,要強調這個,是不是很多人是開後門的呢?幾年後,我聽說了發生在一個家庭裏的故事,我就相信,我的猜測不是沒有道理了。

這是一個老爸官職高不高、低不低的幹部家庭。說不高是因為真的不是什麽大官。說不低是因為他擔任的是一個上海小三線工廠的黨委書記,局部權利特別大。了解內情的人知道,上海小三線是為了備戰在山溝溝裏開辦的軍工廠。雖然工作地點在山溝溝,員工卻都是從上海去的,也保留上海戶口。更絕的是,這樣的工廠在當地是個獨立單位,不受地方的領導和管轄,不要說有自己的獨立夥食供應,還有自己的子弟學校,員工及家屬的的衣食住行都是靠著單位的。上海戶口是個值錢的東西,而員工與上海的一切關係都是通過單位發生的。作為第一把手的黨委書記,幾乎是掌握員工生殺大權的人。

文革期間老爸受衝擊,靠邊站了。那時上海有連續三年的高中、初中畢業生全部必須下鄉,一個也不允許留城,是謂一片紅。上海的大兒子正就趕上一片紅,去了農村。

文革最亂的那陣過去,老爸複職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手下最得力的兩員幹將,去兒子插隊的地方,為兒子回城做努力。那兩位幹將輪流吃住在那裏,陪當地的領導喝酒、吃飯,拉關係。軍工廠資源豐富,他們答應為那個兒子插隊所在地提供當時緊俏的水泥、鋼材、玻璃等等,據說攻關數月,終於把那個金貴的兒子調到了小三線工廠邊上的農村插隊。到了那裏,就是到了自家地盤了。你想,那麽遠的地方都能搞定,能把人調出來,家門口的還不是早就擺平了。那兒子不僅不再需要以務農勞動賺表現,還可以隨時享受廠裏的一切條件。大家都知道是頭的兒子,都會主動招呼吃喝,還讓他利用廠裏的條件,自己做手工玩。他也能幹,據說就在那段時間自己做了個小提琴。有次動車床,出事故,差點把手指頭割下來,估計把相關人員的魂都嚇掉了。後來當然是毫無懸念的被當地“推薦”,成了工農兵學員。

於是我理解了,為什麽工農兵學員中官員的子弟比例偏高呢。那時候,蝦兵蟹將為了子女的前途自然是各顯神通。既然讀書是當時最好的又幾乎是唯一的出路,有能量的豈有不居一席之理啊!

說到底,上山下鄉是一場災難,就是成了工農兵學員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大學教育。無論是被真推薦、假推薦的還是沒有被推薦到的,都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犧牲的又何止是這些孩子!荒唐年代荒唐事,沒有贏家!

 

更多博文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看看我們都帶些什麽!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青島人生活簡單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洗海澡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表哥、表姐們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吃的特殊記憶和老少酒鬼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係列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 – 開篇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 – 後記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續) – 來自徐家姐妹的反饋

育兒篇係列
與女兒談戀愛、婚姻、生活
飛吧,孩子!
談海外華人到底該不該逼孩子學琴和中文
到底該不該推娃—老調新談

美國點滴係列
五角大樓文件事件真相(3)-- 美國媒體在最高法院鬥智鬥勇
我在美國占便宜的事 (一)戇人有戇福
美國點滴(七)也談西方的公平概念
美國點滴(二)紐約地鐵與上海地鐵之比較
在美國,保健品和藥品的關鍵區別是什麽?
美國黑人和白人對不公待遇的不同應對方式

美國教育係列
美國專家對聰明孩子與天才孩子的比較
美國高三學生的生活

我的文章係列
真的希望你過得好!
鮮為人知的癌症新說 – 正確解讀統計數據
如果當初嫁給他?
70年代大舅眼裏的上海
有這樣兩種中國人
什麽是民主,我們真懂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溪邊愚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石假裝' 的評論 :

"回爐班",當然懂啦!第一次聽說.工農兵學員後來都低調的,可以理解.也蠻可憐的.

估計回爐的作用不大,他們的差距不是一點點.我和我哥哥都是小學生時到我媽媽學校去玩,正是工農兵學員在上課的時候,看過他們的教材,連中學水平都沒有.我媽媽說都是特意為他們編的教材.
我讀書時,指導員都是留校的工農兵學員,念個稿子錯字連篇,就跟包子似的.有一次我回家,對我哥哥抱怨說指導員把哭泣念成哭立.我哥哥說,秀才念半邊字還是不錯的,他的指導員念可歌可拉!

都是時代的產物啊!
石假裝 回複 悄悄話 我上學時係裏有個工農兵學員的班,叫“回爐班”,意思懂吧。他們挺低調的,文革後考上來的人牛哄哄的。
溪邊愚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nstein' 的評論 :

1/4的比較應該是比"正常"比較高了些吧?而且最後一屆,很可能有能量的早就入學了,這些隻是餘下的,當初沒有隨時站在起跑線的人.

其實我該文隻是說個現象.這個現象不值得褒,但我還真無意要特別去貶.原因曾稍稍寫了一點,但感覺不夠深入,幹脆去掉了,打算專門另寫一文討論.

謝謝留言!歡迎常來!
instein 回複 悄悄話 我上大學時正好有最後一批工農兵學員在校。我們係裏的那些學員裏有1/4的人是家庭背景的,大多數人還是普通人,不過他們的文化程度差異較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