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似乎是把台灣毛孩子們的學生運動捧得太高了些,他們也才剛剛從中國人的皮裏跳出來,還嫩得很呢。不過我這麽說也不是特別離譜,台灣這些年的事情說白了,不過是那裏的一些人們在一直做著努力,努力從叫做'中國'的這張厚重的陳年老皮裏掙紮出來,這些人年輕人為主。而另一些人則努力把大家繼續悶在這張皮裏,這些人以老年人為代表。
我不是在說當不當中國人的事,老人家們鬧騰台獨的大有人在。我說的是怎麽作人的事情。前一陣王金平老人家和馬英九先生打對頭,我看到的,就是一個很會作中國人的老人和一個有點不太中國的中年人鬧的的別扭。老王有人脈,在民眾裏很是得到些同情,說明作人要作中國人這一點在台灣仍然很有市場。這次抗議服貿,也還是一個還不夠不太中國人的馬總統和一群走得比他離開中國更遠的年輕人之間的齷齪。
台灣仍然很中國,於是它也就很難逃脫被中國的命運。蘇維埃時代的俄國和東歐,人們自嘲自歎是生活在一個'麵包時代',因為他們被強迫放棄自己的精神家園。麵包取代了一切,它高於獨立思辨、高於自由、高於尊嚴。當權者覺得把人變成豬的話管起來會更容易,我很能理解當權者的心情,但是不幸總是有相當數量的人不願意好好當豬。於是有了東歐薩米亞特文化現象,人們用這種方式悄悄地把精神家園藏在心底,因為沒有精神家園他們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在那裏,養豬的想法雖好實行起來卻有難度,最終以失敗告終。遠在東方的中國就不是這樣,中國自古隻有一種時代,那就是麵包時代。或者說得更符合中國國情一些,自古以來中國隻有一種饅頭米飯餃子時代,很少有人會覺得少了精神家園有什麽大不了。可以這樣說,饅頭米飯餃子時代才是中國人追求的終極好時代,他們真的不在乎什麽別的東西。給奶吃的就是娘,讓人吃上饅頭米飯餃子的就是爹,管他什麽專製不專製民主不民主。台灣年輕人和中國年輕人溝通不了各說各話,這是一個原因。去中國化要靠好幾代人的努力。台灣年輕人是很有些去中國化了,但是目前的台灣依然很中國,而世界民主卻已經到了退潮的時候,這一代台灣年輕人生得真不是時候。
台灣雖然也算是民主國家了,不幸它的主導力量,不管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還仍然是中國的中國文化的中國人的。學生們的訴求也就無從通過正常渠道表達,因為他們太年輕,還在政治的經濟的權力圈子之外。除了鬧一鬧你還能讓他們怎麽辦?但是這一鬧的後果不會太好。用梁文道先生的話說就是讓中國的鷹派受了益。我和梁先生意見相左的一點是,中國哪有什麽'鷹派'。勉強附會一下我可以管他們叫'雕派',Scavengers,腐食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