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武器威力強大,仿佛給一幫還拿著木棒石斧的原始人,突然都發了機關槍,五毛們一時還掌握不好。對孔子的五毛運動,在兩漢徹底失控了。一不小心,野合問題解決了。“孔子母征在遊於大塚之陂,睡,夢黑帝請己,已往,夢交。語曰:‘汝乳必於空桑之中,故曰玄聖。’” (《演孔圖》)這麽說,孔子因該姓黑嗎?還有一篇春秋緯,名叫《漢含孳》,寫道:“孔子曰:丘覽史記。援引古圖,推集天變,為漢帝製法。”幸虧隋煬帝一把火把這些讖緯書都燒了,不然直到今天我們都不需什麽“人大”了。
孔子隻差一桶膏油就成神了。這個時候,一些頭腦清醒的儒家,出麵製止這場造神運動。五毛畢竟是個新黨,先天缺陷是頭腦容易發熱。隻看到成神的好處,看不見其中的陷阱。成了神就不是一家所有,變成是全民的。任何匹夫匹婦燒兩根香,供個豬頭,夫子就得顛顛兒跑去顯靈。還要去和玉帝王母的手下搶位子,有好結果麽?孔子這個牌子已經夠亮夠響,價值非凡。品牌獨有還是品牌共享,儒家作了一個精明的選擇,保住了商標專利。
這裏話外區分一下儒家和五毛家。儒家始於孔子和孔子之前,但五毛家隻是孔子七十後狂熱思想的產物。雖然很多人身兼兩家,但還是基本可以分出來的。時代相近的大佬們,比如孟軻是五毛家,荀況不是。董仲舒是五毛家,叔孫通不是,司馬遷也不算。比如朱熹是五毛家,王守仁不是。他們都在講一樣的話,怎麽區分儒家和五毛呢。很簡單,如果一個人講他自己相信的東西,不管講什麽,都不是五毛。如果一個人自己都不相信,還振振有詞地教導別人,不管講的是什麽,都是五毛。孔子一輩子講仁義,他堅信不疑,所以不算五毛。但他編《春秋》,有意識地篡改曆史,作假,就是五毛。孟子到處強辯,隻求勝,不求實。同樣的事判斷因人而異。說明他根本不信他所說的,隻是在利用。是五毛家一位。
今天我們很多人喜歡思考所謂的終極問題。如世界起源、思維本質、第一動因等等。所借助的無非哲學科學宗教。但哲學的羊腸小道不是一般腦質的人能走得下來的。科學則現在沒明確答案。多少年有一點進展,卻還告訴你隻是百分之幾的可能性。有限的人生等不起科學。宗教最好,當場告訴你完全徹底的答案,還附加許多額外好處。所以世人多歸依宗教。
儒家和五毛家尊一樣的聖人,共用相同的典籍。兩者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障礙。但儒家泥古不化,言不及利。注定要“生活在別處”。言不及利,就說不清任何道理,做不了實事。想要進取,自然而然會借助五毛大法。所以這世上五毛日多,真儒日少。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儒家自以為得計,坐擁孔子這神州第一品牌。可不及捂熱,就被偷走了。這個偷聖,就是董仲舒,他是除了孔孟二聖之外,當之無愧的第一大五毛,五毛之王。曆史選擇了董生,董生選擇了五毛。他學《春秋》出身,既深通五毛之術,又繼承了儒家的商業眼光。敏銳發現和抓住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趨勢,一舉奠定了兩千多年五毛事業的俗世基礎。
我感覺董仲舒是個很現代的人。他的書和今天的碩士生論文似的,東拚西湊大雜燴。但他的水平很高,像今天我們這兒社科院院士,你要什麽他都能提供成套理論。他的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據說為了寫這部書他曾經 “三年不窺園”。這本書主要研究解讀春秋,也順便說些降神求雨等秘術。他對《春秋》的解讀,確實前無古人。比如他讀到第一句,就得出天下大一統的基礎已經奠定了。“元年春,王正月”,這句話,所有的天地人三才,王道樂土,仁義禮智都在裏麵了,洋洋灑灑論證一篇。比如其中“王”字:“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庸能當是。”每個字都像這麽解讀,把後人的飯碗都搶了。
他真正自己的東西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個理論今天又煥發青春。據說可以指導環境保護,阻止溫室效應,地球和人類的未來全寄希望於此。怎麽個天和人就合一了呢?讓我們看看什麽叫不是一般地有才:
“唯人獨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穀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於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生活耳,而人乃爛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從旁折天地而行,人獨題直立端尚正正當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當之,此見人之絕於物而參天地。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發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風氣也;胸中達知,象神明也;腹胞實虛,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為帶,頸以上者,精神尊嚴,明天類之狀也;頸而下者,豐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
歎為觀止!三年不窺園,都還幹了些什麽?他先是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這五倫縮減成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三綱。又把仁、義、禮、智四德加上個“信”變成五常。三綱五常。又將金木水火土五德始終改造成三統:黑統、白統、赤統說。商朝是正白統;周朝正赤統。注意:不是秦也不是漢,是孔子繼承了正黑統。最後,宇宙的終極秘密被破解。據董仲舒研究,宇宙由十種成分組成:天、地、陰、陽,五行的木、火、士、金、水,最後是人(《春秋繁露•天地陰陽》)。有兩個感覺,一,他不是一個儒;第二,他在拚命。這麽折騰,他是為了拿學位還是評職稱?他為什麽在四德後麵加上一個“信”字?我估計是因為他自己對這一切都不信。大概是缺什麽補什麽,吃什麽長什麽的偏方吧。
董仲舒就這樣東拚西湊的編造天人合一的理論體係。可為什麽要搞這麽一個漏洞百出,自己都不信的體係?因為原有的體係支撐不下去了。世界上的思想體係,大致有唯物和唯心之分。中國或儒家的思想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唯本主義”。“人窮則返本”的本。一切以祖宗做的說的為準。雖然有孟子的強辯,也挽救不了理論距離現實越來越遠的狀況。董仲舒想挽救這個體係,他的做法是隔斷思想和現實的聯係。
世上的思想,大多是有界限的。他們有基點或參照係。可以是神、自然、物質、人類社會、統計數據等等。體係的界限清楚,什麽是思想本身,什麽是神的精神或客觀事實。這些基點或參照係,雖然不能指明方向,但讓思想知道自己的位置,離原點有多遠。孔孟的參照係原來是“天”。孟子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這裏天和人的界限是清楚的。
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模糊掉這個界限。他要把他的思想體係,做成一個封閉的自洽的體係。不需要再和外界有交流,自己可以證明自己。天就是人,人就是天。我的理論就是天理。前麵我們說過,孔子通過著《春秋》,給大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讓人們知道,我們可以假裝住在一個虛構的正義世界裏,這裏的一切和現實無關,是完美的。孟子的強辯提供方法,如何說服別人和自己,去相信假的就是真的。董仲舒要做的,就是讓人們覺得根本沒有什麽真實的世界,隻有我體係中的世界。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董仲舒要把思想和現實之間的門關上,徹底斷絕。
從此中國“唯本主義”,變成了“唯書本主義”。所有的思想、證據、真實性都隻能從聖賢書中去找。沒有了參照體係的思想,像一隻盲眼的烏龜,四下遊蕩,無論什麽時候問它在哪裏,回答都是:我在自己的房子裏。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思想要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裏,這個難免衝突不斷。自董仲舒建立這個天人合一的太虛幻境,一千四百年後,第二大五毛朱熹,再一次努力,想徹底切斷與外界的聯係。他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是天人合一的延續。他不是在說有天理人欲之別,而是要講天理人欲是一件東西,沒有區別。
最能反映這個思想體係封閉性特點的,就是一個詞:格物致知。源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我們今天對這個詞的理解,可能是最不符合古人心意的。例如百年前曾經把剛從海外引進的物理化學叫做“格物學”,謬以千裏。那麽格物到底是什麽意思,兩千年來一直在吵。明末劉宗周就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格物,可以是來物、約束物、端正物、抵禦物、產生物,等等。數司馬光的解釋最絕:“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吵來吵去,目的其實一致,就是要否定知識是從研究實際事物而來的。因為這個和主流的思想體係學術傳統太格格不入了。
倒是朱熹的解釋跟我們的理解表麵上有些接近:“ 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聽起來像一回事,但有必要看看他是怎麽格物的:“天下無性外之物。因行階雲;階磚便有磚之理。因坐雲;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問:理是人、物同得於天者,如物之無情者亦有理否?曰:固是有理。如舟隻可行之於水,車隻可行之於陸。”又有一段說:“問:枯稿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天不曾生個筆。人把兔毫來做筆,才有筆,便有理。”完了?他已經把台階、竹椅、車船、毛筆這些物都格完了,得到理了。所以,中國這種封閉思想體係,外人是很難理解的。五毛世家,一以貫之:忽悠。孔子說是在修史,動機是害怕後人了解曆史真相;孟子看起來在說理,真實目的在阻撓你說理。朱熹表麵在格物,其實在防止別人真的去格物。現在他已經把世上的物都一一格完了,你就接受他的“天理”吧。
王守仁(陽明)認識到這種格物的欺騙性,準備反其道而行之。盯著一片竹葉,一刻不息地“格”了七天,差點搞出神經病來。實在是思想禁錮太久,毫無實事求是的學術傳統,不知從何著手。王守仁最後放棄了。獨辟蹊徑,創立了心學。在中國本土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一點“唯心主義”(不算從佛教來源的)。也算對“唯本主義”的一場反動和突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列八目之首,兩千年格物的成果是諸如“六跪二螯”,“腐草生螢”。其餘條目的實踐可想而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