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兩維空間

我喜歡無聊的事情。而且,我隻做我喜歡的事情。
個人資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5)

(2023-01-12 14:30:58) 下一個

*

晚年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更加追求簡單。

蘇聯音樂家德米特裏·卡巴列夫斯基曾回憶,普羅科菲耶夫在晚年對自己的作品是怎樣的充滿希望。那時,他剛剛完成了聲C小調第七交響曲,因為重病在修養。一天,卡巴列夫斯基見到了他:

“第二天我……動身去尼科利那高拉。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感覺身體非常不舒服,一直躺在床上。他急切地問我對他的這首交響曲印象如何,同時愉快的微笑著,立刻又精神起來,似乎他聽到了這首交響曲取得圓滿成功。可這些都是我們的願望,但不斷給他力量和鼓舞。他的實際情況的確令人擔憂。與此同時,他還不斷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他突然想知道:‘音樂是否寫的還不夠簡單質樸?’”

在追求簡單性方麵,普羅科菲耶夫讓我們想起畢加索和馬蒂斯。馬蒂斯從年輕時代的野獸派印象主義開始,一生堅持不懈的追求簡單。到人生的最後,他隻用一把剪刀,坐在輪椅裏剪紙,剪出各種形狀顏色的人物、花卉,還有巨大的葉子。這時,他終於達到中國道家文化中大道至簡的至高境界,而他的生命也結束了。畢加索相反,一生不斷的開創流派,不斷變化,引領繪畫的發展。兩人代表了兩種極致。俄羅斯音樂中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又像是他們在音樂中的鏡像。斯特拉文斯基經常被譽為音樂界的畢加索,他的音樂風格也是不斷變化。有趣的是,在巴黎的年代,馬蒂斯在為佳吉列夫芭蕾舞團畫背景時,曾給普羅科菲耶夫畫過一張素描肖像。但是,他從來沒有給斯特拉文斯基畫過肖像像。畢加索從來沒有給同在巴黎的普羅科菲耶夫畫過肖像,但給斯特拉文斯基畫過許多幅肖像。其中一幅還曾給斯特拉文斯基帶來麻煩。在入境英國時,海關的人員不相信那幅畢加索給斯特拉文斯基畫的肖像是一幅肖像,而疑心可能是一張情報地圖,因此將它沒收了。畢加索和斯特拉文斯基是好友,馬蒂斯與普羅科菲耶夫則從來沒有成為過朋友。

 

*

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是俄羅斯鋼琴奏鳴曲的巔峰。然而,今天人們隻知道拉赫瑪尼是超技的鋼琴大師,很少有人知道普羅科菲耶夫才是開宗立派的鋼琴大神。是他最早以砸鍵盤方式演奏,奠定了現代年輕鋼琴家們的演奏方式。早年的普羅科菲耶夫沒有受到良好的鋼琴教育,後來有幸到蘇聯傑出的鋼琴家、教育家安娜·葉西波娃的班上學習。然而,年輕的普羅科菲在音樂學院充滿了反叛性,他嘲笑他的同學和他的老師,那些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裏的俄羅斯的偉大音樂家們,經常與他們爭論。在葉西波娃的鋼琴班上,他依然不馴服。據說有一次葉西波娃盛怒之下罵他:“要麽按照規矩彈,要麽從我的班上滾出去。”

鋼琴大師裏赫特曾談到普羅科菲耶夫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獻給他的《第九鋼琴奏鳴曲》。普羅科菲耶夫完成奏鳴曲後,把草稿給裏赫特,告訴他:“我寫了一些有趣的東西給你,這將是為你創作的奏鳴曲……隻是別太期望它會產生什麽影響……”。

裏赫特回憶:

“說真的,乍看之下感覺蠻簡潔的,我甚至有點失望。後來在60歲生日時,普羅科菲耶夫又病了。就在生日的前兩天,作曲家聯盟安排了一場音樂會,他是在電話裏聽的。我第一次演奏《第九鋼琴奏鳴曲》,就感到這首簡單的奏鳴曲光彩照人,甚至讓人感到親切。我認為在某些方麵,它是一手需要‘馴化’的奏鳴曲。你聽得越多,就會越發愛它。感受到它的魅力。它看起來也就越完美。我非常喜歡它。”

這是這位俄羅斯著名的鋼琴奏鳴曲的巔峰大師的最後一首奏鳴曲,曆來也被演奏得極少。和貝多芬最後的奏鳴曲的複雜深邃不同,這時的普羅科菲耶夫最終回歸到奧林匹亞山峰般的平靜。

當年,普羅科菲耶夫第一次在美國彈奏他的鋼琴作品後,引發起尖銳的分歧。“鋼琴巨人”;“在音樂中表現出來的俄羅斯的一片混亂”;“鋼琴上的火山爆發”;“五音不全的狂歡節”;“不信神的俄羅斯藝術中的布爾什維克主義”。有的評論家甚至粗暴的侮辱她,有的又把他捧上天。“我真搞不清楚一位精神正常的音樂家怎麽能寫出這樣毫無定規的迅速即逝的東西來”;“應該把他看作勇於打破一切清規戒律的音樂革新家和才能非凡的鋼琴家”。一位著名的評論家在談到他的第二鋼琴奏鳴曲的終曲時寫道:“隻有等到恐龍的女兒讀完音樂學院的時候,她的節目單裏才會出現普羅科菲耶夫的名字。”

音樂會後一天,普羅科菲耶夫走進電梯,黑人電梯司機有禮貌但好奇的觸碰他的的肌肉,口中一邊念叨著:“鋼鐵的手指,鋼鐵的手腕,鋼鐵的肱二頭肌,鋼鐵的肱三頭肌。……”隻是一個音樂評論家對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演奏的評論,而那位電梯司機還以為普羅科菲耶夫是著名的拳擊運動員。

 

*

當年普羅科菲耶夫在美國並不能說不成功,但他遠沒有拉赫瑪尼諾夫那樣流行時尚名利雙收。他不太走運,經濟上的確處於相當大的壓力下,他還患了白喉和猩紅熱——就是他在日記中說的“喉嚨裏的膿腫瘟疫”。離開美國時,普羅科菲耶夫可以說是相當的窘困和失落。

直到來到巴黎,普羅科菲耶夫才開始獲得世界範圍的聲譽,成為最重要的現代音樂家。然而,在巴黎的歲月,他一直生活在婚姻的緊張關係中,他逐漸成為了那個時代最重要的現代作曲家,但與同事疏遠,也不喜歡俄羅斯的僑民,(這些僑民都是革命後逃離俄羅斯的逢蘇比反,)更喜歡自己在巴黎安靜的居所獨自創作。他始終處於斯特拉文斯基的壓力之下。他的鋼琴奏鳴曲創作達到繼斯克裏亞賓開拓,經過梅特納的發展的俄羅斯鋼琴奏鳴曲的高峰。然而,相比巴黎沙龍的香檳酒會,普羅科菲耶夫更喜歡國際象棋。普羅科菲耶夫精通國際象棋,經常和蘇聯的專業棋手對弈。1914年在一場表演賽上他曾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何塞卡帕布蘭卡。

 

*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1891年出生於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的巴赫穆茨基縣,就是今天因俄烏戰爭而聞名世界的烏克蘭頓涅茨克州頓巴斯地區的一個小村莊鬆卓夫卡村。這些年裏,白雲蒼狗,當年蘇聯境內的那些城市、村莊、街道、建築物的名字變來變去。鬆佐夫卡傳聞在蘇聯時期曾一度消失,既沒有相關報道,也在地圖上找不到。後來又被更名為卡拉斯諾伊,現在則叫鮑裏西夫卡。轉眼間俄烏大戰已經快一年,令人疲憊,又難以結束,頓巴斯卻公投已經成為了烏克蘭永遠不會放棄的俄羅斯的永遠不會放棄的領土。而普羅科菲耶夫一生經曆過沙皇尼古拉二世,列寧,斯大林三個風雲奇詭變幻激蕩的時代。

普羅科菲耶夫的父親出生於莫斯科。雖然沒有受過什麽教育,但還算是生在了有錢的商人家庭。後來上了莫斯科商業學校,成為一名農業工程師。1878年,帶領著年輕的妻子來到烏克蘭省。謝爾蓋的母親瑪麗亞出生於一個農奴家庭,但從小受到主人家的良好教育。她熱愛音樂,是一位業餘鋼琴家。普羅科菲耶夫樂觀的性格或許就是遺傳自他的母親。據他回憶,母親熱情活潑,從來沒有沮喪過,總是勇敢向上。她從事過各種工作,還組建過一所鄉村學校,並親自任教。正是瑪麗亞激發起普羅科菲耶夫對音樂的興趣。

“每晚上床後,我從來不想睡覺。我躺在床上聆聽貝多芬的奏鳴曲的鋼琴聲隔著幾個房間飄來。母親最常演奏奏鳴曲全集的第一卷。肖邦的前奏曲、馬祖卡和華爾茲也是母親所愛。有時候,她會彈李斯特的簡單樂曲。”

三歲時,普羅科菲耶夫就聽著母親的鋼琴,開始了自發的作曲創作。

五歲的一天,普羅科菲耶夫交給母親一張寫滿淩亂音符的紙片,傲然宣布:“我創作了李斯特的狂想曲。”母親則向他解釋,說這不是你創作的李斯特的狂想曲,而是李斯特創作的狂想曲。然後,普羅科菲耶夫開始了新的創作:

“我又拚湊出一首相當不錯的新曲子,演奏了許多次後,母親決定把它寫下來。當然,她從未記過譜,這對她來說絕非易事。我給這首作品取了荒誕至極的名字——《印度風格的加洛普》。當時印度正在發生饑荒,新聞上了報紙,我聽到大人們談論它。”

等到13歲去聖彼得堡國立音樂學院麵試時,普羅科菲耶夫已經帶了整整兩箱子自己創作的作品。

“我的入學考試大獲成功。排在我前麵的考生留著胡子,他隻向考官展示了一首無伴奏的浪漫曲。接著輪到我了。我背著兩個厚重的文件夾,幾乎直不起身,拿出四部歌劇,兩首奏鳴曲,一部交響曲和許多鋼琴作品。考試委員會主席裏姆斯基——科薩科夫說:‘這個學生我要了。’”

從此,普羅科菲耶夫正式開始了他的音樂的一生。不過,在求學期間,普羅科菲耶夫對幾乎所有的教他的大師們都評價不高。塔涅耶夫是一個例外。12歲時初次見麵,那時普羅科菲耶夫剛完成歌劇《瘟疫時期的盛宴》,(這倒令人想起很多年以後馬爾克斯的《霍亂中的愛情》,)普羅科菲耶夫後來回憶:

“他馬上從桌子上拿來一條巧克力給我,所以我對他的印象不錯。”

 

*

1919年,在紐約的一次音樂會上,普羅科菲耶夫認識了一位叫卡羅麗娜·柯迪娜,藝名麗娜·魯貝拉的女歌手。麗娜出生於西班牙馬德裏,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俄羅斯人。她在波蘭長大會多國語言,從小講俄語。普羅科菲耶夫的日記中記錄了他們的戀愛。當麗娜向普羅科菲耶夫求愛時,普羅科菲耶夫明確表示,他還有其他的浪漫的興趣。麗娜對普羅科菲耶夫對於藝術的承諾表示理解,然而等到1921年她用俄語、英語兩種文字寫給普羅科菲耶夫的信中說:“我真誠的理解和喜愛你的音樂,但我愛S.P.這個男人,而不是S.P.作曲家。”革命勝利後,普羅科菲耶夫的母親因為“反革命事件”逃到康斯坦丁。1920年春天,普羅科菲耶夫赴加拿大、歐洲旅行。在這次旅行中,他找到母親,並帶著她一同到了巴黎。而麗娜一直在那些年裏苦苦追求著他。1922年,普羅科菲耶夫離開美國。後來,在德國的埃塔爾,麗娜又找到普羅科菲耶夫,並且在這裏懷孕了。兩人隨即結婚。在普羅科菲耶夫的日記中,麗娜是一個反複無常,易於衝動,並奢侈的自我放縱的女人。不過,博納科夫也目睹了麗娜愛上普羅科菲耶夫的代價,在他和普羅科菲耶夫一家的某次共同旅行中:

普羅科菲耶夫通知我們早晨9點30分準時離開這棟雷米,“你晚一分鍾也不行。”但是,我和麗娜想去看看這棟雷米博物館和大教堂,我們8點30分出發,那時他還在刮胡子,我們從聖女貞德一個紀念碑開始,畫麵慘不忍睹,接著一個一個的看,最後來到了貞德封聖之後建成的巨型大教堂……我們離開教堂時已經9點35分了。我們跑回酒店,心想他要大發雷霆了。普羅科菲耶夫站在酒店門口,臉上因怒火而青筋暴起。他先朝著妻子憤怒地咆哮,惹得麗娜掉淚。看到妻子的淚水,他愈發瘋狂,更加用力嘶吼,一頓狂轟亂炸。然後他把攻擊目標轉向了我。“你們是什麽意思?”他吼叫道,“你覺得我是誰?我不是隨時等你的侍從。你現在拿著包滾蛋,坐火車回去。”他發泄了至少一刻鍾,與此同時,門童平靜地將行李搬上車。”

1941年,普羅科菲耶夫與年輕的米拉一同工作,將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改》編成歌劇,兩人成為戀人。但直到1948年,雖然已經長期分居,麗娜仍然不同意和普羅科菲耶夫離婚。在1948年的蘇聯與西方的敵對氛圍中,麗娜處境堪憂。她雖然持有蘇聯護照,但仍然是一個外國女人。而斯大林時代的社會對於平民道德有著嚴格要求,普羅科菲耶夫也難以長期保持和米拉的特殊關係。所以,1947年,普羅科菲耶夫提出與分居妻子的離婚訴訟,依據1944年新婚姻法,他與麗娜在國外的婚姻沒有得到蘇聯官方認可,法院不予承認。所以,他可以不用離婚而與米拉結婚了。這些年來,麗娜在蘇聯一直還與在歐洲和美國的親朋保持聯係,她是美國使館的常客,經常提出出國旅行的申請。1948年2月20日,因為試圖給在西班牙的母親匯款,卡羅麗·娜普羅科菲耶夫娃遭到逮捕。那天,她接到陌生人電話,讓她出來到街上拿朋友給她捎來的包裹。麗娜正等待包裹,那個人說他是海軍,沒有時間送過去了。於是,麗娜就到街上去取。結果,被塞進一輛轎車。九個月後,她以外國人收集、傳遞情報定罪,判處徒刑20年,被押送西伯利亞。8年後,1956年的赫魯曉夫時期,麗娜被釋放。1974年,離開蘇聯。她的小兒子已在1972年叛逃到西方。她的大兒子在蘇聯解體10年後,2000年獲得了法國公民身份。

 

*

普羅科菲耶夫。在去世前六個月突然開始恢複寫作。1953年3月1日,也就是他去世前四天的最後一篇文章中他說,他還有更多的音樂要創作。

1953年3月5日,他與斯大林幾乎在相差幾個小時的時間幾乎同時去世。由於他住在紅場附近,當時的紅場已經封閉,裏麵擠滿了前來悼念斯大林的人群。所以,普羅科菲耶夫的屍體無法由靈車運出。最後,為他辦喪事的人隻好抬著裝著他的棺材,徒步沿著與悼念斯大林的人流相反的方向離開紅場。葬禮那天下了雪,有大約30人參加。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演奏了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一、第三樂章。肖斯塔科維奇也參加了葬禮。日丹諾夫事件後,他們一同受到批判。普羅科菲耶夫去世後,米拉繼續整理丈夫的論文,撰寫回憶錄。她與普羅科菲耶夫共同生活了12年,但是在普羅科菲耶夫去世15年之後,她的回憶錄仍然沒有能夠寫完。那時她死於心髒病,錢包裏有一封寫於普羅科菲耶夫去世前三年,1950年二月的由兩人共同簽名的遺囑:我們希望被埋在彼此身旁。所以,他們的遺體被共同埋葬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麗娜一直活到91歲,離開蘇聯後,她先後在巴黎、紐約、倫敦生活,1989年才在倫敦去世。1986年,88歲的她用她的口音奇異的英語錄製了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和狼》。直到生命最後,麗娜才得到了她與普羅科菲耶夫婚姻的有效證件。她仍然是普洛克菲耶夫的合法妻子。她說:他的生命也是我的生命,之後是什麽並不重要。

 

*

他是一個冷酷的人,對除自身和音樂之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我討厭別人拍我的頭,普羅科菲耶夫也不喜歡,但是他縱容自己在他人麵前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他最常將兩句話掛在嘴邊:第一句是真有意思,用於評價身邊的一切事物,從人物、事件到音樂,無一幸免。在他看來,《沃采克》從頭到尾都是真有意思。第二句話是聽懂了嗎,他用這句話來確認自己的表達是清楚的。而我卻被他的兩句口頭禪惹得生氣……”

他的音樂是永恒,但關於他,眾說紛紜,似乎早就意識到這樣的局麵,所以,他在21歲就計劃要寫自傳,但他依然不得不在關於他的眾說紛紜的評說中存在著,消失著,消失著,存在著,消失於存在中,存在於消失中。而對於我寫的這些,如果普羅科菲耶夫看到,我想他的評論也依然是:“真有意思。”

 

普羅科菲耶夫彈奏的作品

1. Serge Prokofiev - Archive Recordings - Toccata

2. Serge Prokofiev - Archive Recordings Mussorgsky - Byldo; Ballet des pousins dans leur coques, from 'Pictures at an...

3. Serge Prokofiev - Archive Recordings - March, from 'The love of three oranges' Op.33

4. Serge Prokofiev - Archive Recordings Prokofiev after Rimsky-Korsakov - Fantasia (improvisation) on themes from the...

5. Serge Prokofiev - Archive Recordings - Scriabin - Prelude Op. 45 No. 3 - Winged poem Op.51 No.3

 

裏赫特彈奏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九鋼琴協奏曲

6. Sviatoslav Richter - Sonata No. 9 in C major, Op. 103. - I. Allegretto

7. Sviatoslav Richter - Sonata No. 9 in C major, Op. 103. - II. Allegro strepitozo

8. Sviatoslav Richter - Sonata No. 9 in C major, Op. 103. - III. Andante tranqillo

9. Sviatoslav Richter - Sonata No. 9 in C major, Op. 103. - IV. Allegro con brio ma non troppo presto

 

不談戰爭談音樂——俄羅斯的音樂家隨筆
不談戰爭談音樂——《基輔大門》
不談戰爭談音樂——前蘇聯的大美女
不談戰爭談音樂——鮑羅丁
不談戰爭談音樂——裏姆斯基-科薩科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收音機和小提琴
不談戰爭談音樂——巴拉基列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魯賓斯坦兄弟、柴可夫斯基(1)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2)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3)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4)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5)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6)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7)
不談戰爭談音樂——阿連斯基/塔涅耶夫/格拉祖諾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利亞多夫,梅特納
不談戰爭談音樂 ——博特凱維奇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1)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2)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3)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4)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1)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2)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3)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4)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5)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1)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2)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3)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4)


肖斯塔科維奇的優美
善良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貝多芬的男情人們-Op.109(2)
靜夜鋼琴聲
那些讓人生顯得太短的聲音
從貝多芬的“晚期風格”到崔健上“中國好聲音”
Vocalise:練聲曲
阿根廷探戈: 那幾乎就是愛情了
歲末漫談貝多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申嵐 回複 悄悄話 普羅科菲耶夫和塔涅耶夫的關係很有趣。他是塔涅耶夫的私人學生,選音樂學院時卻沒有去塔涅耶夫執教的莫斯科音樂學院。1902年,十歲的普羅科菲耶夫給塔涅耶夫演奏自己寫的交響曲。塔涅耶夫和他一起四手聯彈,之後評論道,對位還不錯,合聲太差了,就是些1,4,5。這個評語深深刺痛了普羅科菲耶夫,記了一輩子。八年後普羅科菲耶夫又去拜訪塔涅耶夫,當時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的他已經初有名氣,舉辦了演奏會。他給塔涅耶夫演奏了自己的奏鳴曲和練習曲。塔涅耶夫聽到後來聽不下去,說錯音太多,太太多了!普羅科菲耶夫爭辯說,我這不就是試著改進合聲嗎?當年你說我就是些1,4,5。塔涅耶夫轉轉眼珠,想起舊事,手拍額頭道,啊哈,這麽說是我把你推到這條不歸之路的?師生倆大笑。笑歸笑,當塔涅耶夫知道普羅科菲耶夫在葉西波娃班上的問題後,他告訴普羅科菲耶夫你還是個學生,要學的東西很多。回去試試揣摩一下Buxtehude (十七世紀北歐作曲家) 的A大調賦格,改編成鋼琴曲看看。這次普羅科菲耶夫積極照辦,在期末考試演奏了改編自A大調賦格的鋼琴曲。葉西波娃大為讚賞,普羅科菲耶夫獲得了第一名。讚賞之餘,葉西波娃還跑到格拉祖諾夫那裏借來全套的Buxtehude作品作為以後的鋼琴教學之用。這些老師們真是太好了!

普羅科菲耶夫的兩位太太其實都很出色,麗娜參加了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第三次美國巡演。她的獨唱非常受歡迎,風頭不輸普羅科菲耶夫,郎才女貌+才,在美國社交界很紅。米拉更是完美的出奇。兩位太太又都對他一往情深。普羅科菲耶夫真是不枉此生。

普羅科菲耶夫和柴可夫斯基一樣,都是在最成熟,創造力處於高峰時遭遇命運打擊。令人惋惜。
影雲 回複 悄悄話 這一篇寫得真好。讓我想起了Louise Gluck 的詩歌Lament.

Clearly the know, they know. He is dying again,
and the world also. Dying the rest of my life,
so I believ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