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驢十八

破帽遮顏過鬧市,管他冬夏與春秋。
個人資料
FarewellDonkey1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聊聊聊經濟嗎 (一)數來又數去

(2024-04-04 22:09:38) 下一個

論壇上說到任何不懂,都可能得罪人。但一說不懂經濟,肯定得罪所有人。懂經濟是天賦人權,每個人都有權大侃特砍,那,就這麽聊聊罷。

說經濟,最簡單地就是排列一串數字出來,看上去既內行更權威。但很遺憾,數字本身沒有意義――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小學二年級就學過,數字要有意義先要加上量詞。數量,就有了初步的意義,可以比較。但是,不同的量詞之間不能運算。這一點,我們長大後,一侃起經濟就嗨了,全忘了。

數量可以度量經濟。10000沒有意義,但如果說我們今年養了一萬頭牛,就是對經濟的一種描述。相比我們去年養了9000頭,就是增長。當然,經濟不僅是養牛,我們還有小麥、大米、拖拉機、飛機汽車、彩電冰箱、豆腐白菜。。。等等。數量都一一出來了,就是國民經濟。別忘了,我們還要加上教師教了多少課時,做過幾次馬殺雞等等。

在論壇吹牛個國民經濟,還要讓我一塊一塊地去數豆腐,還不如一頭撞死在上麵。別介,白糟蹋豆腐。當年計劃經濟,都是一頭一頭的。當年仔豬繁殖多少,生豬存欄多少頭,出欄多少頭。蓋房子,真的統計用紅磚青磚空心磚多少快。鋼筋水泥分標號,還要分別填報計劃內的用了多少,計劃外的用了多少。每個城鎮都會有做了多少塊豆腐的統計,不然如何調配大豆?如果是市場經濟的話,你掌握了這些數據就可以倒賣大豆發財了。。。

統計局和計劃委員會都在做這事,那是他們吃飯的職業。我們隻要幾個大概的數字就夠裝門麵了。正好這些也最多,GDP和GNP,就全部換算成貨幣。有本幣的有美元的,有當年價的和不變價的,等等。這些不僅我們網上大俠用,政府官員用,專家們也用。不同的是:網俠們大多僅靠“望數生義”,而經濟專家們對貨幣值背後究竟代表了幾塊豆腐還是幾碗豆漿更有數些。

這個操作的前題假設就是一切都能用錢買到,或者一切都能換成錢。當然學家們不會這麽幼稚,實在是沒辦法給逼的--找不到更好的一般等價物。錢並不是經濟,可時間一長我們會以為說GDP就是在談經濟。貨幣隻是對經濟的一種針對某一方麵規模的度量,還是一把不太靠譜的尺子。錢自身也靠有量詞才有意義。但用一種量詞去替代千千萬萬量詞,其根植的不合理性是無法消除的。就像我們要評價一個人的人品學識、健康壽命等,卻規定必須隻能用“胖”“瘦”來表達。

愛因斯坦揭露過一句哲理:世界是如何測量的,那就有多大。用GDP去測量經濟,往往隻能看到“錢有多大”。錢並非獨一無二的尺子。馬克思就建議過用勞動(時間)來衡量。這個沒有被最終接受(雖然我們現在的打工報酬都是按小時計算)。最後我們全都隻認錢了。將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產品換算成貨幣的工具,叫做“價格”。因為價格是在“自由市場”中形成的,所以這種換算是“公平”的。現實很骨感。這種理想“自由市場”,其實並不存在。即使在美國,許多產品定價不是市場決定的:比如最低工資、教師政府官員的工資、公共物品服務等。這些已經占國民經濟的很大部分。國內各地區物價也不一樣。更有許多領域受到各種規管行會工會控製等。價格都被嚴重扭曲。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統一的市場。現有市場都受到主權國家的分割。各種關稅非關稅壁壘,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通。如果放任人員流通自由,加拿大和英國來的會立刻將美國的醫生和律師服務價格打掉一半,相關GDP就會少一半。七十年代中國大米價格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種同樣的水稻,中國農民生產的GDP就是日本農民的二十分之一。雖然沒有統一市場統一價格,我們卻算出了統一的GDP。這得有多大的柔術忍耐力才能將身體扭曲到這種程度。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搞了個實際購買力均價。可這不大用。畢竟隻考慮了一籃子菜,並沒有數到每一塊豆腐。實際上每年中國人和美國人吃豆腐的數量相差太遠,究竟放不放豆腐在籃子裏還是放幾塊,也沒個定數。即使真的能達到國際間完全自由貿易,也隻能減小一部分。最近一個好玩的消息是:越南要美國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這事中國在二十年前一直追著要求美國幹的。當年美國訴訟中國產品傾銷時,總是用什麽奧地利捷克的相同產品價格為準,然後判定中國產品進口關稅增加到100%到300%。那聯合國是否該據此將中國相應的GDP調整增加個200%呢?沒門,總是不了了之。。。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貨幣這個尺度本身會變。現在這個交換媒介本身就是一種商品,其價格會波動。有個小孩在一個小白楊樹上比劃刻上自己的身高,結果兩年下來發現自己越長越矮。通脹和通縮是常見的,雖然用“不變價”矯正,但並不是豆腐對豆腐。物價指數不全麵,更不能反應結構變化。我養了一萬頭牛,明明比去年多了1000頭。但因為牛肉牛皮降價,很可能我就在GDP貢獻上反而下降了。

用錢做尺子的話,最準確的,應該是用什麽錢買到的東西就算成什麽數。日本人用日元去買日本農民生產的大米,價格計算成GDP,一年又一年,大米味不變。可美元去插一杠子就出問題了。為什麽去年底大批中國和美國遊客湧入日本大吃壽司?美聯儲狂升利率,導致美元大漲。全世界其它貨幣都迅速貶值,大家比慘日元最慘。美國之外,其他各國的GDP規模若換算成美元計價,都一夜“衰退”。全球風景這邊獨好。

我上星期在MSN上看到一文章標題,翻譯成中文大概是“為什麽美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正在下降”(西升東降?)。沒來得及看內容。不過那個“為什麽”,會不會是僅僅因為作者用了美元計價的GDP呢?當然,他用“美國GDP增長了3%而同期中國增速下降了50%”的算法也可以。茶軒裏也有網友很開心地說:中國GDP相對美國GDP的比例2022年是多少,到 2023年下降了多少。這樣推下去,應該可以算到哪年為零。。。我個人建議還是調查一下,中國人均2023年究竟比2022年,實際少吃了幾塊豆腐?在此趨勢下,到哪一年就吃不起豆腐了。論壇當不得真,數字能給人帶來快樂,也算發揮用處了。

從上億人的穿衣戴帽吃喝拉撒,到一個紙上GDP數值。這過程中所有的量詞都被替換了,等於意義都流失了。隻看GDP,就別再區別是賣茶葉蛋的還是搞導彈的。同樣,馬斯克去辛苦生產特斯拉,也不如將那錢都買了比特幣。有時真的有這個GDP還不如沒有,它似乎是專門為“眼裏有數,心中無數”的人壯膽而設計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6ba6 回複 悄悄話 亂!不知扯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