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算紅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劃分,子集各不重合。維基或百度從主題上定義,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歌詞內容是看得見的。但隻能算一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時代特征,情感取向,演唱形式,甚至演唱者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共同決定紅歌的辨識度。特別是演唱者的理解和詮釋,直接影響紅味的濃度。不信看看這新天上人間的劉小姐,一樣的詞一樣的曲,如何將一首紅歌生生唱成了黃歌。
個人的選擇,也一樣不是完全自由的。媒體就時刻參與,比如Youtube上沒有的,這裏就不方便談了。我認為紅歌作品要體現真感情,否則就沒有感染力。歌曲歌詞的作者,也許隻需要幾個小時的激情就能搞定一首。但一大批有共性的作品的同時出現,應該是共同分享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激情。所以大部分好聽的紅歌都出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就絕跡了,畢竟“激情燃燒的歲月”過去了。因而作品的時代可以是其中一個坐標。
也有極少例外,這首《回延安》出現很晚,味卻挺足。這作品和五十年代賀敬之的同名詩有共性或者就是模仿。當年小才子賀敬之,十六歲與夥伴們從四川徒步走到延安,然後在那裏度過了人生最美好青春時光。他這些當年延安的文藝兵,對延安是有真感情的。聽到第一句:離別三十年今日回延安,艾瑪,紅到骨頭裏了!
紅歌能表達出強烈的情感渲染力,還在於歌詞淳樸,有實在內容。雖然常見運用比興等手法,卻不過份鋪墊鋪陳,也不迂回影射。一兩句比喻後,立刻回到實話實說。這體現了作者的內心想法和詞句高度一致,或者說營造出了這種效果。這是符合歌曲這種藝術形式的規律的。唱歌不是寫論文,說得再多不如能聽進去一句,能讓人在不知覺中就哼唱幾句,效果更好。能被廣泛傳唱的紅歌都有這個特點。
有些歌雖然主題上符合,但表現手法上不像。愛國歌曲本是紅歌的一個大類,竊以為七零年後沒出過一個讓人滿意的,包括《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旋律非常優美,雖是美聲,但韻律較強節奏較快,能迎合中國聽眾口味。大家喜歡我也喜歡。可我就覺得這不似紅歌。最主要原因是這歌詞不實在。雖然美得像詩篇,卻一直飄在空中不落地。風花雪月,每一句都在我愛你,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對象。彷佛歌唱的人在苦苦追尋,想要找到一個能讓我愛你的理由。自己都不確定,怎麽感染別人?雖然紅歌並不都是斬釘截鐵般的,這種尋尋覓覓確實不是紅歌的風格。
對於愛國主義,列寧說的有道理:是一種天生的情感。也就是說,與生俱來。具體每個人多些少些甚至沒有,都屬正常。這種感情既是天生的,也就不需要理由。一旦開始找理由,就顯出虛假。祖國是好是歹,是窮是富,是大是小,是美是醜,我都愛,胳膊肘向裏拐的不講道理的愛。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愛。《我愛你中國》詞作者也許文字上精致,但在感情表達上是隔閡的,讓人覺得忸忸怩怩。請大家再聽一遍《歌唱祖國》,體會那種毫無保留的直白。歌唱祖國,沒有片刻多想,不找任何理由,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正是這種單純讓人覺得真情動人。
既是天生,就不是能教育出來的。所有的愛國主義說教,不僅無效,還顯得荒唐。像《歌唱祖國》的藝術高度,不是人為努力能達到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後來有極力模仿者,如《愛我中華》,在節奏歌詞等方麵形式相似,試圖能達到《歌唱祖國》的效果一二。隻是味道差遠了,像一顆紅皮花生。因為《愛我中華》的歌詞,顯然不似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在大喊大叫地努力說教。手法上的生硬,主題先行,急於達到宣傳效果,卻意識不到走到意圖的反麵,強調突出了“對立”和“分別”。
《歌唱祖國》的歌詞不露一點斧鑿痕跡。可以坦然地唱出:
我們勤勞,我們勇敢,
獨立自由是我們的理想;
覺得有些過於政治過於理想化?麵對同樣的歌詞,今天一代人首先想到的會是個人的“獨立人格”“思想自由”。但是在當時那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激情下,寫的人和唱的人都沒有歧義,這是指國家和民族免於被壓迫被侵略的獨立自由。正是近代百年屈辱悲慘的民族史,讓中國的集體主義思潮高漲到一個極點,是那個時段的主流。當然有不認同的,他們選擇離開了。認同的,哪怕遠在重洋之外,也趕回去參加救亡與建設。他們不是不知道國家的狀況,既貧窮落後又戰亂危險。但是在集體主義民族主義意識強的那些中國人看來,個人的生活與學術前途,與能為國家民族盡一份微薄力量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而喻。他們是為了國家的興旺,自願讓渡了個人自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總之,形勢變了,激情褪了,人心疲了,中心移了。我們這一代尚能借助經曆去理解這些歌。再下一代可能就完全莫名其妙了。現在的當紅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就是典型的例子。詞作者說自己是用詩一般的語言。。。可我從第一句就聽到了此地無銀。作者用各種比喻闡述,試圖去解釋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東西,彌合那條可見與不可見的隙縫。在樸素的愛國者那裏,根本就不會想到有這些花花腸子,我是祖國的一分子無需多言。作者反複強調的不能分割,其實正透漏了心中的分割。除了那些詞句突兀尷尬,整體效果上成功地“越描越黑”。
當然,我說到的這些不像傳統紅歌,不是在說這些歌不好聽,也不是說這些新歌的作者就是不愛國。隻是主觀感受味道差距太大,在表現手法上,有一個明顯的斷層,足以區分兩個時代了。有人覺得這標準苛刻,其實我的要求不算高。對歌曲作者來說,作品和真心隻要有百分之五十的重合,就算滿分。對,半心半意就是十足。既然以文藝為職業,有情無情總要出些工作成果。但若是一點也不走心,連一成的真感情都沒有,那作品無論如何用技法來彌補,都不足以打動人。完全是為了應景或任務出來的作品,其味道一聽便知。
至於今天翻唱的年輕歌手,同樣反映出體驗和理解力的缺失,所以我盡量找原版原聲,哪怕音質已經失真。降央卓瑪的歌喉是我的心頭愛,她也偏愛翻唱老紅歌。但我聽一次就喪氣一次,驢唇不對馬嘴。唯有這一首還差強人意。抱歉,廢話多多,給大家上個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