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這不是紅歌。但是,紅歌卻是我們記憶中那根又粗又長的辮子。生活的清苦,勞動的繁重,甚至政治壓抑,都擋不住我們愛唱歌聽歌。而與歌曲有關的記憶,大都是快樂的。紅歌,謝謝你給我的溫柔,伴我度過那個年代。多少次我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紅歌,你依然站在小河旁。
紅歌成千上萬,也不盡是我的菜,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在選擇上,卻陷入了汪曾祺先生的“老太太擇菜論”怪圈:這片葉子勉強還能吃,那一片也舍不得扔。從藝術上或時效性上,一些政治內容就像菜葉子上的蟲洞和黃斑。但如果將所有帶缺陷的葉子都丟掉,就隻剩下又黃又瘦又小的菜心,沒啥營養了。舍不得扔,因為美味。這些歌的旋律,確實動人。反正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挑些喜歡的,還專挑有蟲眼的,說說我的理由。
紅歌不是很多人的菜,還是一些人深惡痛絕的毒藥。因為紅歌中少不了“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其領袖、歌頌軍隊、歌頌執政下的偉大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內容。我也不喜歡在歌裏有太多的政治內容,不過今天我已能自動過濾掉。如果硬要說喜歡紅歌就是喜歡這些政治內容,有些不講道理。相反,我認為喜歡紅歌可以有多種理由;不喜歡紅歌的,恐怕主要是因為政治原因。
台灣來的網友中間小謝說:“紅歌像成人兒歌,它的成就和失落可能都在這裡。”我覺得有道理,回答說兒歌也近真相,這些是一個古老民族煥發新春,一個頹廢多年重新振作的新生國家,發出的朝氣蓬勃的聲音。我覺得中間小謝從很少的幾首即能聽出倪端。說明紅歌的特色確實是非常明顯,容易識別。旁觀者清,我們這些其中泡大的,反倒要琢磨琢磨才能回過味來。我們就從一首兒歌聽起:
特地選了卡拉OK版。拒絕一切炫技、一切篡編、一切偷換、一切賣萌。
你沒法拒絕這首歌,好聽,好聽,好聽。有一種特別的穿透空靈。歌詞也很美,除了中間憶苦思甜的部分。但是,如果真的沒有那一部分,倒會覺得少了點什麽。台灣有首兒歌《魯冰花》也很好聽,算得上中規中矩的普世人性。歌詞和這首的相比,卻覺得單薄不少。這些內容,為清脆的童聲,增加了些淳厚。還有一首五十年代的兒歌《我們的田野》,旋律同樣優美,幾無政治內容,都難以算作紅歌了。聽起來又覺得在精神氣上弱了幾分。
從時間上來說,有一首出現得極晚,可現在成了唱得最多,也成了許多人心中第一惡心痛恨的紅歌。認為簡直褻瀆了媽媽這兩個字。盡管政治溫度八十年代以來漸褪,這首歌卻更流行。原因還是:你沒法否認這首歌,好聽,好唱,好用。當然,你可以不齒那些“爹親娘親不如共產黨親”。可另一麵,如果你一味“恨天恨地不如恨共產黨”,那“恨派”和“親派”在情感上和理性上是高度一致的,隻是方向感上不同而已。
這有沒有可能是一部分人的真的心聲?我工作較早,與許多老幹部或轉業幹部共事過。這些人很多出身社會最底層,參加革命或參軍,通過苦學苦幹入黨升官了。家裏可能八輩子都沒有出過讀書人,自己原來是文盲或學曆不高,在軍隊中學了些文化。有些轉業前送到學校學習培訓了一段時期。不是共產黨這些人根本沒機會。他們現在被分配到機關工廠銀行院校甚至科研機構,從政工保衛崗位逐步走向業務工作。的確搶了一些原來條件較好的人的位置和機會,還有“外行領導內行”之嫌。這些人一下子來到了不熟悉的環境裏,周圍很多懷疑甚至鄙視的眼光。能依靠的,隻有“組織”了。
作為知識分子世家的我,在學術涵養知識業務上都看不起,但沒法小看他們的積極奮鬥精神。我自視甚高,也知道像我這樣鳳毛麟角的沒幾個,全國建設這麽大的攤子,不可能就靠幾個人都幹下來吧。這批人再差,也比全國平均水平強。在心裏罵“你也配姓趙”是政治不正確的。共產黨向社會底層傾斜,並百廢俱興鋪攤子,給了這些人翻身脫貧的機會。當年的共產黨攪起的社會階層對流,比以往的科舉甚至改朝換代規模都要大幾萬倍。對這千千萬萬人,共產黨真的是他們的大救星。他們唱這個歌,可能並不算矯情。像雷鋒一個孤兒,不僅生活無憂還有政治前途,當然會感恩。
《我的祖國》這首,被說得太多了,不再多講。好聽好聽好聽。但是有人不喜歡合唱部分。我覺得歌詞並沒有多少刺眼的政治。上一首我說了,耐住性子聽別人的心聲,即使和自己的不一樣。這一次要說,別太在意一個人的聲音被掩蓋,有時也要能融合進集體中去。當年中國一窮二白,除了集體主義,除了“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新長城”,其它沒有多少“這是強大的祖國”的本錢。
這個給大家作餐後甜點。革命英雄主義,能這麽婉轉甜美,連香港一個警匪片裏也忍不住評論兩句,說與別的革命歌曲不一樣。這片葉子,如何下得了手?真要說道,那就是最初在舞台上的表演還是有些英雄氣概的,但後來翻唱,越來越傻白甜。。。
彭麗媛唱歌是真好聽,對聲樂完全是控製得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