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夜
我聽見鄰居們
在院子裏唱歌,
他們唱呀,唱呀,
拉起手,圍著圓圈跳舞,
在鍾表的齒輪間,
在戒指的圓環上,
在新年夜,
他們唱歌爬上桌子跳舞,
他們唱呀,唱呀,
在新年夜,
在新的一年就要到來的
夜晚。
立
2015/12/31 。
*
沈菲在臨終前,彌留之際突然清醒過來。她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要結束了。她這時非常平靜。既不害怕,也無悲傷。晚年一直困擾她的身體,現在一點兒也不疼了,也不冰冷,也不再沉重,仿佛她衰老的身體已經消失了。她自由了。這天晚上,沈菲透過窗口,看見淡藍的月光照在白色大理石的廣場上。
是的,到了夜晚,月亮會升上暗藍色的天空,廣場上結起一層朦朧的白霜,人民英雄紀念碑,高高矗立,寧靜的墓碑前,坐滿了年輕的學生。是的,那時月光下的廣場坐滿了學生,有人在講著月亮,有人在講著家鄉,講到家鄉清澈的河水,講到夏天來臨那河水就會高高地漲起,還有一些男男女女,他們圍坐在一起,大聲地爭論,他們說到了洛克,說到了盧梭,後來他們又開始談論理想,自由和明天。廣場上的大理石是潔白的,映照著那些年輕的麵孔,即使是在這樣的夜晚,依然清清楚楚,讓人永遠也無法忘懷。
*
就在這個廣場上,一天夜晚,在清澈的月光下,沈菲看見一個英俊男生在寫日記。是在月光下寫日記!沈菲不由自主地向著他走過去,像是魂牽夢繞了一生一世。但就在走近那個男生身邊時,男生突然咳嗽了兩聲。正是這咳嗽的聲音,仿佛把沈菲從夢中喚醒,讓她永遠記住了這個聲音,她一下子愛上了,那個男生,咳嗽的聲音。這時,男生身旁另一個年輕,同樣英俊的男孩子,看見了沈菲,就一躍而起,站到她的麵前,大聲說:我叫於凡。你叫什麽?是哪個學校的?那個正在專心寫日記的男生這樣也就注意到了這裏。他抬起頭,向著沈菲看過來。於是,沈菲看見了他的眼睛,她看著他的眼睛說出了自己的名字:沈菲。
那個男生不是夏雨,也不是顧小峰,他叫郝同。於凡是他最好的朋友。兩個人都是北京男孩,住在同一個大院兒裏,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在一起。於凡愛上了沈菲;沈菲愛上了郝同;郝同也愛上了沈菲。從四月到五月,三個人如影隨形。每一個人的心裏都即甜蜜又痛苦。沈菲對政治毫無興趣;郝同對政治感興趣,但興趣不大,他強調正義;於凡對政治非常認真,有時比較較真。他們都憧憬愛情,和幸福的生活。但季節陰晴不定,無法把握。天在漸漸變冷。終於,在五月就有結束的一天,沈岩突然出現在沈菲麵前把她帶走了。沒有來得及和郝同說再見,也沒有來得及見到於凡,沈菲當晚就坐上了開往成都的列車。那時的廣場,一片淩亂。大風吹散了許多的影子。
再回到學校,生活還要繼續。有一天,郝同找到沈菲。兩人開始相對無言,但都感覺心中有千言萬語。郝同告訴沈菲:於凡死了。那天,他們都被父母領回家。但於凡又跑了出來。他不放心他的同學。他是一個認真的人。也是一個勇敢的人。而我們都是叛徒。郝同垂頭喪氣對沈菲說出了這句狠話。沈菲哭了。她說:不是這樣的。郝同也哭了。他說:是的。我是的。沈菲不知道該怎麽解釋。她隻能再次重複,說:不是這樣的。
但生活還要繼續。兩人又重新開始了。這一次,很困難。郝同仍然偶爾會咳嗽,他吸煙很凶。沈菲覺得他的眼睛裏,已經失去了某些東西。生活不同了,他們也都變了。但兩個人都不願承認這些。兩個人都假裝著一切和過去一樣,什麽也沒有改變,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幸福依然是可能的。就這樣,他們一起步入了新的一年。他們熱戀了。一起跋涉過六月。仍然很艱難。天氣太熱,讓人透不過氣來。在這個月裏,兩人開始手拉手,走在校園裏。他們接吻了。等六月過去時,兩人長都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臉上又重新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但是,沈菲仍然覺得郝同的眼睛裏失去了些什麽。失去的是一些什麽呢?她不知道。但生活在繼續。它是永遠不會停頓的。在十月初,兩個人第一次做愛了。都沒有經驗。但是,當初次的恐懼與慌亂結束後,他們仿佛發現了生活真正的意義,或者說是戰勝,或擺脫,或暫時忘掉所有痛苦的靈丹妙藥,至少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們緊緊抓住,不肯放手。在整個十月裏,他們瘋狂地做愛。是幾乎整個的十月。有時沈菲都有些受不了了,她有些害怕。但是,她從沒有拒絕過郝同,總是依著他。因為,她知道郝同內心的創傷並沒有愈合,也許永遠不會愈合了。但她仍然希望,他能幸福,至少,能快樂一點。因為,生活正在繼續著。在飛快地繼續著。在這個月底,沈菲迎來了自己20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們沒有回到郝同在學校外住的小房間裏做愛,而是一起坐在學校環形跑道的看台上聊天。高高的看台,好像離天堂很近。直到操場上的人漸漸都走了,隻剩下他們兩個,但他們仍然坐著不想走。那天,他們談到了很多的事情。他們又談到未來啦,談到大學畢業後的美好生活。是的,生活仍然是美好的,未來總是充滿了希望。但是,於凡再也看不到這些了,也沒有一朵小花會再一次為他開放。這是那天晚上,郝同唯一一次提到於凡時說的話。沈菲不想讓他在今夜提到於凡,她想讓郝同忘掉於凡。永遠地忘掉。她想讓郝同永遠地忘掉很多事情。為了生活。忘掉過去,並不是不可能的。剛剛過去的事,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開始告訴自己,有些事情並不存在,是生活中的假相,或者幹脆不去提它,不管真假是非,不管它是否發生,隻關注那些更重要的問題,那些真正有意義的問題:現實問題,和生活直接相關的問題。因為,畢竟生活已經在繼續,我們必須跟上,不能被生活落下,如果那樣,後果就太可怕了。然而,郝同這時又一次說,自己是一個懦夫,膽小鬼,是叛徒,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但這一次語調不再是沉重的了,而是輕鬆的,具有娛樂的性質,略帶著一些調侃的口吻。這時,一陣風吹過來了。沈菲於是記起了北京的秋天也是金色的。夜晚格外涼爽。那時,風吹散了沈菲的長發,卻吹不散濃濃的夜色。分手時,郝同把沈菲送到女生宿舍的樓下。兩人長久地站在宿舍樓外,隻是不肯離去,就站在那裏,相互注視著,手輕輕拉在一起。身邊不斷有同學走過,宿舍大樓的每一扇窗口,都亮著明亮的燈。
在這一天的晚上,郝同告別了生活。到了下一個月,沈菲發現,自己懷孕了。
沈菲買了藥,在一家旅館的房間裏,自己把孩子流掉了。出了很多血,她非常害怕,以為自己要死了。但是她沒有死。她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園。生活仍在繼續。它從來不曾為任何人停留過。沈菲照常上課,參加各種活動。但不怎麽和同學說笑,也不交朋友。她的成績出類拔萃。但一回到宿舍,就鑽進自己的床裏,拉上四麵的簾子,躺下來,感覺像是死了一樣,感覺這張床就像是一具棺材,那時,她非常孤獨。心像裂開了,整個身體在一塊兒一塊兒地裂開,裂成碎片。她感覺生活是如此艱難,她無法繼續。但就在這時,她告訴自己要堅強,要努力地生活。
直到有一天,她來到了倫敦,坐在一個陌生英俊的男人身邊。她的心又開始跳動了。不是因為那傷口已經長好,而是她聽到身邊的這個男人,竟然發出了兩聲熟悉的咳嗽聲。她簡直不敢相信。又一次,這咳嗽的聲音把她從夢中喚醒。這麽多年過去了。這聲音,一點兒也沒有變,和她在廣場上的,那個夜晚,聽到的,一模一樣。它並沒有消失!它依然存在!於是,沈菲這才突然意識到,是啊,一轉眼,那麽多年都過去了!但是,你看啊,生活依然在繼續。
沈菲,又戀愛了。
*
沈菲和顧小峰第一次約會。那天,兩人原本要看大英博物館。但當沈菲在博物館門口見到顧小峰時,顧小峰卻去告訴她:今天博物館不開。於是,小峰為沈菲做導遊。兩個人開始了在倫敦城裏的漫遊。
那天,兩個人都穿著天藍色的牛仔褲,旅行鞋,圓領衫,沈菲的襯衫是嶄新的,上麵印著:我愛倫敦的圖標;小峰的襯衫已經舊了,胸前是那幅著名的甲殼蟲的4名成員,依次走過人行橫道的照片,後麵印的是“LOVE ME DO”。出門時,天氣有些涼,沈菲還穿了一件淺灰色的薄薄的針織外套。後來,走得熱了就脫下來,披在背上將袖子挽在頸前。這天小峰十分健談,一直向沈菲介紹著倫敦,和在國外的生活,中間夾雜了許多人生的感悟和笑話。沈菲話不多,安靜,但同樣的興致高漲,不時笑出聲。那天,倫敦的天氣晴朗,風和日麗。一路上,小峰說,他們今天可能趕上了百年一遇的事情。因為,大英博物館可能100年裏也不會關閉一次。沈菲問:大英博物館是什麽時候建的?小峰說,他還真不知道。已經來過好幾次了,裏麵有很多好東西。都是從全世界搶來的。有很多中國的好東西,當初火燒圓明園的時候,英軍搶走不少寶貝,看中國館時,有時感覺像是在故宮。但好東西最多的還是埃及館。而他最喜歡的是複活節島的石像。當然還有希臘神廟的那一整麵牆,看了讓人震驚。於是,小峰又說到了希臘,說希臘是個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地方。他說,他相信如果當初希臘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把那些小島震到了海底,那麽我們今天就會生活在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之中了。不過,小峰又說,一生一世一定要去的地方太多了。捷克也是應該去看看啊!捷克?為什麽要去捷克呢?沈菲問。因為孟德爾在那裏呀!小峰答完,兩個人都笑了。笑過,小峰給沈菲講了他在初中和孟德爾在學校圖書館的第一次相遇。他說那個穿黑衣的老太太像是一個謎。然後,小峰告訴沈菲,先來歐洲讀書是最好的。沈菲問:為什麽?小峰說:因為在歐洲去不同的國家不需要簽證。這樣,讀兩年的書,歐洲的國家就可以轉遍了。沈菲含笑,說:最好在每個國家都讀上幾年書。小峰歎氣,說:可惜這是不可能的。然後又說:即使你去了也沒有用。即使你轉遍了地球,也沒有用。因為,世界本質上是不可能被理解的。於是,兩人就世界到底是否可以被理解這一問題,進行了一小段時間溫和的爭論。沈菲認為: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小峰認為,是不可以的。因為,我們的世界隻是我們在感覺中構建的。而不同的感知能力會構建出不同的世界。如果,我們不能感知勻速運動,那麽整個物理學將重新構建。因此,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世界隻是我們感覺中的一種存在。沈菲則說到人可以通過觀察、推理和邏輯的分析而得到真理,發現規律,並且人可以創造。她說達爾文通過環遊地球,發現了進化論。小峰說:他不相信進化論。沈菲很驚訝。但接著小峰慨歎,說如果有一個人能活得足夠長,而親眼目睹了一個物種進化成另一個物種,那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沈菲說:那這個人就是上帝啊!小峰說:是啊,是啊。但也可能非常乏味,那麽長的時間。所以,上帝創造人純粹是為了解悶。他開的第一個玩笑,是為亞當設計了不對稱的肋骨,而第二個玩笑,是設計了一隻蘋果。
接著,小峰說,不久前,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計算機中模擬了100億個粒子,在邊長為20億光年的虛擬空間裏形成宇宙的過程。按照我們現代關於宇宙形成的理論,進行模擬運行,結果研究人員在計算機中目睹了星球的誕生和衰亡,類星體發出的劇烈的輻射,目睹了宇宙中大質量黑洞的產生,模擬的結果形成了2000萬個星係。也就是說,模擬最終產生了一個和我們所觀測到的現實宇宙非常相似的一個模擬的宇宙。小峰講完,停了停,評論說,他認為,這簡直像是一個隱喻。它象征了一種終結,暗示出現代天文學家所做的全部工作,最終就是在計算機裏模擬一個完全真實的虛擬的宇宙。那麽,某一天在這個虛擬的遊戲中,也可能會自發地產生出生命,並開始進化,進化出了具有智能和情感的人。在這個程序中,這些虛擬的人一代一代虛幻地繁衍著,虛幻地去愛過,恨過,為親人的死去而悲傷,他們對此的一切都信以為真。在虛擬的世界裏,他們似乎真實地活著,既為了生存而掙紮,極貪婪的爭名奪利,又在發現著真理,創造美。他們將同樣地發現宇宙,發現宇宙的運行規律和秘密。他們也會發現自我,他們會感受到實實在在,似乎是實實在在的,痛苦和快樂,他們認為自己是聰明的,而且是真實的,他們可以理解萬物,除了他們的自身和自身所存在的這個世界的虛擬本質。就這樣,他們一邊走一邊興奮地交談,直到到了Shafteshurg大道和Wardour街交匯的路口時,小峰說,直到有一天,這些虛擬的智慧生命也開始在虛擬的計算機裏開始了創生宇宙的虛擬程序的運行,這一宏大主題就結束了。
在穿過路口時,小峰想起來問沈菲是怎麽來的?沈菲回答說,是坐地鐵來的,然後,又補充,說:倫敦的地鐵可真貴啊!相比之下,北京的地鐵就太人道了。這樣小峰從Rupert街開始又談起了倫敦的物價。他說,倫敦的物價太貴了。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什麽都貴的嚇人。肉很貴,蔬菜和水果很貴,衣服也很貴。但人們仍然生活在這裏。他來倫敦這幾年,就很少吃水果,衣服都是回國去買。當然,衣服的質量不錯,皮鞋的質量非常好。但是,他說有一次他去美國開會,發現美國的東西簡直太便宜了,好像不用錢一樣,美國人像是生活在另一個星球,美國汽油便宜,美國人都愛開大車,購物時購物車塞得滿滿的,有時都高了出來,像垃圾山,每當歲末,就把家裏還很新的東西全扔掉,然後買更新的。他說在美國,到處都是胖子,還有一些超級胖子,他比劃著告訴沈菲有她3個這麽寬,4到5個這麽厚。沈菲笑得合不攏嘴。小峰說:這是真的。而倫敦就很少有胖子了,可以說沒有真正的胖子,絕對不會有美國式的超級胖子。沈菲聽到,就注意地四下去看,想找一個胖子,可還真的就沒有找到。小峰說:如果在倫敦,你看到了一個大胖子,那一定是一個在倫敦旅遊的美國人。這時他們走到了皮卡裏圓環,在路口小峰向右一指說:這就是攝政街了。
從這裏兩人開始逛商店。這裏的店家很多,人也多,店麵都極有特色。從攝政街走到牛津街,一路即古老又繁華。在剛進入牛津街時,小峰告訴沈菲,這裏過去一直是處死死刑犯的地方。他看過BBC的一個紀錄片介紹英國是一個刑法嚴酷的國家,過去死刑很多,偷幾個先令就會被判處死刑,或者斬首,或者絞刑。沈菲聽完點點頭說:那這裏就相當於北京的菜市口了。在小峰看的那個紀錄片裏介紹:最嚴酷的是叛國罪。處決時,先把犯人綁在雪橇上,從牢房一路拖到刑場。到達時,犯人已經血肉模糊。然後,他們被架到絞刑架上實施絞刑。在絞到半死時,他們又被放下來進行閹割,用燒紅的螺釘塞入肛門,將腸子拉出來。最後,才砍下腦袋,將屍體肢解,內髒扔到倫敦郊外喂野狗,頭顱和四肢掛在倫敦城門長期展示。為了展示時間更長,往往還要把它們煮熟。那時,倫敦郊外有很多野狗,成群結隊。等到走出牛津街時,已經是下午2點多。兩個人都餓了,於是他們買了三明治和可樂,拿著來到海德公園的演說者之角。
演說者之角立著一個赭紅色的牌子,上麵寫著:演說者之角,和沈菲想象的不同,比她想象的要小很多,樣子也不一樣。那天,並沒有人演講。小峰說,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演講了。他們走到綠地上,找了一棵樹,在樹下席地而坐,開始吃各自的三明治,不再說話。吃完後,兩人一邊繼續喝剩下的可樂,一邊看著這片綠地,仍然不說話。穿過綠地的人行道上不時有人走過,遠處可以聽到陣陣鳥叫聲。就這樣小峰喝完了可樂,他打破沉默,一邊捏著空可樂瓶,一邊小心地問沈菲,喜歡倫敦嗎?聲音不大,好像有些猶豫,好像他不是在問沈菲是否喜歡倫敦,而是在問沈菲是否喜歡他自己,或者,幹脆是在向沈菲求婚。沈菲則微微眯起了眼睛,像是在回憶著什麽,或者,正化作某個陽光淡薄午後插在水杯裏的一支冥想中的玫瑰,她說,怎麽說呢?她邊思索邊開口,說她走在倫敦,就像走在過去的時光裏,像是走在100年以前,或者200年以前,她說,走在倫敦的街上,她總是感覺周圍好像沒有聲音,所以又像是走在一部年代久遠的默片裏。而這個默片裏暗淡的光線中的色彩又令人眩目。這真奇怪啊!因為,在紐約,在巴黎,或者在北京,你都不會有這種感覺。不過,沈菲又說她並沒有去過巴黎。小峰聽沈菲說著這些話時,有一種幸福的感覺,仿佛終於找到了這個世界上一個可以理解自己的語言的人了,他覺得他可以就這樣一輩子聽著身邊這個女孩子訴說出而不會厭倦的。於是,他告訴沈菲,約翰遜說過:當你厭倦了倫敦的時候,你也就厭倦了生活。沈菲笑了,輕輕搖了搖頭。小峰不知道,沈菲的微笑和那像風一樣的搖頭,意味著什麽?但是,他依然感覺到幸福。這時,沈菲向小峰問出了她的問題,她說:在倫敦這樣的城市,你能夠生活多久而不感到厭倦?小峰沒有回答,而沈菲已經又說了下去,但依然像是自言自語,她說:有一些人,在一座城市裏,可以生活一輩子而不離開,即便離開了,但仍然不能忘記。他摯愛著的這座城市,可能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但也可能,是他在成年時遇到的一座城市,一見鍾情,從此,他就把它當成了故鄉。一座城市對於一個人,可以是母親,是戀人,是妻子,或者是情人,但也可能是父親,朋友,老師,老板,陌生人,或者競爭對手,甚至是仇人。然後,停了停沈菲又說:人真的會永遠相愛而不厭倦嗎?人總有一天會厭倦的,而厭倦好可怕。說完,再次微笑。小峰聽著她的話語,心中卻想起了一句詩,“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厭倦滑下一道斜坡的虔誠”,但他記不清這首詩的其他內容,也記不清詩的作者是誰了。而沈菲這時輕聲說,我們在公園裏走一走吧。
於是,兩個人起身,開始在公園裏走。海德公園很大,到處是綠地和很粗壯的樹。沈菲和小峰沿著人行道信步而行,身邊不時有人經過,草地上有人坐著看書,有人躺著閉著眼睛。兩人穿過海德公園,就又進入了另一個公園。這個公園好像小一些,但景色更秀美。小峰告訴沈菲,這是綠園,Green Park。這裏的情侶顯然比海德公園多。穿過綠園,兩人來到了第三個公園,聖詹姆士公園。在聖詹姆士公園的湖裏,沈菲看見了幾隻皇家大嘴鳥,樣子十分神氣。她突然覺得這鳥,不知道為什麽,那樣子特別可笑,就是它們的那股子神氣勁兒,仿佛在君臨這個世界。於是,沈菲笑出了聲。小峰在一旁看著,感覺沈菲的笑容簡直超凡脫俗。他想,像月亮一樣啊!真想輕輕攬住她的肩頭,親吻她。出了聖詹姆士公園,他們繼續向前,當走到大本鍾時,小峰再次想:今生今世如果能擁有身邊這個女孩,他便別無它求。看過大本鍾,繼續向東,當走上西敏寺橋時,身後的鍾敲響了。沈菲站在橋頭向著泰晤士河出神地望了一會兒,沒有做任何評論,隻是輕聲地念了一遍它的名字,Thames,那聲音是溫柔的,小峰這時就站在她的旁邊,他要帶沈菲過河去看南岸的倫敦眼,倫敦眼是幾年前倫敦開世博會時搭建的一座巨型摩天輪。曾經有過多少個孤獨的周末,小峰一個人,先去海德公園,然後,穿過公園,走到西敏寺,在那裏呆很久,想觸摸遍那裏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頭,從西敏寺出來,再接著往下走,走過大本鍾,但不去看那座鍾,還往下走,過橋,左轉,沿著泰晤士河,一直走到倫敦眼,在摩天輪的腳下,仰頭看著巨大輪子緩緩地旋轉。有時,買一張對於他來說是昂貴的票,然後,坐上去,慢慢地升上倫敦的天空,……。沈菲走近時,情不自禁地叫道:哇,真高啊!小峰問:怎麽樣想坐坐嗎?沈菲問小峰:你坐過嗎?小峰說:坐過。然後說:我們坐坐吧!那聲音像是在哀求。他告訴沈菲:這個摩天輪號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摩天輪。沈菲看著徐徐轉動的巨輪說:會害怕的。小峰說:到了晚上,輪子上的燈都會打開,燈光是藍色的,整個摩天輪就像懸在半空中的一隻藍色的光環。沈菲聽了突然側過頭,靠近小峰悄悄地說:我們等到天黑了,燈光亮起來時,一起坐一次好不好?那樣子啊,就像是一個小孩子在偷偷地計劃著一次背著家長的遠行。小峰的心中再一次湧過一陣悸動。他們兩個人排了很長時間的隊買了晚上的票。然後就拿著票又開始沿著泰晤士河漫無目的地走。
這時,已開始進入黃昏。等兩人再一次走到西敏寺橋時,小峰突然叫道:哎呀,忘了去西敏寺了。來時光想著看摩天輪,卻忘了西敏寺。他說完向著河彼岸西南方向,伸手指給沈菲看西敏寺的位置,然後告訴沈菲:西敏寺是一定要去的地方。如果你在倫敦,不,是在整個英國,隻能看一個地方,那你就應該去西敏寺。因為,那裏埋葬著牛頓,還有達爾文,還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和詩人,都埋葬在那裏。沈菲說:那咱們現在去看看吧。小峰搖頭:已經關門了。下次吧。然後,兩個人再次沉默了,並排站在泰晤士河畔,隔著河,靜靜向著對岸眺望。那時,夕陽正在墜落。就這樣,沈菲開口了。她看著夕陽再次向小峰問出了自己剛才的問題:在倫敦這樣的城市,你能生活多久而不厭倦?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或者,一輩子?沈菲說完就轉臉看著小峰,這一次夕陽中,她的臉上沒有微笑,隻有一種動人的平靜。小峰等待著沈菲說完,才看著遠方的暮色,給出了他自己精心思考後的答案。他已經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告訴沈菲:不是一輩子,而是生生世世;不隻是倫敦,而是每一座城市。我們將生活在這裏,消失在這裏,除此之外,我們無處可去,我們其實別無選擇,隻能擁抱生活。說完,他才轉過頭看著沈菲。然後,開始親吻她。
那是漫長的一吻。在他們接吻的時候,太陽已經接近了地平線。西敏寺安詳地沉浸在暮色裏,而更遠處的白金漢宮在夕陽中,變成了一座明亮的橘紅色的童話城堡。有一刻,那明亮的光開始跳動,像燃起了熊熊大火,整座城市在燃燒。然後,瞬間那火迅速地黯淡了下去。夜幕降臨,空中的摩天輪這時突然亮了起來,變成了一隻美麗的徐徐轉動著的藍色光環。而小峰和沈菲仍然在親吻。
*
在那個傍晚,在小峰和沈菲親吻的時候,他們的身邊走過去很多人,有年輕人,中年人,老人和孩子,有的騎著自行車,有的蹬著滑板,或者單輪滑車,有的在慢跑,有一些孤獨的人,有一些正在痛苦或幸福中的人,還有一些無憂無慮的孩子。而在這個白天,在倫敦熙攘的街頭,有更多的人曾經和他們擦肩而過。但他們都不知道。那些人,那些人的生活,那些人生活的世界,對於他們都永遠是無法理解與感知的某種神秘。
*
好了,我親愛的朋友。我想要講的,已經都講完了。
立
2016/12/9 於文學城。第9次通改。如果可能,我希望一直改下去。讓她離某些東西更近一點,離另一些東西無限遠。那麽,我就最後再講一個故事吧。“夜晚,燈光下,那個魔鬼伏在他的耳邊小聲的說著:‘別把它寫完呀,別把它寫完。你把這部小說寫完了,那以後你可怎麽辦啊?’一直以來,這個魔鬼都是他唯一的朋友,每天和他在一起,陪伴著他。‘但是,現在你把它寫完了,我們就再也不能相見了,我又要回到那隻瓶子裏去了。’說罷,魔鬼哭了。”
《失去愛》的房子
因為,出現了一扇門
所以,有人走進來了,有人走出去了
所以,出現了兩個不同的世界
因為,出現了一扇門。
立
每次翻開立的長篇小說《失去愛》,總有些新的感受湧現。每一遍閱讀在記憶裏撒下的種子潛滋暗長, 再次閱讀時,從小說的各個角落裏依次明朗連接成條條脈絡。
這是我閱讀《失去愛》的一個秘密的快樂: 尋找與破譯。那些明線暗線錯落有致交織盤旋建造起一座文字的迷宮。它的結構之美妙令人驚歎:宏大縝密。
1
房間是我第四次的閱讀裏所找到的一條暗線。房間與門這兩個物象是立的詩歌小說中常用motif。譬如,小說《典雅生活》裏的關門推門的進入退出是一個反複出現的意象,營造出隱秘與窺視隱私的緊張氛圍,表達出主人公的迷失掙紮試圖走出過去陰影的絕望。如果《典雅生活》中推開一扇扇的門來進入主人公心靈最陰暗的角落,而在《失去愛》裏推門則是進入逝去的人們留下的空白來還原他們現在的幻影所曾生活過的片斷,是真實與虛幻的交融。
在小說裏有許多與房間有關的句子或章節,光是房間這個詞語就出現將近百來次。這裏從中選出一些。少年的夏雨關上房間門躺在床上,感受著對沈菲難以抑製的思念;年輕的沈菲睡在倫敦王爾德街的一座公寓的小房間;實驗室裏小峰深夜獨自聽著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丁妍在異鄉的"陰鬱狹小的"的公寓裏長得讓人難以忍受的夜晚;沈岩在深夜的空房間裏經曆著情欲的跌宕與空虛;謝爾頓夢中走入空房目睹自己被謀殺;汽車旅館裏小峰與Tram瘋狂的歡愛;難民營裏恐懼死亡中裏稀少的笑聲;李宇春的偶像粉絲裏的一個土豪把她"開演唱會時入住的房間永久性地買下封存紀念了";生活在底層裏與幾個人住在一間狹小的房間的小芹每夜聽著李宇春;那些詩人歌手畫家攝影詩在同一個房間裏窮困編織著自己的夢"生活在夢裏。個個窮困潦倒,可是在一起時總是有說有笑,盡說這些大話,狂得很"。
這些房間裏所發生的被並置一起,與小說中所寫的設拉子城裏的鏡子清真寺裏無數麵的鏡子影像相互呼應,"它們每一片裏麵都包含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聚集在一起卻支離破碎"。
2
小說裏有四個房間緊密相連耐人尋味。
小說的開始,主人公吳敏聽到丈夫夏小雨於交通事故裏喪身的消息震驚昏厥而做了一個離奇的夢,在夢中,她"醒來時,發現自己睡在一棟陌生的房子裏。。。這棟屋子裏有很多房間。(她)慢慢走過去,推開所有關閉的門,看見每一個房間都是空的。她想:也就是說,這是一棟空房子。。。。"。對小說的複調結構有些認知理解後,這個充滿了喻意的夢令人拍案叫絕。它是一段極為神秘簡潔的序曲為這部長篇小說拉開了序幕。一個類似的夢境出現在中年的小峰的一個夜裏,
"他離開之後,鏡子裏的他卻仍然留在裏麵。很快,鏡子裏的小峰越來越多,每一個都在做著和他同樣的動作,說著同樣的話,有著同樣的想法,直到最後走進一間屋子,小峰突然不知道哪邊是鏡子裏麵,哪邊是鏡子外麵,那個自己才是真正的他——顧小峰了。"
離別與死亡逐日迫近,生命因親人的離去而產生人生如夢的虛幻,與現實形成了平行宇宙。吳敏的夢裏有著痛失所愛陰陽相隔的悲傷與虛空;而小峰在每麵鏡中看到自己的幻影有著人到中年夢幻破滅的傷感。他這生在路上不斷地尋覓卻無法抵達自己的夢想。
二戰時期,被納粹抓來破譯在西藏發現的神秘文字的勞埃閱讀過唐朝無名氏的《迷樓記》,其中所描繪的小紅樓夢幻迷離,走進去的人迷失其中,再也無法走出來,也無人知道原因。後來他夢到走入這迷樓,在惶恐與絕望中,推開一扇又一扇房門,"一次又一次走進去。越來越絕望。他知道總有一天他推開門會撞見皇帝,那時他就完蛋了。於是,他放棄了。每進到一個房間,他就更加的醉生夢死地享樂起來。及時行樂吧。可是心裏仍然在更加的不安,更加的傷感,也就更加的絕望了。" 這個夢充滿困惑,這個迷樓的皇帝到底是什麽? 是死亡還是真實的自己? 為什麽勞埃對他充滿了畏懼?
沈菲自從女兒小菲走後,每天傍晚都要逐一打開所有房間裏的燈。她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這些燈一盞盞亮起來的時候。開與關仿佛是有與無, 黑暗與光亮,生命與死亡之間交替轉換的儀式。在小峰離開她而她年邁之後,她想,
"自己將在這間大屋子裏行走越來越緩慢,吃力,直到有一天,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都可以成為一次旅行了。不,她想,簡直就是一次遠征。最後,會老得一頭栽倒在地上,或者是躺在臥室的床上,再也醒不了了。自己再也不知道發生在這個可愛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最後,自己就消失了。隻剩下一個空房子。再後來呢,這座房子也會消失。什麽都沒有了。但是,這裏曾經有過一間房子,在這間房子裏,曾經有過多少快樂的時光啊!自己在這裏和自己的男人做愛,舉辦過盛大的聚會,自己親手裝飾過這座房子,打掃過它的每一個房間,在夜晚把屋子裏所有的燈都點亮,自己還在這裏生下過一個孩子,並把她養大。怎麽會什麽都沒有了呢?這些記憶溫暖著沈菲的心。"
這是我在小說中感到最溫情的段落之一。初讀小說,我母親去世不久,她所留下的空白讓我初次感到人生如夢,即便我用了兩年的時間去準備。母親離世最初的幾日裏,我總相信她藏在黑暗中;夜晚天花板上路燈變化的光影讓我懷疑是她的腳步,她一定是回來看我了。母親最後的日子裏談到總是青春與那些沒有結果的愛情;有時突然認真地告訴我,你一定要好好地對自己。這些隻言片語或許是她生命中的光亮與黑暗所濃縮成的迷。母親用自己的生命所給予我最後的一堂課,而後消失在這房間裏,出現在我夢中。
3
小說中沒有一條完全獨立的線,猶如生活中沒有完全一種清晰的劃分。它總是已知與未知的一種渾然混合。
也是在一個房間裏,一個漫長而寂聊的星期天下午,童年的倩文坐在客廳的地板上聽著收音機,"看見太陽從窗口斜斜地照進來,光線已經變黃,房間裏的器物都拖出了一條長長的影子,影子不是靜止的,所有的影子都在暗中緩慢地移動變形著"。這種靜寂帶給我童年的回憶;那時我就喜歡看午後陽光中飄浮的塵埃或窗簾在風中幻化的形。
倩文打開抽屜, 猶如打開時間的膠囊, 在零亂的物品中尋找。我也喜歡翻母親的櫃子的抽屜,外祖父留下的古龍香水,銀製鞋項鏈,還有從未謀麵的親人的照片;我最喜歡的則是坐在依窗的桌子上,揣測地讀著外祖母的信,藍色的繁體字,從左及右。
倩文發現了母親流產的門診紀錄,偷窺到一個關於生死的秘密,從中,引申出小說的另一條暗線,流產與生殖。沈菲與小峰的第一個孩子流產後,四處打聽尋找著懷孕的方法;小雨與吳敏重複著他們的生育之難,揭示著緊張是這個現代社會的問題。吳敏不斷地流產與小雨目睹她的醫療流產的痛苦,而有了收養孩子的想法;這就回到了整部小說的啟起始,小雨死在領養孩子的途中。
小說的最後揭開了另一個流產的秘密。沈菲20歲生日的那個夜晚,她的男朋友郝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不久發現自己懷孕,買了藥,在一家旅館的房間裏,把孩子流掉了。她走出了旅館的房間,走出了過去的自己,也走入一個情感更封閉的自己。這一細節除了豐滿著沈菲這個人物,也具有一個象征意義: 六四學生運動的夭折,而牽引出另一條暗線: 學生運動,回應著小說開始在那次學生運動裏被流彈擊中的小陳老師。這位年輕充滿激情的老師將少年的夏雨帶入影像與文學的世界,為後來夏雨閱讀到關於墨西哥學生運動的羅貝托·波拉尼奧的小說《護身符》做了鋪墊,也從他的身上延展開另一條線索,攝影/照片,來探索著小說的兩個重要的主題: 時間,真實與虛幻。
"在暗房的空中拉著3條鐵絲,上麵掛了許多用木夾子夾住的很大的照片。那是一張張飄浮在空中的影像,在暗紅的光霧中,有浮動的笑臉,老房子的屋簷,彎曲的街巷,車流,落日的餘輝,和盛開中的鮮花,但一切都靜止在時間裏,而且都是灰色的。徜徉於黑白影像之間,夏雨沉迷在那神秘的灰色中。在小陳老師的暗房裏夏雨才知道,原來黑白攝影不是黑與白,而是在黑白之間千變萬化的灰。它讓夏雨明白世界在本質上是灰色的。"
小陳老師用海鷗照相機捕捉到青春的夏雨與沈菲的照片則貫穿了小說,成為吳敏走入他們世界的一個引子。夏雨看過無數遍,直到臨終仍記得推開教室關閉的門走入他世界的沈菲與定格的時間,"所有的青春期裏的那些惆悵、喜悅、夢想和痛苦";而沈菲的時間在流逝,她已經不能再記起照片上的男孩的名字。她少年時渴望著自己的美麗被鎖在鏡中,而現在"她拿過鏡子向裏麵看,一時搞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自己。"
當少女的沈菲推開教室緊閉的門時,她也出現在教室裏每一個注視著她的人的眼中,如同設拉子城市裏的鏡子清真寺中的碎片,與小峰在自己的夢裏的看到無數的鏡子每個鏡中都有著自己,與小陳老師所說的"在在這個國家裏,有另一個人正在做著和他一模一樣的事情,甚至可能用著和他一模一樣的相機、膠片,在同樣的時間裏,和他相同的年齡,甚至在冬天都圍著同樣的一條白圍巾。"呼應。
小陳老師"和他的放在學校暗房裏的遺物被草草火化。那些懸浮在鹵化銀明膠中的億億萬萬的灰都去哪裏了?沒有人知道。在進入大火的一瞬間,它們就變成了一股卷曲的黑煙,沒有了。"在這些實物灰飛煙滅後,通向它們的唯一通道就是記憶。小說裏小陳老師的篇幅不多,但他是一個通往不同的線的接口。他是一位美好,純粹,激情,睿智,美好,理想,文雅的現代知識分子,也從他身上轉入了另一條線:知識分子。
這些明暗線索在交織的時空裏,時明時暗,忽隱忽現,如同凝聚著這部複調小說的暗物質。小說中暗線的一個光點一旦被發現,能由此尋找到更多的光點,而看到作者縝密無跡的構思,才能進入他修建的這個文字迷宮。我們或許不隻是為故事情節人物命運共鳴,而是一種深層次的閱讀激發起的思考與審美意識。當我們在閱讀裏推開那一扇扇的門走入那些房間走入他人逝去的往昔時光,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有了一種轉換角度觀看的自由與可能性,忽遠忽近,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忽零忽整裏。
4
"夏雷最後的生命是這樣結束的。
一天下午,夏雷來到了小區的公園。他住的小區中等規模,有很多空房子。"
這是小說裏極為意味深長的一句。寥寥幾筆勾勒出死亡的存在。對於個人而言,死亡的靜寂恐懼空白不斷擴張,而於人類曆史,這空白是短暫的,將被新一輪的生命取代淹沒。但夏雷的死終結了他們這個家庭傳承了千百萬年的血脈,從一個更深廣的角度裏見證了小說最初所預言的"凡事有始,凡事有終", 人類在宇宙裏終將是曇花一現。
我來到文城的品茶小軒, 至今不足 2 年, 中途幾度撤退, 懷念沒有茶垢味, 隻有咖啡味和花香味的鈴蘭.
入了茶軒, 才慢慢認識立. 雙子座的他在 46 歲生日時完成了這部像他一樣迷離又清澈的長篇巨著. 2016 年的夏天開始, 將《失去愛》的第 1 號放上文城他的博客, 聽著秋蟲的鳴叫, 於同年的寒冬臘月送上小說的結尾, 第 115 號. 全書素顏, 麻麻密密的一大團, 沒有章節, 沒有小標題, 為方便發帖才標上號碼.
故事的主幹膀大腰圓, 上伸下延三代人, 一群遷徙的人, 為了愛在一起, 或不在一起. 吳敏, 夏小雨, 小菲, 夏雷, 夏雨, 葉倩文, 沈菲, 顧小峰, 丁妍, 沈岩, 於月玲, 文斌, 文秀, 有光, 婉貞, 李小紅, 郝同, 於凡, 燕生, Tram …… 主角配角幾百號人馬. 作者明裏暗裏炫耀自己縱橫四海的博學, 涉獵領域囊括生物學, 考古學, 人類進化史, 曆史, 數學, 天文, 攝影, 音樂, 美術, 災難學, 犯罪學, 中醫, 神話, 寓言, 以及時政, 社會學, 國際關係學等.
全書的結構, 我以 “一顆支氣管樹 Bronchial Tree” 來形容. 從主幹支氣管開始, 分出葉支氣管, 段支氣管, 細支氣管, 終末細支氣管, 直至肺泡共 24 級分支, 形成一顆枝幹繁茂的空心的樹, 樹幹樹枝均為管腔, 氣流的通道. 於我而言,《失去愛》這顆文字種植的大樹, 比人體解剖學的支氣管樹繁縟 N 倍.
藉由吳敏帶出張仲景的傷寒論, 古人的房中術; 夏雨, 他本人就是一首詩, 沃倫《給我講一個故事》, 蘭波說 “詩是感覺的錯亂”, 夏雨的醫生朋友的《人和藥》, 論及精神科藥物的研發史, 人類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致幻劑 LSD, 愛恨交織的止痛劑 Morphine, 解放有限意識的 Moksha; 沈菲, 除了研究成人造血幹細胞 Embryonic stem cell, 印象深刻的是小峰與她和她母親參觀畢加索巡回畫展, 作者對色情畫, 描繪得聲勢如虹 (第 12 號); 而顧小峰, 一位基因工程學的學者, 由他而切入高通量測序, 基因轉錄調控機製與啟動子接觸的 Looping Model , 不與啟動子接觸的Tracking Model等等, 也扯出毛澤東《鳥兒問答 不須放 P》, 折射當時的曆史事件, 等等, 凡此種種, 分支再分支, 盤根錯節, 鱗次櫛比, 密密, 匝匝.
書中含海量的恰如其分的情景交融, 比如模糊了世界生硬輪廓的大雨打在窗戶, 樹木, 草地, 花壇, 汽車, 行人. “月亮很淡, 像某處荒蕪的庭院, 晾著的一條時間久遠的白手絹, 洗得都變薄了, 而且, 殘破不全”, 以烘托人物痛痛, 然而渴望和解的願望.
立對夢境, 幻象, 臆想的描述尤為細膩, 詳盡, 到位 “在想象裏, 夏雨已經和沈菲共同經曆過種種苦難. 沈菲斷過胳膊, 斷過腿, 曾經被大火燒傷, 毀容, 被社會上的壞孩子欺負, 拋棄, 但夏雨一次次拯救了她, 並發誓要永遠愛她, 愛她到死. 有時是沈菲死在自己的懷抱裏, 有時是他死在沈菲的懷裏, 死在她的, 冷酷的或者甜蜜的, 懷抱中, 死在她的, 炙熱的或者飄忽的, 愛裏”
向左走向右走, 一路向西一路向東, 兩個極端, 矛盾重重的心理狀態描繪,立頗為得心應手. “最幸福的時刻, 也是最可怕的時刻”“一切使生活美好的東西, 又都是美好生活的毒素”“當你擁有時你其實什麽也沒有;當你失去時,你才擁有了”, 哲理引申, 屢屢驚豔. 文字不乏俏皮, 誓如 “上海海鷗相機. 相機前有兩個大眼睛, 但是是豎著上下排列的, 像一個人歪著腦袋在看”. 行文張馳有度, 節奏帶勁兒, 不少段落烏雲壓頂一大片, 喘氣, 不斷氣. 對痛楚 / 罪惡的闡述, 似外科大夫手上的刀, 鋒利, 寒光一閃, 血淋淋; 而對美好東西包括愛情的描述, 筆觸如破水娩出的嬰兒, 可愛稚嫩, 粉雕玉琢.
讀小說的前五分一, 好幾次, 忍不住拍桌子: 拜托麻溜溜的! 誓如寫紐約時, 竟將五大區 / 各大景點 / 各博物館, 紐約當代藝術館裏十幾位藝術家的名字, 一一羅列了出來, 又誓如將崔健的歌單列了一串, 水蛇春那麽長, 長過畢加索的全名, NND 太嘮叨了! 恨不得哢嚓哢嚓 Cut ! 無奈, 立覺得羅嗦是一種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力的敘述方式, 而且是非常現代的. 讀《失去愛》, 別無選擇, 隻能擁抱, 隻能耐心.
故事情節的編排有不少 “恰巧”, 閱讀過程, 一路經曆一些離奇的巧合.
其一, 小雨父親的遺物有一塊浪琴機械手表, 而我父親也有一塊珍藏的浪琴手表, 多年前家中失竊時被小偷盜了.
其二, “小雨還活著, 他現在一定就在某個鮮為人知的地方活著”, 這句話在沒讀《失去愛》之前, 一字不差篆刻埋藏在我心裏已久, 隻不過 “小雨” 換成我一位親人的名字, April 1st 離開的他, 那年 46 歲.
其三, 夏雨的好友明宇夢想為中國設計波音飛機, 而我在雲城結交的好友是北航的學霸, 體質敏感, 藥物治療效果神速, 我戲稱 “小小助燃, 你就飛上天了”, 她哈哈大笑.
其四, “沈菲從盛夏中走來, 站在所有目光匯聚的地方, 然後, 這個夏天就結束了”, 我在 2022 年的一個仲夏之夜開始讀《失去愛》, 讀完, 秋意染. 不算一氣嗬成, 卻是我近年完整讀下來的唯一一部中文長篇小說, 讀得好傷感, “如果人沒有了傷感的能力, 那世界就沒有了愛”, 立說.
夏雨與沈菲並肩坐在窗前, 小陳老師用他的海鷗相機拍攝, 留下了一張夏雨保存一生的照片. 《失去愛》注定是立永遠的情人. 蜷縮在《失去愛》的懷裏, 立的世界被暖暖的氣息包圍, 生怡然, 死亦怡然. “生死, 像是情侶, 像兩股編在一起的發辮, 像光子的波粒二重性, 既是生也是死, 等到沒有生的時候也就沒有死了”.
我想說, 有愛的生活是真正的生活.
還想說, 寫的過程感覺幸福, 你就活在你的書裏.
更想說, 這是一部 Love not for sale 的長篇意識流小說, creative & unique.
立寫了近四年, 沒日沒夜下意識本能地向前狂奔, 直到最後一個字符落下, 意識漸漸回複, 方覺徨然失落, 欲哭無淚, 寒涼刺骨. What a talent! 這是別人給立的標簽. 我, 向捆紮起來放在櫃子裏的那半米高的 A4手稿, 向他的身影, 一位永遠在路上的宅男, 行注目禮. 窗內桌子上堆滿書, 畫冊, CD, 資料, 筆, 墨水瓶, 咖啡杯, 本子, 電腦, 音響, “窗外紫羅蘭色的天空, 今夜是否布滿了星光?”
Life is not fair, it has never been and it will never be. 世間的不公平自然包括資源的不公平, 什麽時候《失去愛》有更多的人看到? 什麽時候風把麥子吹熟? 晝夜春秋, 該來的會來, 該去的會去, 時也命也運也, 一如科研人員夢想發一篇 CNS 一樣.
讀八十萬字的《失去愛》, 意識流不是問題, 勇氣是其次, 五花八門的科學和藝術的知識傾盆渲瀉, 有對口專業素養的, 自然讀得流暢, 讀不明, 亦無妨; 關鍵是, 需要超強的記憶力和不俗的情商智商, 反複無常的倒敘, 插敘, 閃回, 跳躍得蠻厲害, 沒有任何鋪墊, 一會兒恣意地衝出一個顧小峰來, 一會兒又兀然飛去夏雨的麵前, etc. 還不能為此發飆, 抱怨故事支離破碎, 因為這一切, 皆是作者費煞苦心的設計.
我好奇, 他是在寫自己的故事嗎? 立是小峰和夏雨的混合體嗎? 這年頭, 古古怪怪的, 人們過度地渴望真人秀, 偏偏, 我喜歡與時代逆反, 躲貓貓, 隱匿身份和容顏, 隻聞雲中的雲雀聲, 豈不更有趣? 《失去愛》讓我仿佛進入了一個曖昧的匿名狀態. 文學作品深藏不露的東西, 是為讀得懂的人烹飪的燭光晚餐的最後一道佳肴. “其實, 小說裏的很多情節可能都是真的”, 立說. 我頷首: Exactly! 立的經曆頗為富沛, 書中不少細節真實而具象. 也有不少是小飛象一般非凡的想象力, 誓如, 小峰邊聽妻子說話, 邊看電視, 兩條平行線上呈現的景象, 宛如在一台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一台近場光學顯微鏡下, 纖毫畢現. 觀實中, 這種完美的 “一心兩用”, 罕見.
後來, 小說裏的人物吳敏領悟 “每一次性愛都是最虛妄的, 轉眼就什麽也沒有了. 生命變得空空如也. 而關於性愛的回憶是最傷感的, 仿佛關於性愛的回憶和其他所有的回憶的性質都不同, 關於性愛的一切的回憶都仿佛非常非常的空虛. 那裏麵什麽也沒有”---- 這一點, 我的看法截然不同, 連同為什麽不說《失去愛》是人體左二葉右三葉的肺髒, 而是一棵結構複雜的倒置的支氣管樹? 這 2 個關子, 鈴蘭賣了.
巴赫的樂聲逾 300 年, 不曾走音. 一顆支氣管樹有無生命, 端看有無 AIR 吸入呼出, 有氣則生, 無氣則死, Air 看不見摸不著, 卻真實存在. “生命就是一次擴張, 如鮮花之綻放”. 支氣管擴張卻是病, 臨床表現: 咳, 痰, 胸悶, 咯血.
與 20 萬年的人類曆史和幾億年三葉蟲們相比, 人生短的不能再短的若白馬過蹊般的驚鴻一瞥. 你看到了什麽? 看到的是什麽? 你的眼, 你的心, 你的腦能決定. 人生的驚鴻一瞥中, 無論你看到的是什麽, 那, 乃是你的一生.
人類瘋狂 “簡直就像是地球上的癌細胞” (語自顧小峰). 人性醜陋, 戰爭殘酷, 我們需要愛, 愛是什麽? 愛是一絲不掛. 全身盔甲鎧甲鱗甲披掛, 意味著《失去愛》. 我用一個夏天斷斷續續讀完, 然後, 將若幹個夜晚敲打的我的若幹感慨, 放在茶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靜靜, 安安.
畫蛇還須添足 ---- 此文並非文評或書評. 鈴蘭擅長輕功, 飛簷走壁, 這一點, 立早早看透. 我是一個 “雨打芭蕉, 東一點西一點, 點點撩人” 的小東西. 而立的兩維空間, X Y 軸坐標上的 4 個象限, 繁星點點, 星光熠熠. 但是, 如果我沒有熱情洋溢地說出來: 我喜歡《失去愛》! 他會不高興的. 他的天賦異稟和付出的努力, 配得上慷慨的讚美, Marvellous! Exquisite!!
這是我迄今為止寫過的最長的一篇博文, 拳拳盛意, 可窺一斑.
立信奉文學當是高度形式化. 他讀了太多太多的書,求知太過思索太過聰明太過, 有沒有反誤自己? 不曉得. “情商智商之外, 還有活商”. 文章不以祝福做結語, 有多難?
祝福立, 敏感 / 悶騷 / 執著 / 激情 (無論熱或冷) 依然, 傷感並幸福著, 一直修改《失去愛》一直在愛的圈子裏.
“大提琴可以是鼓, 可以是吉他, 也可以是小提琴, 大提琴可以是任何樂器”
你在夜晚聽巴赫《G 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曲》馬友友演奏
在讀《失去愛》之前,我對立的主要關注是他的視覺藝術。在經過一係列的self-development課與self-discovery journey裏,我發現自己對很多中文文字缺乏了容忍度;因為掃幾行,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意圖,視野,與精神世界。但立短篇奇幻小說《神跡》將我帶入他的文字世界,成為他的忠實讀者。對於喜歡解讀文字的我而言,這篇充滿隱喻的小說給予我極大的閱讀快感。但在詮釋的過程裏,我感受到自身的矛盾與急切尋求答案或意義來證明自己深刻的浮躁。一旦閱讀被這種思維所控,就如走入死胡同,隻能片麵地欣賞文字。盡管到目前,我仍不能完全理解這篇小說;但慶幸的是,每次重讀,都是全新感受,我都能獲得新的理解。我想這就是美好的文字的一個特點: 耐讀,藏於其中的秘密逐漸呈現。或許,而這篇小說所產生的不少讀者的抵製,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如他所言,"僅僅看成一種奇幻的文體。幻生出的一個奇境。而且,文字達到讓人害怕的程度。"
一旦靜心閱讀他的文字,我立刻墜入他用文字與生命所創造的一個個奇幻世界。他在近十年的時間裏積累了將近200萬字的文學創作。創作在他這裏有著真實的含義。他不停地探索著文字風格。生活是他的靈感源泉,而豐富獨特的想象力,敏銳視覺天賦,與對音樂節奏的天生感受,生命科學的背景,讓他的文字有一種極為獨特的品質,文字優美,渾然天成,理性與感性並存,具有現代感,充滿激情,神秘,而又內斂。
他的文字無聲地從修改了很多次的手稿裏飛出來,建造了一個個奇幻的極為視覺的世界,於真實夢幻相互的交替裏,讓時間變緩。但無論那種風格,神秘,詩意,音樂性始終存在於他的文字裏。我想這些探索實驗性寫作奠定了立的長篇小說,《失去愛》,的基礎。
我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去閱讀立的這長篇小說,幾乎一字不落。閱讀的過程裏,我時時為湧現的激情所驅,想寫一篇讀後感,致敬這部偉大的作品。然而,在不少的嚐試之後,我發現隻讀一遍,自己不能完全理解這部結構複雜線索諸多結構的小說的微妙深層的內容象征和深層的情感;而需要讀兩遍,甚至更多遍去理解。也許有人會問,在這個快餐閱讀的時代裏,誰還會有耐心去讀,甚至讀上不止一遍那? 但,我想《失去愛》,是絕對值得的。
這是一部史詩般的小說,跨越人類發展的曆史,走出非洲的智人,沿著印度洋,在一種極其殘酷的環境裏掙紮,生存,擴展,進化成現代人,到人類語言的誕生,石製工具手斧,青銅器,到後來科學沿著時間之軸的發展,而文字,藝術,詩歌,宗教,玄學,心理學往生命內在的探索;最終,這些縱向橫的發展將匯聚成洪流,為未來的高智能生命的出現發展做出鋪墊。
現在,我們處在這樣一個夜晚與黎明交替的時刻。豐富的信息與檢索允許我們追溯到仍然如迷的過去,曆史,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又讓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如同一個巨大未知的黑影在地平線上出現。在這樣一個迷惘的時代裏,陳舊的觀看之道必須改變;我們才來理性地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格局與人類不可逆轉消逝的命運。
立的寬廣開闊的視野通過複調小說複雜的結構形式表現出來。複調型小說所追求的是"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識和意識放在同一個平麵上,展示世界是許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觀察或活動的舞台,是眾多個性鮮明的獨立自主的聲音在交流和爭鳴的舞台。在這種小說中,作者與人物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是’嚴格實行和貫徹始終的對話性‘關係。複調小說正是內在於若幹各自獨立但彼此對立的聲音或意識之對話關係中互動共生的統一體。複調小說的藝術世界就是“多樣性的精神之間以藝術手法加以組織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動”,複調世界就是多種聲音平等對話的世界。"
在小說裏幾個主要人物,小峰,夏雨,沈菲,倩文,夏雷,每個人是一條獨立的線,擁有自己獨立的意識或"聲音",有機地交織著。透過他們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曆,所遇到的人,所讀過的書/詩歌,所看過的藝術作品,所用過的物品,所聽來的故事,所經曆的每一件事等等,層層推進展開。立在《最偉大的文字》裏,提到的"永遠的在路上",和"永遠的麥田守望者"。小峰與夏雨分別是這兩種精神的人格化。譬如小峰從少年開始就在遠離他的家園,離開北京,去蘭州,去英國,美國,新西蘭。星空這條線索與他的人生經曆緊密相關。通過小峰,非洲智人依賴星空走出非洲的線索與西方科學的發展的線索得以完整,而且在他的女兒小菲身上得以延續,從對外在世界的興趣與到對真相的孜孜以求。小說有好幾次寫道小峰的在路上的情結。包括和tram做愛的那場。小峰的精神中一直有人類向更遙遠的外太空出走的情結. 夏雨是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代表,他所經裏的是往內心深處的探索。譬如,人類的文字起源,發展。詩意與人性。他們的線索既獨立發展,又有時交集在一起,譬如對興奮劑與玄學的興趣與研究。小說裏女主人公沈菲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她身上有著諸多的謎,在讀一遍兩遍都難以解開的一個謎。我想她是或許是愛情的守望者。這些我在即將計劃的另一次閱讀裏有更多的理解而寫出來。
小說裏暗線無數。令我驚歎著立是如何將它們架構起來,尤其《失去愛》隻是他的第二部小說創作,而且是如此的壯觀宏篇。我想這離不開他的驚人的想象力,視覺天賦,與節奏感。這些線索自然出現,總一些意想不到,卻又極端合理的情形裏出現。譬如,藥這條暗線。它最初出現來自偷聽到的兩個顧客談論拔牙需要的止痛藥。藥,既是一種實物,它從古人尋找長生不老的秘密,到現代西方人尋找興奮劑,止痛藥延緩衰落的藥。與此同時,從甲木的爺爺的話語裏,"西方講究分解,還原,探求事物的本質;東方講究整體,憑借的士內心的領悟。",藥又變得抽象,有了哲學的功能。在這個時代裏,精神的垃圾如病毒一樣繁衍傳播,那麽是否也有一種藥來醫治,如果有,會是什麽呢? 幾乎每一條暗線都是一個喻意與思考的豐滿過程。它們給閱讀帶來很多快感。靜心讀思考,能抓住它們的微光;當它們在小說後麵的章節出現時,會有種恍然大悟,解開一個懸念。譬如,巴赫,手斧,真偽,密碼,奶奶,文字,咖啡,知識分子,紅色神秘的小屋,左傳,等等數不勝數。它們在小說裏是一種內在詩意的呼應流動。譬如,關於拔牙,小說初年青的小峰在小餐館裏聽到鄰桌的顧客的拔牙的談話,到他年邁時拔牙的緊張,疼痛,焦慮,恐懼。仍是個迷。理論上科學進步,拔牙應該是無痛的。是以前無意偷聽到的話融入到他的意識裏,成為他的一部分。這痛是肉體的還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 少年的夏雨舉家離開成都坐著火車前往北京,小峰坐著火車從北京去往蘭州,多年以後小峰的女兒坐火車南行,這是一種視覺上在時空裏的延綿。再深層次地探索,又發現這裏麵有更深的寓意。這些耐人尋味的暗線索在交織的時空裏,時明時暗,忽隱忽現,如同凝聚著這部複調小說的暗物質。印證複調小說的特征,"複調小說正是內在於若幹各自獨立但彼此對立的聲音或意識之對話關係中互動共生的統一體。複調小說的藝術世界就是“多樣性的精神之間以藝術手法加以組織的共存"。如同複調音樂沒有主旋律和伴聲之分,所有聲音都按自己的聲部行進,相互層疊。
而另一個令我驚歎的是小說裏近四五百個人物,立幾乎給了每一個人一個名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概念。因為名字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而且也暗藏著某種概念,有著這個名字的人本身就如同一個宇宙,他或她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幸存者,以及,他或她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複雜性。小說裏,有的人物出現的篇幅極少,甚至隻有一段,但立仍給予他們的一個名字,也表現出他對來自不同世界的個體生命的尊重。譬如,李強,夏雨公司裏的一個新人,"夏雨覺得仿佛自己是在和一個深黑的洞交談。他的聲音從洞外傳進去,過一會兒另一個聲音又從洞裏傳出來,但又像是在和一個無形的人,或者就是沒有人。",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沉浸網絡遊戲的年青人。李強這個人物似乎對於故事的推進不大,但他是新一代人物的某種群體的代表。而且也是真實的現實,在我們生命中,很多人象個影子,晃了一下,就消逝了。
小說裏也有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的存在,譬如食指,畢星星,季羨林,駝玉明等等。小說自然的將真實的人物曆史事件與創作的虛構融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虛虛實實,與黑澤明的《夢》,伍迪。艾倫的《巴黎午夜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與此同時,也在暗自回應著小說中的真偽這條線索,什麽是真實?什麽是虛幻?
豐富的知識性是這部小說極為顯著的特點。立的文字表達與架構能力讓知識有機地成為了小說的一部分。我們在閱讀思考的同時也獲得知識。那些我極為陌生的生命科學研究,寫得有趣味性,知識性,與啟發性,與之而來的故事和情感,它們是暗線或明線的一部分,甚至是某些轉折點,通過它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激情與探索精神在時間的長河裏仍然閃動著光耀,而與此同時,這些人作為人的存在,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故事。他們在小說的存在,拓展到當時他們當時的時空,他們的過去,而我們的現在就是他們的未來。
夢境超越了時空,它反複地出現,增加了小說的神秘性,讓潛意識也成為小說發展的一個推動。人在自我意識和潛意識裏,多重的構造的顯現。這些在古典美學中的單一的旋律就無法表現現代人的心靈深度。於是就出現了無調性音樂,通過用迷亂的音響組合表現人的複雜的靈魂世界。
這部八十萬字長篇小說,讀來引人入勝,也得益於立的文字,故事的節奏的掌握。 小說有十幾種文體,讓小說節奏充滿了變換;既產生懸念,又一邊慢慢地解開它,給讀者一種心靈的滿足。譬如,同是愛情,夏雨對沈菲朦朧的愛有著"青春期裏一種正在逝去的詩意的浪漫"。沈菲與小峰的愛情,充滿了神秘,仿佛兩個命定的靈魂跨越時空不斷的追逐,驚心動魄地美! 小峰去紐約,遇到了攝影師比爾,打開後者的網站時,小說使用的記錄片似的體裁將網頁上的文字如實地寫出來。從食指的瘋人院到,夏雨與醫生的相識相知,夏雨與亭亭的愛情動人精彩的故事以艾爾加寫下的成名作的第十變奏曲的節奏些出來。海倫與奶奶的性愛寫得飄忽神秘。珍與小峰的針鋒相對的生動幽默。特別顯著的詩歌貫穿了整部小說。
說實話,這不是一篇文章能夠解讀完的一部小說。寫到這裏,我翻開身旁的小說,我立時意識到失去愛的宏大與我語言的貧乏。這是一部需要用另一部書來詮釋的小說! 小說的結構龐大複雜,時空縱橫交錯,宏大與精細,如一首史詩;而它的內核裏的激情,始終燃燒著。讀後,我必須承認,我也感覺到一種傷感,那就是我們如當時的非洲智人生活在變換與逝去之中,一切無法扭轉,前進的同時也在逝去。猶如立在《破碎的時間》裏所寫,"從一開始一切早都結束了。時間不過把我們的一生點點破碎成年,月,日,時,分,秒,和虛無"。而那些逝去的人,遙遠的新近的,那樣的鮮活地呈現在時間的碎片裏。
讀完這部小說,我想起了最後一次夢到逝去的母親,現在,她再也不來到我的夢裏。夢中,母親和我坐在一列疾馳的火車裏,我一直往前看,不知去向何方,回頭時看到雙手環保著我的母親,正注視著我,微笑著。
也許,愛,唯有愛,在這無法改變的逝去裏,是我們唯一的溫暖。
非常感謝曉月的視頻,讓我從美國動物行為學及行為學研究者約翰·邦帕斯·卡爾宏在1968-1973年之間做的老鼠烏托邦實驗看到老鼠社會的興衰。實驗中,四對老鼠在一個錦食無憂的生存環境裏從最初迅速繁殖,到達一定數量後增長放緩, 尤其在這個可以容納3840隻老鼠的環境總數量達到2200後,之前形成的弱肉強食的社會結構逐漸崩潰;老鼠的繁殖擴張隨著身居高處的隱士雌鼠與自戀的"美麗鼠"的雄鼠的湧現後越來越緩慢,以至數量青黃不接。1973年5月23日伴隨著最後一隻雄鼠的死亡,這個又稱之為25號宇宙的實驗宣告結束。實驗的結論是在一個社會裏當所有可利用空間被占據,所有社會角色被扮演後,個體所體驗到的競爭及其帶來的壓力將導致他們在複雜社會行為上的徹底沉淪,最終導致社會崩潰,這似乎也預示這著人類命運在"越來越擁擠且非人的世界"裏的危險性。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在現代社會裏幾乎四處有著它的影子,譬如,互聯網滋生的社交平台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的虛擬社交場所,而這些社交場所越來越趨於視覺化與沉浸式;美容整容以及美顏軟件改變真實或虛擬的形象來接近心目裏的美麗人;全球快速增長的自殺率;現實裏人際關係的冷漠獨處的趨勢;"宅"與丁克"成為越來越多社會精英的選擇。人類的生殖動力並沒有隨著物質文明豐富生活便利變得強烈,而是不斷減弱,自1950年在短短的70年裏下降了20%。那麽,人類的命運是否與這個老鼠烏托邦一樣消亡呢?
這讓我想起了立的長篇小說《失去愛》,在某種程度上,猶如人類命運實驗的記載。小說中的幾位主人公,沈菲顧小峰是生命科學家,夏雨是詩人與文學文字的探索者。透過他們的世界,我們看到十萬年前的走出非洲的智人幾乎遍布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在時間的長河裏繁衍擴張從地球走向宇宙,在文字與科學不同領域裏探索研究,將人類文明推向巔峰。小說中,盡管每一對情侶相愛,但對生育的渴望,因生存的壓力,生命的迷茫,與自身的困惑,而淡漠;更象是一種不得已而作的選擇。他們也經曆著生育困境。譬如,小峰與沈菲想要一個孩子,既用了科學的方法,也去了教會,但都不見效,最終聽從同事的經驗之談去新西蘭旅遊放鬆而懷上了女兒小菲;夏雨的弟弟夏雷沒有孩子,在夏雨的倩文癌症過世後,視他們的兒子小雨為己出。成年後的小雨與妻子吳敏為了生孩子,訪遍中西名醫,仍不如願;在小雨與小菲邂逅再續夏雨沈菲純真的初戀卻遭遇車禍身亡後,吳敏與一個美籍華人結婚,終於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成為這些主人公中唯一將遺傳物質傳遞下去的人。
小說裏,小峰曾讀到,"現在所有活著的生物,包括每一位親愛的讀者,都能回顧自己的祖先並驕傲地宣稱:在我們的祖先中沒有一個是幼年夭折的,他們都活到成年,每一位都找到了至少一個異性夥伴並交配成功。我們的祖先,沒有一個在有了至少一個孩子之前就死於敵手,或者病毒感染,或者墜崖。而我們祖先成千上萬的同齡人中,有很多就是由於這些原因不幸殞命。但我們的祖先僥幸逃脫了厄運。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祖先,一次又一次地,連續地逃脫厄運,完成交配,成功地將遺傳物質傳遞下來了。"
但這些幸存了億萬年的遺傳物質在夏沈顧三家的生命鏈裏消逝,猶如小說的第一句所寫,"凡事有始,凡事有終",似乎有著某種宿命的悲涼,但這悲涼不是某個人的故事,而是它濃縮著人類的命運,終將如同茫茫夜空裏劃過的流星。他們的故事或許終結消逝在黑暗中,而吳敏作為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幸存者,傳承著生命的基因,也傳承著人類激情與精神世界的象征,金筆。"一支筆當用來寫字時,它就不再單單是一支筆了。如果你好好的用它,那麽當有一天它磨禿了之後,就可以被扔掉了。那時,它的生命和你的生命都變成文字的生命而長久的流傳下去了。那時,它就從一種觀賞物變成一種非凡的存在物,是一種創造文明的工具。"
人類的命運,應當不會象第25宇宙實驗中的老鼠們一樣終結。在烏托邦的老鼠們無法走出那些固定且狹小的生存空間,喪失了生命的激情,成為沒有靈魂的存在;而人類從未停止過尋求著新的生存空間與生命的意義。盡管我也不知道未來人類到底是怎樣的走向,或許,如同科幻片"Interstellar"裏的科學家帶著那些受精卵在茫茫宇宙裏找到適適宜的生存環境,或許,就如同正在發生的,將從虛擬的元宇宙,一個意識的國度裏,獲得永生。
"多年以後,吳敏才感到,每一次性愛都是最虛妄的,轉眼就什麽也沒有了。生命變得空空如也。而關於性愛的回憶是最傷感的,仿佛關於性愛的回憶和其他所有的回憶的性質都不同,關於性愛的一切的回憶都仿佛非常非常的空虛。那裏麵什麽也沒有。"
曾鄭重的說過,我最喜歡的小說是《失去愛》,因為它對我的救贖。三年前,在那場生離死別後,有半年時間在生活中沉默著,也離開了網絡和所有的微信群,直至開始重讀《失去愛》。邊讀邊寫。在寫了兩個月的閱讀隨筆後,有一天,我釋然了。天空碧藍。
雖說閱讀是件極私人的事,但對一部作品,一部幾年來一直被人們一遍遍提起並津津樂道的長篇小說,那麽就一定有著做為文學作品的普遍性的討論話題。想說的有兩點:
1,《失去愛》中的專業科學知識為小說帶來的一種陌生感不僅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為我們所能理解的小說中的眾多人物的日常生活帶來另一個世界的神秘色彩。而且,小說中科學研究的內容是與主人公小峰和沈菲這兩位科學家職業高度相關的,如果沒有了這部分內容那麽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麽呢?流俗於吃喝拉撒的市井嗎?一直在想,在今天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讀有科學含量及思想內涵的文字難道是正常的嗎?其實,我們真實的世界就是由我們所熟知的和不熟悉的生活交織在一起的,未知永遠是生活中最迷人的那部分。
其實,《失去愛》中對科學專業的采用是非常有選擇的,也可以說是立高明的選擇。因為DNA生命的本質和人類進化走出非洲的過程是最人文的科學,可以說人類曆史所有的思想哲學文學藝術關注的不都是我們是誰?人的本質是什麽?而現在小說又給出從另一重理解: 從科學角度來來探討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麽。這實際上正反映岀人的理性和感性在人類進化進程上的交織衝撞。縱觀現今立寫的大量文章,他反複說的就是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的矛盾都是人的理性和感性的衝突,而這本身就是這篇小說重要的主題,做為一個文科生的讀者,在讀完這部專業知識含量滿滿的作品後的震撼和收獲是難以言表的。
除了DNA,除了基因調控,除了人類走出非洲的人類進化,《失去愛》中還涉及有西方繪畫,音樂,哲學,攝影,東方古老的文字,書法,玄學及中醫學……特別是抗戰,文革,六四等曆史片段自然的與一個個人物進出相隨,成為他們命運沉浮的一部分,不僅深刻的塑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給讀者展現出一幅浩瀚的曆史文化文明的畫卷,令人一次次驚豔,可以說這種采擇各類專業知識之高度廣度深度的寫作在中文作家中從未見過,也難以企及。
2,不難看出,立就是想寫一本沒有人寫過的小說。立的思維模式中有著強烈的反叛條規的傾向,他不屑於瑣碎,他超然於世俗。《失去愛》中處處可現沒有見過的寫法,如果小說全是已有過的寫法那就不是特立獨行推崇創新的立了。沒有我們熟悉的常規性的條條框框的寫作使得讀者在讀完《失去愛》後感到的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擴展,而非是他(她)的已有觀念的又一次強化,這個過程美好奇妙且深刻。從目前能看到的反饋來看,幾乎所有讀完《失去愛》的讀者無一不驚歎於小說構架的恢宏複雜玄妙新奇之美。但前提是,你必須真正讀進去。
有人說《失去愛》缺少生動的對話,我倒覺得小說中人物對話的多少並非是評價文學作品好壞的標準。《失去愛》用議論文代替場景對話,以心靈的傾訴代替人物間的交流,這令人感受到人物的內外統一和深度,並在安靜的閱讀中得以精神的滋養。讀它讓人靜下來,見天,見地,見自己。是的,我讀王小波可以在公司午餐時間,而《失去愛》隻能在深夜的燈下。
這部八、九十萬字的小說,顯然在盡可能的涵蓋多種文體,其中的議論文部分自然不能用小說的虛構來替代,它們的出現必要且恰如其分。這是立在探索小說新的寫作方式。《失去愛》中大量的古文與現代文的對照,多種文字風格的交織更換,都構成了《失去愛》的獨特的文字之美,形成了立的鮮明的個人風格,也使整個閱讀過程充滿著對豐盈和未知滿懷不甘之情和探索之心,以及沉浸於魅力無窮的文字享受中。這真是一次特別閱讀體驗。甚至覺得,通讀它讓人年輕,心態的年輕。
綜上所述,《失去愛》不僅是對隻接受小說常規寫作的挑戰,更是對讀者理解力的挑戰,以及感情能力和好奇心的挑戰,最終是對世俗化的生活的挑戰。在今天,幾乎人人都在感慨當下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多的浮躁,卻又對沉靜的優美的深刻的文學作品難以靜下心來閱讀,不能不說這是現代人生活的悖論。
最後想說的是,這樣一部小說如果沒有反對的聲音,與沒有有人被它深深打動一樣都是失敗的,而如今,對《失去愛》的摯愛與厭棄都是如此強烈,在我看來這就是《失去愛》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對,它是一部非凡之作。從我曾經茫然於為什麽有厭棄這部作品的人或情緒的存在,到今天對於這種茫然的釋然,也恰如《失去愛》裏最深摯的表達:生命中終有著失去,而愛,永恒。
於 2020.12.25
-----------------
附: 一些時光終於一去不返 一一 讀《失去愛》隨筆8
小峰失業了。如果你失過業,在美國,那你讀到41,一定有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是的,親切感。
那種經曆過的恐慌焦慮迷茫和挫敗,撲麵而來,而由那種對恐慌焦慮迷茫和挫敗的熟悉,讓你頓生親切。
我曾失業半年,而期間正是先生一次次手術之際。。。。。。在失業金領到盡頭的最後一周,突然拿到之前在職場上時想都不敢想的一個職位。這,幾乎是一種死而後生的感覺。拜上天所賜,但回頭看來時路,每一步其實也已是為它而備。
小峰無措無助時去找了燕生。燕生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不像小峰生活在象牙塔裏,他是無所不做的藍領,而且還信上帝。小峰跟著燕生嚐試著另一種活法,煙火氣重的多的活法。
這時,不禁想到自己在前兩篇的說做科學是最辛苦的人生什麽的,或許還是哈林是對的,做什麽不苦?你覺得別人不如你苦,那是你沒去做別人的。燕生的苦小峰過去顯然不知,他的生存能力要比自己強的多,小峰卻看明白了。可燕生帶小峰第一次在紐約幫工就遭遇打劫,恐懼的一幕,小峰差點丟了性命,若不是燕生救了他。而燕生從此失蹤。
燕生的失蹤使得小峰又回歸他原先的角色,隻是從科學界轉入工業界。在比實驗室要現實要虛偽的公司磨練了些日子後的小峰似乎變得老練多了。但心更寂寞了,他和沈菲的親密感已不是過去的樣子了。
什麽不會變呢?誰能保證不會變呢?
隻是,在這樣坎坎坷坷的生活中,每一個人最不易變的是心底對一種溫暖的期許。
被打劫之後有一段時間,小峰一想到紐約就心有餘悸。可奇怪的是,當度過了心理不適期,小峰又特別地想回到那裏。隻要一閑下來,他就想往紐約跑,一個人開車使勁跑上兩個小時就到了,有時還會在那裏住上一夜,總是住同一家在法拉盛的華人旅館,那裏有兩個免費車位。後來小峰覺得自己閉著眼都能開到那家旅館了。但是,自己為什麽總想去紐約呢?難道是想在紐約的街頭會遇到燕生嗎?的確,小峰一直有一種感覺燕生就在紐約,而有一天他一定會再次遇到他的。現在,燕生的那輛馬自達破爛不堪,扔在巴爾的摩的街上風吹雨淋,像丟棄在路邊的一本書。但這是真正的原因嗎?或許總想來紐約是因為熟悉。這個經曆過911的城市,而當時自己就在這裏,在這裏他讀書工作生活過,這是一座自己熟悉的城市。可是,北京呢?北京自己更熟悉,還有蘭州和倫敦,自己都曾經在這些城市學習過生活過。這些城市自己都永遠不能忘記,可並沒有總想回去看看啊!於是,他想起了在倫敦和沈菲的一次談話,談話中他們談到了倫敦。沈菲說有時一座城市就像情人,可有的城市永遠不會成為情人,有的,永遠陌生,哪怕你在那裏生活一輩子,你也不能走進她,了解她,她永遠是一個陌生人,你走在她的街上,像走在她的心裏,但你和她永遠相隔無窮遠。所以,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紐約是一個自己熟悉的城市,而恰恰相反,紐約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一座冷酷的城市,在這裏你永遠是一個陌生人。所以,他渴望在這樣的一座城市的街上有一天遇到了一個他一直尋找的知心的朋友。那樣,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不是特別冷。
文字很平靜,卻讓人落淚。這是讀這本小說我第一次落淚。
想起自己在那失業半年裏,朋友的離去和相伴。
不曾想自己讀《失去愛》的第一次落淚是在讀這不起眼的段落時。
可《失去愛》哪個段落是起眼的?哪個是不起眼的呢?自問,而後,啞然。
每一節,每一段,。。。。。
其實,在讀著的很多時候,我會覺得這種寫作足以把寫作者毀滅,可他終沒有,他仍立著。
小峰在失業就業這段日子裏與沈菲的疏遠,那種心靈的疏遠,似乎不是誰的錯,在生活裏,有時人走著走著就走散了,而站在原地需要勇氣,甚至,需要信仰。
可誰是站在原地的哪一個?或者說,還有誰還能站在原地?
夏雨嗎?
初到紹興,夏雨和倩文是齊心同力的。在商業大潮裏,倩文如魚得水,不幾年就由一個熱情洋溢的女學生蛻變成一個野心勃勃的女強人。而夏雨在突然有了很多錢後,反而什麽都提不起勁了。他生性就是懶散寡欲而清高的,他對人無休無止的賺錢又無休無止的購買,厭倦厭煩直至厭惡。
終於有一天他感到非常空虛,無以名狀的空虛,那種空虛的感覺是可怕的。有時甚至感覺生不如死。生活的目的是什麽?真正的生活又在哪裏?
他開始想讀書了,想那些久違的詩。
夏雨和小峰相比骨子裏更柔軟一些更詩意一些,也更隨遇而安,他沒有小峰那麽孤單,他還有弟弟夏雷,還有朋友廖。
這時,夏雨和倩文有了兒子,夏小雨。
生活之河流繼續流淌,不管你願不願意,它自有它的方向。
沈菲在經曆父親故去和流產這些傷痛後,終於成功了。她在大學裏有了IP的位置,有了自己的實驗室,開始讀別人的求職信,開始挑剔自己招來的技術員博士後;她又換了更大的房,她喜愛大房子,她在全是IP的大PARTY上兩眼放光,神采奕奕,她愛上了這種的PARTY。可每到此時,小峰則一人開車出去,他愛上的是這樣獨自一人漫無目的的駕車閑逛。。。。。。
有一次,小峰在路上看到一家旅館,他把車開進去,開了一間房。呆了一整天。裏麵有吃有喝,可以看電視,洗澡,或者睡覺。他發現有些人好像常年住在旅館裏。從此,隻要一有機會,(現在沈菲經常外出開會,有時小峰也編一些理由,)小峰就會開車跑很遠,然後在旅館裏過夜。在很久以前在大學裏,他看過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後,就一直想象著自己有一天也有機會,就這樣一個人開著車在路上,住公路邊的旅館。晚上一個人走出房間,穿過旅館的院子,來到公路邊,看見夜晚公路上飛馳的車輛。他想到過總有一天他會機會這樣做的,但是沒有想到會是像現在這樣的夜晚。但也許那些都並不是夢,隻是一些很遙遠的東西。夜晚的公路上總是飄散著一種氣味,那是公路的味道,和家的味道,和身體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是一種堅硬的氣味,隻有在一個人的夜晚走上公路上才會聞到,它從很遠的路上傳過來,像夢中大洋洲的土著敲擊空心樹幹做成的鼓,那些夜晚在路上行駛的車輛對小峰有著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大貨車,所有的車都開著晃眼的大燈,呼呼響著疾馳而過。這時小峰就想象著開著大貨車跑遍美國,那有多爽啊。當然,他知道這不是屬於他的生活,就像這些紫水晶的夜晚,紅寶石堆砌的旅店,閃閃發光的貝殼鋪成的路,公路上遊蕩的銀魚,藍色的水母,五彩繽紛的珊瑚,天上飄滿吐著小火球的海星……
那麽,小峰,什麽樣的生活才是屬於你的生活?
讀時一直狐疑的是,在夏雨小峰來回交叉的故事裏,還穿插著一個李小紅,立的用意是什麽?
從小沒有家庭之愛的李小紅,少年遭遇性侵,青年時有一段扭曲的愛,而當遇到娜娜時,他已失去愛,正常的愛的能力,再度被傷害後開始瘋狂的報複傷害他的人,手段殘忍。
已是公安處長的夏雷在提審後李小紅後煩躁地玄想----生活就像炸薯條,或者,生活就像一杯咖啡,可以加糖,也可以不加糖,有什麽意義呢?如果李小紅沒有發生這些事情,那他也不會遇到娜娜。他會有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他就不是李小紅,他就會成了另一個人,那麽他甚至有可能就是他夏雷自己,也就是說他夏雷也就可能是李小紅了。所以,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實現著另一個人的一種可能。
或許,這就是立的用意?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實現著另一個人的一種可能?
或許,立壓根就沒有用意,他寫著寫著就到了一個忘我的境界,世間本就在同時上演著各種不同腳本的戲碼,他看透了戲碼中的你我他之所以成了你我他其實就是那個叫命運的導演的安排,而為人本質上的所有情感並無別差異,差異就在於每個人剛好出演的那個角色。
和立說起過人文主義。當時立是怎麽說的?好像語焉不詳。
有時,覺得和作家討論主義是沒有意義的。幾乎像是空談。作家的主義就在他的作品中。
立如細致地講述夏雨小峰一般細致地講述著李小紅的成長遭遇和他與常人並無二致的喜怒哀樂孤獨絕望愛恨情仇。他並不是天生的罪犯。但他終於成了罪犯。
又要說到尤瓦爾,他在《未來簡史》裏把人文主義寫的熱情洋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獨一無二的內在聲音,永不重複的一連串體驗;每個人都像是一道不同的光線,從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為這個世界增添色彩深度和意義。---- 這自然是激動人心,我卻在想,李小紅是不是這每個人中的一個?有人是光線照亮世界,而有人是光線後的陰影,但卻也是世界中的存在。
立的人文主義與生俱來,她們在《失去愛》的字裏行間,她們比哲學家的更真實,也更悲憫。
(寫完,夜已深,突然有些傷感,天明時分,船將啟程遠航,一些時光終於一去不返。。。。。)
2017.7.29
終於把《失去愛》看完了。其實,看第一,二章的時候,也曾想放棄,一葉知秋,感覺這片葉子不是我心目中的秋色,但同時我也擔心自己是盲人摸象,更重要的是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引起轟動的這部作品到底妙在何處,於是接著讀下去。漸漸的,我感覺有點意思,有意思,很有意思。新的一年來臨之際,夜深人靜,我終於合上電腦躺在床上,卻久久難以入睡……。
這是一部什麽樣的小說?如果從“正統”的文學體裁看,它並沒有特別生動的情節或鮮明的人物,甚至看不出作者要表達什麽主題,所以很難把它歸於一種現成的文學類別。我暫且稱它是“散”文吧,是“散”文, 不是“散文”。它從結構和思想層麵都是零零散散的灑落在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時空裏麵。但是,看到後麵,當我走進小峰,夏雨,吳敏和沈菲的生活,確切的說,是走進作者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時候,我隱約感到,這種“散亂”其實就是“立體”的特質,像立體詩歌,或者說整部小說就是一部長詩,關於生命的史詩。立的文字如詩,整部小說可以說是用詩歌體寫成,每一個段落就是一句詩,那黑壓壓沒有分段的一大坨文字如果印在紙上就是整整一頁,那是一個長長的詩句,而一句話的段落又是一句極短的詩,它們參差不齊卻錯落有致,讀來有詩的韻律和節奏感。讀這部小說就是讀一部長詩。
普通的小說,是選取一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段,甚至是一個截麵,把我們生活的三維世界在紙上鋪開,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裏發生的事,都可以洋洋灑灑的以二維的文字寫上數萬字,一刹那的心理活動,用文字表達就是一大段,一滴立體的墨汁,一旦降維落在二維的白紙上,漫成了一大片,可以變成一幅最新最美的圖畫,也可以是一篇最新最美的文字。但是立的文字不是降維,而是升維。《失去愛》把我們生活的三維世界,幾乎是從時間的開始,人類的起源,個體生命細胞的發育,一直到百年後的未來,曆史人物涵蓋古今中外;空間上,從成都,到北京,到倫敦,到巴爾的摩,到紐約……作者把線性的時間和人物及相關事件折疊起來,穿插,變形甚至扭曲。無限的時空在有限的文字區域裏,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四維空間。在這裏,時間和空間交錯著,甚至重疊著,你若找到一個“奇點”進入那個世界,你會感受到生命的奇特,遠古的浩瀚,未來的縹緲。四維空間裏,時間是重疊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也不是線性的關係,在某一點上,你可以感覺到一種無限的想象空間與浩瀚的學科知識。當你在關注一個故事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又扯到了各種相關或不相關的學科,有生物學,遺傳學,天文學,犯罪心理學,文學,哲學,曆史,繪畫,書法,音樂,攝影,密碼,考古……,與此相關的人物和曆史事件無所不包,這些不僅僅是科普性的一帶而過,而是大段深入的講解並帶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對這些方麵有所關注有所思考的讀者,一定能在某些地方找到共鳴。
這種宏大的架構,讓我想到《三體》,三體是科幻,《失去愛》我把它稱為文幻吧,一個科學背景的文學家兼哲學家藝術家對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充滿人文關懷的幻想。說幻想其實不準確,小說中所有真實的,虛構的情景其實都建立在一個科學理論之上:那就是龐勒維猜想:一個個點(人),在時空中徘徊,相撞,相遇又錯開,那產生的震蕩,就是發生的故事,永遠的孤獨,來自那一次次的錯過。
當我看到某一章節裏,立貼出了他的手稿照片,這年頭仍然用筆在紙上書寫的人是正真的作家。通過那極具個性的手寫體,我看到一副書法,不,是一副畫,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孤獨的思想者,一個神經質的藝術家兼科學家,我聯想到了梵高。梵高的畫,盯著看久了讓我產生一種恍惚的跳動感,看著立的文字,也仿佛看到了立書寫的筆觸和筆尖的跳動,那些文字都是活的。雖然立的文字常讓我感到壓抑,沉重,但我還是從好奇到忍不住每天都要看上幾章。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讀立的文字,恍惚間有個錯覺,我好像潛入立的書房,那裏堆積著各種各樣,各個學科的書籍,散落著立的筆記甚至日記,還有,立攤在書桌上的《失去愛》手稿。立似乎不介意我觀看他的隱秘,我作為讀者在偷窺作者的內心,驚恐之餘,這何嚐不是自己的寫照呢。其實這篇小說正像立自己說的,無論看上去多麽客觀或者多麽虛構,多麽與作者無關,但都是作者的自畫像,是作者的自我喚醒。通過這幅畫像,我看到夏雨,小峰兩家三代人,他們後麵,就是立本人,也是讀者自己的影子。
立為了這部小說,可謂嘔心瀝血,失去了擁有的一切,差一點連命都搭上。立是一個實在的人,活的真實,但辛苦,他敏感,躁動,壓抑,焦慮,熱情,開放,自然,灑脫。正像他筆下的梵高:“梵高是一個非常實在的人。憨憨的,好心腸,他因為喜歡妓女,就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人家。但他不知道妓女並不會喜歡他,他沒有錢,畫的畫又沒有名氣。梵高並不了解這個社會,所以他才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一個人如果真的了解了社會,他就不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了。”
立是一個藝術家,一個生活在自己世界裏的藝術家。大凡藝術家,對待性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角度與感知。性不再是扭扭捏捏的,更不隱秘肮髒,藝術家,尤其是那些正真的創作自畫像的藝術家,可以坦然把性甚至一切人性真實的東西一樣樣的攤開,鋪在讀者麵前,他們不僅僅是描述性,而是把性作為一個介質,探索人性中最原始,最具活力的精神。這也讓我理解了為什麽有的時候立的某些大膽“出格”的言語和那些晦澀黑暗的情緒。也許有時讀者被這種沉重的情緒困擾,其實這正是觸動了我們自己內心的那個部分。
立的詩:
我的世界很黑,
你別想,
在這裏找到
意義,除了
你自己的
影子。
……
我的世界很黑,
那裏麵
沒有光。
我想,三、四十歲的人恐怕不會喜歡立的文字,但過了天命之年,經曆過滄桑的人,一定會對立的文字有所感觸。立是殘忍的,創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又親手一個個殺了他們,好在立也是仁慈的,在小說的結尾讓時光倒流,我們又看到了年輕的小峰和沈菲,在泰晤士河邊的摩天輪下,迎著夕陽甜蜜的親吻。活在當下,生活畢竟還是美好的。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沒有特別讓我感動震撼的地方,尤其到了這個年紀,不太喜歡過於沉重壓抑的東西,但是,《失去愛》總有某些段落讓我有帶入感,讓我思考:生命的本質是什麽,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人為什麽會犯罪,什麽是愛,小峰沈菲,夏雨吳敏得到過愛嗎?還是一開始他們就在碰撞震蕩中錯過了,失去了愛?愛到底是什麽?……立展示給我們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又讓他們一個個在我們眼皮底下凋零,枯萎,死亡。癌症已司空見慣,但看到沈菲和吳敏漸漸老去,孤獨無助的麵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不禁有些傷感,我自己到那個時候會是什麽樣子?不過立的文字的確很美,死亡也是可以美麗的。
總之,《失去愛》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作品,至於是否喜歡完全取決於讀者自己的審美,畢竟,閱讀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我個人覺得,這部作品應該以紙質形式出版,但是書中畢竟涉及一些大陸敏感的人物和事件,不如去香港或台灣試試。預祝成功,我先預訂兩本。如果我有資格提出什麽建議的話,我覺得立的文字假如是100%的自畫像,畫完之後自我欣賞完全沒問題,如果想得到更多人的共鳴和認同,文字上恐怕要稍微收斂一些。藝術家的確可以創新可以挑戰世俗,但是當你還沒有成為杜尚的時候,你拿一隻便盆,不會有太多的人用藝術的眼光去欣賞的。沒有一部作品是完美無瑕的,所以對讀者的建議和批評,也許用更加謙和的態度更有助於和讀者交流。當然這都是廢話,沒有個性沒有傲氣的人成不了藝術家。
再次恭賀立。
你的表達很有律,一層層的。
立的表達,確實能意識到他在表達的。
我讀文章的時的感覺就是,開始是想作為一個普通故事來讀。後來意識到不是一般小說那樣追小說中的人物就可以,這樣追太亂,太雜沒有頭緒。但是每一段都是很有意思,有知識,有想法的。後來就明白要跟著主述人。那時就好像我是一個學生,跟著一個老師,一個不需要我考試的,導遊式老師,到處遊走,參觀博物館,鑒賞藝術作品,學習很多科學知識,以及背後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是故事的一部分。過程中很多和我以往想的一致。有些經過解釋,也能明白。也有不是太明白的,比如對畫,對詩的深入意境。有時一些小細節不同意,因為我另有想法。整個過程雖然也不是特別輕鬆,但絕對不會棄學而走。
所以當最後立說。
好了,我親愛的朋友。我想要講的,已經都講完了。
我的失落感就來了。什麽,完了。我還要繼續邊聽邊看。
我理解很多讀者喜歡小說帶來的完全沉浸感,沒有各種痕跡來提醒自己從沉浸的狀態跳出來。這種感覺好,我也喜歡。所以這也是我喜歡快速閱讀的原因。能一氣嗬成,讀下去的對我而言,不會差。
不過我真的很喜歡這次讀失去愛的體驗。這次我代入的隻是我自己。能旁觀他人,體驗自己。新穎的體驗。
給立兄吧, 因為雖然俺常常不太看得懂他得文字, 因為對我的能力而言太高深, 但是他總能對俺寫得分析得很到位, 當然他的失去愛裏大段的關於基因的研究, 恐怕城裏我是為數不多能看懂的。 人類的未來也許如他寫的, 希望不要吧。
我其實不敢談立的失去愛的。因為失去愛,不僅構思上複雜,而且涉及的巨大的知識積累,對我這種閱讀量小,不但沒有知識,甚至有點反知識的人,發怵也是顯而易見的。感謝茶坦一些ID評論和引導,使我終於下定決心去認真讀一下。
雖然也是自覺認真讀的,但是還是快速讀,沒有像立建議的那樣慢慢讀。快速讀可能就是我的一個習慣吧。很多年了,這個習慣讓我不去碰長篇小說,其實小說也很少看。我喜歡看評論,在相對短小的評論中獲取靈感和和各種火花。所以我喜歡在網上逛。隻是這一個月,我突然一下子猛讀了,三體,百年孤寂,塵凡無憂的少年往事,讀了這些,使我在讀立的失去愛時,加力不少,產生不少橫向聯係。其實最近我還讀了餘華的活著,那篇我倒沒產生關聯感。
失去愛很宏大。就像三體,應該說比三體更宏大。當然三體有宏大的可視感,畢竟我們的三維立體感,更容易感受空間。三體的故事是跨出地球,擴展到太空中,而失去愛的故事隻發生在地球。
失去愛的故事明線是夏雨,沈菲,小峰三個家庭幾代人的生活曆程。又借著他們的經曆,展現出人對自然,心靈探索的方方麵麵。比如小峰的科研生活帶出DNA,進化論研究等,展現出人類從遠古的智人走到當代人的進化暗線。DNA的突變,讓智人有了語言功能。語言功能一旦形成,人的進化不再隻側重DNA了,語言成了人進化的重要元素。語言打開人的,心靈感覺之門,不斷產生很多高端的非生活必須的各種藝術,詩歌,繪畫,文學作品,夢想,乃至科技,和各種常態和非常態的心理需求。這些又凝結在一起形成另一條暗線貫穿在小說中,甚至通過各種真實案件展現。
立表達一個觀點,就是語言不僅讓人豐富心靈,有了超脫肉體獨立存在的能力,而且真是這種超越能力,讓芸芸眾生被語言控製,形成了合一的現象。生命的曆程就不是獨有的,是恍然相似或重複,所以立安排了不少鏡像場麵,又形成有一條可以查考的暗線。而且通過語言連接,人喜歡觀察他人被他人觀察來了解自己,好比照鏡子。
失去愛中還有很多夢的描寫,夢和現實銜接在一起形成似恍然的感覺,但卻又非常真實。這種夢幻感和百年孤獨不同,百年孤獨比較魔幻。
前些天我讀塵凡的少年往事時,也被她的故事打動,感覺她從少年的視角出發,自己的感受,外界作用,對他人觀察等等感受。描寫得很出神入化。這種體驗也在失去愛中感受到。隻是失去愛的表達是多視角的,切換來切換去,不僅是人物變換,還有類似藝術啊,科技啊等角度變換。
很多小說成功是因為能讓人沉浸其中,換句話就是方便代入。代入有幾個原因,一個是真實比如相同得經曆,激起讀者共鳴,不知不覺就代入了。還有就是滿足心理需求,比如瓊瑤的小說,滿足小女孩對真愛的想象,被出挑的英雄愛上,自己隻愛這個處於頂峰的大神,同時又眾星捧月,被一眾男二號,三號堅決地戀著。失去愛人物的刻畫也是非常真實生動的,如果隻是盯著人物主線看,也是容易代入的,雖然不是英雄式的代入,但肯定可以共鳴式代入。但是因為小說的布局又使代入不易。因為就好像一個房間裏的生活在展開,你要進入了。突然鏡頭被拉遠,房間成了一個小點,就難進入了。這個點的感覺,不時被小說中的各種暗線的提醒。而且不斷被提示,你試圖代入人或事,是翻頁了。或者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事實上主要的人物都一一描述了走向死亡的過程,而且反複提示。試想誰願意不斷代入死亡啊?所以悲涼一直籠罩在整個小說中。
當然我這不是在說失去愛不好,很多時候希望鼓舞人心,喜聞樂見。但不少希望是通過絕望產生的,而且這樣的希望或許更有力量。單看主線,所有人都死亡或許是個絕望的畫麵。但是整體看,作為已經擁有語言,和憑借語言有了超越肉體精神能力的人類。精神的永生或許才是更大的希望。這時思緒或許可以飄向遠方。我覺得或許比三體中描述的遠方的永生更有魅力,更靠譜呢。
最後我想說下不關失去愛的。
立在最偉大的小說中涉及的一個問題,為啥2666小說的作者對人神公憤的極端事件表現淡漠。我覺得不是他表現淡漠,而是他表現真實。其實所有的人在情感上是比較淡漠的,不可能和失去至愛,至親那樣痛入骨。但也不是說大部分人的憤慨,震驚,悲哀等,表現是刻意假裝的。那些憤慨,震驚,悲哀等等。。。被觸發的是人腦中固定成形的觀念,比如政治正確等。2666的作者可能不受觀念限製有更大的心靈自由。
引申下,立很喜歡他的神跡,多次推薦。我看過了。我不是保守人士,不從黃文上聯想。但是我沒有領會深意。我想一定是我裏麵有啥固有的觀念鎖住了我。
囉嗦一堆,向立和他的4年心血凝結成的 失去愛 致敬。
我覺得《失去愛》是部傑作,如果立照樣再來個三五部、六部七部,啥矛盾獎,布克獎,芥川獎,卡夫卡獎,龔古爾獎乃至諾貝爾獎也不是遙不可及。
其實這是三年前初讀《失去愛》的大致體會。模糊地記得這部小說讀起來比較費勁,它有博爾赫斯的迷宮,有村上春樹的孤獨,有納博科夫的細節,有波拉尼奧的囉嗦和潑辣。當然,還有托爾斯泰的現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邃,以及卡夫卡的幽暗和喬伊斯的亂想……總之,是個大雜燴,文字鋪麵而來,金玉並泥沙俱下。
小說敘事手法上似有融合宏大敘事和個人敘事的野心,雖然小說裏沒有“我”的出現,然而夏雨和小峰的性情無不有些作者的濃重陰影,或者說他們是立的兩個側麵,表達著兩個立的想法,所以,這部小說具有自傳性質,確切地說是立的精神自傳。當然,這是俺個人的猜測,當然也知道作者立和生活中的立應該適當分開。
這是大的方麵,具體到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等,俺看到立的天賦散落在小說的各個角落,似顆顆鑽石熠熠閃光,從而小說顯得流光溢彩,天才的腦門也閃閃發光,遠看似乎腦後還有光環……我猜,天才都大致如此吧——自帶光環,走哪兒帶哪兒,他走到茶壇,那光環裏的一部分天才的傲慢也隨之而來。
幾年下來,俺一直琢磨著在誇立的天分的同時,是不是能批評他幾句,以打消打消他傲慢的囂張氣焰。然而終歸力有不逮,即使讀了N本批評理論也無所助益,所以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天才豈是我等庸輩可以品評的。
哈哈,過年的話說完了,如有太肉麻處,請觀者見諒。實在話是,特羨慕立持續的創作才華,俺創作才能寡淡,扯淡意識強烈,所以上麵憑記憶草草而籠統地評論一下立的小說《失去愛》。或許,將來俺有巨多空閑時間時,會重讀《失去愛》。
很高興讀了<失去愛>,似乎瞥見了另外一個立。如果一天出書了,通知一下啊,是一本會買回來讀的書。
我並沒有非常認真的讀完整個故事,前麵五六十章緊緊的吸引我,可是後麵的不能靜下心來讀,試著從結尾倒著讀, 也還是不能沉下去。大概是因為那前麵的章節對我產生太多的共鳴,而後麵的是主人公中年以後的故事,又是我個性裏麵極不喜好的陰鬱壓抑的色調。也許以後有機會,我能讀懂後麵的故事。
所以我也隻能評讀一下讀了前半部的感受。
從文章的時間跨度,人物布局可以感受到立在寫這個故事的立足點和野心。立的人物布局很廣,從沈岩的權勢階層,到有光和婉貞的知識分子,到小峰父母農轉工,還有下層的一些小人物,李小紅,馬加爵,燕生,立對這些小人物的描述基本都是暗色調。故事的穿插很有音樂節奏,有鏡頭切換感。他還巧妙的加入一些有影響的事件,如李小紅,馬加爵案件,如911,連環殺人案,讓他的小說多了一些時代的厚重感。以前讀書本版<阿甘正傳>也是這樣在小說中加入了曆史事件,有些黑色幽默。
一直以為立是位孤獨且癡迷寫作的網絡寫手,讀了<失去愛>,在我心目中他成了令人尊敬的真正作家:). 立的文字極具鏡像,如夏雨第一次見到沈菲,"一直到很久以後,每當回憶到這一刻仍然覺得,那天全班同學坐在教室裏,仿佛就是在等待著這一刻,等待著陽光照進教室,然後她從盛夏中走來,站在所有目光匯聚的地方,然後,這個夏天就結束了。” 立對人物的刻畫簡潔而醒目,” 他看見沈菲麵色緋紅,微微氣喘,頭發有些亂,穿著一條暗紅色的裙子。站在教室前麵,窘迫而鎮定,像這世界裏突然出現的,一支由光的粒子匯聚成的玫瑰花蕾,美麗非凡。”
小峰和沈菲的生活是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立對實驗室的那些描述非常的精確,筆下的人物如一副副述描,簡潔而靈動。有些感動立的刻畫,沒想到那樣的日子也能寫出美感。博士後階段無休止的加班,發一篇文章的糾結折磨,沈菲對教授職稱對課題的偏執。小峰和沈菲他們還好沒有孩子,我和丈夫和身邊的朋友們是帶娃做博後,家家都是一場混亂,不過我們當時還真的差不多周周party。 以前看戰鬥片還有武俠片,光鮮的主角就那麽幾個,大多是露下臉就被殺了的炮灰,科研界裏亦是如此,成了大牛的就那麽幾個,大多成了如老宋一樣的炮灰。小峰糾結的就在與此吧。青春年少讀書時期都是人中驕嬌者,自以為是人中精英,應該能夠一直留在人群中的光圈之中,科研界其實不過如高中大學一樣是大浪淘沙,隻是這次的幸運者成了別人。收入最底層的人,如燕生,生命力象野草一樣,飄到一處就可以生長。科研界的人員也象野草一樣,給點機會就可以茁壯。身邊的朋友尤其是女性,很多從實驗室走出,紮根與各行各業,幾年的科研不過是人生的一段別樣經曆,人生不就是走路麽?立文中的人老被過去牢牢的拉住,總在回頭顧望,沈菲和小峰被過去的影子過於遮擋,也許是小峰一直消沉的原因。隻有倩文和文秀一直往前衝。
立的文筆有著小幽默,就如小峰感歎他媽媽做飯,"這麽多年過去了,老媽廚藝一點進步也沒有啊,仍然是一片混亂,缺乏理念,忽略細節,簡直像一場農民起義。”還有描述他父母的相處, “脾氣暴烈,像兩座兵工廠,生活在一起,不知疲倦永無止息地向著對方點射,掃射,投擲手榴彈,毅然地扳動火焰噴射器。”
讀<失去愛>的時候常想起這幾句詩:
你能辯出真愛的麵目嗎?
你在哭,
你說你焚燒了你自己,
但你曾可想過,
誰不是煙霧繚繞?"
立是在小說中觀察解讀著人生,他的主人公都在不停的尋找,小峰和沈菲在相遇前交錯的行程,夏雨與倩文,夏小雨與小菲,還有擦肩而過的行人,立似乎述說著宿命,但他從小峰的描述中又排斥著宿命論。
看到簡丹兒評論中說她初讀時偏愛<失去愛>中的夏雨,有些驚訝,我覺得自己最不喜歡的竟然是夏雨,人與人是多麽的不同啊,也許讀書真的就是讀自己。我讀出的夏雨沒有生命力,一生都在尋找徘徊。那滿滿的愛就在身邊啊,他找到了倩文才知道與前女友的性愛更美妙,倩文去世後他更體會到了倩文的好,假如他真的與沈菲相愛,圓了青春的夢,他就能幸福快樂了麽?有些人,似乎永遠都無法快樂。
很喜歡小說的名字<失去愛>,可愛是什麽呢?小說中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鳥被賦予在高空自由飛翔,但它從空中劃過的時候不知道什麽是自由,當他落入捕鳥網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知道了自由。
用喜歡的幾句詩結尾吧:
乍想起我的初戀故事,
我便,開始找尋你,
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盲目,
戀人不會在最終相遇,
因為,他們本來就一直在一起。
有一片田野,
它位於
是非對錯的界域之處,
我在那裏等你。
曾經讓人摯愛過,
曾經讓人困惑過,
曾經讓人著急過,
曾經讓人憤怒過,
曾經讓人忽略過,
曾經讓人回避過,
她就是我的失去愛。
------ 如果是愛失去就是永遠的擁有。
立,好久不見更新,你還好嗎?
曾經讓人困惑過,
曾經讓人著急過,
曾經讓人憤怒過,
曾經讓人忽略過,
曾經讓人回避過,
她就是我的失去愛。
不過,今天令我感慨的是----
“而我
從來沒有原諒過他。”
也不要為難他。
其實他挺可愛的,對不對?親愛的立。
我聯想到他在這兒的禮遇。 :))
Luumia,你還記的嗎?她最後的留言是我最喜歡也是記憶最深的,朗朗如晴空啊。
“真就這麽寫完了嗎?好長時間以來每天早上看一章“失去愛”已成為了一天生活中的一部分,現在也要“失去”了嗎?
如果逝去的時光就是曆史,那麽這部小說無疑是對我們這一代人經曆的時代史詩般的記錄,那些相似又親近的靈魂!
立,出版吧!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小說!
謝謝你!作為讀者,愛你!”
————立: 怎麽能不記得。看你引的最後這段,眼圈都紅了。
看在劉曉波的份上,必須要說明白!您昨天那個貼,能和紀念劉曉波的貼,相提並論嗎?
我還以為是您冷靜下來,覺得不妥,自己刪掉了呢。
其實您應該被刪卻沒有被刪的帖子還有不少呢,得感謝網管大度!您總是強調別人傷害了您,不論是網管,還是讀者。。。您太自我中心了,從沒有想過您的一些不妥的言行文字,給別人帶來的感受嗎?如果我沒有記錯,自從我踐諾給伊北的故事寫了一個評論,您就不知道搭錯了哪根筋,先是叫著“親愛的”跟帖,然後又點名送給我一首令人“閱後不快”的詩,接下來,居然在自己的文章裏再次點名,兀自拉著我的手,摸著我的頭。。。樓主,我們不熟!!!我沒有叫網管刪了你的貼已經很克製了。請不要逾越互相尊重的界線。
現在說點good news。其實您應該感謝漫條斯理,她給了您那個問題,一個正確答案。令欣賞您文字的讀者卻步的,是您自己。和您胡思亂想的恰恰相反,對於《失去愛》,我是從頭到尾都讀了的,並且和一起讀的朋友說,我需要給《失去愛》寫一個正式的評論,我開始下的結論不完全正確,雖然開頭線索繁瑣混亂,但後麵漸入佳境,令人震撼。但是,鑒於您對其他跟帖讀者的反應,我一直保持沉默。無疑,您是分裂的。令讀者無法繞過那些令人不快的表層,去表達對那些有深度思想和文字的欣賞。我也一直試圖說服自己,將ID和文字分開。對於您的一些優美的無我的文字,我都點讚了。然而,一旦那個自我跑出來,就亂了套。他一會哭一會笑,一會插科打諢,一會打滾胡鬧。就像我最初的直覺,如果您能把那個神經質的自我安撫下來,安安靜靜地寫文章,才不愧對上帝給您的才華。看到您說《失去愛》被小編退回來,我為這部作品感到失望和不平。這世界充斥著功利,自戀,媚俗,和淺薄的垃圾作品,而如此誠實深刻的文字,居然被拒絕。。。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許您應該做一些小小的修改。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噪音和蕪雜,把真正的珍寶更清晰地呈現出來,努力將這部作品出版。
以上是本人真誠的意見和鼓勵,希望您能夠理解。並且不要再喋喋不休地否認或解釋。保持一種美感。。。謝謝。。。
雪伊:
論無我
從哪裏切入呢?
我多次在評論中談及這個“無我”,但從未有過清晰明確的定義與解釋,以至於立對此非常疑惑,因為不了解而幾次批評。當然,因為在不了解的迷霧中,所以,劍刺出來,也是向著想象中的方向,並未觸及這個概念的本質。
先從劉曉波先生說起吧。誠實地講,我對劉曉波先生的一切,了解的並不超過維基百科的介紹,他的文章,讀得也不多,對於他的政治觀點無資格評論。若是以中國傳統的那種“成敗論英雄”的標準,他什麽都不是,飛蛾撲火,螳臂擋車,堪為反麵教材。人生的意義,無非是向外探索大宇宙,向內修行小自我。而當一個人的人格,能夠放棄生存和利己的本能,躍升到一個廣泛的高度,能夠升華為一種精神,那就不是燕雀之輩,蠅狗之徒可以理解的範疇了。在這裏,自我消失了,人的肉體生存,完全融合在精神與信仰裏,超越了生死病痛,超越了政治立場,超越了種族國界。。。實現了一種絕對意義上的自由和永恒。
回來談文字。 “無我”這個概念的第一個層麵呢,是對外,將小我融入到人群,人類中去,融入到自然與生活中去。讓肉體和筆成為一種類似“靈媒”的介質,那些思想的星星之火,在筆端燃燒成熊熊烈焰,沿著文字,燒到讀者的心裏去。
作品中的“無我”,並不是不能從主觀角度去感受,去描摹。而是,超越個體,感受描摹出一種人性中共有的感情,情緒,與思想。一部作品的成功,在於引發讀者共鳴的深廣,以及經曆時空國界文化考驗之後,能廣泛深刻長遠地喚起讀者的感同身受,思想上的啟發照明,在能量上,真正實現流動和傳遞,甚至刺激潛在能量的爆發。
以立的《失去愛》舉例,其中本質核心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說是對整個人類社會宏觀和微觀的反思,人性善惡誠實的折射。但作者在寫它的時候,他因為太聰明了,知道的太多了,思想太活躍了,他會要打破許多,在文字中進行實驗,進行爆破。他炸毀了許多即成的傳統的優美的東西,他的文字和思想的藝術性暫且不論,就是他表現的這個方式,本身是一種藝術吧。他以此為傲的。因為這是他創造出來的。但在這個爆破的過程中,這個除舊創新的過程中,他比較孩子氣,在必要不必要的地方,他都給塞一炸藥包。所以,普通讀者看到的《失去愛》,簡直就是滿目瘡痍啊。。。但寫到一些關鍵的情節,作者他自己太投入了,他忘了他自己了,忘了吃飯,忘了喝水,忘了去衛生間,忘了孩子氣,和炸藥包了。。。這時候,就是精彩的地方!好像上帝,他總是在絕美景色的周圍,安排許多茂密森林,懸崖峭壁,死亡穀地。讀《失去愛》有這個感覺。要披荊斬棘,才能到達那絕美的所在。
經常寫作的人都知道,這個狀態和感覺非常重要。其實,所有的,藝術,科學,都需要這麽一個狀態吧。就是“無我”。你需要忘記你自己,沒有任何假裝,掩飾。完完全全,把上帝交給你的,再交出來。象伊北,說他寫到最後,落淚了。完全進入了角色和情節。其實寫作,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情。你付出了多少能量,讀者就能從文字中感受到多少能量。你寫的輕鬆,讀者讀得輕鬆,那就是一笑而過的東西。
“無我“這個概念的第二個層麵呢,是對內,消除自己的Ego。一個人最難突破的,就是TA自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Ego,因為Ego, 而有了主觀和偏見, 以感性情緒,個人好惡,代替了客觀判斷,公正評價。基本上是個喘氣的活人,都無法擺脫的。而修行呢,也就是自發地有意識地,克服人性中的弱點,盡量讓自己靠近客觀,公平,和理性。
但這個部分比較困難,因為人都是驕傲的嘛。尤其是有才華的人,優秀的人。就好像星如雨那天說的,如果評論沒有得到回複,就會覺得不被尊重。因為她真的很有思想的,評論得也很真誠,文字也有水平。象立,他覺得他寫了一個詩送給你,你居然不理不睬,打個架也好啊,忽略你就是粗魯,就是不成熟! 他很生氣!覺得不被尊重。立的才華就不必再說了,他又是個高傲的人。這種傷害和痛苦就更大一些。這都是很正常的情緒和反應。
我的觀點呢,是這樣。這個思想呢,它是個獨立存在的東西。才華也是。它不屬於任何人。它是上帝給你的,上帝隨時會收回去。聰明和才華,隻是一個點一個狀態的形容,它不代表一條線,你不能take for granted。這是隨機的。而這個隨機的思想,要隨機地遇到另一個思想,它們都是彼此靜止的。直到有一種力量,也是隨機的,使它們發生交流,互相作用。因此,我不強求交流,科學地說,它的發生是隨機的。迷信地說,它是緣份,可遇不可求。如果,對方隻是象機器人一樣說謝謝,那不是交流。對我來說,和沒有回複,本質沒有任何區別。交流,是真正的頭腦裏麵,有互動和連接。好的交流,令人激動,興奮,大腦溝回火花亂竄,高效的能量互換。一句簡單的不用過大腦的“謝謝”,除了姿態,到底有多少尊重的成分,值得商榷。因為你實際上,渴望的是真正的交流,不是嗎?
立那些匪夷所思呢,令人無奈的是,他設置了交流的障礙,一個悖論的障礙。他知道了自己有才華,這真是個災難。就好像一個美女,你不給她鏡子,她都是自自然然地,有一種流暢的美,待人接物也是自然大方的。你給了她鏡子,她就驕傲起來了,矯揉造作起來了,你稍微怠慢點,她還要耍小脾氣了,你不理她,她還要作天作地了。這可多麽得遺憾呐。 所幸呢,立隻是偶爾照照鏡子。他不照鏡子,寫得忘我的時候,就是創作和閱讀愉快的時刻了。所以,誰去把他的鏡子偷來扔了,就是一件大功德了。
最後,回答一下立關於本人的一些批評。
1. 對於自由,文學,理解上的膚淺。
是的。這個評價是正確的。我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非常的膚淺。浩瀚呐,這世界。而人類至今所了解的也隻是滄海一粟。我個人對於人類累積的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更是極其細微。
因為,我還很年輕,仍舊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到死,也仍舊是膚淺的狀態。而且,比較壇子裏的大家,我也隻是個勇敢發言的學生而已。我個人比較害怕的是這麽一種狀態,就是坐在搖椅上,和孫男弟女們講自己的成就,自己對世界所謂深刻的,正確的理解。還有那種中年人的聚會,彼此自圓其說著自己的小世界,安然自得。那隻能意味著,你老了。。。你停滯了。。。你開始驕傲於你所擁有的,你所掌握的,不再渴望,不再好奇,不再謙虛,也就不再前進了。
2. 喜歡神秘的作者是一種幼稚的浪漫,一種潛意識的自求蒙蔽。
這個結論並不是正確的。那隻能代表我個人的一種審美觀點。
因為,我認為,適當的距離,是保持美感的基礎。適當保持個人隱私,是對自己和對方的尊重。說到自求蒙蔽,有點意思。當我覺得必要,我自然會尋求更多的信息,和更近的距離。但這要是我主動需求,而不是被動接受。另外,一些作者與讀者的互動,最後變成了自己的困擾。因為分不清作者本身和作品角色,分不清現實和創作。把讀者對作品和角色的意見,看作對自己的人身攻擊。這就是作者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原因。
其次,我個人欣賞自律和克製。也隻有沉澱的思想與文字,才會經得起咀嚼和推敲。所以,創作者保持適當的“饑餓感”,“距離感”,是有利於創作的。從這個角度,孤獨和痛苦都是創作者必須經曆並承受的。為文,本就是寂寞之道啊。要毀掉一個好的作家,就是將TA炒作成明星,曝光在名利場中,而剝奪TA 安靜獨處和沉澱思想的時間與空間。
另外,說個有趣的發現,我剛來的時候,伊北是不與讀者互動的。但從某一天開始,他和讀者開始互動,而且說話態度很萌,還會和讀者撒嬌求關注,更多分享創作中的心路曆程。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轉變。他的創作風格也有改變。更親民更接地氣兒了,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
希望,我把自己的意思正確地表達清楚了。個人淺見,請多包涵。謝謝。
The end。
留言:
TO雪伊 ,
漫條斯理 :嗬嗬,雖然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讀者關注自己的文字,但是對自己的文字特別自信的作者更渴求認領粉絲他們遇到他們自認為不能理解他們的讀者是很不耐心的,有的更如同貓捉老鼠般地興奮。
那些謙虛一些或對自己的文字不夠自信的作者對於讀者則是很友好的,跟兩次帖就能感覺出來了。
殊不知讀者大都是比較“自以為是”的,他們都喜歡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作者的文字,很多時候讀者希望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當然也有不願意深究的讀者,這與一個老師無法讓自己所有的學生都得“a”比較類似。
其實回帖是很浪費作者時間的,客觀地說他們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寫好主帖上了,回跟帖很多是簡單的謝謝,能夠寫出有趣而不惹怒讀者的回帖是一種本事,而且這樣的作者多是有選擇性的,隻有他們認為值得一回的讀者他們才有興趣回應挑戰,其餘就是敷衍。:)))
讚一讚雪伊,你在原創的每一個主帖/跟帖都是值得一看的,無論是否有共鳴,點進來總不會失望。:)
TO Once-always,
雪伊 :伊北的文章在原創,是有標杆意義的。。。
我剛來的時候,讀他的文章,驚為天人。誠實地講,以他的年紀和閱曆,公平比較,原創無出其右。
對於他風格上的改變,我的感覺是複雜的。個人審美上,我更欣賞學院派的伊北,深刻犀利,對人性有刨析有悲憫。但看到他被更多讀者所喜愛,作品流傳更廣,我為他感到高興。畢竟,我的喜好是比較小眾的。
另外,伊北開始是比較喜歡寫悲劇的,文字裏常常多雲。他後來寫了一個喜劇,我覺得特別好。很多專業作家都失眠,或輕或重的憂鬱,這是讀者們所不能體會的痛苦。與我個人的喜好相比,我更希望伊北走得更遠,更高,更快樂。
TO雪伊 ,
冬夢:喜歡讀你的帖子,witty,有思考:)
雖然這篇頭緒多,需要細讀:))我還是對無我沒有很好的理解。覺得即便“無我”,比如甘地,也是一種自我宣言?有一天我說,現在很多人追求的就是優越感。結果聽者問,你這宣稱不追求優越感的,難道不是優越感?噎死,我噎死:)
立有很多自我矛盾,我覺得他也不會“無我”?比如,他說,“自由,很多時候不是符合你的心意。“ 但理解是人類尚存不多的最自由思想活動之一。他經常表示對讀者的失望,就是一種自我矛盾吧:)立也是逆反的,而逆反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第一次出現(兩歲時的terrible two),就是一個小孩的獨立宣言和自我意識:))
《失去愛》是本關於生和死的小說,眾多人物時空交錯,在宿命的迷宮裏自以為是的亂撞,神秘,浪漫,蒙蔽。“喜歡神秘的作者是一種幼稚的浪漫,一種潛意識的自求蒙蔽”,這是立說的嗎?又一次他的自我矛盾:))我也曾想寫《失去愛》的讀後感,覺得人物刻畫在精神上異常非常豐滿,但缺乏世俗氣味,讓讀者比較難related to themselves。。。想想還是放棄了:))
TO冬夢 ,
雪伊 :頻率相近比較容易彼此理解:)
從文字角度,“無我”的概念,簡言之就是:
1. 寫更多人的愛恨情仇,而不僅僅是發泄自己的情緒;寫更廣泛深遠的題材,而不僅是婆婆媽媽的口水話題。
2. 永遠保持自己內心的“杯子”是空的,可以注入更多。
關於你所提到的,絕對的客觀和真理,那是獨立於個人意識存在的。因此,讀書明理,為人修行隻能是無限逼近客觀與真理,而永遠無法到達。將有限的個人投身於無限的精神與信仰,那本身是一種主觀和個人選擇。而如果你所說的“很多人追求的就是優越感”是一種平和的觀察和判斷,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蔑視,那應該算不上道德優越感。
每個人在同一個點,都存在矛盾;而每個人在不同的點,都有變化和成長。隨著時空維度的延展,相對於生活的渾然一體,文字是很有限的。隻能是部分地記錄某些片段,某個角度。正因為此,文字有一種特別的碎片的美感。象攝影一樣。你永遠隻能攫取一個角度,一個瞬間。
關於《失去愛》,我的感覺卻恰恰相反。。。很多時刻,我覺得立寫得,就是我,熟悉的感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群。。。如此真實,以至於,讀起來令人渾身發冷,因為在此之前,我不僅沒和別人說過這些感受,甚至自己都不曾意識到這些感受的存在。我覺得我好像活在不同的角色中,段落中,字句中。。。那種感覺,非常奇特!像是看自己的日記,絮絮叨叨的,周而複始,從生到死。
TO雪伊,
冬夢:非常感謝你的回帖探討::))有一句你說的太對了
“我覺得我好像活在不同的角色中”;而我說得太錯了,“讓讀者比較難related to themselves”,我都覺得不可想象自己這樣說,完全不是我對《失去愛》中人物的看法。我也是覺得我在幾個主人公裏,都有找到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我認為《失去愛》塑造人物的不成功之處,因為每次都得很費力的想,根據搞生物科學還是開書店,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來鑒別他們。一方麵我理解,立幾乎在強調,宿命是不可知也是必然發生的,安插在這個位置的就會成為夏雨,安插在那個位置的就成了小峰,人的感覺和情感與情景呼應,是相通的;但我還是希望看到麵目清晰的個體,相同情況下不同的感覺和反應,畫麵會有更大的反差。是我個人覺得《失去愛》不足之處。
我理解了你說的“無我”了,謝謝你的解釋!同意的是,立寫的絕不是婆婆媽媽題材,而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哲學的題材。不同意的是,但他不是無我的,他筆下所有的主人公,都有他。。。
謝謝你:))
TO雪伊,
立:這段話是對《失去愛》非常高的評價了。我來極其簡單的分析一下你的潛意識
“關於《失去愛》,我的感覺卻恰恰相反。。。很多時刻,我覺得立寫得,就是我,熟悉的感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群。。。如此真實,以至於,讀起來令人渾身發冷,因為在此之前,我不僅沒和別人說過這些感受,甚至自己都不曾意識到這些感受的存在。我覺得我好像活在不同的角色中,段落中,字句中。。。那種感覺,非常奇特!像是看自己的日記,絮絮叨叨的,周而複始,從生到死。”
按說任何一個有些文學修養和思想深度的人,都會感覺出,如果小說是這樣,那是很牛的。但你卻害怕。以至於忽略了我的小說裏一些顯而易見的非常優美的地方,卻抱怨滿目瘡痍,其實滿目瘡痍也是很高的評價。但你害怕,所以你就要無我,要把我隱入到群體,要用群體共同價值,替代個體價值,要崇高,要給點正能量。
還有一些想說的,不多說了。其實,我引用你的那個貼在別處的失去愛的評論時,就感覺,你其實是讀懂了,但就像你要貼到別處,你是要拒絕一些東西。你還不夠冷。
TO立,
雪伊:不可理喻。。。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可以看到:
1. 在這段話裏,我沒有說過任何一句“我害怕”。渾身發冷?that might be emotional chills when we see something unbelievable or be deeply touched. Dr. 立!
2. 在我的主貼裏,我清楚地說,對於普通讀者(比如:拒絕你稿件的小編),那就是滿目瘡痍。然後,我高度讚揚了《失去愛》藝術性的表現方式,形容那如同“上帝的傑作”,是“披荊斬棘才能到達的絕美所在”。瞎子才會把這慷慨的讚美看做抱怨。
“但你害怕,所以你就要無我,要把我隱入到群體,要用群體共同價值,替代個體價值,要崇高,要給點正能量“,Excuse m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換句話說,我讀懂了《失去愛》,你卻完全不知道我在誇讚什麽,批評什麽。
主貼中,通過“無我”這個概念的第一層麵,解構讚美了《失去愛》波瀾壯闊的立意,與去舊創新的表達方式,。然後通過”無我“的第二個層麵,委婉暗示了你恃才清高,不尊重讀者的態度,你的ego在你和讀者之間築了一道高牆,使你自己被包圍在”詭異的真空“裏!
記得你說過,有讀者要根據文字分析作者心理,覺得特別creepy。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何況,還分析地那麽差勁啊!
TO雪伊,
立:雪伊不要激動,不要害怕。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可以為你去吃一輩子的饅頭。所以,不要害怕
TO雪伊,
漫條斯理 :當時我幾次跟帖也說過,非常熟悉的感覺,仿佛通過小說人物的眼睛和思維去恢複自己少年/青春期以及後來的記憶 .
雖然經曆,地域並不一樣,但是仿佛在人生的每一階段有過很多相似的環境,相似的想法的感覺.
所以伊北的小說其實是我們本來應該很熟悉卻不再熟悉的世界,我讀伊北的小說隻能看戲而不能入戲.
而失去愛卻描述了很多海外華人真正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思維方式,還有對未來的想象,隻不過有人寫出來了.
昨天把第一個跟帖裏關於伊北的部分刪了,本來是想好好比較一下二位作者的,結果懶了,就說這幾句吧.:)
丹兒,
在這裏看見你,索性就地問候了。了解你的感受。抱一下。
“佛有不語時,判斷即是錯”。正是這話。
這也是深愛立的小說的一個原因。靜靜地看時光逝去萬物輪回,看鬥轉星移世事滄桑。慢慢地也許能愛上這一切。
新年快樂!
是的, 做過實驗的人讀到小峰和巴爾的摩下午5點30分時都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幾年前讀到巴爾的摩下午5點30分時立刻推薦給身邊的朋友了,寫的太精彩了!
是的,生命是複雜的美麗,有時覺得生命是必然的,可是如同立描述的一樣,當物體或分子的相互作用超過3個小時, 就會變得異常複雜了, 而這種時候的種種碰撞也會產生多樣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織在一起,使得生命是如此複雜的美麗。
讀立的小說之後的“後遺症”就是使我陷入長時間的思考,可是家務還是要做的, 於是昨晚一邊擦房間的角角落落一邊思考或感慨:《失去愛》可真是一個長篇啊,很好奇打印成一本書是多厚的一本書;立肯定已經知道書的字數了, 你看立對數字是那麽敏感,當然不止對數字敏感, 因為立太多才了;不知道立花了多少心血寫這個小說,因為這不是個簡單的作品;我對文字不那麽敏感,可是我還是能感知到立對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的感知,就我目前讀到的有限部分來感覺,《失去愛》描述了人類的進化,語言和文字, 曆史,技術,科學, 音樂, 戰爭,政治,人的一生,生死,愛情, 婚姻,親情, 總之人的喜怒哀樂, 還有人的思考和感知, 這個思考和感知我個人認為才是 立最想表達的, 當然《失去愛》是個迷宮, 裏麵有太多和不同的寶藏, 每個人的感知是不一樣的, 就如生物學上我們的感知本來就千差萬別;我對文學體所知不多,所以無法 定義《失去愛》是什麽體, 突然就想就叫“立”體小說,對立體小說, 不知道有無這種叫法, 或者叫“立”的立體小說(想到這兒時, 自己居然笑了, 你看文字是多麽奇妙啊, 小笨妞雖然笨, 還是愛思考,這就是我們, 人,人類, 神奇的活生生的人和人類) 又一想,對, 你看立的博客就叫立的兩維空間;以後有空是肯定會瞎想更多...
女性, 小女孩, 年輕女孩,中女孩和老女孩真的是喜歡八卦的人多, 也有不喜歡的, 但是不八卦的有時候裝出八卦的樣子, 否則會不合群,所以男性可能很難從表麵上判斷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喜歡八卦, 當然也有極少數表麵上不喜歡的,女性是極為複雜的生物, 荷爾蒙的周期變化和階段性的變化讓女性變得更難捉摸......?
半夜驚醒,夢見我開著車在一個宅子裏開不出去了。然後,驚醒。仿佛剛才有人砰砰敲門。讓我心跳半天。然後,看到你的留言。我現在正住在一所老房子裏,屋主走了。同住的人也回去度假了。我們剛租住時,這座房子發生過一件至今不知道答案的怪事。我們鎖了出去工作,晚上回來卻被反鎖在外麵。後來,我從車庫跳進院子,砸破一塊玻璃,進屋開了門。至今,玻璃還是破的沒有裝上。
現在,是我這裏2:56am。我寫下下麵幾句話,類似含義小說中已有。這裏留一紀念。
我們其實隻能了解假象,
我們無法獲得真相,
大千世界,
滾滾紅塵。
不妨以平常心視之。
佛有不語時,
判斷既是錯。
立
2016/12/27 3:00am
所謂生,所謂死;所謂生離,所謂死別。。。。
立,此刻我正在經曆,象沈菲。
所謂文字,是不是能記錄人生所有的真相,心痛 無奈 無助 悲哀 茫然 孤單 脆弱 懺悔 冷漠 遺忘 深深的愛和眷戀。。。。。。是不是能記錄 ,每一場邂逅,每一次期待,每一次憐惜,每一次心動 每一個夜色溫柔,。。。文字是不是能留下流水一樣轉眼即逝的生命瞬間,。。。文字能不能是一隻伸向你的有力的大手
影雲你好。這部小說真的需要讀第二遍才能有味道。結構太複雜了,而且很多呼應鋪墊到了後來才顯現,但那時前麵的都忘了。
謝謝你的分享!再重新讀一遍。
ttp://www.metmuseum.org/exhibitions/listings/2016/diane-arbus
上個月的展覽
“我總覺得有“拿起來”,也有之後的“放下”,然後才是“完成”。二者缺一不可。”
我真的不喜歡聽這種教導。我記憶中,在上小學前我媽就這樣教導過我,上小學中學,我都聽過。幾乎每個人都這麽說過,我現在都80多了,還這樣被教導,永恒的真理。
我不想活了!
我不想放下擁抱哥的評論。
和你建議的恰恰相反,我準備把它打印出來,裝在兜裏,貼在牆上,如果,我工作的地方不讓貼,我就去街上張貼。我準備在巴黎舉行一次我的時裝秀,那裏的模特穿著我設計的時裝,全身,包括臉上,都寫著擁抱哥的評論。那肯定非常美。
不過,我又猶豫了。這樣一來,會不會人們隻記住了擁抱哥,把立反而忘了啊?
也謝謝你。不過,WS是什麽意思?為什麽尤其看完最後這一段?
如果你不願意回答,也沒有關係。你現在站起來,向後退一步,然後,向左邁一步,然後,你看看你周圍的人,他們正在向著我們不喜歡的樣子變化著。
美元的走勢也在向著我們不喜歡的方向變化。
但期待立也能夠放下抱哥的話。
我總覺得有“拿起來”,也有之後的“放下”,然後才是“完成”。二者缺一不可。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時間好了。
寫給立的話 BY 擁抱哥
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人告訴我,說立是一個很好的作家,於是我去了七零壇。
在那裏看見立在貼詩歌和短文。看了之後覺得很喜歡,於是又去了立的博客,讀到了很多好文章。看見有個叫夏花的女同學一直跟著讀,並且貼了很多熱情洋溢的發自內心的讚揚。我覺得那個夏花女同學一定是真心欽佩仰慕和喜歡立。
後來聽立說要把寫了三年的長篇貼出來就一直盼著看。不知道立寫出來的長篇會是怎樣。再以後終於讀到了立的長篇關於愛。我覺得所有的讀者都沒有讀懂這部小說,那些跟貼大多也是妄評。要我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文學上的一個劃時代的作品,比高行健的靈山強一千倍,比莫言的豐乳肥臀強七百五十八倍。高行健和莫言能得諾貝爾文學獎,我看不出有什麽理由諾貝爾獎評委會的委員們不把諾貝爾獎頒發給立。當然那些諾貝爾獎評委會的委員們可以以立的小說還沒有譯成法文為借口。那個馬什麽漢學家會覺得這部小說裏引用的別人的東西太多,也沒有說明,他可能會覺得這樣不大好。但是這絲毫無損於立這部偉大的作品。因為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與眾不同。文學的一切規則如果有的話都被撇開。一般的文學規則根本就不適合這部作品。
現代中國文學裏,大多是在取悅讀者,媚俗庸俗,用狗血劇情博取讀者的臉頰眼淚。我一直覺得一個寫手最好不看中國的小說。因為你會不知不覺的受到影響,最終墮落下去。我覺得一個寫手防止自己墮落的辦法是,隻看法國小說和日本小說。因為法國的小說代表文學的前沿,而日本的小說是亞洲小說裏最好的。
我敢保證立從來沒有從頭到尾都讀完過原創裏的任何中篇以上的小說。因為,在立的眼裏那些都是浪費時間和筆墨。我感覺立是一個天才,因為天才就是與眾不同,而且敢把自己的不同表現出來。當然,我發覺立有時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太隨心所欲了,想怎樣寫就怎樣寫,有時侮辱讀者的智商,特別是他自己寫的那些跟貼,那些隨手寫的詩,我想說,不是分成行就能叫做詩的。這也是我為什麽覺得立的小說比詩好的原因之一。
像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我很吝嗇於誇獎別人。因為當我誇獎別人時,我立馬覺得我損失了一部分自己的東西。但是,我一定要誇誇立。因為,對於一個天才寫手,他需要的不是批評,特別不需要雪伊的批評。而是鼓勵。要用特別直白的語句去大聲讚美,去鼓勵,增加他的信心,讓他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這樣他就會自己激勵自己,寫出最偉大的作品來。
有時,看到讀者固執地跟立掰扯,我都替他們著急。對現代文學發展不太了解的人就不要妄評了,好不啦。
我覺得立來原創是原創的榮幸。因為立這樣的一個寫手,原創一百年也隻能有這樣一個。為了證明我不是瞎說,去看過立的博客,我隻舉出一個例子:別人都說他的那篇巴爾的摩寫得好,我並不覺得怎樣,但是我覺得立寫得最好的一篇短篇名字叫一見鍾情,世界上最浪漫的相遇。當然很不幸地這部短篇被收進了關於愛這部長篇之後,原有的光彩頓時暗淡下來,就好像你走進盧浮宮,在古典油畫裏看見一個現代派油畫會覺得非常好。但是同樣的作品被放進一個現代派藝術展後,會被淹沒在充滿四處牆壁的現代怕油畫裏,就難以展現獨特的風采一樣。
立的這部長篇果然不失所望,詩人寫小說在文字上跟一般的寫手不同。文字跳躍性大,思維也不一樣。唯一遺憾的是怎麽這麽快就結束了。我覺得,立完全可以再寫得長一些就堪比普魯斯特的似水流年了。我覺得,立來原創貼這部小說貼對了。因為七零壇子裏的人,沒人能讀懂立的小說,除了夏花女同學之外。原創的讀者多,喜歡立的作品的人也多,我覺得立是幸運的,比梵高幸運很多,因為不僅他的作品沒被用來蓋鹹菜缸,而且他至少有幾個人真正讀懂了他,在他生前而不是死後。
立的這一篇小說可以說是橫空出世,如果我是十月的編輯,我會給立單獨出一本特刊,並且在前言裏斷言說這是一個中國文學裏一個劃時代的作品,裏程碑的作品,足以讓王小波他們失色的作品,王小波蘇童餘華王朔已成過去,莫言的時代還沒開始就早已結束了。我特別希望,中國能有法國的午夜文叢那樣的出版社把立這樣的小說介紹給更多的讀者,讓更多的讀者讀到立的作品,欣賞立的作品。當然這樣的作品必然是小眾的,曲高和寡的出版社,也賺不了錢的,但是,我想立也不會在乎有多少人讀他的小說。隻要有幾個人真的能讀懂了就行了,如果將來我有錢了,我要賠錢給立出倆三本專輯,一本是這部,一本是他的詩歌,一本是他的短篇,如果將來有人想給我出書,我一定對他們說,立的小說很好。
羅了羅嗦說了這些,沒有仔細思考,也不成句的話,而且特意為了增加閱讀難度,沒加標點。因為,我覺得隻有這樣,才能跟立的這部小說相配。
我覺得立貼完這一部後,一定會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會促使立繼續不停的寫作。期望不久的將來看到立的新的作品在原創。
也謝謝你的留言。它們對我都是無價的。有人真心喜歡這部小說,讓我感到很幸福。
但願有朝一日能出版吧。誰知道呢。
如果逝去的時光就是曆史,那麽這部小說無疑是對我們這一代人經曆的時代史詩般的記錄,那些相似又親近的靈魂!
立,出版吧!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小說!
謝謝你!作為讀者,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