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銀行死了嗎?好像其他相關人都沒事,股東被清零了。冤枉不冤枉?至少比起瑞信,比竇娥還冤。瑞信自己作死,人人喊打好幾年,就是垂而不死。而SVB剛秀出水麵一周末,不明不白地翹了。而且,人家瑞信保了股東,卻將債權清零了(不要去問誰是債權人)。最最冤枉的是:SVB以自己的死,為瑞信作了嫁衣裳。不是借著這股東風,打死瑞士政府也不敢這麽騷操作。
SVB的確是個暴發戶,業內招人厭。但這次,同行們都一哆嗦,沒一個敢多吱聲。如果SVB是個人,他就會問:政府政府,財政部,OCC,FRB,FDIC,各位大爺,你們哢嚓了我,能不能討個說法,也好死個明白?我究竟做錯了什麽?你有權保持沉默,安心去死吧。喪葬費政府都幫你出,還得讓天下人相信不花納稅人一文錢。將來在地下若閑得無事,可翻翻讀三國演義。讀到曹孟德借腦袋,就能體諒到政府的苦心一片。
矽穀銀行怎麽死的,眾說紛紜。美聯儲加息太快,難逃其咎。從財政到央行,迅速全盤包攬下來,算是認了。有人說這就是銀行自身簡單的利率風險沒管理好造成的。矽穀銀行客戶結構是有問題。但是,為什麽那些幾乎沒有贏利,反而日燒幾筐鈔票的“新興科技”企業,會突然間同時籌到大批投資,又突然間沒有了呢?這背後的原因,不在銀行。銀行可以拒絕客戶存款嗎?在存款利息已經為零的時期,現有客戶大量存入,銀行可以自殺性地說:不許再存款進來,趕緊拿走?
存款進來後,SVB的配置也沒有違規問題。資產負債表是公開的,而且通過了FDIC的檢查與測試。其中並沒發現有貓膩。唯一能活過後來擠兌風險的,也許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持有的債券換成持有現金。這是不可能的。銀行即使對存款帳戶付零利息,簿記支付清算等,還是有許多營業成本的。兩年前的國債收益,能不能抵消存款成本尚不定。但國債以前一直是當作與現金接近的,風險最低流動性最高的資產類。存款多的銀行是必須配置的,以滿足風險資本充足度測算。有人說SVB應該對衝持有的商債,可那個具體的環境(誰都知道美聯儲將要升息)下,這對衝成本會超過持有損失。持有美國國債占總資產15%左右。無論是業內還是管理機構。都認可這是一張很謹慎的資產負債表。
從格林斯潘到梅耶,那些強化了美聯儲對商業銀行直接監管的大佬們。都反複說係統性風險不是商業銀行能管理得了的,必須國家或其代理人來控製。。。還不如說他們就是製造者。這次SVB出售兩百億國債虧損十幾億的風險,就不在規管機構銀行檢查的雷達上。尤其逃過了自己決定並有數漲不漲利率的美聯儲的關注,是件很奇怪的事。類似風險普遍反映在其它許多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我懷疑因為是美聯儲自身造成的,所以故意視而不見。許多事先指責美聯儲加息的頻率與幅度的聲音;與這次媒體指控美國還有近二百家銀行與SVB有類似風險,都一律含糊其辭掩蓋了事。
美聯儲直接製造了這場利率災難,而以它為領導的商業銀行規管體係讓SVB無法事先規避這種利率風險。利率的定義很簡單,實際上很含混。有人簡化成利率就是貨幣的時間價格,這其實是一個完全市場經濟中的假設。自從國家發行紙幣,特別是有了美聯儲這種央行後,就完全扭曲了。綜合的說法,利率由通貨膨脹率、機會成本、違約風險三部分組成。市場上沒有完全沒有風險的投資,我們所說的“零風險”,其實主要指違約風險。美國國債被認為接近零風險,或當作一個零風險的替代物。由於沒有風險加成,國債利率被認為比較穩定,變現容易。銀行購買國債,是被美聯儲和FDIC規管認可的降低總風險度的措施。在測算銀行的風險資產時,幾乎是不打折扣的。
實踐上,債券的定價基於獨立的信用評估機構。穆迪和標普上來就將聯邦發行人定級在Aaa或AAA,違約可能在十萬分之一以下。這就是大家認定“零風險”的理論基礎。本來,將美國政府作為AAA的標準,也可以。但機械地維持在最高,任何其它政府或企業,都不能超過,就有問題。這扭曲掩蓋了實際風險,而銀行與規管機構機構,按照這個依據去配置資產和審計,遲早會暴雷。像SVB這次,一方麵持有高比例的國債,另一方麵將商業債券劃分為Hold to Maturity,就合法合規地通過了資本充足、流動性、利率敏感度測試。假設能實事求是地評估國債風險度,SVB就不會持有這麽多(低收益)國債,而是要留更多的現金來調節平衡總體資產的風險加權。
“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穩定的政府”;“它可以無限量的發行貨幣”。這些評級基礎都是假設。聯邦債券的違約風險正在越來越大。十多年的低利率環境,極大地改善了政府國債的付息壓力。如果按今天的利率將所有國債換發一遍,那每年聯邦預算都不夠還利息的。信用風險已經非常顯著,而利率風險就是信用風險的重要組成因素。在SVB已經暴雷,整個銀行業風聲鶴唳中,美聯儲硬著頭皮再次加息。沒辦法,如果通脹下不來,國債利率就下不來。財政就會暴雷。
這次危機。暴露了美國金融業認知和管理上的基本漏洞。就是在一個已經被政府高度規管的經濟體中,鴕鳥般地按照完全自由市場經濟的假設或理念來操作。日本在三十年前就放棄用利率杠杆來調節金融了。它知道自己不是完全市場經濟,而主要是財閥經濟。與其像七十年代那樣折騰得死去活來的,還不如將主要巨頭門召集起來,開會喝茶打打招呼管用。
但是茶話會對美國無效。許多財經專家警告過:流動性過剩有劇毒。今天的美國政府已經吸毒上癮了。財政已徹底變成黨爭工具。雖然常常為一點小錢就能爭鬥到讓政府關門,為了收買選民,兩黨總統毫無根據地各發幾萬億,卻沒人敢反對。都打著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算盤。越做越熟練,知道隻要發錢足夠多,就能推遲衰退周期。到下一個任期,管它洪水滔天。這是為什麽我特別反感那些反中議員的原因。那些都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的意識形態狂。國內有事,立刻拋出反中提案,讓中國吃點藥,國內的病自然就好了。。。其實是在掩蓋他們自己無能。國會政府中充斥這種聲音,真正有業務能力有擔當的議員官員越來越少。當然,最後真正的專家也說出了;“根本就不該設債務上限”。。。是啊,既然做不到,何苦徒增煩惱。絕望的呐喊!
流動性過剩、債務無上限、利率風險管理、大夥論稱分金銀。。。最後我們再看一眼矽穀銀行的可愛的顧客們。這夥朝陽區吃瓜群眾,嗅覺超級靈敏,居然反應比政府央行還快。奇怪嗎?不奇怪。因為,他們其實是搞融金的。智比蕭何,抬起了SVB,又摔坑裏了。表麵上都是高科技新興企業,其實他們很少有賺錢產品。可他們都有“新概念”,並憑此在公開或私摹市場上籌集到大把地錢,存在SVB天天燒著玩。當然,那些投資者也不指望真能生產。隻是圖將“新概念”再包裝包裝,倒手賺一筆。玩擊鼓傳花的心跳。
要觀察美國的“產業空心化”,沒有比SVB客戶群更好的樣本。本來,商業銀行是為工商業提供生產流通融資的。但可憐的SVB,卻召惹了一幫比自己更精通空手套白狼的金融牛鼻。自己挖的墓坑,含淚也得自己跳。再有,所謂的“加密貨幣”,這種直接挑戰國家貨幣發行權,特別有利於洗錢犯罪等違法活動的東西。卻能在美國這種金融監管最嚴格的體係中興旺繁榮,也是有同樣的社會環境背景。這些東西,為濫發的貨幣起到了一個蓄膿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政府的壓力。當然,膿包最終總是要破的。Silvergate是這次擊鼓傳花的第一暴不冤枉。
誰殺死了SVB?所有的人都滿臉無辜。
SVB 倒台既有大環境,也有小環境。
大環境是美聯儲快速提升利率。
小環境是 SVB 在利率快速升高的危急過程中,竟然連續8個月沒有 Chief Risk Officer。這應該說是最高領導人沒盡到責任。
這也是我要說的。
誰都學會了發錢可以當選,於是國債無限膨脹下去,直到太陽變成紅巨星,就再也不用考慮怎麽還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