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驢十八

破帽遮顏過鬧市,管他冬夏與春秋。
個人資料
FarewellDonkey1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點數五十年,中國經濟沒有奇跡(五)

(2024-01-24 19:31:23) 下一個

五. 工業學大慶

完成初步工業化後,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最平穩增長時期。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從1971到1979,再到1983,實際經濟增長線幾乎和模型預測完全重合。直到1984,那一年是我們經曆過的第一次大通貨膨脹。但是就在這平穩之下,中國工業化經曆了一場命運改變,完成了升級換代。秘密就在這個口號中。

年份

實際生產總值(億元)

模型預測生產總值

實際增長率

模型增預測長率

1971

             2,457

       2,256

7.8%

7.5%

1972

             2,552

      2,429

3.9%

7.6%

1973

             2,756

      2,617

8.0%

7.7%

1974

             2,828

      2,822

2.6%

7.8%

1975

             3,040

      3,045

7.5%

7.9%

1976

             2,989

      3,290

-1.7%

8.0%

1977

             3,250

      3,557

8.7%

8.1%

1978

             3,679

       3,849

13.2%

8.2%

1979

             4,101

      4,168

11.5%

8.3%

1980

             4,588

      4,517

11.9%

8.4%

1981

             4,936

       4,900

7.6%

8.5%

1982

             5,373

      5,318

8.9%

8.5%

1983

             6,021

      5,776

12.1%

8.6%

1984

             7,279

      6,277

20.9%

8.7%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關於送呈《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致總統杜魯門的信中說:“近代史上每一個中國政府必須麵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政府是成功的。” 美國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巴特沃斯在1949年9月13日的國務院例會上向國務卿艾奇遜保證說:“隨著西方(對華)貸款的持續減少,必將導致中國自己覺悟,它一旦脫離了西方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毛澤東針對此寫了好幾篇文章。比司徒雷登更舍不得離開中國的,是美孚石油公司。它勘探證明了中國貧油後,花了不菲的時間和投資建立了在中國的成品油銷售網絡。

中國貧油,讓中國五十年代的工業化不得不奠基在煤炭上,比世界落後了近百年。156個重點項目中,有二十五項煤炭,隻有兩個煉油(還有一個是頁岩油)。七項化工,隻有一個是石化――用煉油廠廢氣造人工橡膠,隻有1.5萬噸的可憐規模。1949年石油產量隻有12萬噸,連點煤油燈都不夠。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但中國沒有外匯購買。肯易貨貿易的隻有蘇聯東歐國家。和蘇聯鬧翻了後,石油進口一度依賴羅馬尼亞,這是為什麽當年要小心哄著齊奧塞斯庫。

中國的糧食生產急需化肥。但建了上千個煤氣為基礎的小化肥廠,產量加起來還不及一個大石化化肥廠。人口增長需要穿衣服,需要棉花,可棉糧爭田。進口棉花需要外匯,當時除了有色金屬礦外,能出口創匯的大宗產品隻有糧食。但糧食本身就緊張。這是個死循環。1949年美國國務卿們對中國的認識沒有錯,但是,這些好像可能隻是一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大慶(加克拉瑪依)。

工業學大慶是給大慶的政治待遇。獎勵其在中國石油自足起到了關鍵作用。1965年周恩來宣布中國石油已經能夠自給自足,其時年產約1000萬噸,國內開開車船用大概夠了。隨著勝利油田、江漢油田、遼河油田、長慶油田等相繼投產,到1972年年產油突破四千萬頓,有了足夠的出口創匯以及提供石化原料的能力。外部封鎖逐步破冰。首先是日本,轉變了以前仇中的態度。從大慶開始,每一個新油田開發都會來試探有無專門供應日本的可能。現在也願意用提供設備、技術、以及化肥等來換取穩定可靠的石油供應。

我將1972年到1985年劃分稱為一個特殊時段,稱之為中國的第二階段工業化。將經濟能源基礎從煤炭轉變為石油。1972年11月7日,國家計委報送《關於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涉及23套化工設備約需6億美元。獲得毛、周的批準。並要求國家計委把總額33億美元的另一個進口方案報送中央合並考慮。毛澤東批示要求計劃委員會采取一個一體化的更大規模的進口方案。

1973年1月2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交《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正式提出“四三方案。建議利用西方經濟危機,在今後3至5年內引進價值43億美元的26個項目的成套設備,包括13套大型化肥設備,4套大型化纖設備,3套石油化工設備,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等大型項目。

類別

項目名稱

年生產規模

建設地址

引進國

簽約時間

開始建設時間

建成投產時間

大化纖

天津石油化纖廠

對二甲苯6.4萬噸、苯2萬噸、對苯二甲酸二甲酯9萬噸

天津

日本、聯邦德國

1975年

1977年9月

1981年8月

大化纖

遼陽石油化纖總廠

化纖原料13萬噸,化纖?萬噸

遼寧遼陽

法國、意大利、聯邦德國

1973年

1974年8月

1981年9月

大化纖

上海石油化工總廠

化纖原料10.8萬噸,化纖5.2萬噸

上海金山衛

日本、聯邦德國

1973年

1974年1月

1978年5月

大化纖

四川維尼綸廠

化纖4.5萬噸,醋酸乙烯9萬噸、甲醇9.5萬噸、乙炔2.6萬噸

四川長壽

法國、日本

1973年

1974年8月

1979年12月

石化

北京石油化工總廠30萬噸乙烯項目

乙烯30萬噸、高壓聚乙烯18萬噸、聚丙烯8萬噸

北京房山

日本、聯邦德國、美國

1972年

1973年8月

1976年12月

石化

吉林化工公司11.5萬噸乙烯及配套

11.5萬噸乙烯、乙醇10萬噸、丁苯橡膠8萬噸、辛醇5萬噸、正丁醇6950噸

吉林吉林

日本、聯邦德國

1975年

1976年12月

1983年12月

石化

北京化工二廠氯乙烯項目

氯乙烯8萬噸、聚氯乙烯2.5-7.5萬噸

北京九龍山

聯邦德國

1973年

1974年10月

1977年7月

大化肥

滄州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河北滄州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3年7月

1977年12月

大化肥

遼河化肥廠[注 2]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遼寧盤山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4年6月

1977年12月

大化肥

大慶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黑龍江大慶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4年5月

1977年6月

大化肥

湖北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湖北枝江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4年10月

1979年8月

大化肥

洞庭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湖南嶽陽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4年4月

1979年7月

大化肥

瀘州天然氣化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四川瀘州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4年4月

1977年3月

大化肥

赤水河天然氣化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貴州赤水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6年1月

1978年12月

大化肥

雲南天然氣化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雲南水富

美國、荷蘭

1973年

1975年1月

1977年12月

大化肥

棲霞山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52萬噸

江蘇南京

法國

1974年

1974年9月

1978年10月

大化肥

安慶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52萬噸

安徽安慶

法國

1974年

1974年3月

1978年12月

大化肥

廣州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52萬噸

廣東廣州

法國

1974年

1974年12月

1982年10月

大化肥

齊魯第二化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山東淄博

日本

1973年

1974年4月

1976年7月

大化肥

四川化工廠

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

四川成都

日本

1973年

 

 

烷基苯

南京烷基苯廠

正構烷烴5萬噸、直鏈烷荃苯5萬噸

江蘇南京

意大利

1975年

1976年10月

1981年12月

 

我貼出了其中的石化項目,重點是生產規模。大化肥到79年底都投產了。這一波引進到華國鋒手上擴大到了200億美元。鄧小平除了最後跟著舉舉手,沒撈到什麽功勞。於是恨恨地譏諷為“洋躍進”。正這批工程最終徹底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和穿衣問題。要是早點搞這些,就不會有饑荒了。。。但是,看看中國1952年的石油總產量隻有44萬噸,都不夠其中一個項目作原料的。再說,建國後國家外匯貯備一直在1億到2億美元間,到哪裏去找43億美元?也提醒大家注意,20年後中國經濟的總規模已經今非昔比。這個不亞於當年156項的投資規模,在GDP數據上已經看不出因此有什麽波動。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過程。65年是個轉折點,但當年石油出口還微不足道。到72年已經具備了大量出口的產能基礎,才有四三方案的可能。石油的出口量一直增長,為43方案提供足夠的外匯收入,期間還順便在國際市場購買了百萬盎司的黃金(陳雲的建議),建立起中國最初的黃金儲備。到了1985年是出口峰值,以後因國內用量增加,出口量逐年下降。至1993年再次轉變為淨進口國。

 

1952

1965

1972

1978

1982

1985

石油產量 (萬噸)

        44

 1,131

   4,567

 10,405

 10,212

 12,489

石油出口  (萬噸)

       -61

    0.23

        81

   1,133

    2,090

    3,630

天然氣產量 (億立方米)

    0.08

       11

        48

      137

       119

       129

化肥產量 (萬噸)

          4

     172

      350

       869

    1,278

    1,335

糧食產量 (萬噸)

16,393

19,453

  24,048

 30,477

 35,343

 37,898

棉布 (億米)

        38

       63

       96

      110

      154

      143

化學纖維 (萬頓)

     0.02

         5

         12

        29

         52

        95

人均棉布 (米/人)

       6.6

      8.7

      11.0

      11.5

      15.1

     13.5

人均糧食(公斤/人)

      281

     268

      276

       317

      348

     358

1952年4萬噸化肥的產量,相對15億畝耕地,約等於零。1972年以前的化肥都是煤炭或其它化工副產品為基礎的,氮肥以氨水為主。1978年後的增長才是石化產品,氮肥以尿素為主。中國的耕地經世代耕種,特別是公社化後無輪作,土地基本沒了肥力,產出全靠施肥。1972年的化肥產量,平均到耕地麵積尚不足世界平均施用量的三分之一。1978年有七八成,1982年達到世界平均。1985年後繼續增長,很快超過安全施用量,形成濫用。

在全國耕地沒多大變化前提下,食產量與化肥使用量高度正比(1972到1985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線在300kg/人(印度是200kg/人)。上表中1952年碰巧是個大豐收年,1965和1972都是典型的“平年”。從1978年後,由於化肥保證供應,其它農資供應逐年增加(主要是農藥、農機、電、柴油),糧食產量再沒有出現過大波動。其實我們吃的已不再是糧食,而是石油和天然氣。到1985年糧票可有可無(黑市價跌半)。說什麽是包產到戶解決了吃飯問題,是個精巧的政治宣傳(精神勝利法)。

穿衣問題是個同樣過程。上表中我們看到中國人均棉布產量一直在增加,從1952到1972幾乎翻了一番,為什麽反而緊張要發布票?隻能是每個人的消費需求增加了。同樣在70年代,手表自行車越造越多,市麵上卻越緊張。發工業券,要湊齊100張(個人要攢8年)才能買到。那時因為需求增長超過供應增長。1978年化纖剛起步,但這29萬噸化纖織成布,可以供給全國每人四市尺,勉強做件外衣。替代棉花的話,可以抵上兩百萬畝良田產量。到1982年化纖產量翻一番,到1985再翻一番。再也不存在糧棉爭地的問題。1984年布票自然取消。當然,到2020中國化纖年產量可以達6000萬噸,夠全世界人民穿衣服的。問題大發了,全世界都不得不限製中國紡織品。

中國的石油儲量並不高,產量的天花板大概在2億噸/年。今天總消費量中進口石油超過自產的兩倍。可當年仿佛有神助,在最需要的時候爆發一下。其實這是中國人,自49年以來一直在努力勘探的結果。如果沒有大慶,沒有鐵人精神,這個出油量產過程也許會晚上許多年。別說工業學大慶,毛澤東願意喊爺爺。這也注定了《創業》這部電影不可能被打成毒草。

(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洋知青 回複 悄悄話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

幾個沒經曆毛澤東時代的變態欣賞毛澤東有什麽可奇怪的?別和我說中國人喜歡毛澤東。當年毛澤東一死,老婆被抓,侄兒被押,全家被貶,全中國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的。今天輪到幾個台灣人來吹捧他了,多稀罕!
洋知青 回複 悄悄話 那麽我們就比較比較毛澤東時代大陸和台灣:
1 人口:台灣人口26年(1950-1976)增加120%多,是大陸人口增長的一倍以上。而出生率兩地非常相近,有時甚至大陸高些。大陸人口增長對比台灣少了兩億多人。這些人去了哪裏?

2 經濟:人均GDP在1950年時,台灣是大陸的1.5倍。到毛澤東死時,台灣人均GDP已經是大陸的7倍。

3 兩彈一星:這是傻紅們最喜歡吹牛的地方了。可是我這裏提兩個人,兩個文革中被弄死的兩個人,他們的名字叫趙九章,姚桐斌。他們同時還有另一個身份,兩彈一星功勳,領導者。殺人犯毛澤東還好意思竊取被他害死人的功勳嗎?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Totally false and delusiona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