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兩維空間

我喜歡無聊的事情。而且,我隻做我喜歡的事情。
個人資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趕在天黑前到達——我來評論失去愛

(2017-07-02 13:56:37) 下一個

趕在天黑前到達

——我來評論《失去愛》

*

看到顫音兄的介紹,我關注了一下機器寫詩的進展。這本來沒有什麽奇怪,和機器下棋,甚至機器作曲都是一回事,但你需要注意:一遇到這樣的事情人們往往首先感興趣的是機器寫的詩好不好,其實這根本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一旦機器開始做一件事,那麽在這件事上我們就輸定了。我們的又一項功能要注定被機器替代。剩下的隻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我們正處在人類進化曆史中發生轉向的關節點上。在關鍵時刻大多數人會有兩種表現,麻木,或潛意識的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你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今天每一個人的生活,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今天正在一個人機融合的過程裏,而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在操縱機器。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裏必定是人的思維意識受越來越像機器。

不過談到機器寫作,作為一名寫作者總會不免有些傷感。我想起汪精衛寫的兩首絕命詩,汪曾被譽為民國第一詩人。那兩首絕命詩,一首比較亢奮,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第二首則安靜多了。“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嚐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人啊,是複雜而矛盾的,而且都是傷感的。我覺得今天的寫作者寫作有些像在天黑前趕一段路,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生本身就是在趕一段路,要趕在天黑前到達。

不過未來無論怎樣變幻人類總是不乏娛樂的,所以我們且把酒言歡,雖然大道將亡,我們仍然可以從容談笑,看檣櫓灰飛煙滅。也許我們今天的談論,仍然會流傳下去,續為後世經典。

 

*

那麽談到了趕在天黑前到達,就讓我稍稍注解一下《失去愛》。我當然知道文學界向來視作者解釋自己的作品為一件可笑的事,而我覺得這種態度本身就是可笑的。在科學界哪有一個科學家會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拒絕解釋害怕解釋。為什麽呢?因為科學家做出的發現他們相信是真實的。我從來不想寫一部作品需要靠作家裝逼來維持其價值,我想寫一部經得起分析的作品。

小菲死前最後一個夢中夢見小時候和爸爸的一次趕路,他們要在天黑前趕出一座大山,結果在途中遇難,(但那次遇難本身有一種解脫的快樂的感覺,)這顯然是一個多重隱喻。隨後,她在和小雨一起逃出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危險時,在途中真的遇難了。而這次事故本身也是似有似無似真似幻。(這其實是小說另一個貫穿始終的隱含的線索即真假之辨,所謂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人生什麽是真什麽是假,許多時候真的是說不清。)然後,一直到小說的最後出現了呼應。夏雨在臨終前回憶起很久以前的一次在天黑前趕路的經曆。那時他上中學和班裏的同學一起去爬一座大山,他們要在天黑前趕到道觀,不然就可能在黑暗的大山裏迷路。而作為一種二重奏,沈菲在晚年也回憶起這次爬山的經曆。那麽這兩代人的兩次天黑前趕路的經曆,夢境,現實與回憶就既有對應呼應又有變形。夏雨那時暗戀著沈菲,這種愛保持一生,而沈菲始終不知道。這是一種人生早期少年人的非常純真的愛。夏雨嗬護著,始終沒有讓它泯滅或汙染。他的兒子小雨那時也暗戀小菲,(有其父必有其子啊!)而小菲和小雨是成年人的情感。小菲對於小雨對她的情感很清楚,她多少是在利用小雨來完成自己的事。她其實是有戀父情結,不會真的愛上小雨的。小雨則是糊塗的,直到麵臨危險時,卻又後悔愛上小菲。所以這種成年人的愛其實是非常實際而變化的。一個是死亡之旅,一個是成長之旅。兩個時代,四個人時空分離,時聚時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但是在命運的迷宮中隻有讀者能看清楚,而讀者本身其實也是在迷宮中。因為小說從一開始一直到最後一直有一個非常微弱的敘述者的聲音,它是用”我“的第一人稱來講述著他自己的一個故事。(其實,小說最開始的第一個故事就是我來講述的,但是由於網上無法排版,所以我給略去了,而後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一次,一直到最後。我在夜晚聽巴赫,朗讀者,新年夜。)這是一個非常斷裂,非常模糊的情感的故事。它是什麽樣子的?它和這部小說又是什麽關係,誰也不知道。

這部小說就是一部迷宮式的小說,非常複雜,有許多線和呼應,鏡像,變形,所以有的讀者就不喜歡它了。她還是喜歡煙囪一樣的小說。於是她就又開始想念她曾讀過的那些煙囪,尤利西斯和大江,還有好多好多的煙囪,那些作品,那些作品多好啊,她讀的明白,有的甚至才讀了一半就已經全——明——白——啦。而雪伊在一開始就急著評論時,我一直拉著她的小手反複安撫她,不時摸摸她的額頭,反反複複地勸她說現在評論太早,這部小說不讀到最後你是不能明白它的結構和敘事的。果真,後來她和她還有他還有他,他們就都不喜歡這部小說了,他們生氣了,這時全然忘記這部小說叫什麽名字,這部小說叫的就是《失去愛》呀。於是他們真的就扔下這部小說,又紛紛鑽回自己的煙囪裏,在那裏他們有安全感,他們永遠不會迷路,他們才看了一半就已經全明白了,但是他們還願意繼續看下去。失去愛。最後失去愛的,隻有失去愛和我這個朗讀者。我早就知道。附上失去愛的第一個故事:

Z離開後的第二天,我在屋子裏發現了她的一根頭發。我又找了找,結果真的又找到好多根。我拿起來仔細看,Z的頭發很長,細細的,是淡褐色的,十分柔軟。我把它們夾在一個空白的本子裏,小心保留起來。這之後每一次Z走後,我都能在屋子裏發現許多她的頭發。掉下的頭發越來越多,我於是也越來越擔心。當Z知道這些後就安慰我,但她告訴我:這些你一定要記住

你看我在一開始就告訴你,這些你一定要記住啊!

 

2017-06-24

 

附:

我們到底在失去著什麽---讀《失去愛》隨記( 4 ) ——By 簡丹兒

 

今天大雨,讀完18。

至此,我承認我最關切的是夏雨。

我想立也是,本是同齡人,小峰沈菲都從中國到英國從英國到美國,都結婚讀博了,夏雨的故事還在大學校園。這是立故意在時間上的錯亂。那麽,立是想讓夏雨,那個還未經世俗浸染的男孩更久再更久的留在歲月中嗎?

 

很多年以後,夏雨意識到,在他大學的記憶裏,那幾個月是一片空白。他不願意想起。但他無法忘記,最後他被媽媽從廣場拉回了家,就像其他的那些北京的孩子們一樣。他回到家裏放聲大哭,但他心裏知道,自己回來的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害怕了。這時媽媽的出現拯救了他,使他由一個懦弱的逃兵變成了一個光榮的幸存者。後來他才知道,那天晚上有人從家裏跑了出來,就再也沒有能回家。也是在很多年以後,他才意識到從那一夜他再也不會熱血沸騰了。那個晚上改變了中國至少整整兩代人,讓他們成為了一種朝生暮死的經濟動物。他對一些事情永久地失去了熱度。或許隻有死亡才是真實的。而活著不是。

 

從那個時代走過的人,能懂這在講什麽。

那些死去的生命依舊年輕,而活著的我們卻已老了。

 

夏雨還未從校園走入社會,小峰卻已感覺自己的生活正要變成一堆泡沫。他和沈菲回國結婚。從成都到北京。從嶽父母家到自己爸媽家。見了許多人,說了許多話,看了許多事情。他徘徊遊離在這邊與那邊,這個似乎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隻是對科學的熱情,在這趟回國後,慢慢減弱。

 

北京或成都,他想這真是一個富於魔力的國家,一個富於魔力的時代,這裏讓一個人那麽容易地產生挫敗感,也讓一個人那麽容易地產生成就感,這是一個人物輩出的時代,一個眼花繚亂的時代,一個喧囂大笑淹沒了歎息哭泣的時代,一個將歎息哭泣也變成喧囂大笑的時代,然後又把所有的歎息哭泣喧囂大笑都迅速遺忘或者忽略掉,再接喧囂大笑的時代。北京或成都……小峰看著窗外暗自感慨。

 

如果從《失去愛》這部作品的名字看,以為它隻在講男歡女愛離恨別愁,那離它差的太遠,它是在講。。。。。有讀者說它象個幽深的古堡,每一扇門推開是一個個神秘的房間;也有讀者說它象梵高的畫廊,掛著一幅幅奪目刺眼的畫;還有讀者說它像一台舊式電影放映機,緩緩轉著,放著一張張發黃的黑白圖像。。。。。。我一直不知該怎樣形容它。

其實它就是它,它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你願意走進生活最深處,願意直麵人心最真處。

 

突然笑了, 讀到這句-----

這麽多年過去了,老媽廚藝一點進步也沒有啊,仍然是一片混亂,缺乏理念,忽略細節,簡直像一場農民起義。

-----到底是小峰在批判老媽廚藝,還是立在詆毀農民起義啊。 

立極有語言天賦,盡管我個人喜歡讀平靜簡樸的文字,但不能不為立在小說中文字風格的多樣化歎服,它們時而平實,時而詭譎,時而溫情,時而冷峻,時而繁華,時而荒涼,時而簡潔,時而累贅,自如地切換在不同的時空,迥異的人物之中,情緒能寫的細致入微,心理能刻畫的入木三分,能把世俗世界寫到瑣碎無趣,又能把心靈世界寫得詩意蹁躚,讀書之廣博通達卻又神龍不見首尾的他到底要幹什麽?他到底要寫一個怎樣的世界?

做為讀者,驚奇之後是樂見,是莞爾一笑。世間終該有,也終會有這樣的文字。

對他而言,擁躉標簽都是俗物,唯有才情無法掩飾,不能辜負。

 

無論風格怎樣多變,不知怎的,總是能讀到敘說裏暗湧著深刻的傷感。

在讀到夏雨參加大學詩社及詩人食指那幾段時,不禁回憶起大學時代的文學社,那些散落在天涯的夥伴昔日的文學青年們,你們還好嗎?還記得當年的夢想嗎?

而後,看到立在小說之外,專門寫了他自己的故事,便愈發覺得傷感,特別在“詩與遠方”成名言的現今。

 

幸好有文字,能記錄所有曾經的故事和所有曾經的夢想,能記錄人與命運所有糾葛中的自持自愛自尊,自我掙紮放逐和沉淪。

 

立的故事寫在他博客裏自己的跟帖中----

 

我是在協和讀博士時認識的食指。當然,是認識了食指的詩歌。還記得第一次讀到他的《相信未來》時的激動。當時我在家裏反反複複地朗讀,以至於不久之後的一天中午,我又在實驗室裏給我的幾個要好的師兄妹也朗讀了這首詩。結果,有兩個小師妹還沒有聽完就笑崩了。她倆笑得那麽厲害,以至於要相互扶持,不然就會跌倒了,彎著腰一邊笑一邊搖頭。而其他的人不是也在笑,就是顯得不好意思。我當時巨尷尬。我很傷心。不是傷心自己丟了人,而是傷心,我們這些人在中國接受過長期的最高等的教育,讀到了博士,但有一天,你當眾朗誦了一首,《相信未來》,大家就笑翻了。於是,讀詩變成了一種特傻逼,特可笑的事情;而當我們在一起時,我們卻可以長時間地談論八卦和各種無聊的話題,沒有人覺得乏味,樂此不疲。現在,我已經不再喜歡食指的這種感情過於豐富的詩歌了。可能激情不再,但癡心未改。所以,每念及此,仍耿耿於懷。  

 

從孩提到少年,從少年到成年,我們到底在失去著什麽?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832/201607/1131979.html

 

*  藍字為《失去愛》原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