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長耶倫又去北京了。據說是去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我信了。經濟學家出身的她,總是心懷全球經濟的。
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人們的生活水準問題。這種說法並不全麵。更精確地,應該是一個比較問題:我們是否比昨天過得更好?我是不是比鄰居更好?到國民經濟則是,一個國家是否比其他國家活得更好。
在幾千年的農業時期,全世界農耕民族的生活水平絕對差異不是很大,其中個體相對差異非常大,是靠對內剝削得來的。整體上農耕民族普遍比遊牧民族要好一些。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條條大路通羅馬後,曾讓羅馬這個半遊牧民族生活優裕。再往前雅典城邦的生活水平顯著高於其它希臘城邦。是因為它壟斷了愛琴海沿岸貿易。如果沒有海外殖民地奴隸種植的糧食,雅典城內的平民人口得餓死一大半。雅典的衰落是緊接著其海軍的覆滅的。
後來的威尼斯共和國與荷蘭城市聯盟,隻是在更大的規模上複製了雅典的路徑。小部分人口,靠掌握海運貿易,在團體上維持超過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準。葡萄牙和英國後來加入了這條道路。工業革命帶來了改變。在決定生活水準的諸因素,資源地理位置貿易等等,增加了最重要的一條: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中,工商是不分家的。工業革命,隻是在商業發達後的需求催生的副產品。現代工業的出生,完全是為了商業也依賴於商業。現代工業總是麵向國際市場的,僅靠滿足國內需要不足以持續發展,尤其是對諸多歐洲國家來說。
這個過程中,西班牙是個異類。放棄了商業,一味掠奪和征服。從而也就沒能達到維持相對高的生活水準的結果。西班牙的貢獻在於為工業革命級別的商業行為提供了足夠的硬通貨,並開創了大規模殖民的模式。其實商業模式本可以不通過殖民。隻是曆史走上了這條路。首先是工業革命後的最初階段,產品並不具備很高的競爭力。英國工廠蒸汽機產的棉布,無法與中國印度家庭手工紡織的棉布競爭。不得不通過殖民戰爭的辦法,打破這些自給自足的國家的經濟循環,取得市場。另一個原因就是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白熱競爭,隻有殖民地才能保證獨占市場。
少部分人口,通過控製商道,或者生產能力,將世界的大部分人口納入其市場範圍。這就是二戰前的世界經濟秩序。也是為什麽有些國家生活水準遠高於其它大部分國家的秘密。對殖民主義的道德批判不在這個分析內。因為對全世界造成直接傷害最大的西班牙,自身並沒有得到什麽好結果。征服和維持殖民地是成本很高的,隻是在曆史階段的不得已經濟行為,並在戰後全麵放棄了。美國就完美地參與了這個過程卻並沒有占有多少殖民地。
中國並沒有淪為直接的殖民地。但中國免不了經曆了多次殖民戰爭。因為中國一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對這種世界經濟結構和秩序非常重要。中國的國土沒有被瓜分,但市場已被劃分完畢。中國海關的關長幾十年一直是英國人。市場完全開放,進口稅比出口稅還低。而收關稅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付戰爭賠款。西方國家的商業目的完全達到了。隻有日本,一直試圖占領中國。因為作為一個後來者,日本雖然完成了工業化,卻因為沒有大市場,並不能致富。它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也沒有競爭力。東洋貨在中國就是低劣產品的同義詞。這是為什麽它在二戰中不惜與英美開戰,要獨占中國並搶奪英美的東南亞勢力範圍。商業達不到的目的就隻能靠殖民。
有人說中國是因為近代以來閉關鎖國沒有發展科學,所以才落後並生活水平降低的。這個看法沒有注意到這種經濟秩序的基本框架。無論是開始靠壟斷商路商業秘密,還是後來的壟斷生產能力與世界市場。都是少數人口來賺大多數人口的錢(資源)。生活水平分布必須保持人口金字塔形狀。如果中國達到上層,這個金字塔就會變成柱狀,而這種世界經濟秩序從開始就不可能形成。中國的人口規模在此,必須做金字塔基座。而且想自給自足不參與都不行。先賣鴉片再派軍艦,必須將中國納入這個體係。這樣秩序才穩定。
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體係瓦解。但這個經濟秩序保留下來。至今七十多年過去,窮國富國分布一直沒變。美國憑借地緣政治軍事的勝利,登上了金字塔的最頂層,將原來的頂層壓到了下一層。美國是個人口大國,所以,全球化就是必需的。全球化才能在人口結構上維持金字塔型。全球化與以前的殖民體係相比,國際分工增加,技術擴散加快,給了一些國家上升的機會。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上升的國家都還是老套路。比如四小龍。首先他們都是人口規模小。向上升層次不足以改變這個金字塔結構。其次他們都是以小博大,在全球貿易中致富。特別是香港,彈丸之地獨占被封鎖的十億人口規模的中國的對外貿易與金融。才有這種效應。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現象逐漸發生積累。就是發達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流失。十九世紀,英國曾經生產全世界50%以上的鋼(相當於中國今天的地位)。二戰剛結束時,美國生產全世界近50%的工業產品。這些今日何在?如果我們年紀大一點,就熟悉“金融帝國主義”這個曾經的熱門詞。我們前麵說過,今天這個經濟秩序,是商業推動,工業輔助的。商業是唯利是圖的。相比於工業,金融業需要更少的人手,更環保,更省力舒適,關鍵是利潤更高。當然金字塔頂端的國家必需占領這一塊。從而導致國民經濟金融化(去工業化)。盡管在科學技術與產品設計方麵依然領先,卻沒有足夠的能力付諸於生產。生產能力下移。
生產能力下移如果僅僅到韓國台灣等,是可以接受的。他們人口少服從安排,不會顛覆現有經濟秩序。但是如果到中國就完全不一樣了。奧巴馬在2010年接受采訪時說,”如果十幾億中國人采用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們就要進入一個痛苦的時代,地球根本不能承受。”有人說他是種族歧視有人說是僅僅與氣候相關。但我傾向於他在擔憂世界秩序,如果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升到頂層,這個延續了幾百年的生活水準金字塔形狀肯定不存在了。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基礎上不可逆地提高了人類的絕對生活水準。結構的改變並不會真的導致絕對水準的下降。隻是這種相對差距地改變,已經讓原來在頂層的坐立不安了。
1949年中共奪得政權,美國的確很嚴肅地檢討過誰失去了中國。丟了這個成熟的有購買力的市場是個重大損失。但由於蘇聯的存在,美國暫時沒有辦法。冷戰讓中國經濟有了一個擺脫殖民體係自我發展的時間。七十年代在經曆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產能過剩)後,資本世界迫切地感覺到這個金字塔底層缺了中國所帶來的不穩定性。中國能進聯合國,中美的建交都是順應這個需求。即使後來中國一直要求技術換市場,各國各家都同意。並不擔心技術代溝能很快填平。這個體係中,市場一直是最重要的,沒有之一。
但是很顯然,西方(金字塔上層)嚴重低估了中國在冷戰期間積累的工業基礎的厚度。更忽視了這個工業體係,並不是在世界市場秩序中建立成長起來的,根本不服從控製和指導。使用了很多規管手段:技術物資禁運、世貿總協定、貿易戰關稅、非市場經濟地位、環保碳排放、國家安全、種族人權等。都不管用。直接喊話也不幡然醒悟。比如五年前美國前駐華大使Max Baucus在洛杉磯縣Pasadena舉行的“中美建交四十周年高峰論壇暨慶典”上提到美中“科技冷戰”。他提示“中國必須認識到哪些科技是可以做的,什麽是不行的,哪些科技能被用作正確用途。”
事情正在失控。中國正在利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試圖超英趕美爬上金字塔頂層。可這國有十四億人口,一旦成功就會將金字塔變成一個倒三角形。想想都一身冷汗。中共在為自己人權問題辯護時,總是表功般宣稱讓多少億人“脫貧致富“。殊不知這才是對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最大破壞。為了止損,我們一再提醒中國要注重內需,將生產能力僅用於國內。停止發展和出口高科技產品,這是分工秩序。現在中國的光伏板電動汽車,盡管賣出去了。但必須是產能過剩,因為這些市場原來是我們的。
現有秩序是經過無數腥風血雨才建立起來的,絕不能容許輕易顛覆。幾百年來,也先後論證過這個生活水準的金字塔,是宗教文化決定的,地理環境決定的,是膚色智商決定的,是我們自由民主政治製度決定的。。。沒了這個金字塔,傳家寶何處供奉?當然,經濟學家耶倫是不會糾纏於這些舊日恩怨情仇。眼下世界有世界的問題,中國自身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正是個斡旋的好時機。再苦口婆心地勸說一輪。看看能不能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共同將現有經濟秩序維持個幾十年不變。
雖說它們實際上更加CD
沒空搭理它們,該幹嘛幹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