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隨筆

(2012-06-11 09:50:50) 下一個
(寫於2012年4月。)


周末繼續我的“休假式治療”,在網上閑逛,看到當年盧新華在文匯報上發表的傷痕小說的開山之作,小說《傷痕》。附近的連接又讓我看到了小說《墓場與鮮花》
。《傷痕》雖是開一代風氣,可惜謀篇造句,都略現清澀。倒是最初發表在“上海文藝”上的《墓場與鮮花》,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都顯出“專業性”來。這些發表在1978年中後期的帶有現實主義批判傾向和多少有點勵誌的作品,對我們的下一代來講,一定是out 的了。可是對我來說,當初讀到這些小說時,這些小說的表達方式是讓我有絕對的新鮮感的。尤其是《鮮花與墓場》,多年之後,對其中的不少字句,我還會下意識地“靈活應用”,可見當初對我的影響。

 

這類總稱為“傷痕文學”的作品,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裏,還帶動了別的文學形式的創作。比較受到廣泛關注的還有在文匯報上發表的話劇《於無聲處》。回頭去看,這種文學現象,是當時的一種反思,也帶著曆史的轉折意義,對當時的社會有著較大的影響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