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驢十八

破帽遮顏過鬧市,管他冬夏與春秋。
個人資料
FarewellDonkey1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點數五十年,中國經濟沒有奇跡(四)

(2024-01-22 17:33:56) 下一個

四.痛苦的分娩

從一個窮得沒飯吃,積累率幾乎是零的國家。一下子轉到靠持續高積累來工業化,脫胎換骨不足以形容。基礎太差。雖然說有20%的工業產值,總量在全世界還能排到二十名左右。但那些大部分靠的是人口基數大。哪怕是搓草繩織草鞋,油布傘糊紙盒的,隻要雇傭達到五個人,都算產業工業。如此湊起來的。這些存量基礎,本身不具備多少成長性。1954年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中國工業化的起點與基礎相比太高。雖然隻相當於日本1937年的裝備水平,卻基本都是國內空白,都無法估計落後多少年。蘇聯援助156個項目,技術免費,設備成本價。但計劃在一五之內就建成。要知道這些項目都很大,直接為它們配套的大中型項目就有900多個。對當年的中國的底子來說,就像兔子懷胎了一個牛犢,分娩過程是九死一生。更要命的是這些項目本身,沒有一個能吃能穿的。紡織農副產品加工等都推掉了。惟一一個算輕工的造紙廠,還是工業原料(水泥包裝袋)。機械58項,比煤炭和電力(各25項)加起來都多。還有十個電子項目。這些建成後都沒有短期效益,還要繼續往裏麵投入。居然還有兩個航天項目。重重輕輕,貪大求全。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管怎麽說,這150個項目,有133個在1960年前建成了。這讓一五期間工業年均增長超率過20%(空前絕後)。 但看看具體年份數據,艱難過程一目了然。基本上是大上一年,就得慢下來緩口氣。整個五十年代,實際遠遠跑贏了模型預測。但是這種超高速的後遺症很快出來。三年饑荒退掉了全部超速增長部分。到1963年兩條增長線再次相交。雖然主要衰退是農業,但我認為饑荒的原因在於工業化過快。

年份

實際生產總值(億元)

模型預測生產總值

實際增長率

模型增預測長率

1952

                679

           679

 

 

1953

                824

           717

21.4%

5.5%

1954

                860

          757

4.3%

5.6%

1955

                912

           800

6.0%

5.7%

1956

             1,031

          847

13.1%

5.8%

1957

             1,071

          897

3.9%

6.0%

1958

             1,312

         952

22.5%

6.1%

1959

             1,448

      1,011

10.3%

6.2%

1960

             1,470

      1,074

1.6%

6.3%

1961

            1,232

      1,143

-16.2%

6.4%

1962

             1,162

      1,218

-5.7%

6.5%

1963

             1,248

      1,299

7.4%

6.6%

1964

             1,470

      1,387

17.8%

6.8%

1965

             1,734

      1,482

18.0%

6.9%

1966

             1,889

      1,585

8.9%

7.0%

1967

             1,794

      1,698

-5.0%

7.1%

1968

             1,744

      1,820

-2.8%

7.2%

1969

             1,962

       1,953

12.5%

7.3%

1970

             2,280

      2,098

16.2%

7.4%

 

出現饑荒,除了眾說的自然災害、勞動力被抽走等因素。我認為還有一個因素是公社化後兩年,將田種得太狠了,土地肥力迅速衰退(深翻更添亂)。而需要如此種田,直接是因為糧食征收任務過重。根子在工業需求增長過快。即使最嚴重減產的1960年,中國人均糧食量依然高於印度平常年份。而我們這邊餓死人,印度卻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差別主要在工業需求。

150個進口的重點工程,為之配套上千的大中型項目。這七八年間,從中央到地方另外又上馬了數萬新輕工業企業。許多紡織、製藥、飼料等企業需要大量糧食原料。更嚴重的是糧食供應方式的改變。僅1957到1960年,全國吃商品糧的職工總數就從3000萬增加到6000萬。有22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當時農村人口平均每月消費15到20斤主糧。一旦成為城市職工則每月需供應30斤甚至45斤(強勞補助)主糧。因為沒法保持供應,地方上從59年開始就清退城市人口。從60年開始中央主持下放,基本上1958年後招收的農村工人全部回鄉。三年共有2000-3000萬城市人口回到農村(占1/6)。

上馬項目過快,什麽原料都缺。1960年初出口了些糧食換匯,準備進口棉花。後突然發現需要緊急買回糧食。從而導致整個華東有三分之一的棉紡廠下半年停工,沒有原料了。60年到61年,地方項目大批下馬,保國家重點。許多廠因工人返鄉關門。有許多停工待料。到62年後才緩過來。

從計劃或者後果來看,這個起步肯定過於激進了,一團糟。慢慢來要穩妥得多。但要多慢呢?也許讓專家來論證,有一大半的項目本就不該上馬,因為中國當時就沒有那個條件。或者,中國就別搞大項目,專門做做輕紡食品加工之類。機械國防全依賴蘇聯陣營中其它國家。從七十年後的今天回看,似乎還是硬著頭皮搞下來最關鍵。中蘇關係破裂,合作在1960年終止了。如果真的慢慢來,可能就沒有,起碼更難了,

這分娩的痛苦在政治上也完全體現。首先是“一馬當先”的高崗,覺得這麽重的擔子壓在他身上,可以在政治上多要求點。劉鄧鬥倒了高崗後,全麵主持。可毛時不時出來搗個亂,不讓他們一手遮天。盡管出了許多亂子,總算完成了。後來劉要毛一個人承擔全部過錯,埋下文革的根子。鬥倒了劉鄧,主管外交的國務院總理,終於拿到了全部經濟大權。看下來,周的水平好一些,比較平穩。但畢竟時代不同了,也許是汲取了前麵的經驗教訓,也許是最困難時期已過。

64、65年經濟形式大好,再一次實際超出了模型的預測。也是毛搞文革的本錢。67、68年發生的事,記得是奪權武鬥砸爛公檢法。負增長是大麵積停產的效果。後來的“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單說這兩年有道理。說整個文革時期不真實。“要文鬥不要武鬥”後,立刻就補償性增長回來了。到69、70年,實際和預測線再次重合。

1970年,中國工業化第一階段完成。中國工業產量升到了世界第五的位置,平均每年超過一位領先者。前麵隻剩美蘇德日。從啥都不能造,到基本都能造了,隻是質量差些。畢竟起步的是靠三四十年代的裝備水平。從1952到1970,雖然有短期大波動,實際發展曲線與模型預測線首尾重合,中間相交四次。至於我說“工業化完成”的證據,看看1970年的代表產品就理解了:

下麵摘自維基(1970年):

  • 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係統和標準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 1月30日——中國研製的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使中國具備了發射中低軌人造衛星的發射能力。
  • 4月24日——中國發射首枚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 6月1日——中國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廠。
  • 7月1日——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全線長1085公裏。
  • 7月17日——中國農村中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相當於過去20年的兩倍。
  • 8月——中國開始研製運10(大灰機)。
  • 10月16日——中國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新疆哈密礦務局露天煤礦投產。
  • 12月25日——中國葛洲壩一期工程開工。
  • 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09I型核潛艇長征一號核潛艇下水。

(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