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堂

此一言堂非彼一言堂也。此一言堂,乃是萬言堂中之一分子。無此一堂之言,便無百家之爭。故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個人資料
ShiMaQia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元霸權下的刀光劍影

(2024-09-29 14:38:28) 下一個

錢、權、色是硬通貨,美元是硬通貨中的戰鬥機。

什麽是美元霸權?

很多人以為這問題應該由經濟學家來談,但許多經濟學家往往並不以解釋問題為己任,而隻希望能讓聽眾覺得他博大精深,所以一開口便大談經濟和金融體係極其前後三百年的變幻莫測,然後便開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模式。

科學家則不然。科學家最喜歡將別人認為博大精深的問題,拿來削皮去殼,隻留下最基本的不能再簡單的內核,然後普羅大眾一眼便可以看到問題的症結所在。

假設世界隻有10個國家:美國加上其他9國。每個國家都有一億人口,在工業、服務業、文教衛生業等等的比例也都相同。美國在幾次大戰後其軍力和生產力驚人,於是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假設在這個世界裏,美元是唯一的國際貨幣。全世界共有18億美元,美國獨占9億美元,其它9國各有一億美元。美國的購買力和其它9國的購買力總和的比率是1:1。美國對這個1:1的比率很滿意。

如果美國生產的東西價值9億美元,而其它9國生產的東西總價值也是9億美元,那麽美國的購買力便能保持和其他9國相等。譬如每位美國教授講一節課值90美元,其它9國的教授每位講一節課隻值10美元,那麽美國教授的收入便是其它9國教授的9倍。其購買力也便等同於其它9國的教授的購買力的9倍。

但是有一天人們忽然發現美國生產的東西物非所值。如果在美國大學得一個學位和在其它9國得一個同等學位價值差不多,人們便不願意花9倍的錢在美國買學位,而更願意在其它9國買學位。於是美元便開始從美國流向其它9國。幾年下來,美國隻剩下6億美元,而其它9國共有12億美元。美國的購買力和其它9國的購買力總和的比率從1:1變成了1:2。

為了維持和其它9國的購買力的比率,美元霸權提供了兩條路。其一就是多印6億美元,這樣美國有12億美元,其它9國也是12億美元。美國的購買力和其它9國的購買力總和的比率又從1:2回歸1:1。這條路的缺點是通貨膨脹。原來世界上有18億美元,忽然現在有了24億美元。原來一美元可以買到的東西,現在要1.33 美元才能買到。這樣的通貨膨脹,沒有影響美國人的生活,因為他們原來共有9億美元,現在有了12億美元,剛好漲了1.33倍。吃虧的是其它9國的人民,辛辛苦苦搞到12億美元,卻還是隻能買原來9億美元的東西。

聰明的網友也許會說,美國為什麽隻多印6億美元呢?多印7億美元不是更好嗎?那樣美國手裏就有13億美元,其它7國手裏隻有12億美元,全球總共有25億美元。通貨膨脹當然就更厲害些。原來一美元可以買到的東西現在要1.39(25/18)美元才能買到。但是美國人擁有的錢漲了1.44(=13/9)倍,所以可以買到比原來9億美元更多的東西。可憐其它9國雖然擁有12億美元,卻隻能買到原來的8.63(=12/1.39)億美元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錢是我賺,虧是大家攤”。美國有時候確實是這樣幹,但是因為國際貨幣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價值,不能任其貶值,造成通貨膨脹,讓世界對美元失去信心,所以沒有幹得太過分。

大家可能還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尼克鬆總統當政的時候,便是美國過量印美元而造成物價飛漲的時候。通貨膨脹導致世界對美元失去信心,覺得美元還不如日元。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占比出現明顯下跌,從1970的84.85%,1975年的84.61%,忽然跌到1980年的57.88%。尼克鬆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已經不是一個日用品生產大國,製造業的人工太高,大家有錢買不到東西,所以通貨膨脹失控。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和一個富有廉價勞動力的大國掛鉤,而這個大國就是中國。水門事件尼克鬆下台後,民主黨的卡特擊敗福特成為美國總統,延續了尼克鬆的對華政策,中美進入蜜月期,美國資本進入中國,中國的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卡特總統之後的裏根總統得了中美合作的紅利,於是中美兩國帶著整個西方飛速發展直到上世紀末。世界對美元重拾信心,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占比又不斷上升。可憐華沙條約國在這段時間裏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最終於1991年7月1日撤銷。這事離題太遠,暫且按下不表。

除了多印美元來維持美國購買力這一途徑,美元霸權還提供了另一條路,就是由美國政府向其它9國發行國債。譬如現在美國隻有6億美元,而其它9國共有12億美元。如果其它9國總共拿出3億美元買美國國債,那麽美國手裏便有了9億美元,而其它9國手裏也是9億美元。這樣全世界還是總共有18億美元。美國的購買力和其它9國的購買力總和的比率還是1:1。完全沒有通貨膨脹。

聰明的網友又會問,為什麽美國讓其它9國隻買3億美元國債呢?讓他們買4億美元國債不是更好嗎?那樣美國手裏就有10億美元,其它7國手裏就隻有8億美元,全球總共還是18億美元。沒有通貨膨脹。美國的購買力和其它9國的購買力總和的比率從1:1變成了1.25:1,豈不美哉?美國政府有時候真的這樣幹,但因為負債是要還利息的,而且負債太多終究不好,所以美國政府沒有在這條路上狂奔,而是時斷時續。但即使如此,在這條路上流連多年,美國政府欠的債還是越來越多。我不想在這裏寫下美國國債的數字,因為那數字總會令人產生一種“嚇死寶寶了”的感覺。

上麵說的多印美元和發行國債這兩條路,都不道德,等同於美國利用其霸主地位和世界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美國在**財團的控製下沿著這兩條路樂此不疲地走下去,可見其道德的淪喪。

美國還能在多印美元和發行國債這兩條路繼續走下去嗎?當然可以。唯一的要求就是美元是唯一的或至少是全世界占比最大的國際貨幣。正因如此,所有形式的去美元化,都會動搖美國的國本。任何政府企圖推動去美元化,都是美國的死敵。

可世界上還真有願意與美國為敵的國家。不但有,而且反複出現。不但反複出現,而且常出現在美國的盟友圈子裏。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日本。上一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工業如日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普天之下大家都在用美元購買日本產品,於是日本的購買力大增,手裏美元無數。日本原來是美國的乖孩子,有了很多美元後就老老實實的買美國國債,讓美元回流美國,維持美國的購買力。但是美國不久便發現日本是“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不但日本國內反美情緒高漲,而且日本政府竟然開始和很多亞洲國家簽訂雙方貨幣交換條約,開始去美元化。和日本簽訂這些條約的亞洲國家有:中國(沒錯,中國是其中之一)、南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是的,印度其實骨子裏一直是反英美的)、新加坡、越南、汶萊、緬甸和柬埔寨。由於亞洲諸國在二戰中曾遭受日軍的蹂躪,對日本存有戒心,覺得日本在推行改頭換麵的大東亞共榮圈,所以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亞洲的金融整合進展緩慢。而且日本的一舉一動,都在美國的掌握之中。美國通過外交手段向所有和日本有關係的國家施壓,要他們在賣給日本石油和其它原材料時用美元結算。於是日本在去美元化的路上還沒邁出第一步,便被美國打回原形。雖然日元是硬通貨,但完全沒有成為國際貨幣的實力。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占比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曾高達10%,之後便不斷下降。

事後諸葛亮們在對整個過程綜合分析後,認定國際貨幣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體量大,二是要有相對獨立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日元的體量不夠大,日本又缺乏自然資源,處處受製於人,容易大起大落,所以不能成氣候。

第二個吃螃蟹的是西歐諸國和後來的歐盟。歐洲各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成立於1973年,接著於1979年推出歐洲貨幣單位,又於1999年開始啟用歐元,不到10年,竟達到了全球儲備貨幣的27%。歐盟的核心是德、法兩國。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是量子化學博士,高瞻遠矚,對美元霸權洞若觀火。她深知歐元的體量夠大,但歐洲能源有限。如果能整合俄羅斯,那麽歐元便滿足了上麵提到的兩個基本條件而成為強大的國際貨幣,歐盟便能獲得真正的獨立,所以她不遺餘力地和俄羅斯建立合作關係。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深以為然,覺得和默克爾英雄所見略同。美國大駭,於是想方設法破壞歐盟和俄羅斯的合作,努力挑撥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敵對情緒。2008年北約在美國主導下宣布要接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進入北約,並且要馬上啟動這兩國的成員入會計劃(Membership Action Plan)。默克爾和薩科齊大驚,於是德法兩國都在啟動成員入會計劃的表決中投了反對票。然而胳膊拗不過大腿。最終美國派Victoria Nuland到烏克蘭成功策劃了2014年的政變,俄羅斯和歐盟分道揚鑣。除此以外,美國還動用了原來對付日本的三招來打壓歐盟和歐元。一是和石油輸出國商定強化美元結算。二是誘發歐元區的債務危機(2010-2012年)並推波助瀾,導致歐元大起大落。三是堅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主要貨幣依然是美元。IMF有190個成員國。在IMF的協約中有一條規定,IMF的任何決定其讚同國的“股份”必須超過85%。美國在IMF中的“股份”始終維持在16.5%左右,所以是在190個成員國中唯一的能一票否決的國家。如今歐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占比不到20%。以後還會減少。

中國的人民幣不是硬通貨,所以一直沒有挑戰美元霸權的基礎,去年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占比隻有2.29%,還不如加元(2.58%)。然而這卻使韜光養晦成為可能。中國政府也一直很乖,成為世界工廠後,用賺來的美元大量購買美國國債,所以美元從各國流到中國,又從中國源源不斷地回流到美國,從而維持了美國的強大的購買力。中國政府也通過很多學者向中國人民解釋購買美國國債的必要性。中國政府多年來大量購買美國國債,說得好聽點是維穩,穿得難聽點其實就是向美國(實際上是向美國的**財團)“行賄”。交了這些血汗錢後,美國便放任中國發展了很多年。

如今的金磚國家(BRICS)是第三個吃螃蟹的。中國忽然停止拿錢孝敬美國,而是拿去資助“一帶一路”項目,直接和美國控製的IMF競爭。有人說中美之間的博弈不在台灣,而是在南海。其實也不是在南海,而是在沙特和伊朗。如果有這兩國的加入,BRICS就可以推出它的競爭性很強的國際貨幣,因為完全滿足國際貨幣的兩個條件:1)體量大,2)資源相對獨立,不再受製於人。由此可見,美國應該會很快向沙特和伊朗拋出橄欖枝(也許已經拋出了,隻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BRICS已經開始邁出了去美元化的第一步。在美國的眼中,去美元化這一招極其陰損。如果比飛機軍艦核導彈,美國獨步天下,且有很多軍事盟友,所以美國不怕炮火連天。但是去美元化就讓美國覺得形單影隻。美元霸權的受益者就是美國,所有其他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友,都是受害者。麵對BRICS的去美元化,美國前後左右都是敵人,沒有盟友。

所以美國現在隻想炮火連天。

---

【注】我說的美國政府,其實無非是**財團控製下的工具。由此便可以明白為什麽充滿正義感,富有同情心的美國人民卻常被一幫陰險毒辣的政客所愚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6)
評論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魅力野花' 的評論 :

霸權是要用炸彈維護的,但炸彈似乎並不文雅。

“世界上隻有美國才是世界老百姓的希望”。這句話是從“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轉換來的吧?什麽理由都不需要。
魅力野花 回複 悄悄話 美國的霸權,其中一部分是美元霸權是文雅的流氓,強盜。
世界上隻有美國才是世界老百姓的希望。
所以,需要這個流氓,強盜。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蘇聯解體後,政製西化,德國總理默克爾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成為朋友,整個歐洲都充滿樂觀情緒。默克爾希望“俄羅斯日益發展與歐洲經濟區的聯係,最終形成從裏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參崴)的共同經濟區” (“Russia would increasingly develop ties with the European economic area, finally resulting in a common economic area from Lisbon to Vladivostok.”)。普京也馬上興奮地回應說:“我們將來甚至可以考慮建立自由貿易區,甚至更高級形式的經濟一體化。結果將是一個容量價值數萬億歐元的統一大陸市場” (“in the future, we could even consider a free trade zone or even more advanced form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result would be a unified continental market with a capacity worth trillions of euros.”)。現在想起來,如果他們當年沒有明明地說,而是悄悄地做,類似於鄧老的韜光養晦,也許就成功了。但是一旦張口說出 “ 數萬億歐元的統一大陸市場”,就是赤裸裸地挑戰美元霸權,美國如何能容你?於是美國立馬插手,默克爾的電話被監聽(一直到2013年才被發現),歐盟和俄羅斯的合作功敗垂成。

防人之心不可無。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反觀我們國內,鞭撻文革的傷痕文學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了。】
中國在文革以後,描寫文革悲慘故事的“傷痕文學”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作品發表在官方文學刊物上。
直到2014年,還有描寫文革悲慘故事的電影《歸來》。
傷痕文學到現在幾乎銷聲匿跡,我個人觀點,主要是市場。
1976年18歲的人,到現在已經66歲了。
66歲以上的人,絕對不是文化消費者的主流。
文化作品的創作者,為生存,會知道自己的顧客。
在經濟飛快轉型的時代,文化消費者和創作者的注意力,都會轉移到新出現的事物,房產、股票、經商、白領生態,等等。
描繪半個世紀前文革苦情的文化作品,隨著文革人逐漸老去,市場會越來越小了。
正如捷克斯洛伐克,過去當局對地下文化壓製的時候,劇作家被大眾視為英雄,還當了總統。
等一切都開放自由了,人們的注意力轉到在新的資本主義社會裏靠自己掙錢養家,劇作家反而被社會冷落在一邊。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所以某些白人對黑人的態度往往就是骨子裏高高在上的施舍,心裏以為足夠稱義了。(不過美國很多博物館確實有很多反省蓄奴製度的內容,而且越來越多。反觀我們國內,鞭撻文革的傷痕文學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了。)

文革罪孽深重,但有一句話,卻很有道理,就是要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革命不是革別人的命,是革自己的命,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發現陰暗,謙卑下來,從而能脫胎換骨,從新做人。一個人應該這樣,一個組織、一個政黨也應該這樣,不能做文過飾非的偽君子。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ShiMaQian 【如果共產黨沒有在各地建立文革博物館,所謂人權法治就是忽悠百姓,】
好像美國也沒有在各地建立奴隸博物館。

MoatCity 回複 悄悄話 有幾個錯別字,希望想法表達清楚了。四十年前來美國,我的美國朋友,就給我說,美國不需要生產任何東西,隻要印美元就行了,當時是日本和台灣的產品充斥美國市場。
MoatCity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信息量很大。我覺得,隻要美元處於世界貨幣霸權地位,沒有任何國家的經濟體量會超過美國。不管這個國家的人口再重多,生產能力有多強。我們有生之年看不到這種局勢的改變了。害怕中國走日本的路,越來越奪的跡象表明,中國正在走日本的路。挺有美元的美國,會去尋找下一個日本中國的角色(印度?)。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謝謝你的觀點和觀察。

"看看有人殺了日本兒童, 網上的軒然大波"。我覺得"網上的軒然大波"是正常的。反觀美國,華人受害並沒有"軒然大波",則很不正常。國內有偏激排外的,但至少有反對偏激排外的聲音。美國現在偏激排華,卻聽不到反對的聲音。甚至還有些華人為偏激排華叫好的,很難理解。

至於中國對公共場合的言論控製,我個人覺得很過分。中國沒有反對黨,所以執政黨應該特別珍惜民間的批評政府的聲音。但是國內的媒介充斥著各種讚歌,少有批評的聲音。共產黨的強項就是放手發動群眾,但如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內連Wikipedia都不能看。

至於人權法治,如果共產黨沒有勇氣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沒有向全國人民說一聲道歉,沒有在各地建立文革博物館,所謂人權法治就是忽悠百姓,國內也不會有人權法治的文化基礎。電視上的爭權奪利的帝王劇,爾虞我詐的諜戰片,是不會加強人們心中的人權法治觀念的。以下犯上在國內依然有極嚴重的後果,“上”通常會想方設法打擊“下”,不把“下”搞得服服帖帖不會罷休。共產黨的幹部常說權力是人民給的,但心裏都知道權力是上級領導給的,所以“下”在幹部的心裏就是狗屁不值。這樣下去,戾氣難以消除,而戾氣就是文革中的幹柴。古往今來,消除戾氣的唯一手段就是基於人人平等理念上的人權法治。

(好像說了很多離題的話)
牛經滄海 回複 悄悄話 仇外加巨嬰症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虎上山' 的評論 :

多謝鼓勵。
老虎上山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科普,終於搞明白了,通俗易懂。
f2022f 回複 悄悄話 人民幣應該更自由一點兌換。控製資金外流可以像其他國家一樣用別的辦法。
cager812 回複 悄悄話 讓人民幣取代美元其實一點也不難:1,全球可以自由流通。2,可自由向中國政府兌黃金(沒有其他條件)3,保持幣值基本穩定。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美國是消費國,中國是生產國。兩者相輔相成。一旦脫鉤,消費國沒東西可買,於是通脹;而生產國的東西賣不出去,造成通縮。希望能有尼克鬆、卡特和裏根這樣的總統。尼克鬆對卡特的評價是“非常聰明,兢兢業業,人格高尚”。不過他作為共和黨人隻能說卡特不是一個effective president.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多謝討論。民主通常會產生一個對本國有利的政府,但這個政府往往不考慮別國國民的感受。中國選擇發展經濟,冷靜處理軍事挑釁。這一大方向應該是對的。但是需要在給人民自由和避免外國幹涉這兩者之間有個好的平衡 - 我的意思是應該多一些自由和人權,多一些對human dignity的尊重。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過分簡化的毛病就是把很多有血有肉的東西也略掉了,於是內容會顯得幹巴或不真實。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跟貼繼續討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