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驢十八

破帽遮顏過鬧市,管他冬夏與春秋。
個人資料
FarewellDonkey1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多餘的話 (三)

(2012-09-21 09:58:20) 下一個

賞心樂事莫過於,別人對我說的是心裏話,我對別人說的是聖人的話。這樣就奠定了一場令我愉快的交談。這次也不例外。

在跟貼中,許多網友掏心窩子對我說, 孔孟呢,敘事也許是不真實的,邏輯可能是破碎的,但他們用心是肯定好的,道德是美不勝收的,還正是我們當前所迫切需要的。於是深深被感動,也難得掏了句心窩子:道德是利益分配的工具。不料,不被接受,效果不好。當時不敢回複,沉思良久,摸一摸腰間還剩幾句聖人之言,繼續掏吧。朋友交麽,與其掏心掏肺,還不如掏腰包實惠。

我承認我說了一麵之辭。道德不僅僅是功利的,而是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在道德中,情感和利益,血肉相連,很難清楚地分開。這是一段天荒地老的抵死纏綿。不,不是一段,是直到海枯石爛。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就是這層意思。我之所以隻說功利,算是遵循董仲舒說的:“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因為大家對感情這一麵太有切膚之痛,往往全忘了道德有其功利基礎。

世上隻有藤纏樹,人間哪得樹纏藤。道德,究竟是出於利而訴諸情,還是發乎情而止於利,說不清?或者我們能不能就取其中美好的情感部分,忘掉那庸俗的功利基礎?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這也是聖人說的,物質的東西,其實不能少。那麽我們取一個樣本來研究一下。就挑其中感情因素最強烈的:孝!

為避免過多的歧義,我們這裏說的道德是孔孟的,不是老莊的。老莊的道德是出世的,那個爭議很少。因為要一旦要離塵脫俗,在羽化登仙之前,我們就有太多的俗務要處理,沒時間去爭議。而孔孟的道德是入世的,關乎日常講用。對此,我們卻發現什麽也做不了,除了無止境地爭吵。聽起來很奇怪?這才是道德麽。

中國的孝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孝大約起源於“文王能養老”。當時隻是一個計謀。從今天的理念來看,這是一項偉大的創舉。是第一份國家福利製度,是第一次技術移民措施。更可貴的是,文王認識到了智力資源的重要性,並想到了對外開放引進人才。要知道當時各個部落,打架有輸有贏,但從來不承認自己的腦子不夠用。有疑問去問神,也不肯請教外人。文王想通了,自己家這點腦子不夠,要向全世界吆喝,老頭們,你們都來吧,我養活你們。了不起,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文王的算盤打得很精明。除了象伯夷叔齊呂尚(薑子牙)這樣有本事的, 其他沒本事的老頭豈不更多,不把周家吃窮了?荀子說穿了秘密,叫做:老老而壯者歸。老頭們拖家帶口,青壯年也提前趕來防老。又有智力,又有勞力。相比之下,如今加拿大三心二意的移民政策就暴弱了。人家周,用一代人,就積累了稱雄中原的資本。

大家知道樊遲問稼的故事,孔子氣得大罵: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說的就是文王這個政策的效果。當然這裏聖人順便向我們解釋了小人的定義。孔子告訴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我們就理解了。小人儒,就是要自己掙口糧的;君子儒,就是衣食無憂,可以專心學問的。今天我們靠自己打工養家糊口的兄弟姐妹,不要去摻和所謂君子之道,慎之!

文王的養老,其實是個強國之策。和後來的李斯諫逐客令及商鞅的軍國主義是一類東西。目的很明確,要取代商。其中有情感因素嗎?可能有,至少他利用了感情這一點。但當時肯定不是道德,而是違反道德的。當時中國流行的是賤老棄老。資源不夠,必然的。日本的棄老傳統一直延續到近代。文王,是因為他爺爺古公是個種田專家,從那時起糧食就多得吃不完,才有條件采取這種策略。文王之後幾百年,有個老頭把孔子搞毛了,聖人舉起棍子就敲,脫口而出:“老而不死是為賊”。這是整個《論語》中最不合孔子思想的一句。因為這不是孔子發明的。他在唱那古老的歌謠,從文王那時傳下來的,反應當年的厭老棄老傳統。

養老的本質是資源分配方式的改變。孟子的話說得明白:“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為什麽不是大家都穿好的,一齊吃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麽?沒辦法,都吃就沒明天了。所以,要約之以禮。孝的工具作用,就是在資源分配上向老一輩傾斜。

從文王到孔子,孝已經成為一種道德傳統了。他不遺餘力地推行孝道,可是怎麽解釋為什麽要行孝呢?宰我擔心禮壞樂崩,提議縮減守孝期。孔子又罵:“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父母乎?”這裏已經百分百是情感因素了。孝,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從功利的動機,成為利益分配的工具。再訴諸情感,讓你欲罷不能。六百年過去,一層又一層的情感,帶血帶膿,徹底把功利包裹起。你再也看不到原來的核心了。基本上,所有道德信條,都經曆了相同的衍化途徑。

對於道德信條,最理想的境界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要問什麽,照著做,你就可以成為萬眾敬仰的楷模聖賢。這是道德的獎賞。但是,如果你在和別人辯論,或教導別人道德,知道一些所以然,也許有助。可這一層又一層的,道德洋蔥,你是剝還是不剝呢?剝的過程,你會受刺激;剝完發現是空的,你會失望;更糟的,剝出來裏麵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你又抓狂。難哪,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繡球。。。越理越亂,還是下次再說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