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濟危機,都是一次財富洗牌。年輕的時候我們並不太在意,有時還隱約期盼是否能有機遇。但退休後就不一樣了。你不再抓(補)牌,並且已經叫過牌打到最後幾張。這時突然被換了牌,期待的驚喜或驚嚇哪個可能大呢?若是手上的牌變成泡泡一個個破掉,那就該算驚魂吧。
我們有記憶的第一次市場經濟危機,是70年到71年。但那一次還是(也是最後一次)生產過剩的危機。從那以後,美國的所有經濟波動,都體現為金融危機(包括世紀初的IT泡沫)。沒有人對此驚奇過嗎?
四十年前在中國,有個口號叫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當時經濟學界有個共識:越是發達的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似乎是一條必由之路。後來我們慢慢理解了,因為我們盯著的,其實是些特例。特別是美國。一個國家經濟穩定,至少要保證物質供應,產業結構要相對平衡。除非你印的鈔票可以無礙地在全世界購買。美國的模式,其他國家去模仿是有毒的。日本曾經以為自己會成為美國第二。但經廣場協議後三十多年經濟停滯。而同期美國工業生產年年萎縮,美元與黃金脫鉤,政府赤字年年擴大。可美國人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卻仍然年年提高呢?那是因為全球化後的世界,隻容得下一個金融帝國,獨家發行世界貨幣。
美國攜二戰勝果,經濟量一度占世界的40%,最大的生產國和最大的貿易(出口)國。美圓成為世界貨幣是順理成章的。除了上述條件,還有兩條:一是美國的貨幣發行量要符合世界經濟的需求;二是自身經濟總量要足夠大,才能吸收和消化通過美圓傳導回來的,全球政治經濟動蕩。否則墨爾本的蝴蝶扇動翅膀,密西西比河就會發洪水。無奈五十年過去,當初讓美圓成為世界貨幣並得利的條件,一個一個開始失效了。
那些宣揚美國可以盡情印紙幣,就能從全世界收稅的言論,其實是過激的情緒化的。任何收益都是有成本的,高收益還有特別的成癮性。為了維持這個信用體係,美國其實將自己的國民經濟和財政都抵押出去了。發行世界貨幣收益與維護成本有個比例,如果這個比例能保持不變,那就是躺著賺。但是,在兩種情況下,其一是貨幣發行量過大,其二是自身實體經濟量占世界總量的比重下降時,這個維護成本就會迅速增大,利潤率就會越來越小。
美國為了維護美圓的世界貨幣地位,付出的最大代價,並不是什麽維持軍事力量,不得不幹預世界上所有熱點的支出。而是一種隱形成本:國民經濟金融化,其硬幣的另一麵就是實體產業空洞化。我們早就知道知道美圓發行過多了。貨幣發行不是一次性消費掉的;貨幣是流動的。作為唯一的世界貨幣,各國政府都或多或少持有美圓。但我相信這其中沒有一塊錢是專門為了購買明年的好萊塢肥皂劇而儲備。各國要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糧食、鋼鐵、石油、飛機、芯片等等。。。
如果這龐大的海外美圓一齊倒流尋求兌現,美國當今是沒有能力生產出足夠數量的物品的。這個事實本身就足以造成信用恐慌。這就需要一個緩衝,金融市場便是滿足這種需求的蓄水池。從而造就了美國這個巨無霸的金融中心。中日兩國數萬億的外匯儲備就在這個金融市場裏,其中各持美國債萬億以上。任何水池或水庫的蓄水量是有上限的,接近溢壩時就會恐慌。波浪滔天。為什麽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這種明顯屬欺詐並滋長犯罪的的交易,會被美國政府與金融監管縱容?就是為了用以增加這個金融市場的庫容量,救急。
金融本來就是杠杆一類的工具,天然有波動放大效應。而任何東西,接近自身極限時,特別不穩定。這是我們理解今後十年美國政經走向的關鍵。現在美國的金融保險業大約占GDP的8%;但其行業利潤占全私人部門總利潤的1/3到1/4。這是個極強的市場信號。吸引全社會的資源配置。但這還隻是冰山水麵上的部分。真正恐怖之處在於,透過層層疊加的設計和控製,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甚至整個社會,都相當徹底地金融化了。
美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農業,盡管僅占GDP的1%。芝加哥市場上的合約交易,動輒上億蒲式耳。假設突然非洲出現大饑荒,要調一船小麥去賑災,恐怕很難。因為這些交易,大部分隻交付“價格”,並不交付麥粒。即使那些交付實物的合同,農民究竟種不種、種多少,不是因為有人要吃麵包,而是取決於這“價格”。而交易者隻認價格,至於這麥子是美國農民種的,還是津巴布韋農民種的,沒有任何區別。津巴布韋是否有饑荒,也不改變什麽。因為災民沒有購買力,也就不影響價格。
當然,最終還是要吃麵包,災民也是會救濟的。這些信號會輾轉傳遞到市場,卻已被這些金融及衍生構架扭曲和放大,生產方並接受不到真實的需求信息。這裏可見即使是農業這種最傳統的產業,在今天的美國也被高度金融化。而金融化的後果就是價格劇烈震蕩,生產方不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就分享不到應有的利潤。
美國發明的並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的中央銀行製度,將貨幣發行與國家財政相對分開,是個先進的製度。卻也埋下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衝突的禍根,並且將國家財政徹底金融化了。尤其是對美國和美聯儲來說,衝突和處理難度要比其他國家大得多。美聯儲既要維護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另一麵又要照顧國內經濟和財政的健康,已經是一個日益不可能的任務。當下沸沸揚揚的去美元化,並不是出於反對霸權什麽的政治原因。而是不滿於美國國內的經濟波動與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通過美元而波及世界,增加了持有與使用美元的風險。
我並不是說今天就有能替代的新世界貨幣出現。但今後三十年,美元會劇烈波動。因為想要維持美元的穩定,美國國內需要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大,最終是不得不放棄這種努力的。現在正是最尷尬的時期。一方麵,美元發行過多,美國實體經濟的體量不足以支撐,另一方麵,美國國內經濟量還是世界最大,風吹草動足以影響全球。打個比方:就像放風箏,風箏過大,而人的體重力量不足。結果就是風箏不能流暢地飛,人也控製不了。隻會跌跌撞撞地互相拖著。。。
總結一下,就是今天的美國,全部經濟社會政治財政,都高度金融化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既是因又是果。而且因此將進入一個較長的動蕩時期,可能覆蓋我們的全部退休生活。俗話說的“萬惡的華爾街”,有道理還無處不在。為什麽近幾十年的經濟周期,都體現為金融危機? 為什麽房地產泡沫,倒掉的是投資銀行?為什麽財政赤字,讓商業銀行破產?答案就在這裏。而我講了這麽多背景,目的在於幫助大家理解,我們持有的資產,隻要是在美國的,以美元計價的,都應當作為金融產品來對待,無論其名義上是什麽。還必須作為金融產品來控製風險,並不能期待它們的價格和收益會穩定。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